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三顆種子的啟示

明報 教得樂2014-11-25

書名:安的種子
作者:王早早
出版社:上誼
出版時間:2010 1
故事摘要:
在幽靜的寺院深處,老師父將三顆珍貴的蓮花種子交到小和尚本、靜和安的手中。本急着把種子埋在雪地裏,希望自己第一個種出來;靜則忙着挑選花盆和查書籍,甚至用金罩子罩住了新芽,對種子呵護備至;安卻把種子收在胸前的小布袋裏,一如往常的吃飯、睡覺、幹活,直到春天來了才在池塘種下種子……三個小和尚,三種處事態度,到底誰能成功地種出千年蓮花來呢?


「佔中」滿月有餘,雖不評論誰對誰錯,卻需要反思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可是,年幼的孩子有必要了解嗎?也許我們要尊重孩子想要明白的權利,但是需要帶年幼的子女到示威場所親身感受嗎?甚至有人在佔領區講故事,想協助父母為幼兒傳遞民主信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可是,卻因為故事內容偏頗惹來不少批評!事實上,也難以明白為什麼要把清場事件硬套在故事裏,為何在動物世界裏有配備口罩、雨衣、雨傘的小動物,來面對手持胡椒噴霧的警察?幼兒又有需要了解胡椒噴霧和催淚彈嗎?

急功近利幼苗枯死

唉!佔領事件的確帶來不少負面情緒,甚至遷怒負責執勤的警務人員,不過,從成年人的立場和角度去包裝的故事,的確存在不少問題!縱使事情正在發生,我們也必須提醒自己忍耐,稍作等待,可避免將主觀論點強加於孩子身上。只是一味單向灌輸,更會令幼童對警察產生恐懼!既然急於求成會顯現不少問題,我們何不學習「等待」的智慧呢?這本《安的種子》,不僅讓孩子跟着書中小和尚學習處事的「平常心」智慧,也讓父母們進一步有了深刻的體悟。看!

每個孩子不正像一顆珍貴的小種子,從發芽、長葉、茁壯到開花,必須經歷時間的洗禮,才能茁壯成長,假如我們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可能會跟故事中的小和尚靜一樣,只管呵護備至,忙着挑選花盆和搜查書籍種植蓮花,甚至用金罩子罩住了新芽,結果令幼苗枯死!

培養思考分辨是非

這世代的孩子,正身處一個是非黑白均難分的環境中,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怎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自創故事,就能夠讓幼兒了解崇高的公民價值?期望那些有心為孩子服務的人, 也來閱讀《安的種子》吧!這是一本深讀、淺讀兩相宜的雋永好書,大人和孩子不但愈讀愈有味,最重要的是從三個小和尚,三種不同的處事態度,來學習待人處事的哲理,並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去作適當的事!

文:菜姨姨
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跡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
電郵:choieebook2011@gmail.com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手揮一揮 願望可成真?

明報 - 教得樂 2014-10-28

書名:Young Wizards
作者:Michael Lawrence

插圖:Chris Mould

很多孩子都喜歡多啦A 夢,特別愛上他的法寶,我家老三,就常發夢話,希望能收養一隻多啦A 夢,來解決他所有生活上的問題。我呢?只渴望擁有那扇「隨意門」,多麼方便啊!只要在把手上調校一下,一開門便是目的地了!

既環保,又省時。



老師順應願望畫怪獸

孩子喜歡看魔法故事,大底因為看了魔法就能滿足他們的欲望吧!今次跟大家介紹的故事書主角是一對十一歲半的孿生兄弟Brin Arlo。隔天便是他們的姊姊Ellie 的十三歲生日,兄弟兩人一想到姊姊將會收到的禮物,心裏就不是味兒。回到學校,竟然連番發生多次「手揮一揮,願望便成真」的事。舉一個例子,上視藝課時,老師原本是要學生素描花和花瓶。男孩子如Arlo 當然覺得無聊,他揮一揮手,隨口說: 「希望老師轉轉題目,畫怪獸吧!」老師便立刻順應他的「願望」,要學生繪畫全世界最恐怖嘔心的怪獸。



遺傳爸爸的魔法

回到家裏,他們跟爸媽聊起那些「願望成真」的怪事時,爸媽嚇得目瞪口呆。他們最憂慮的魔法遺傳基因爆發了。

禍不單行,姊姊憤恨地揮動着弟弟們送給她的舊掃把時,赫然發現自己竟坐在掃把上在家中飛來飛去!原來爸爸是個魔法師,年輕時因沒有隱藏魔法,被鄰居視為異類,甚至被人用石頭砸。

全家人唯有搬家,並努力不再施展法力。爸媽不想歷史重現,遂急忙帶着孩子們到後園,教他們控制魔力。你猜會發生什麼事情嗎?孩子們知道自己是魔法師時,你可想像他們的興奮程度嗎?

