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明報
是日「六一」國際兒童節,小朋友們又可以收到各式各樣的禮物啦。只是,我不知道這些花花綠綠的禮物裏,會不會有一本書呢?
前時,大陸著名作家王安憶應出版社之邀,編選了一冊《給孩子的故事》,一本編給孩子看的故事書。這部收錄了25則故事的選集,打頭的是1920年出生的作家汪曾祺,最小的則是1978年的新加坡作家張惠雯。前言裏,王安憶這樣解釋自己的編選原則,「要的是一種天真,不是抹殺複雜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
我很認同這樣的編選理念——在閱讀上,我從來不覺得孩子只能閱讀孩子的書,不能理解,並不代表不能感受,恰恰相反,在這最眼睛明亮,頭腦明敏的年紀,我們更該早早播下閱讀的種子,然後讓生活給它澆水,給它空氣,給它養料。
因此,在這個開心的日子,我也就冒昧憑着自己的閱讀記憶,給孩子和爸爸媽媽推薦一些自覺不錯的書籍,希望在這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小朋友們可以很小就學着給自己的心靈餵一點好東西。
1 《人類的故事》房龍
我很慶幸自己在中學時代讀到房龍。
這位最會講故事的歷史學者,數十年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述人類的故事,藝術的故事,偉人的故事,還有那為奪取自由而與不寬容作鬥爭的故事……直到現在,我都覺得房龍就像是一個無所不知、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只要你有不懂的事情,就去找房龍爺爺,他準知道!
讀房龍的書,如同一次知識的漫遊,他會帶領我們忽而探訪法老的棺木,忽而來到中世紀的歐洲,忽而坐進劇院觀看莎士比亞的戲劇,不知不覺間,我們知道的更多,也感受得更多。而那一個個小故事,並非是歷史的乾枯標本,而是一個個奇幻的小房間,在房龍的陪伴下,我們打開了這些塵封許久的房間,走到了歷史的深處。
但其實重要的不是知道,房龍說得好,重要的是感同身受。因此,在小時候閱讀房龍,就是在學感受歷史的體溫,歷史的心跳,然後帶着這份溫度與心跳,勇敢、理性而堅定地展開自己的生活。
2 《為什麼長大》蘇珊·奈曼
小時候,我們總想快快長大,可真的長大了,卻又開始懷念那無憂無慮的兒時歲月了。長大,為什麼長大?可不可以不長大?長大,意味着什麼,是再也沒有考試和作業,還是其實面臨着更難交差的功課?
而在哈佛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曼看來,長大,實質上意味着要學會保持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平衡。這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但在今天,長大變得愈發艱難了——權力需要長不大的順民,大公司需要長不大的消費者,媒體需要長不大的受眾。各種延長童年的玩具製造出來——從智能手機、夢幻電影到沒有成就感的工作——潛移默化地讓我們貪嗜快樂,放棄思考,讓我們習慣依賴比我們強大的力量,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
但問題是, 「一個從根本上否定成年的社會不可能培養出非常活躍且有責任感的公民」,而「如果沒有相當數量的有責任的成年人,也不可能創造出另一種社會」。表面上我們擁抱了童年的快樂與安寧,實質上卻消滅了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可能。
3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尼爾.麥格雷戈
博物館是人類最好的歷史老師,也是最好的歷史課堂。
這套三卷本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是我近年讀過最棒的一部世界史。大英博物館聯手BBC 共同打造,由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領銜,集結100 多名館員、400 多名專家,編撰陣容可稱一時之選。《簡史》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中精選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這百件館藏,如同來自歷史深處的百位使者,在500位學者的筆下,他們輕啟金口,向我們娓娓道來人類200萬年的文明史。
正如本書導言所說: 「文物跨越時空所傳遞的信息……表現的是整個社會群體及其複雜的演變過程,而非一些獨立事件,她們所講述的是製造它們的時代的故事,也是她們經歷重塑與遷徙的時代的故事,有時,她們還能獲得超越製造者原本意圖的含義。」也就是說,作為文明遺物的文物,本身已蘊蓄着所在時代的歷史信息,而加諸其上的戰火、流離、偷掠、埋沒等種種歷史遭遇,則更為其增添了多重歷史時空的嬗變故事。而當它們經由各種力量和渠道進入博物館時,這番充滿離奇的歷史遷變,不僅在告訴我們它們是誰,以及它們經歷了多少曲折的故事,更將在我們所不能完全了解的層面上,悄然更動我們的歷史記憶,進而影響對於未來的行動設計。
4 《霧都孤兒》狄更斯
