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創意繒本大師David Wiesner:給孩子一張私家桌 伸展想像



2017-10-24 明報 - 教得樂



在美國大師級繪本家David Wiesner 筆下,青蛙不再潛在水裏,而是在天空飛翔;貓捉的不是老鼠,而是匿在櫥櫃下的外星人軍團!每個揭開繪本的孩子,無不被破格的情節吸引,David 也憑他的想像力,譽滿全球童書界。

繪本家的無窮想像,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David 早前來港,跟小學生講故事之餘,更接受本報訪問。他用個人的創作歷程告訴家長,培養好奇心和合適的家居環境,正正是激發孩子想像力的不二法門。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

David Wiesner 步入學校禮堂,學生還能保持安靜,準備聽他分享,但他的作品一投影上屏幕,台下立時笑聲不絕。像《瘋狂星期二》,故事講述一個城市裏,每逢星期二都發生不可思議事件:某晚,青蛙從荷葉上飛起,形成空軍,追大狗打招呼!

大青蛙與狼狽大狗惹人發笑,再看一頁,到了下個星期二,輪到豬起飛了,學生更忍不住「嘩」一聲叫出來。

他第二本分享的作品是《鬆餅先生!》,主角鬆餅先生是隻家貓,有天發現了家裏藏有外星人,便開展了獵捕行動。創作時David 參考幾何形狀,自創外星文,每次描述外星人對話時便會出現。雖則無從理解,卻令外星人的世界更逼真,學生見到也大呼有趣。

以模仿滋養出個人風格
閱讀David 的作品,就是如此驚喜連連,但他自言並非天生點子多多,創作生涯更是從模仿起步:「我5 歲愛上畫畫,後來發現自己不想畫出一幅幅沒關連的畫,掛在牆上,而是想將不同圖畫串連一起,去呈現一個故事。於是我去看很多漫畫書,模仿畫風和技巧。」其中一套對他影響深遠的漫畫,是廣為人知的《神奇四俠》(Fantastic Four),他自認是超級粉絲:「我很喜歡4 個角色之間的火花,看漫畫既是享受,也是很好的學習過程,我能觀察作者如何善用圖畫,帶出故事的刺激感。」人物的大小、何時應突顯人物的肢體、何時應突出表情等,統統都是學問。

模仿是第一步,到了13 歲左右,David 開始尋找個人風格,「腦裏一直有許多念頭,例如想過寫超級英雄的故事,而這個英雄是一隻豬。待思想和畫功都稍微成熟,就嘗試將這些念頭變成創作」。

多元接觸 發掘興趣
成長期間,他卻一度想朝其他方向發展,「中學時有電影製作班,一來好玩,二來我常看電影,便考慮升讀電影學院」。後來他仔細思考:如果要自資製作電影,很可能要設法賺錢多於專注創作;如果去電影公司,又有很多人會左右成品,兩者都非他所願,「反正電影以外,我都喜歡圖書,不如以繪本講故事」。

沒有發展成事業,製作電影的經驗仍然寶貴,「以鏡頭為例,何謂遠景、何謂特寫,我不單知道,也曾親身運用,間接提升了講故事的技巧」。

因此他強調,小朋友接觸不同事物,發掘個人興趣,百利而無一害,「不一定要從事這行業,甚至不一定要喜歡上這事物,但學了的東西總會有用」。

好奇與發問 牽引想像力量
涉獵多些領域有另一好處,就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今日的David 充滿想像力,跟年幼經歷有關:「我小時候十分安靜,不會在堂上問問題,但常常留在圖書館,裏面有很多種類的書,久而久之我對各類事物都感好奇。例如見到人物傳記,便想知道這人是誰、有哪些事蹟?」有疑問後便去找答案,正是引發出想像力的竅門,「假設有個孩子,他見到彩虹覺得好奇,便想知道彩虹由什麼形成」。有了答案後,又可以延伸思考:假如少了一個元素,彩虹會變成怎樣呢?書本上不會有標準答案,孩子便有了想像空間。

製造專屬空間 勿干預否定
David 有一子一女,大兒子做設計工作,小女兒於大學修讀視覺藝術,經常畫大型油畫。兩個孩子充滿想像力,David 卻直言是正常不過,「因為家裏有個不停在創作的爸爸,以及充足的紙筆、顏料。加上沒有遊戲機,他們悶時自然會創作」,要培養想像力和創意,家居環境起了很大作用。

一般家長不從事創作,但一樣可以製造有利的環境,「我的爸爸是個研究員,跟藝術完全無關,只是家中有空置的工作桌,我便當成私人的天地在那兒畫畫」。即使家居不算大,都盡量給孩子一張小桌子,「重點不是大小,而是要完全屬於孩子,不會被他人佔去。