他們只是十一、二歲的少年人,他們會選擇隱藏法力,還是拿出來在朋友間耀武揚威?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討論點呀!



誤用法寶或製造麻煩

正如大雄拿到多啦A 夢的法寶後,他都會按不住自己好玩好勝的心,誤用法寶,給朋友和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傷害。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吧!當他們升上高小或初中,父母大多會給他們多一點的零用錢,甚至多一點的自由。

他們懂得如何運用嗎?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爸媽、老師們是怎樣教導他們如何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在十月初的教育大同論壇中,來自芬蘭的學者分享老師們每天不斷的反思,確定他們的教學都能培育好孩子的素養與特質,令每一個孩子都可成為有質素的公民。我們實在應想想,我們每天在教導孩子什麼? 「求學不是求分數」,大家還記得這口號嗎?


文:何美儀

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老鼠鬥怪物幽默富詩意(The Gruffalo)

明報 - 教得樂 2014-10-21 

The Gruffalo
作者:Julia Donaldson
插圖:Axel Scheffler
出版社:Macmillan
售價:約$50 60

A Squash and A Squeeze
作者:Julia Donaldson
插圖:Axel Scheffler
出版社:Macmillan

售價:約$50 60

有閱讀英文繪本習慣的家長及小朋友, 必定看過The Gruffalo,這本書自1999 年出版,至今已賣出500 萬本,而它的英籍作者Julia Donaldson 更是2014 年第一季英國最暢銷作家,到底這隻惡形惡相但又人見人愛的「怪物」是如何煉成的?原來純粹是為了押韻!創作這回事,總是令人意想不到!


試想想,有一隻小老鼠在森林裏遇見了想要把牠吃掉的動物:狐狸、貓頭鷹、蛇,牠可以怎樣做呢?尖叫?逃跑?The Gruffalo 裏的小老鼠,就用了一個聰明的方法, 牠虛構了怪物Gruffalo 出來「保護」牠!牠告訴猛獸們,Gruffalo 的眼睛是橙色的,舌頭是黑色的,牠有利爪、利齒,猛獸們都聞風喪膽,小老鼠避過一劫,但在這個時候,Gruffalo 竟然在牠面前出現,牠的小聰明,能夠讓牠免於成為Gruffalo 的點心嗎?



以弱勝強形象鮮明

以小勝大,The Gruffalo 出版社Macmillan Children's Books 圖書出版主任Suzanne Carnell 說,這大概就是此書成功之處, 「弱小的一方,運用機智,也帶點狡猾,戰勝強大一方,令故事更有感染力,吸引小朋友」,加上情節簡單直接,配合漂亮的插圖,例如Gruffalo 的形象鮮明,以及押韻的字句,順故事發展,小朋友自然地替小老鼠緊張,最後鼓掌。



創作靈感源自押韻

原來,Gruffalo 的創作與押韻有關, 英國著名童書作家Julia Donaldson 因為聽到一個有關老虎的中國民間故事,想要寫一個故事,但她找不到跟tiger 押韻又適用的字詞,輾轉間,就創出了Gruffalo 了。

其實,朗朗上口的押韻字句常見於Donaldson 的其他作品,配合幽默的故事情節,是她的一大特色,她的圖書能帶領孩子投入當中,相信是她儲下一大群粉絲的原因之一。



作者小時志願當詩人

Carnell 了解,Donaldson 的童年充滿音樂、故事與詩歌,在她5 歲那年,爸爸送她一本詩歌集The Book of a Thousand Poems(下圖)給她,而成為一個詩人亦是她童年時的志願;Donaldson 寫童書前經常創作歌曲,因此,她很擅長於掌握句子的韻律與節奏感;當時,她亦有為BBC 兒童節目寫主題曲,後來有一位出版人聽到,覺得歌詞的內容很適合出版圖書, 那就是Donaldson 的第一本著作,有關老太太與小房子的A Squash and A Squeeze 自此她便踏上了圖書創作之路。大家也可在網上找到歌曲版本,還有很多她與丈夫生動有趣的演出呢! Youtube搜尋Julia Donaldson

