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給父母的戀愛預告



2017-06-06  明報 - 教得樂

很多家長對於子女談戀愛這個課題感覺忌諱,但我個人就持開放態度,認為對此不該避而不談,這可能是因為我受了媽媽對我的影響。

樂意告訴媽媽自己失戀自小媽媽就認識在我身邊出現的所有女同學,尤其是我念小學時就很喜歡和女同學傾電話,有哪個女同學和我特別投緣的,媽媽全都知道。而我也很樂意告訴媽媽,我喜歡班上哪個女生,因為我發現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我愈多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媽媽就愈容許我和異性朋友接觸,可能因為她感覺安心,不用猜想我究竟有沒有偷偷拍拖?我到底和怎樣的女孩子在一起?我身邊有多少個女朋友?那些女孩子是否正經人家?對於這一切,我都會自動自覺跟她分享,我喜歡了哪個女生會告訴她,我和哪個女生拍拖會告訴她,還有我失戀都會告訴她。我第一次失戀時對媽媽說:「阿媽,我失戀呀!」然後媽媽安慰我:「唔緊要啦,再搵過第二個囉。」那情景我都依然記得。

正視子女談戀愛從我和媽媽這個自小就建立的信任和溝通關係當中,我明白到青春期少年和父母之間之所以會有很大代溝,很多時,是因為上一代人不肯正視子女談戀愛。背後的原因,相信是做父母的捨不得孩子長大。然而,當少年人一旦到了青春期想戀愛,他的人生就會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會將愛情當成是他的所有,故若你作為父母,那刻要做的,不應該是拑制他、阻止他,因為一旦這樣做,你就會成為他最大的敵人,你和他之間的關係一定會變差!

讓孩子知道愛是平常事既是這樣,何不早點持開放態度,甚至比孩子更開明?舉個例,若我兒子有了喜歡的對象,我不單會邀請那女生來我家作客,還會主動與對方家長多作溝通,這樣做不代表認定他倆將來會走在一起,這樣做只為讓孩子知道,愛情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沒什麼好隱瞞。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如何能用理性去對待愛情,那樣當孩子長大後,面對愛情煩惱時,就不會單單停留在情感的層面上去思考,遇到困難時會懂得理性地去解決,失戀時也知道怎樣面對傷痛,長遠來說,對孩子總是有好處。

而更重要的,是兩代人之間不會因為孩子談戀愛而有對立面,不會因此而多爭拗,由此你的孩子就會樂於跟你分享他的內心世界,你不用旁敲側擊去猜度他的感情生活。始終,父母和子女之間多作溝通,對彼此一定是利多於弊!

森美:
商台DJ、節目主持及司儀,育有兩名子女的多棲藝人


我們虧欠孩子的性教育



2017-06-06  明報 - 教得樂

朋友送我繪本, 叫《你可以說不》,裏頭描寫的連串場景都很生活化——孩子在百貨公司走失,他拒絕陌生人的幫助,直接找穿制服的店員;公園裏,陌生人冒充媽媽的朋友接近,獨自在玩的男孩馬上假裝向長椅方向大叫「媽媽」;女孩被公寓大樓的保安員毛手毛腳,她掙脫後飛奔回家找爸媽;認識的叔叔要求玩「令人討厭的脫衣服遊戲」,事後女孩覺得自己「很壞」不敢哼聲,最後在朋友鼓勵下向媽媽告白……據說這書原是加拿大學校課堂用的補充教材,中譯本今年五月在台灣推出,剛碰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自殺,翻出懷疑補習老師誘姦女學生的事件,於是關注繪本的人比預期多起來。大概因為,大人忽然充滿了危機感,覺得要抓緊時機保護孩子免受傷害。

忽略防性侵教育添誤解
為繪本中譯版著推薦文的臨心理學家鄒凱詩說,性侵害的預防教育常常為人忽略,令誤解滋長,以為性侵害只發生在年齡較大的兒童及女孩身上(真相:嬰兒和男孩也可能被侵犯,只是女孩比例較高)、性侵者多是陌生人(真相:熟悉的人更容易利用孩子的信任)、性侵者只是為了發泄性慾(真相:也有藉侵犯弱小來消弭自卑感的)、孩子不應太早知道性和人間醜惡(真相:必須有起碼認知才能保護自己)。

《你可以說不》是好繪本,它打破了一些誤解,同時幫助父母教育年幼孩子用常識和判斷力逃脫危機。但是有關性教育,我們對孩子的虧欠遠多於此。譬如說,性是從何時跟羞恥感緊緊扣連的,以至連提起都覺得骯髒,而且骯髒的總是自己?