他們無時無刻都能用,可以是畫畫、看樂譜、閱讀等,總會摸索到用法」。

要製造一片小天地,家長也要忍耐,「很多家長見到桌面亂,就叫孩子收拾,其實毋須這樣。孩子要透過自行管理,去意識到這是他們的天地」。

正如看不懂孩子寫什麼、畫什麼時,也別急急指正,「孩子可能控制不好線條,但下筆前一定有思考過程,腦裏有一套想法,不要輕易否定,遏止他們的想像」。

好書推介
《瘋狂星期二》
作者、繪者:David Wiesner
譯者:郝廣才
出版社:格林文化



《鬆餅先生!》
作者、繪者:David Wiesner
譯者:王欣榆
出版社:格林文化



David Wiesner 小檔案
61 歲的David Wiesner 是美國頂尖繪本作家,除了普通繪本故事外,他也熱中於無字繪本的創作,相信不靠文字或聲音,單憑圖畫都能帶出豐富的情節。

他歷年來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童書、紐約時報年度推薦童書、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好書等,更3 次奪得美國凱迪克大獎金牌獎、兩度奪得美國凱迪克大獎榮譽獎。《瘋狂星期二》、《豬頭三兄弟》和《海底來的秘密》等作品,亦屢次創下繪本銷售紀錄。

延伸閱讀
A《海底來的秘密》
作者、繪者:David Wiesner
出版社:格林文化
內容:這是一本無字繪本,故事裏小男孩去海灘,拾獲一個照相機,得到很多神奇的照片,如機器魚、河豚飛上天等。其中一張照片中,有個女孩手上拿另一張照片,照片中的男孩又拿一張照片……這循環裏埋藏着一個秘密。


B 《豬頭三兄弟》
作者、繪者:David Wiesner
譯者:黃筱茵
出版社:格林文化
內容:這本書完全顛覆了經典故事《三隻小豬》:書中講述大野狼來敲門,三隻小豬決定把書頁撕開,直接逃到故事外面……David Wiesner 善用排版、框架等,呈現書裏書外兩個空間,用獨特方法說故事。


C 《藝術大搖滾》
作者、繪者:David Wiesner
譯者:黃聿君
出版社:格林文化
內容:畫家達文蜥專心地幫蜥蜴畫肖像,旁邊看的小蜥蜴吵也要畫畫。結果小蜥蜴拿起畫筆,往達文蜥身上塗上顏料。達文蜥竟發現自己的身體正一點點消失!到底小蜥蜴會如何幫他畫回身體呢?





我家不用擦紙膠



2017-10-24  明報 - 教得樂

當年為大T 選擇幼稚園時聽了不少家長講座,至今依然記得啟思幼稚園創辦人陸趙鈞鴻博士的教育及育兒心得。例如小孩的注意力只有三分鐘,不應該勉強孩子早起讀上午班,要讓他們睡到自然醒。五歲之前不應該讓孩子執筆寫字,要多接觸大自然小動物,透過不同形式活動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

只能講句大T 一世夠運生得逢時,幼稚園階段在老師們的悉心照顧陪伴,在完全沒有功課壓力下,非常愉快地度過。但到了小T,情開始出現變化,明明收生時講明K3才會開始學寫字,K1 下學期為什麼突然會有生字要寫?我很詫異約校長問個究竟,他回答是敵不過家長們的強力要求,孩子K3 才學寫字太遲,影響競爭力之餘,無法應付追得上小學課程。再問區內其他幾間幼稚園,結果一樣K1 就要學寫字,既然改變不了事實,我就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法應付。

寫字不求工整 只要筆順正確大小T 兩個寫字,我從不要求工整,只要筆順正確,即使字體有大有小寫出界,我一樣接受,從來不用擦紙膠伺候。

其實人仔細細要填滿一版紙已經好不容易,做父母的根本不應吹毛求疵,雪上加霜。最近有醫科大學生看不過一個四五歲的可憐小妹妹,寫的字被媽媽用擦膠不斷擦走,懇求「媽媽唔好擦」,那場景不用親眼目睹都覺得心酸。要不是那個醫科學生講起,我都忘記了曾在大小T 手心手背玩過的認字遊戲,還有每晚睡前詞彙成語的接龍。為他們兩個對詞彙認識及運用,透過遊戲無形中打好了基礎,即使大T 中文科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寫起中文來一樣有板有眼,有紋有路。

懇求「媽媽唔好擦」覺得心酸個個都講華德福,究竟有幾多個家長真正了解什麼是華德福教育?口口聲聲說華德福學費貴,很多家庭奢侈負擔不起。

稍安毋躁,華德福教學主張的慢學,孩子七歲前不寫字不串字,沒有功課不用考試,重創造和想像力的教學法,即使免費,有幾多家長能夠放下成見,真正以孩子愉快學習為依歸,放心放手放膽讓孩子入讀?一年五六萬元的學費的確不便宜,但月花四五千元在子女補習班興趣班樂器班的家長大有人在,還未計那些什麼遊學團的使費,誰為貧富定分界?