童真作者Julia Donaldson出版逾百本圖書作品, The Gruffalo 是她的成名作,深受小朋友歡迎。雖然她已年過60,但仍充滿童真及活力,她平日愛玩卡類遊戲、到郊外研究蘑菇、與孫兒玩耍,這令她的創作靈感滿瀉。



延伸閱讀



小甲蟲破奸計What the Ladybird Heard
作者:Julia Donaldson
繪者:Lydia Monks
出版:Macmillan
售價:約$80

Donaldson 逾百的著作當中,Pan Macmillan 大中華區銷售經理陳采欣(Janet)推介What the Ladybird Heard,故事講述兩個壞人想把農場的牛偷走,被一隻小小的甲蟲聽見,牠想出了一個主意擊破壞人的奸計。「書中介紹很多動物的叫聲,加上充滿想像力的情節,以及可愛的插圖,增加閱讀的樂趣。」Janet 提議,親子共讀時可多欣賞書中插畫,例如與孩子數數小甲蟲出現的次數,就能令孩子更投入。

拯救動物大行動The Flying Bath
作者:Julia Donaldson
繪者:David Roberts
出版:Macmillan
售價:約$80

Donaldson 2014 年的新作The Flying Bath,內容講述家中的玩具,趁家無一人之時,坐上大浴缸去拯救動物!Janet 特別提到,負責插圖的David Roberts 曾在香港工作,他印象最深刻是從山頂看到的風景,而他創作此書時,亦加入了這個回憶,讀者可留意一下有沒有熟悉的情景!



角色大扮演Monkey and Me
作者、繪者:Emily Gravett
出版:Macmillan
售價:約$70

Julia Donaldson 由她出版第一本圖書開始,便到學校及圖書館將故事以戲劇演繹,並鼓勵小朋友一起參與。她認為戲劇很有趣,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及激發想像力,亦能更投入故事內容。除了她的個人著作, 她亦推薦Emily Gravett Monkey and Me,內容講述小女孩與她的猴子布偶,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如企鵝、袋鼠、蝙蝠等,她說書中有不同的角色,可以讓小朋友們合演一場好戲。

Donaldson 的網站還推介了很多適合角色扮演的圖書,更詳列了角色、道具、如何準備等資料,家長和教師們不妨參考一下:www.picturebookplays.co.uk

By 鍾家寶

小鉛筆大挑戰

明報 - 教得樂  2014-10-21

書名:鉛筆
作者:艾倫.艾伯瑞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2

故事摘要:

變變變!沉睡很久很久的鉛筆,靈機一動,變出一個熱鬧的世界,一支小小的、寂寞的鉛筆,自己靜靜的躺了很久很久。

就在一次抖了抖、動了動之後,它開始創造出一個有男孩女孩、有狗狗貓咪,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表哥表弟和顏色筆的世界……


近來,腦海裏常常浮現這句歌: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其實「變幻」必定是「永恆」,晝夜變奏,四季變調,水陸變成滄海桑田,人生由少壯變了老死,分秒在變,對了! 「世事常變」在變調中難免帶來衝擊,更何求變的訴求是從專制變民主,野蠻變文明呢!

所以,古今中外,為了爭取自由民主的理想,難免會透過行動來抗爭,從罷課、罷工到罷市,在一連串的不合作運動下,社會自然會陷入變幻的境地,究竟誰有勇氣去迎接求變所帶來的挑戰和衝擊呢?也許《鉛筆》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寂寞鉛筆求變畫出熱鬧

《鉛筆》是一支小小的、寂寞的鉛筆,周圍什麼也沒有,只是躺在一個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待了很久,它充滿求變的力量,首先他為自己畫出同行者,一個男孩,男孩又要求鉛筆畫一隻狗,接着是一隻貓,漸漸有公園,有馬路,還有一個熱鬧的小鎮,還為小班添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表兄弟,好不熱鬧……就連小狗玩的球都有了。