「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林奕含把經歷寫進短短人生中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出版的長篇小說,不少文字都讀得人很痛——「一個如此精緻的小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這太髒了。自尊心往往是一根傷人傷己的針,但是在這裏,自尊心會縫起她的嘴……」「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小說裏,主角房思琪裝作等閒地跟媽媽聊起家裏為什麼沒性教育,媽媽神色詫異地反問:「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這也是一個死去的女孩,給為人父母者留下的忠告。

蘇美智:
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給心靈餵一點好東西 一張給孩子的書單


2017-06-01  明報

是日「六一」國際兒童節,小朋友們又可以收到各式各樣的禮物啦。只是,我不知道這些花花綠綠的禮物裏,會不會有一本書呢?

前時,大陸著名作家王安憶應出版社之邀,編選了一冊《給孩子的故事》,一本編給孩子看的故事書。這部收錄了25則故事的選集,打頭的是1920年出生的作家汪曾祺,最小的則是1978年的新加坡作家張惠雯。前言裏,王安憶這樣解釋自己的編選原則,「要的是一種天真,不是抹殺複雜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

我很認同這樣的編選理念——在閱讀上,我從來不覺得孩子只能閱讀孩子的書,不能理解,並不代表不能感受,恰恰相反,在這最眼睛明亮,頭腦明敏的年紀,我們更該早早播下閱讀的種子,然後讓生活給它澆水,給它空氣,給它養料。

因此,在這個開心的日子,我也就冒昧憑自己的閱讀記憶,給孩子和爸爸媽媽推薦一些自覺不錯的書籍,希望在這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小朋友們可以很小就學給自己的心靈餵一點好東西。

1 《人類的故事》房龍

我很慶幸自己在中學時代讀到房龍。

這位最會講故事的歷史學者,數十年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述人類的故事,藝術的故事,偉人的故事,還有那為奪取自由而與不寬容作鬥爭的故事……直到現在,我都覺得房龍就像是一個無所不知、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只要你有不懂的事情,就去找房龍爺爺,他準知道!

讀房龍的書,如同一次知識的漫遊,他會帶領我們忽而探訪法老的棺木,忽而來到中世紀的歐洲,忽而坐進劇院觀看莎士比亞的戲劇,不知不覺間,我們知道的更多,也感受得更多。而那一個個小故事,並非是歷史的乾枯標本,而是一個個奇幻的小房間,在房龍的陪伴下,我們打開了這些塵封許久的房間,走到了歷史的深處。

但其實重要的不是知道,房龍說得好,重要的是感同身受。因此,在小時候閱讀房龍,就是在學感受歷史的體溫,歷史的心跳,然後帶這份溫度與心跳,勇敢、理性而堅定地展開自己的生活。

2 《為什麼長大》蘇珊·奈曼

小時候,我們總想快快長大,可真的長大了,卻又開始懷念那無憂無慮的兒時歲月了。長大,為什麼長大?可不可以不長大?長大,意味什麼,是再也沒有考試和作業,還是其實面臨更難交差的功課?

而在哈佛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曼看來,長大,實質上意味要學會保持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平衡。這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但在今天,長大變得愈發艱難了——權力需要長不大的順民,大公司需要長不大的消費者,媒體需要長不大的受眾。各種延長童年的玩具製造出來——從智能手機、夢幻電影到沒有成就感的工作——潛移默化地讓我們貪嗜快樂,放棄思考,讓我們習慣依賴比我們強大的力量,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

但問題是, 「一個從根本上否定成年的社會不可能培養出非常活躍且有責任感的公民」,而「如果沒有相當數量的有責任的成年人,也不可能創造出另一種社會」。表面上我們擁抱了童年的快樂與安寧,實質上卻消滅了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可能。

3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尼爾.麥格雷戈

博物館是人類最好的歷史老師,也是最好的歷史課堂。

這套三卷本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是我近年讀過最棒的一部世界史。大英博物館聯手BBC 共同打造,由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領銜,集結100 多名館員、400 多名專家,編撰陣容可稱一時之選。《簡史》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中精選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這百件館藏,如同來自歷史深處的百位使者,在500位學者的筆下,他們輕啟金口,向我們娓娓道來人類200萬年的文明史。

正如本書導言所說: 「文物跨越時空所傳遞的信息……表現的是整個社會群體及其複雜的演變過程,而非一些獨立事件,她們所講述的是製造它們的時代的故事,也是她們經歷重塑與遷徙的時代的故事,有時,她們還能獲得超越製造者原本意圖的含義。」也就是說,作為文明遺物的文物,本身已蘊蓄所在時代的歷史信息,而加諸其上的戰火、流離、偷掠、埋沒等種種歷史遭遇,則更為其增添了多重歷史時空的嬗變故事。而當它們經由各種力量和渠道進入博物館時,這番充滿離奇的歷史遷變,不僅在告訴我們它們是誰,以及它們經歷了多少曲折的故事,更將在我們所不能完全了解的層面上,悄然更動我們的歷史記憶,進而影響對於未來的行動設計。

4 《霧都孤兒》狄更斯

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雙城記》,是我最初閱讀的兩本世界文學名著。記得是小小的32 開本,很便宜的普及本,我還出於愛惜之心,給這兩本書套上了書衣。也是從那時開始,狄更斯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我不知道怎麼形容當時閱讀的心情:昏暗的19 世紀倫敦的街景,可怕的濟貧院,邪惡的費金和賽克斯,以及歷經人世艱險的小奧利弗,美麗而勇敢的姑娘南希,這一切都吸引我如飢似渴地閱讀它。