怪獸家長口裏說不,身體卻非常誠實,否則年年書展那些補充練習不會全部賣個滿堂紅?不會為了一張名校報名表,天時暑熱甘冒中暑風險都要提早幾日通宵排隊?不會為了多報幾間名校小學,安排孩子上下午班返兩間幼稚園?如果家長們能夠群起聯手向功課多、考試多、課程深的學校說不,齊心杯葛,拒絕申請入讀,學校何來籌碼,企硬拒絕改革教學方法?

明明應該愉快的學習,明明應該快樂的童年,在宇宙怪獸無所不用其極的催谷操控之下,孩子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對自己的骨肉,出手何太狠!

文﹕張慧敏
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涉暴力奸詐情節 四大名著怎伴讀?



2017-07-25  明報 - 教得樂


走進書店或公共圖書館的童書閣,不時見到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和《紅樓夢》的兒童版本,用白話文代替艱深的文言文,配以吸引的插圖將經典重現。四大名著博大精深,固然是經典中的經典,有極高的文學和藝術成就。

然而故事畢竟不是為兒童而設,當中除了暴力情節,也涉及不少權謀和背叛。到底兒童多大才適合看這些著作?家長伴讀時又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文:譚凱韻
圖:譚凱韻、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

《三國演義》呈現了結拜兄弟不分彼此的情義、交戰時明明處於劣勢也可用計謀取勝;《紅樓夢》有精彩的佈局、淒美的愛情,也有古代社會的世態人情。然而當中亦有背叛、詭詐、權術等情節,或許就是這些亦正亦邪,滲透人性陰暗面的內容,令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家長由選書、伴讀到導讀,當中如何避重就輕、拿取捨,一點也不容易。

忌選嘩眾取寵改編作品
香港文學作家兼香港書展文化顧問潘明珠指出,在現今電子資訊發達的時代,這些經典中即使有未必適合幼童的情節,也不能避而不談,不去面對。她建議中至高小年級可以開始閱讀這類文學作品,「這個年紀的兒童很想學大人,知道這些書本是大人口中說的名著時,會很好奇想追看,是這個年齡的心理特點」。她強調這個年紀的孩子心智未必很成熟,所以家長選書時,不應選擇「以暴力搶眼球,或是嘩眾取寵的改編作品」。

初小可先看成語故事
至於年紀太小的孩子,如初小的學童,心智上未必適合看上述經典,家長可以讓他們先看成語故事或包公等故事的淺易版,既有趣,情節亦富變化,家長伴讀後可以引導他們一起討論。

踏入三、四年級,家長就可以引入四大名著等經典,如孩子願意伴讀,就用「六何」(即何事、何人、何地、為何、如何、何解)方法一起討論內容,看後亦可以引入其他相近的作品延伸閱讀。「如看《三國》後,可讓小朋友看《七俠五義》或《水滸傳》。」而《紅樓夢》,則需要小六以至初中才看,「不過這時並不是伴讀了,可鼓勵孩子作同步閱讀,讀後互動分享,書中有很多好詩和詞彙,當中的意義和文化也值得多學習」。

不一定以西遊三國起步
她指出,引入經典的次序一般為先看《西遊記》、《三國演義》,之後再看《水滸傳》和《紅樓夢》,不過每人跟書結的緣也不一樣,未必一定要跟隨,「有些兒童,尤其是高小的女生,不愛想像、不愛打打殺殺,但會發豆芽夢追看《紅樓夢》……我姊姊潘金英(另一位本港兒童文學作家)就正是這樣。六年級看《紅樓夢》,由繪本到漫畫,由節選本到正本,初中才看《西遊記》和《三國演義》呢!」

陪讀兒童看經典文學作品時,潘明珠建議家長可跟隨以下四個步驟指引孩子﹕
一,家長要先看該書,記書中的要旨,即要明確知道自己想孩子從書中領悟什麼內容。
二,鼓勵孩子消化,以多元及有趣的提問,帶出不同角度思考,看看孩子吸收的情
三,希望兒童有延伸聯想,可鼓勵他們寫出個人見解、分析或感受,由於經典時代久遠,家長也要重視連結應用於現代生活。
四,多讀才會修得效果,修成閱讀的習慣,配合不同年齡重讀經典,能漸漸加深對作品內涵的認識。