從無到有發揮無限創意

鉛筆的行動,太不可思議了!從無到有,創意無限,可是,在鉛筆求變的過程,必定遇上不少挑戰,例如:小班的媽媽嫌帽子太可笑、爸爸不喜歡自己的大耳朵、爺爺認為自己不應該抽煙斗,連小艾都對自己的鞋子有意見,面對眾多的要求,聰明的鉛筆畫了「橡皮擦」,起初還能發揮作用,豈料「橡皮擦」失控了,愈擦愈開心,該擦的擦掉,不該擦的也擦光光!怎麼辦?當刻的鉛筆又回到寂寞,更要面對虎視眈眈想把鉛筆也擦掉的「橡皮擦」!

此刻,鉛筆馬上畫了牆壁、畫了籠子、畫了高山和兇猛的野獸,來阻擋步步逼近的橡皮擦,最後,鉛筆實在太聰明,靈機一動,畫了「另一塊橡皮擦」,他再度戰勝挑戰了!



堅持+勇敢解決問題良方

其實,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支這樣的筆,滿載勇敢的夢想,知道自己擁有重來的超能力,會化腐朽為神奇,只是要對自己求變的心一再堅持,並且勇於面對各種挑戰,總比選擇什麼也不做的態度來得正面。讀《鉛筆》,享受故事給我們美好的事物之外,加上敢於接受挑戰勇氣,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文:菜姨姨

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跡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
choieebook2011@gmail.com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好好跟孩子說道理

明報  2014-08-20

到醫院去看生病的父親,一伙人一走出病房,六歲的小男孩就將連帽外套的帽子戴在頭上,但外套卻沒穿上身,就這麼披在身後。他的爸爸說話了,非常嚴肅的語氣,要孩子將衣服穿好,孩子似乎不願意,動作慢吞吞的,好像不等大人發火他就遵命守規矩,就吃虧了似的。

這不是他第一次這樣做了,不然他爸爸說話也不會這麼嚴肅沒耐性。我走到小男孩身邊,問: 「你知道為什麼衣服不可以這樣披著嗎?」不知道。「等會兒出了醫院,我再跟你說。」為什麼要等一下再說?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急著追問,我緩緩地說出了理由, 「家裏有人死了,送喪時披麻帶孝的隊伍,穿衣服的方式,就跟你剛剛披著衣服的樣子很像。」我說話的語氣平和自然,沒有一點誇張,但是小男孩聽完後,出現了萬分驚訝的表情。然後,我們的對話就到此結束。我甚至沒有說,「你下次不要這樣穿衣服喲。」

平靜說出道理毋須責罵

兩個月後,我又看到了小男孩,他主動跑來跟我說: 「姑姑,我再也沒有那樣穿衣服了。」

移居到香港後,回台灣看家人的時間,是跟著三節和孩子放假走的。然後,又過了兩個月,我又看到了小男孩,他又主動跑來跟我再說一次: 「姑姑,我再也沒有那樣穿衣服了。」可見,好好說道理,在教養這件事情上,有多麼重要。你不用開罵,也不用對小孩碎碎念,等道理內化到小孩心裏後,孩子就會用等比級數的速度變成熟。

當時,小男孩還追問了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等一下再說?」

「醫院,是有人生,有人死的地方。在那裏說這些話,有點不吉利。如果給別人聽到了,若是引起別人難過,也是非常沒禮貌的。」

教養孩子,這三分鐘的道理,千萬不能省。它只會讓你的孩子愈來愈通情達理,也會讓你當父母的日子,愈來愈輕鬆。「道理怎麼說?」很簡單。當大人說「不」的時候,通常心裏都是有個理由的,將心裏的這個理由,搬出來說給孩子聽,不必添油加醋,平平和和地說明,就好了。

汪培珽
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四十萬,育有兩名兒女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小錯不要罵