毫無疑問,孤兒奧利弗很可憐,從出生那一刻,他就注定要與貧困、欺凌和邪惡為伴,但吉人自有天相,奧利弗有一副永不絕望的好心腸, 「那個孩子天性高尚,又有一副熱心腸,神有意要讓他受到的磨難超過他的年齡,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愛心與感情」。所以不論遭受多少苦難,多少壓迫,奧利弗也沒有讓自己掉落在恨與絕望的泥潭,相反,當世界投擊厄運,他卻仍舊抱懷善意。

現在的我們當然不太會遇上奧利弗那樣的生存險境。但我想我們每個人仍舊都逃不過自己生活中的困難和絕境,到那個時候,希望我們也能像勇敢而善良的奧利弗那樣,懷抱陽光,拒絕絕望,懷抱愛意,不言放棄。

5 《縫熊志》西西

西西是我最佩服的香港作家之一,因為她是這個喧囂時代極少數還能寫出樸素而有光的文字的作家。

而在70歲之際,她因早期接受放射治療而誤傷神經的右手日漸失靈,為了讓右手能通過物理治療和複雜活動順利復原,遂學縫製布偶與毛熊。動手之餘,西西不忘寫下一篇篇清簡動人的千字文,記錄製作的心得,講述名物的歷史,於是成就了這冊《縫熊志》。

西西的熊,不是玩偶,而是飽含情意的毛熊朋友。外貌上擺脫了常見的西方泰迪熊的大眾臉,賦予一己巧思與情思。更重要的是,西西的每一隻毛熊皆自有主張,如「中國古代服飾熊」中自西王母、西施、嫦娥到嫘祖、婦好的女子系,不啻給我們上了一堂中國上古婦女史的大課;同時,西西給每隻毛熊都寫了一篇度身訂做的文學志傳,有穿著「一襲多彩的深衣」的屈原,身穿漢代直裾袍衫,手持節杖的張騫,袒胸露腹、曠達自適的「東快婿」王羲之。

巧手編織,妙筆剪裁,這本《縫熊志》不止是一本有趣好玩的手工書,更無意間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動筆寫東西,動手做東西,會幫助我們跟周圍的事物建立起最貼心的關係。

6 《認得幾個字》張大春

台灣作家張大春這些年來執意重新學習「認字」,通過與小兒女一道學習、辨認原本看似熟悉的字詞,他發覺自己未必真正知曉和懂得這些字詞背後的故事和所含藏的豐富文化,慨嘆「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有太多的字詞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卻不知道底細。

哈茲里特曾說:「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東西。」讀完這書,目睹隨時序更迭,一個字是如何被形成、被改變、被重新定義,乃至被影響、被修改、被混淆、被強調的身世履歷,真的確認自己不曾識得幾個字。而當孩子不再將每個字詞視作鉛筆勾畫的一道符號,或是試卷上的一串答案,當老師和父母不再只是告訴孩子字詞的發音與筆畫,而是共同細心揣摩,意觀察,了解每一個字詞背後的點滴故事與細微轉變,我想,不知不覺間,我們也將從字詞中重新發現自己。

7 《朋友》谷川俊太郎

什麼是朋友?朋友,就是被你傳染了感冒,也會說不在乎的人;是總想一起回家的人;是不能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可以對他說的人。

想起小時候,其實不愛去學校,耍賴,不想上學,每當這時,爸媽就會說起學校裏的小朋友,說,今天你不是答應了誰誰,要一起踢球的嗎?對呀,雖然學校很討厭,老師很討厭,但小朋友多可愛啊,於是就掙扎了。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以「朋友」為主題,為孩子們寫了一部小詩集。他不僅告訴我們,朋友是那個重要的人,值得珍惜的人,更以最簡練的筆觸,引導孩子思考能為朋友做些什麼——如果是朋友,就記住朋友的生日吧;朋友生病了,就去探望吧;旅行時,給朋友寄張明信片吧……

更重要的是, 「朋友就是朋友」, 「朋友可以不分性別、年齡、膚色與國界,甚至可以超越物種與時空」, 「哪怕沒有見過面」,也可以是朋友。

8 《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

14 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這兩個大問題。接,一封又一封神秘的信件,蘇菲從古希臘到康德、從齊克果到佛洛伊德,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每解開一個困惑,又引出了下一個,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因為孩子對世界懷抱好奇心。他們跟蘇菲收到的神秘信件一樣,總是詢問那些經典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只是,慢慢地,在生活和現實面前,我們那寶貴的好奇心,一點一點開始減少,終至消失不見——換句話說,那時,就真的老了。

所以,愛智慧吧,像14歲的蘇菲那樣,我思故我在,保持好奇,保持懷疑,保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