而在引入經典前,亦可以看一些良好版本的改編作品,為兒童打好基礎,如她姊姊潘金英的著作《中國帝王故事》,或由馬龍繪畫、方舒眉編著的《趣味學古文》都是不錯的入門選擇。「他們兩人(馬龍和方舒眉)都有深厚的文學根基,也用心為兒童編著,將歷史、文化、名著和哲學融入漫畫,我很推薦呢!」

好書推介
《中國帝王故事》
作者:潘金英
出版社:新雅出版




《趣味學古文》
作者:方舒眉
繪者:馬星原(馬龍)
出版社:商務



延伸閱讀
潘明珠大力推介,指此繪本以細緻和瑰麗的圖畫,詮譯《桃花源記》的美與情,令讀者感受到古典優雅,回歸自然之美,並以優美的文字訴說陶淵明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適合成長於物質豐盛年代的孩子和家長一起閱讀和反思。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繪者:尹芳吉伯、丹尼納諾
出版社:格林文化出版



潘明珠指出,香港的孩子受中西文化教養,家長想分享名著,可以不限於古代,近代的名著如《兒子的大玩偶》和《背影》也可以令小讀者體會父親的愛和辛勞,有助具體深刻去欣賞文字本。

《兒子的大玩偶》
作者:黃春明
繪者:楊翠玉
出版社:格林文化



《背影》
作者:朱自清
繪者:克拉迪奧
出版社:格林文化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給父母的戀愛預告



2017-06-06  明報 - 教得樂

很多家長對於子女談戀愛這個課題感覺忌諱,但我個人就持開放態度,認為對此不該避而不談,這可能是因為我受了媽媽對我的影響。

樂意告訴媽媽自己失戀自小媽媽就認識在我身邊出現的所有女同學,尤其是我念小學時就很喜歡和女同學傾電話,有哪個女同學和我特別投緣的,媽媽全都知道。而我也很樂意告訴媽媽,我喜歡班上哪個女生,因為我發現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我愈多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媽媽就愈容許我和異性朋友接觸,可能因為她感覺安心,不用猜想我究竟有沒有偷偷拍拖?我到底和怎樣的女孩子在一起?我身邊有多少個女朋友?那些女孩子是否正經人家?對於這一切,我都會自動自覺跟她分享,我喜歡了哪個女生會告訴她,我和哪個女生拍拖會告訴她,還有我失戀都會告訴她。我第一次失戀時對媽媽說:「阿媽,我失戀呀!」然後媽媽安慰我:「唔緊要啦,再搵過第二個囉。」那情景我都依然記得。

正視子女談戀愛從我和媽媽這個自小就建立的信任和溝通關係當中,我明白到青春期少年和父母之間之所以會有很大代溝,很多時,是因為上一代人不肯正視子女談戀愛。背後的原因,相信是做父母的捨不得孩子長大。然而,當少年人一旦到了青春期想戀愛,他的人生就會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會將愛情當成是他的所有,故若你作為父母,那刻要做的,不應該是拑制他、阻止他,因為一旦這樣做,你就會成為他最大的敵人,你和他之間的關係一定會變差!

讓孩子知道愛是平常事既是這樣,何不早點持開放態度,甚至比孩子更開明?舉個例,若我兒子有了喜歡的對象,我不單會邀請那女生來我家作客,還會主動與對方家長多作溝通,這樣做不代表認定他倆將來會走在一起,這樣做只為讓孩子知道,愛情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沒什麼好隱瞞。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如何能用理性去對待愛情,那樣當孩子長大後,面對愛情煩惱時,就不會單單停留在情感的層面上去思考,遇到困難時會懂得理性地去解決,失戀時也知道怎樣面對傷痛,長遠來說,對孩子總是有好處。

而更重要的,是兩代人之間不會因為孩子談戀愛而有對立面,不會因此而多爭拗,由此你的孩子就會樂於跟你分享他的內心世界,你不用旁敲側擊去猜度他的感情生活。始終,父母和子女之間多作溝通,對彼此一定是利多於弊!