明報  2014-08-13

對於生活裏孩子常常會出現的小錯誤,請不要罵,也不要碎碎念。有沒有看過一種家庭,只要看見有人犯了錯,爺爺會對奶奶碎碎念,媽媽會對爸爸碎碎念,父母會對小孩碎碎念……雖然碎碎念不等於開罵,但意思是一樣的。這些習慣不好的大人,總覺得指摘別人的錯誤是理所當然。一行人到了高鐵的入口,才發現回程車票日期錯了,二十四日的票,買成了二十五日,這時進不了閘門,全體嘩然。然後大家就開始找負責買票的罪魁禍首,準備開罵。這時其中一個大人說: 「不要激動。去換就好。」一行人很有默契地馬上噤聲。結果只花了五分鐘,一毛錢也不用多付,票就換好了,只要再多等半小時。

「沒關係,他不是故意」

等待的三十分鐘裏,六歲的小侄子隨意地趴在閘門的不鏽鋼矮欄上,突然,警鈴大作,大家都嚇了一跳,一群大人正要責怪這個小孩子時,剛剛那個大人又說話了: 「沒關係,他不是故意的。」於是,每個大人又收回了碎碎念的習慣。我摸了摸小侄子的心臟,簡直跟剛跑完百米一樣,可見小孩已經嚇壞了。但好險,及時制止了一場熟悉的場景——已經被嚇得半死的小孩,當場又被大人罵得半死。我們的生活裏,有必要存在這麼多的責罵嗎?這個提醒大家不要大驚小怪的大人,其實也是在大驚小怪的家庭裏長大的。當小孩的時候,他無力反抗;等他成了大人後, 他不要這個壞習慣再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沒有父母叮嚀孩子也能負責任

「這麼粗心大意,將來進了社會,怎麼適應?」父母總愛幫小孩擔心。

從這個角度切入吧。喜歡責備人或是碎碎念的大人,都會以為沒有他的叮嚀,別人都會活不下去,所以才會將自己的碎碎念視為理所當然。

可是仔細想想:如果你的生活裏少了這些喜歡碎碎念的大人,你的日子真的會過不下去嗎?

我就是一個完全不讓別人對我碎碎念的人。爸媽不能,先生不能,公婆不能,任何一點碎碎念,我都不買帳。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可以對我自己的行為負全責。也就是說,如果我做事失誤,我會自己收拾,所以請不要對我碎碎念。生活中小錯難免,有必要對着別人碎碎念嗎?碎碎念,是很多大人都有的壞習慣,改掉它,造福自己,造福別人。

孩子犯個無心的小錯就對他開罵,難怪有這麼多孩子後來都將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

汪培珽
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四十萬,育有兩名兒女
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




快樂童年 起跑不會輸

明報  2014-08-13

怎樣才算是一個快樂童年?可能是愛吃便吃、愛玩便玩,沒功課壓力,爸媽常陪伴自己,隨心所欲,這個簡單顯淺的答案,你我都懂,可就是沒有多少父母願意把這簡單的一切給孩子。因為我們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怕他輸在起跑線,於是不自覺令彼此活在緊張的狀態中,連電視廣告都要向大眾宣傳: 「給兒童每日至少一小時自由遊戲時間」。在一片濁流中,有家長懂得退一步,認清孩子所需,陪伴他們愉快成長,因為他們明白,給孩子快樂的人生才最重要。

文:顏燕雯、鍾家寶 圖:胡景禧、受訪者提供

  拒絕填鴨興趣班遊戲中學習

  4 歲半的知純即將升讀K3,同年紀小朋友的家長,大都忙於為申請小一入學張羅。當別人煩惱把哪張證書放進portfolio,知純的媽媽Annie 卻坦言沒為兒子報讀任何興趣班, 「我不想因為一張cert 而令他和我都有壓力,也不需要人有我有」。

  紙皮建大廈廁紙筒變隧道

  Annie 是全職媽媽,家中沒有聘請傭人,大小家務由自己一手包辦。然而小小的辛勞,卻換來4 年來千金難買的親子時光。在大學時念建築的她最着重創意和藝術,平日在家會跟兒子玩各種即興遊戲,把紙皮、廢紙循環再用,成為玩具的一部分。只要用顏色筆稍加創作,購買家俬時剩餘的紙皮便變成數十層樓高的「大廈」,廁紙筒又會變成城巿中的地標和小車的隧道。在孩子眼中,玩具不一定要花金錢去買,欠缺了什麼東西,用畫紙畫出來便可。