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雙城記》,是我最初閱讀的兩本世界文學名著。記得是小小的32 開本,很便宜的普及本,我還出於愛惜之心,給這兩本書套上了書衣。也是從那時開始,狄更斯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我不知道怎麼形容當時閱讀的心情:昏暗的19 世紀倫敦的街景,可怕的濟貧院,邪惡的費金和賽克斯,以及歷經人世艱險的小奧利弗,美麗而勇敢的姑娘南希,這一切都吸引我如飢似渴地閱讀它。
毫無疑問,孤兒奧利弗很可憐,從出生那一刻,他就注定要與貧困、欺凌和邪惡為伴,但吉人自有天相,奧利弗有一副永不絕望的好心腸,
「那個孩子天性高尚,又有一副熱心腸,神有意要讓他受到的磨難超過他的年齡,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愛心與感情」。所以不論遭受多少苦難,多少壓迫,奧利弗也沒有讓自己掉落在恨與絕望的泥潭,相反,當世界投擊厄運,他卻仍舊抱懷善意。
現在的我們當然不太會遇上奧利弗那樣的生存險境。但我想我們每個人仍舊都逃不過自己生活中的困難和絕境,到那個時候,希望我們也能像勇敢而善良的奧利弗那樣,懷抱陽光,拒絕絕望,懷抱愛意,不言放棄。
5 《縫熊志》西西
西西是我最佩服的香港作家之一,因為她是這個喧囂時代極少數還能寫出樸素而有光的文字的作家。
而在70歲之際,她因早期接受放射治療而誤傷神經的右手日漸失靈,為了讓右手能通過物理治療和複雜活動順利復原,遂學着縫製布偶與毛熊。動手之餘,西西不忘寫下一篇篇清簡動人的千字文,記錄製作的心得,講述名物的歷史,於是成就了這冊《縫熊志》。
西西的熊,不是玩偶,而是飽含情意的毛熊朋友。外貌上擺脫了常見的西方泰迪熊的大眾臉,賦予一己巧思與情思。更重要的是,西西的每一隻毛熊皆自有主張,如「中國古代服飾熊」中自西王母、西施、嫦娥到嫘祖、婦好的女子系,不啻給我們上了一堂中國上古婦女史的大課;同時,西西給每隻毛熊都寫了一篇度身訂做的文學志傳,有穿著「一襲多彩的深衣」的屈原,身穿漢代直裾袍衫,手持節杖的張騫,袒胸露腹、曠達自適的「東床快婿」王羲之。
巧手編織,妙筆剪裁,這本《縫熊志》不止是一本有趣好玩的手工書,更無意間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動筆寫東西,動手做東西,會幫助我們跟周圍的事物建立起最貼心的關係。
6 《認得幾個字》張大春
台灣作家張大春這些年來執意重新學習「認字」,通過與小兒女一道學習、辨認原本看似熟悉的字詞,他發覺自己未必真正知曉和懂得這些字詞背後的故事和所含藏的豐富文化,慨嘆「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有太多的字詞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卻不知道底細。
哈茲里特曾說:「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東西。」讀完這書,目睹隨時序更迭,一個字是如何被形成、被改變、被重新定義,乃至被影響、被修改、被混淆、被強調的身世履歷,真的確認自己不曾識得幾個字。而當孩子不再將每個字詞視作鉛筆勾畫的一道符號,或是試卷上的一串答案,當老師和父母不再只是告訴孩子字詞的發音與筆畫,而是共同細心揣摩,着意觀察,了解每一個字詞背後的點滴故事與細微轉變,我想,不知不覺間,我們也將從字詞中重新發現自己。
7 《朋友》谷川俊太郎
什麼是朋友?朋友,就是被你傳染了感冒,也會說不在乎的人;是總想一起回家的人;是不能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可以對他說的人。
想起小時候,其實不愛去學校,耍賴,不想上學,每當這時,爸媽就會說起學校裏的小朋友,說,今天你不是答應了誰誰,要一起踢球的嗎?對呀,雖然學校很討厭,老師很討厭,但小朋友多可愛啊,於是就掙扎着起床了。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以「朋友」為主題,為孩子們寫了一部小詩集。他不僅告訴我們,朋友是那個重要的人,值得珍惜的人,更以最簡練的筆觸,引導孩子思考能為朋友做些什麼——如果是朋友,就記住朋友的生日吧;朋友生病了,就去探望吧;旅行時,給朋友寄張明信片吧……
更重要的是, 「朋友就是朋友」, 「朋友可以不分性別、年齡、膚色與國界,甚至可以超越物種與時空」,
「哪怕沒有見過面」,也可以是朋友。
8 《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
14 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這兩個大問題。接着,一封又一封神秘的信件,蘇菲從古希臘到康德、從齊克果到佛洛伊德,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每解開一個困惑,又引出了下一個,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因為孩子對世界懷抱着好奇心。他們跟蘇菲收到的神秘信件一樣,總是詢問那些經典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只是,慢慢地,在生活和現實面前,我們那寶貴的好奇心,一點一點開始減少,終至消失不見——換句話說,那時,就真的老了。
所以,愛智慧吧,像14歲的蘇菲那樣,我思故我在,保持好奇,保持懷疑,保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