森美:
商台DJ、節目主持及司儀,育有兩名子女的多棲藝人


我們虧欠孩子的性教育



2017-06-06  明報 - 教得樂

朋友送我繪本, 叫《你可以說不》,裏頭描寫的連串場景都很生活化——孩子在百貨公司走失,他拒絕陌生人的幫助,直接找穿制服的店員;公園裏,陌生人冒充媽媽的朋友接近,獨自在玩的男孩馬上假裝向長椅方向大叫「媽媽」;女孩被公寓大樓的保安員毛手毛腳,她掙脫後飛奔回家找爸媽;認識的叔叔要求玩「令人討厭的脫衣服遊戲」,事後女孩覺得自己「很壞」不敢哼聲,最後在朋友鼓勵下向媽媽告白……據說這書原是加拿大學校課堂用的補充教材,中譯本今年五月在台灣推出,剛碰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自殺,翻出懷疑補習老師誘姦女學生的事件,於是關注繪本的人比預期多起來。大概因為,大人忽然充滿了危機感,覺得要抓緊時機保護孩子免受傷害。

忽略防性侵教育添誤解
為繪本中譯版著推薦文的臨心理學家鄒凱詩說,性侵害的預防教育常常為人忽略,令誤解滋長,以為性侵害只發生在年齡較大的兒童及女孩身上(真相:嬰兒和男孩也可能被侵犯,只是女孩比例較高)、性侵者多是陌生人(真相:熟悉的人更容易利用孩子的信任)、性侵者只是為了發泄性慾(真相:也有藉侵犯弱小來消弭自卑感的)、孩子不應太早知道性和人間醜惡(真相:必須有起碼認知才能保護自己)。

《你可以說不》是好繪本,它打破了一些誤解,同時幫助父母教育年幼孩子用常識和判斷力逃脫危機。但是有關性教育,我們對孩子的虧欠遠多於此。譬如說,性是從何時跟羞恥感緊緊扣連的,以至連提起都覺得骯髒,而且骯髒的總是自己?

「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林奕含把經歷寫進短短人生中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出版的長篇小說,不少文字都讀得人很痛——「一個如此精緻的小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這太髒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傷人傷己的針,但是在這裏,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小說裏,主角房思琪裝作等閒地跟媽媽聊起家裏為什麼沒性教育,媽媽神色詫異地反問:「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這也是一個死去的女孩,給為人父母者留下的忠告。

蘇美智:
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給心靈餵一點好東西 一張給孩子的書單


2017-06-01  明報

是日「六一」國際兒童節,小朋友們又可以收到各式各樣的禮物啦。只是,我不知道這些花花綠綠的禮物裏,會不會有一本書呢?

前時,大陸著名作家王安憶應出版社之邀,編選了一冊《給孩子的故事》,一本編給孩子看的故事書。這部收錄了25則故事的選集,打頭的是1920年出生的作家汪曾祺,最小的則是1978年的新加坡作家張惠雯。前言裏,王安憶這樣解釋自己的編選原則,「要的是一種天真,不是抹殺複雜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

我很認同這樣的編選理念——在閱讀上,我從來不覺得孩子只能閱讀孩子的書,不能理解,並不代表不能感受,恰恰相反,在這最眼睛明亮,頭腦明敏的年紀,我們更該早早播下閱讀的種子,然後讓生活給它澆水,給它空氣,給它養料。

因此,在這個開心的日子,我也就冒昧憑自己的閱讀記憶,給孩子和爸爸媽媽推薦一些自覺不錯的書籍,希望在這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小朋友們可以很小就學給自己的心靈餵一點好東西。

1 《人類的故事》房龍

我很慶幸自己在中學時代讀到房龍。

這位最會講故事的歷史學者,數十年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述人類的故事,藝術的故事,偉人的故事,還有那為奪取自由而與不寬容作鬥爭的故事……直到現在,我都覺得房龍就像是一個無所不知、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只要你有不懂的事情,就去找房龍爺爺,他準知道!

讀房龍的書,如同一次知識的漫遊,他會帶領我們忽而探訪法老的棺木,忽而來到中世紀的歐洲,忽而坐進劇院觀看莎士比亞的戲劇,不知不覺間,我們知道的更多,也感受得更多。而那一個個小故事,並非是歷史的乾枯標本,而是一個個奇幻的小房間,在房龍的陪伴下,我們打開了這些塵封許久的房間,走到了歷史的深處。

但其實重要的不是知道,房龍說得好,重要的是感同身受。因此,在小時候閱讀房龍,就是在學感受歷史的體溫,歷史的心跳,然後帶這份溫度與心跳,勇敢、理性而堅定地展開自己的生活。

2 《為什麼長大》蘇珊·奈曼

小時候,我們總想快快長大,可真的長大了,卻又開始懷念那無憂無慮的兒時歲月了。長大,為什麼長大?可不可以不長大?長大,意味什麼,是再也沒有考試和作業,還是其實面臨更難交差的功課?

