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 明報 - 教得樂
踏入四月,學校的老師大都正在準備試卷,整理課程的進展之餘,也在檢視同學學習的情況,善用學年餘下的日子,讓同學的學習更具效能。其實,我們看着我們的孩子成長,不也是好像我們自己一樣,需要檢視一下孩子的改變,調整一下我們的心態,以致可以以較適合的狀態跟孩子一同成長嗎?
了解孩子的角度
孩子隨着年月成長,建立了自己的學習和對世界的思考,也學會從自己的角度評估你和我的表現。例如:當我們沒有按交通燈指示,孩子會告訴你:「不可!老師曾經告訴我們,要『綠公仔』亮起時才可過馬路!」孩子愈來愈有自己的見解,不完全隨着我們的想法而行事的情況就愈見普遍。
這看來是一個孩子的必然成長過程,而我們應該如何對應和準備,以致我們可以較健康地跟孩子共同建立呢?
我想我們可以先了解。曾經有一個轉到我校的學生,他轉校的原因,是因為老師無法明白他的情。這孩子當時還在念小一,有一天,他做錯了事,老師要處罰他,這驚慌的孩子看似沒有多理會老師,只顧說着「心黑」。老師以為他精神有點失常,就建議父母帶他看精神科醫生。幸好,父母十分明白這個孩子,原來孩子還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教小朋友如果我們做錯了事,心就會變黑了(
即是之前所提到的「心黑」),只要我們改過,心就會回復清潔了。雖然孩子的身高、校服,甚或樣子都已經與幼稚園有所不同,但是,說話的狀態仍需時間去累積和改善。所以,即使我們聽得懂每一個字,卻不代表我們明白他們的意思。
正面角度理解孩子
第二,就是多以正面的角度聆聽孩子的說話。幾年前,我完成了一個碩士學位課程。我走到幾班小六的課室,邀請同學在午膳之後一同拍畢業照。而每一個跟我拍照的同學,都承諾日後當他們大學畢業時,要回校跟我拍一張他們穿上畢業袍的合照。每一班同學都為此表現興奮。到了最後一班,我同樣邀請他們,然而,有一個男生舉手發問:「校長,如果我畢業的時候,你已經死了。怎辦?」同學被他的發問引得哈哈大笑,但是,我看出他的認真。事實上,他的問題的確完善了我的計劃。後來,我跟友人分享這孩子的提問,其中有人認為這孩子實在不太禮貌,竟然、豈能如此跟校長說話。這朋友的反應亦豐富了我看這六年級男生的提問的角度,對成年人來說,生死往往有一定的禁忌。如果,我能夠將這朋友的反應,與這孩子分享,不都是幫助孩子多從別人的角度和感受着想嗎?
有時候,我們以為是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但事實上,因為他們的緣故,我們的成長期就延長了。因為他們,我們才發現這世界仍然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願我們從了解和正面的角度,跟孩子同行,同成長。
文:陳敏儀
(香港培道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