  「除了吃飯做功課,便是玩」

  「我們除了吃飯和做功課, 便是玩。」Annie 說,在上學的日子,知純完全沒有參加興趣班,她覺得一些簡單的「興趣」,完全可以自己跟孩子做。「我認為孩子的天賦會自己發揮,而不是透過興趣班去引發出來。以繪畫為例,我和丈夫都是念建築,丈夫更從事藝術設計工作,完全可以自己教他。小時候我媽媽都是給我自由去畫,到一年班,我已知道自己很喜歡繪畫,更主動提出參加比賽!所以我主張給孩子自由發揮。又例如我從小到大都很討厭數學,成績一直在中下,可是到了中三、四突然開竅,結果選修理科。這個經驗啟發了我,明白若孩子成績不理想,也不用過分緊張,最重要是讓他喜歡學習,而遊戲便是誘發他們學習的最好方法。」

  不依琴譜「亂彈」開心無壓力

  去年,Annie 突然想學彈琴,買了一部數碼鋼琴回家,並請老師回家教自己。知純看見了,要媽媽教他,但Annie 沒有特別為他聘請老師,反而親自教他。「我們不是為了考試,所以不想逼他每天練習,我買了幼兒琴譜,大家一同學習,每次更會給他不依琴譜的『亂彈時間』,他又開心,我又無壓力。」她坦言看見其他小朋友每星期上很多興趣班,有時會羡慕他們好像什麼都懂的,但幸好,其實兒子在「一般」小朋友面前也毫不遜色。「密密麻麻的興趣班,孩子都只是在吸收,可能令他們失去思考的時間和能力。在暑假裏,我給他參加英語演講班,訓練表達能力,這是我教不到他的。老師給他的評語是,他跟其他小朋友很不同,除了不怕醜、在陌生環境不會緊張,也處處表現出他是一個快樂的孩子。」

  很多人認為,讓孩子快樂與考上好學校似乎難以畫上等號,但Annie 卻在兒子身上驗證到其可行性。知純不怕接觸陌生人,喜歡學習,所以,即使欠了一份豐厚的portfolio,媽媽對兒子考小一仍充滿信心。「有人會考慮放哪張cert,但我發現很多學校都表明較注重孩子表現真性情。當初我選擇一間注重培育兒童主動學習、思考,鼓勵他們投入和分享的幼稚園,這些都是我最重視的。畢竟一個人有思考和創作能力,對他們將來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讓孩子「上班」尋找目標

  父母常說要為孩子裝備、鋪路,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子女將來能過舒適的生活。爸媽的出發點縱然是好,但有否想過將補習班、興趣班塞滿其時間表,不斷將新事物灌進腦海中,他們未能消化之餘,甚至連「將來」是什麼都未懂得,根本不明白到底每天忙忙碌碌是為什麼?有了奮鬥的目標, 才有堅持的動力, AdaWang 在今個暑假沒為孩子報讀任何興趣班,取而代之,替他們籌劃了一個活動——讓孩子上班,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標,自發地為將來努力。

  設計公司大開眼界

  美國有一個活動叫Take Our Daughters andSons to Work,每年定下一天,讓父母帶孩子一同上班,其中一個目的,正是希望透過工作,給孩子一個想像與展望將來的機會,然後訂下目標,邁步進發。無獨有偶,Ada 正正在做同樣的事。「我從小就很喜歡Art,但一直不知自己將來可從事什麼,因為根本不知道有什麼行業涉及藝術」,Ada 說,大女兒Christy11 歲)跟自己一樣喜歡設計,於是今個暑假,她便聯絡從事牛仔褲設計的契姐,請她「聘請」Christy 幾小時,了解一下時裝設計這個行業。

  設計行業範圍廣,除了時裝,還有櫥窗設計,Christy 在這次經驗中都接觸得到,令她大開眼界。雖然時間不多,但Christy 並非象徵式地參觀完便離開,作為公司一員當然要有貢獻,要開會,也要表達意見;而這個新員工亦有很好的表現,她提出希望成人的牛仔褲要有橡筋褲頭,讓肥胖人士也穿得舒適,意見專業。其實要讓孩子發揮,先要提供機會及空間給他們。