而在哈佛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曼看來,長大,實質上意味要學會保持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平衡。這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但在今天,長大變得愈發艱難了——權力需要長不大的順民,大公司需要長不大的消費者,媒體需要長不大的受眾。各種延長童年的玩具製造出來——從智能手機、夢幻電影到沒有成就感的工作——潛移默化地讓我們貪嗜快樂,放棄思考,讓我們習慣依賴比我們強大的力量,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

但問題是, 「一個從根本上否定成年的社會不可能培養出非常活躍且有責任感的公民」,而「如果沒有相當數量的有責任的成年人,也不可能創造出另一種社會」。表面上我們擁抱了童年的快樂與安寧,實質上卻消滅了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可能。

3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尼爾.麥格雷戈

博物館是人類最好的歷史老師,也是最好的歷史課堂。

這套三卷本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是我近年讀過最棒的一部世界史。大英博物館聯手BBC 共同打造,由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領銜,集結100 多名館員、400 多名專家,編撰陣容可稱一時之選。《簡史》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中精選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這百件館藏,如同來自歷史深處的百位使者,在500位學者的筆下,他們輕啟金口,向我們娓娓道來人類200萬年的文明史。

正如本書導言所說: 「文物跨越時空所傳遞的信息……表現的是整個社會群體及其複雜的演變過程,而非一些獨立事件,她們所講述的是製造它們的時代的故事,也是她們經歷重塑與遷徙的時代的故事,有時,她們還能獲得超越製造者原本意圖的含義。」也就是說,作為文明遺物的文物,本身已蘊蓄所在時代的歷史信息,而加諸其上的戰火、流離、偷掠、埋沒等種種歷史遭遇,則更為其增添了多重歷史時空的嬗變故事。而當它們經由各種力量和渠道進入博物館時,這番充滿離奇的歷史遷變,不僅在告訴我們它們是誰,以及它們經歷了多少曲折的故事,更將在我們所不能完全了解的層面上,悄然更動我們的歷史記憶,進而影響對於未來的行動設計。

4 《霧都孤兒》狄更斯

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雙城記》,是我最初閱讀的兩本世界文學名著。記得是小小的32 開本,很便宜的普及本,我還出於愛惜之心,給這兩本書套上了書衣。也是從那時開始,狄更斯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我不知道怎麼形容當時閱讀的心情:昏暗的19 世紀倫敦的街景,可怕的濟貧院,邪惡的費金和賽克斯,以及歷經人世艱險的小奧利弗,美麗而勇敢的姑娘南希,這一切都吸引我如飢似渴地閱讀它。

毫無疑問,孤兒奧利弗很可憐,從出生那一刻,他就注定要與貧困、欺凌和邪惡為伴,但吉人自有天相,奧利弗有一副永不絕望的好心腸, 「那個孩子天性高尚,又有一副熱心腸,神有意要讓他受到的磨難超過他的年齡,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愛心與感情」。所以不論遭受多少苦難,多少壓迫,奧利弗也沒有讓自己掉落在恨與絕望的泥潭,相反,當世界投擊厄運,他卻仍舊抱懷善意。

現在的我們當然不太會遇上奧利弗那樣的生存險境。但我想我們每個人仍舊都逃不過自己生活中的困難和絕境,到那個時候,希望我們也能像勇敢而善良的奧利弗那樣,懷抱陽光,拒絕絕望,懷抱愛意,不言放棄。

5 《縫熊志》西西

西西是我最佩服的香港作家之一,因為她是這個喧囂時代極少數還能寫出樸素而有光的文字的作家。

而在70歲之際,她因早期接受放射治療而誤傷神經的右手日漸失靈,為了讓右手能通過物理治療和複雜活動順利復原,遂學縫製布偶與毛熊。動手之餘,西西不忘寫下一篇篇清簡動人的千字文,記錄製作的心得,講述名物的歷史,於是成就了這冊《縫熊志》。

西西的熊,不是玩偶,而是飽含情意的毛熊朋友。外貌上擺脫了常見的西方泰迪熊的大眾臉,賦予一己巧思與情思。更重要的是,西西的每一隻毛熊皆自有主張,如「中國古代服飾熊」中自西王母、西施、嫦娥到嫘祖、婦好的女子系,不啻給我們上了一堂中國上古婦女史的大課;同時,西西給每隻毛熊都寫了一篇度身訂做的文學志傳,有穿著「一襲多彩的深衣」的屈原,身穿漢代直裾袍衫,手持節杖的張騫,袒胸露腹、曠達自適的「東快婿」王羲之。

巧手編織,妙筆剪裁,這本《縫熊志》不止是一本有趣好玩的手工書,更無意間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動筆寫東西,動手做東西,會幫助我們跟周圍的事物建立起最貼心的關係。

6 《認得幾個字》張大春

台灣作家張大春這些年來執意重新學習「認字」,通過與小兒女一道學習、辨認原本看似熟悉的字詞,他發覺自己未必真正知曉和懂得這些字詞背後的故事和所含藏的豐富文化,慨嘆「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有太多的字詞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卻不知道底細。

哈茲里特曾說:「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東西。」讀完這書,目睹隨時序更迭,一個字是如何被形成、被改變、被重新定義,乃至被影響、被修改、被混淆、被強調的身世履歷,真的確認自己不曾識得幾個字。而當孩子不再將每個字詞視作鉛筆勾畫的一道符號,或是試卷上的一串答案,當老師和父母不再只是告訴孩子字詞的發音與筆畫,而是共同細心揣摩,意觀察,了解每一個字詞背後的點滴故事與細微轉變,我想,不知不覺間,我們也將從字詞中重新發現自己。

7 《朋友》谷川俊太郎

什麼是朋友?朋友,就是被你傳染了感冒,也會說不在乎的人;是總想一起回家的人;是不能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可以對他說的人。

想起小時候,其實不愛去學校,耍賴,不想上學,每當這時,爸媽就會說起學校裏的小朋友,說,今天你不是答應了誰誰,要一起踢球的嗎?對呀,雖然學校很討厭,老師很討厭,但小朋友多可愛啊,於是就掙扎了。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以「朋友」為主題,為孩子們寫了一部小詩集。他不僅告訴我們,朋友是那個重要的人,值得珍惜的人,更以最簡練的筆觸,引導孩子思考能為朋友做些什麼——如果是朋友,就記住朋友的生日吧;朋友生病了,就去探望吧;旅行時,給朋友寄張明信片吧……

更重要的是, 「朋友就是朋友」, 「朋友可以不分性別、年齡、膚色與國界,甚至可以超越物種與時空」, 「哪怕沒有見過面」,也可以是朋友。

8 《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

14 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這兩個大問題。接,一封又一封神秘的信件,蘇菲從古希臘到康德、從齊克果到佛洛伊德,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每解開一個困惑,又引出了下一個,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因為孩子對世界懷抱好奇心。他們跟蘇菲收到的神秘信件一樣,總是詢問那些經典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只是,慢慢地,在生活和現實面前,我們那寶貴的好奇心,一點一點開始減少,終至消失不見——換句話說,那時,就真的老了。

所以,愛智慧吧,像14歲的蘇菲那樣,我思故我在,保持好奇,保持懷疑,保持思考。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孩子的大作



2017-05-23  明報 - 教得樂

執筆之日是母親節!先補祝天下母親日日安樂,一家大細食得得!原來世界各地的母親節日子都不同,香港人慶祝的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是最普遍的,瑞典的母親節則落在五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瑞典人沒有像你們一樣熱烈慶祝,反而是商店會做宣傳,提醒子女們買禮物給媽媽表心意。

五月最後星期日是瑞典母親節有孩子在幼稚園的歲月,幾乎天天都像母親節,日日都有禮物收。小女兒隔天便帶回來塗鴉大作、手穿珠鏈、手織彩墊、各式紙品飛機小船、星星花朵。她現在懂得寫自己和媽媽爸爸的名字,會在作品上寫明送給媽媽、送給爸爸,加埋畫個心心,每次收到我都一樣咁

你會怎樣處理這些孩子送上的愛心禮物?全部都想保存又太多,要從中挑選部分保留的標準又是什麼?不如說說我們家三個女兒。她們前後各自在幼稚園及小學初段的手作仔,無論立體與平面、抽象畫抑或鬼畫符字條,帶回家送給媽媽的,我都先集齊一一放在書櫃上,通常一眼覺得「呀呢件掂」,會立即在底部或背面記錄低:女兒的小名、年齡、幼稚園組別名稱或小學年級、日期和所居地,有時會加添解畫或資料。

例如: Smu, 5ar KlumpeDunsen, 110518Gbg, Morsdag

你怎處理孩子送上的禮物?