  參觀示範單位學建築

  至於二女Caia9 歲)想成為一名獸醫,可是她有皮膚敏感,而做獸醫的其實不止為可愛的小貓小狗醫病,還有蛇、蟋蜴等特別物種。要讓孩子理解現實,光說他們未必能想像得到, Ada 便安排她到朋友的動物診所「上班」;而喜歡建築的弟弟Caleb8 歲),由於年紀太小,Ada 只帶他參觀,但不是到博物館或外地欣賞宏偉建築,而是去看示範單位,「其實這些也屬於建築,而且貼近生活」,然後她笑着說, 「還不用花錢呢」。的確,學習不一定要花錢,走進社會,孩子也能增長知識、擴闊視野。就這樣,三姊弟過了一個充實的「工作假期」。

  學樂器只為抒發情感

  其實Ada 並非否定坊間的補習班、興趣班,她明白很多父母工作忙碌,而且總有不懂的知識範疇,找「外援」是一個選擇,而她亦有讓孩子學樂器,不過只此一樣而已,她認為孩子平日上學要吸收的知識已夠多,壓力已很大,不想加重他們的負擔;而學樂器的原因亦很單純,並非為名校、成就,而是讓孩子將來面對困境或失意時,有一個途徑去抒發情感。

  她又認為,大部分的興趣班過於着重成績與比賽,跟自己的育兒理念不太一樣, 「成績是重要,但不是一切」,她覺得學業可以循序漸進;再者,在家中由自己和丈夫「上興趣班」,能從中看到他們的不足,可即時指導:例如下棋時可看到他們好勝一面,到一間高級餐廳吃飯就能學習禮儀,畢竟,沒有誰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在這些課堂中,孩子有父母陪伴左右,一邊玩一邊學習,Ada 認為,這才是快樂童年。

  話說回來,香港家長為培育子女勞心勞力,到頭來被冠上「怪獸家長」、「虎爸虎媽」之名,會否覺得有點委屈呢?Ada 覺得很多父母對孩子從不吝嗇,報興趣班時出手闊綽,看得出他們有多疼愛孩子,但她認為,孩子不曾付出就能擁有,便不懂珍惜了;Ada 的孩子們平日鮮有上興趣班,近日,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喜好,主動央求媽媽讓他們報讀。相信說到這裏,應該惹來不少家長羡慕,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發學習;可是Ada 並沒有立刻答應,還設下條件——暑假裏姊弟們不可打架,以令孩子更珍惜這個「獎勵」。

  孩子的路不一定要由父母去鋪,由爸媽引導,讓他們自己為自己鋪路,這樣的童年或許更快樂,他們的人生亦會更豐富。

  廁紙筒靈感知純用廁紙筒堆出他的小城鎮。他背後彩色的椅子,是Annie由一張坐爛了的破椅子改造,兩母子用紙板、輕黏土等材料把它翻新。其創作靈感來自知純最愛的童書ELMER

  最愛「抱大樹」每星期Annie 和知純最少上三次公園,與大自然玩遊戲,最愛的是「抱大樹」。Annie 說,孩子快不快樂,是看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快樂,小朋友在任何環境也會快樂。

  畫畫日記媽媽教知純以繪畫和time line 的形式寫日記。她十分注重培育孩子圖像和文字的發展,又會以輕鬆的形式教他寫生字。

  從沒推搪讓孩子快樂,並不等於縱寵他們。知純不懶惰,還會幫媽媽做家務。Annie 認為責任是從小培養出來的,她會以稱讚的形式鼓勵兒子淋花、抹地、洗菜和晾衣服,知純從沒推搪。


  態度認真這個暑假,Ada 安排Christy(左)在牛仔褲設計公司「上班」,小員工開會時態度認真。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橫看世界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One Sitting)

明報 教得樂  2014-08-12

書名: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One Sitting
作者:Alexander Cheung Tai-Chong(張帝莊)
插圖:Wu Jiun-Kuang(吳浚匡)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朋友女兒今年中二,跟她談起歷史,她搖搖頭說:「真是東一堆、西一堆!」原來對十來歲的孩子而言,同時了解西方歷史和中國歷史,恍如宇宙混沌初開,歷史事件繁多,但轉變來得很快,資料看來支離破碎的。

我自中四至大學都有修世界史,範圍包括歐洲史、中國史、美國史、香港史。老實說,讀到大學時也有混沌感,更何況一個中二學生?