到周末儲齊一小疊,再逐件看看篩選入箱名單。要揀靚作品太主觀了,我反而會留意大作中的趣味小節,例如火柴公仔開始有眼睛了,畫中有齊全家成員等等。保留這些得意作品,其他的就趁主人翁不在場,成一團掉入廢紙桶。留意這個步驟要十二分小心,必須確保屍滅。我試過幾次紙張撕得不夠碎,給原作者掉垃圾時發現殘骸,即時淚灑當場喊媽媽為何你丟掉我的畫啊啊啊啊?難道我說出真相話這幅無乜特別?孩子信心是其一,送給媽媽的好意遭粉碎才是最痛處。

細心挑選小心丟棄之後我會把出線的畫作一一存放入紙箱,立體手作仔存另一箱。如今家裏的儲物間內存了共三大紙皮箱,高高的用作搬屋放雜物的那種,裏面滿載三個女兒的真心真意。年末或夏天大掃除時搬出來翻翻看,每次都帶給我無盡微笑和暖意。如果不留低,或者只用相機甚至手機拍下保存電子版本,那種「某個午後我在翻箱睇信」的浪漫就了無痕

再問,為何要保存那麼多?我是想替女兒的成長做個概括記錄,單是幼稚園那幾年,孩子從蠟筆大圈圈的BB 畫法發展到手指靈活運用,用筆用色用較剪用膠紙無界限隨心合成創作,做阿媽的一直陪你走,一定好感動。再者,不用等到她們好大個女,單是在小學階段看回自己豆丁時期的畫符風格,女兒們自己也覺得好好笑。

這些都是媽媽珍藏的寶物睡房邊我的私人櫃面上沒有掛首飾,反而擺了一排「我最喜愛的女兒作品」:有原木切成的大心心上書「世上最好的媽媽」、有手縫牛仔布長頸鹿、有集齊我們一家五人的單線大公仔海報、有用彩色透明膠珠黏合成的盒子。我沒有半粒鑽石一枚名表,這些都是我珍藏的寶物,都是我的寶貝們送給媽媽的禮物。每晚臨睡關燈前看一看,任當天如何的累,心頭總會一熱。

移居瑞典十多年的原裝香港人,三女之母,每天做飯之餘亦寫字貼相。著有《幸福在最北》、《親愛的給幸福加口甜》。wordwordword.wordpress.comjauyau@gmail.com


每日30分鐘打好英語基本功



2017-05-23 明報 - 教得樂

雖然話香港重視兩文三語,但普遍家長最關心o,仍然係仔女o英文,難怪英語班、補習社開到成行成市。Mama 身邊有唔少朋友,BB 得六七個月大、坐都未坐穩時,已經抱佢去上英文playgroup;再大小小呢,就讀會話班、拼音班,每個月單係花學英文o學費都幾揦脷

Mama並非富貴人家出身,當然無佢咁豪,所以向來都係採取自家教學。例如兩個豆丁仲係BB 時,Mama 就鍾意播住英文兒歌,同佢邊唱邊跳舞,順便教歌詞生字;當佢大少少、牙牙學語時,Mama 每日都會撥少少時間做英語時段,用英文同佢傾偈、玩遊戲、講圖畫故事,一直維持到兩個細路入小學為止。

在家英語互動更勝playgroup 好多朋友都笑Mama 孤寒,唔肯投資仔女身上,但其實除慳錢,Mama 亦係想建立多親子關係。好彩Mama o苦心終於有人認同。

上星期巧遇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成博士,佢話如果想小朋友學好英文,確係要趁佢未有母語包袱時就畀佢接觸,但與其一星期只去一兩次playgroup,倒不如父母每日都抽時間同佢用英語互動,效果肯定仲好。

咁每日抽幾多時間先夠呢?黃博士笑笑口話,最理想係有3 個鐘頭,但都知香港父母好忙,所以最低限度係30分鐘,只要呢30分鐘做得優質,就可以逐步提升幼兒o英語能力。點為之優質?

黃博士就鼓勵家長要做得全面,咪只係集中聽兒歌,皆因兒歌最大用處係用誘發小朋友o學習動機,以及練發音,但就唔能單靠兒歌學好英文,因為詞彙唔夠豐富,所以家長最好另外設計一專係學詞彙o遊戲同細路哥一齊玩,例如有口難言、抽字卡等等,令佢可以唔同渠道,認識多生字。

講開自家教學,Mama 忽然醒起有個朋友好鍾意視頻網站下載英文卡通片放部手機度,每逢小朋友無聊時就畀佢睇,咁又有冇幫助呢?

原來黃博士唔多贊成,一來細路仔唔適宜太早接觸電子產品,會好傷眼;二來電子產品影像太快,畀唔到幼兒想像空間。佢建議家長同仔女多睇英文圖書,睇時傾,順便訓練埋專注力。

黃博士又極力推介家長教小朋友念英詩,佢話好多人都畀「英詩」兩個字嚇親,查實有英詩好短、節奏感又好強,係好適合小朋友念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