地球的東西兩邊,本來就是同步發展的。中大歷史系丁新豹教授說,如果小時候有一本孩子讀得懂,又讀得開心的世界通史,那該多好。美夢成真了——《一本讀通世界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One Sitting)——就是寫給兒童看的世界歷史繪本。

一打開這書,先被圖畫吸引。插畫師的畫風時實時虛,人物造型酷似漫畫,但線條細緻,色調絢麗,有水彩畫加素描及漫畫的混合體感。單是每一幅圖畫已能吸引孩子欣賞大半天。

那內容呢?讓我懶惰地從底頁抄出來,因為撮要實在太精彩,節錄部分如下:

‧地球和恐龍的歷史

‧人類的文明為什麼會在歐亞大陸興起‧歐洲步入黑暗的中世紀之際,為何中國卻踏進唐宋盛世

‧歐洲如何復興,中國如何由盛轉衰‧唐伯虎與達芬奇是同一時期的人‧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時,中國的康熙皇帝在做什麼

‧近五百年,二十五位影響全世界的歷史人物‧原來我們可以在三小時內輕鬆看完世界歷史‧原來我們可以在一分鐘內明白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原來我們會因為歷史故事而有各種情緒反應。

文字引人入勝輕鬆看世界

最後一點竟然連繫到情緒反應?作者的前言寫得扣人心弦,他說: 「人類的歷史每每驚心動魄,令人閱讀時情緒激動萬分。」他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岳飛: 「岳飛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他成功保衛了宋朝的國民,保衛了當時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化和最繁榮昌盛的城市。但是他的下場卻很悲慘,而他所保衛的國家和文化,在他死後數百年受到極大的破壞。是的,讀歷史有時會讓人有悲憤的感覺。」提到牛頓,他說: 「牛頓之後二百年,全世界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很大程度要歸功於牛頓。是的,讀歷史有時會讓人有目瞪口呆的感覺。」歷史,孩子大都未看先說悶。如此引人入勝的介紹,配以夢幻式的插畫,應該會讓孩子輕鬆翻閱。此書有中、英文版,適合六年級到初中的孩子閱讀。


文、圖:何美儀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化解與青少年子女的「權力鬥爭」

明報  教得樂  2014-08-12

前一刻還在你面前撒嬌,下一刻卻已變得水火不容。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善變及變臉之快速,真是不容小看。這好像一場權力的鬥爭,父母與孩子之間,好像在爭話事權,誰先屈服,誰就輸了。所以,關係每每就像快斷了弦的弦線,又或像戰爭即將爆發。

就像人類戰爭,開戰對哪一方都沒好處,就算表面勝利,其實雙方都輸了;更何況父母與子女,更加不應該是正邪之爭。孩子投訴你不明白她,不諒解她的處境,我們卻好容易以一己的人生經驗,立即給予判斷,勸他們不要執著,希望助他們解決。但更多時候,孩子只需要一雙耳朵,一雙真正願意聆聽他們感受的耳朵。

本書作者是三孩之父,在英國學校任教逾20 年,策劃了很多青少年工作坊。全書分為5部分,從青少年的身心及腦部發展和變化開始剖析,到如何有效傾談溝通及與學校建立聯繫,以至助孩子改善處事方法和培養學習習慣,循序漸進掌握青春期以至青少年期的內在及外在變化。

父母和孩子的渴望大同小異貫穿本書的三個觀念,說易行難。第一個是「愛戰勝一切」,家長常常說愛孩子,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有否感到被重視及尊重?

第二個是「使青少年覺得糟糕,不會使他們變好」,愛之深、責之切的時候,我們語帶侮辱、恐嚇的傷害,無補於事,更會弄巧反拙。

第三個是「要他人行出你希望他行之事,激發他們渴望行出那事」,強權及擺佈不可能一直維持。

雙親也好,單親也好,只要退後一點,你會發現協議的空間比爭拗衝突還要多,你和孩子渴望的,其實大同小異。融洽共處,在學校快樂成長,其實近在咫尺。


青少年快樂的學校生活:家長手冊
Help Your Teenager Succeed at School: A Parent's Guide
作者:米高‧柏維特(Michael Papworth
譯者:陶婉儀、袁達志
出版: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定價: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