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吉竹伸介的蘋果、理由和抗議

2018-03-13明報 - 教得樂

家中小妹已經進軍金庸世界,不過書店最近來了一批吉竹伸介的書,還是教她讀得津津有味——準確地說,是邊讀邊笑,笑得花枝亂顫。
尋常生活開展脫軌想像來自日本的吉竹伸介在繪本界可謂平地一聲雷,2013 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一下子囊括多個大獎。那是一本奇書,從最尋常的生活場景開展最脫軌的想像。故事開始時,小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紅彤彤的蘋果;但,真的是蘋果嗎?他的奇思妙想隨即被引爆了——這會不會是一尾捲起來的紅魚?又或者只得前面一半是蘋果、後面那半根本是橙?裏頭會不會藏了精密的機械?抑或它是一隻蛋、孵出來的怪物BB 會喊我「媽媽」?還是從外太空飛來的隕石、上面住滿微小的外星生物?如果我拿起它來吃,它會變成氣球嗎?或是倒過來把我變成巨人……
最後小男孩決定吃掉蘋果,發現它真的很好吃。從看到蘋果到吃了蘋果,原本是最微不足道的生活小節,但在吉竹伸介筆下卻成了一趟奇妙的大腦歷程,可以邊讀邊哈哈大笑,也可以不知不覺地走進哲學的思考範疇。
《我有意見》和《我有理由》一書兩冊,也是從孩子日常生活出發的瘋狂想像。在《我有理由》這書裏,小男孩用各種「理由」來向媽媽解釋自己的壞習慣——挖鼻孔是按下藏在鼻子裏的「開心光束」按鈕,用吸管往飲料吹泡泡是向神明報告自己會打起精神的暗號,這暗號還是世界通用的。在《我有意見》中,爸爸被女兒抗議「大人好奸詐」時也來見招拆招——為什麼大人很晚都還不睡,小孩就七早八早被趕上牀?因為要應付聖誕老公公的調查員﹗為什麼爸爸冬天說「冷」,夏天又說「好熱」,就是不肯陪孩子到外面玩?那是因為害怕北極熊以為爸爸是同伴,把他帶回北極去﹗親子一同捧腹大笑這些理由都想像力滿分,道理零蛋,非常非常爛。但重要的是,它們都有教人捧腹大笑的本事,而且在在示範了另一種親子互動——幽默感可以用來換轉心情,生活不必每每劍拔弩張。
吉竹伸介在日本接受訪問,說自己想「把每一個想法都變得有趣」、「讓大家活得更輕鬆」。我們小島上的爸爸媽媽,也許更需要這貼輕鬆的藥。
文﹕蘇美智

  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字淺意義深 閱讀培養批判思考



2018-02-27  明報 - 教得樂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作者:Brigitte Labbe
譯者:謝蕙心
插圖:Jacques Azam
出版社:米奇巴克

偶爾在圖書館讀到的一本小書,它被歸類為哲學,放到童書哲學櫃,和孔子墨子相伴,作者卻是法國哲學童書作家Brigitte Labbe。特別提到她的名字,因為她對兒童哲學很熱心,聽說她會定期到法國不同地方為小朋友設「讀書會」討論不同課題,而這書是我借閱所有館藏後,決定整套訂回來和女兒伴讀。整個系列深深打動我,也開啟了我對女兒和她同齡層小孩對「哲學」的「貼地」眼界。

     說「貼地」實為不過。整個系列用字極顯淺但意義深厚,台灣翻譯推介8歲以上可獨立閱讀,我認為若是家長伴讀,小至6 歲也有很好效果。小書一套十多本,每本都有生活例子扣合主題,讓家長輕輕鬆鬆和孩子打開哲學大門。

     先拿《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來做例子。狼吃羊,狼就是壞羊必是好嗎?弱肉強食是現實世界固有的平衡,但為何人都大多同情羊而憎恨狼?黑幫頭目指點小混混去搞破壞,小混混不從,那是好事還是壞事?若給警察抓,誰的責任較大?

     很可能有很多父母在打呵欠:這些我都知道了,也說過了。但你知道自己孩子的想法嗎?孩子的眼點在哪兒?

     若孩子遇上不從又失信,盲從又犯法的兩難時,他會怎樣決定?往後的路又會怎樣走?

     訓練獨立思辨 別硬塞答案
另一本同系列小書也有環環相扣的例子:祖母記憶力差,每年都送同一帳幕給孫兒作生日禮物。孫兒要麼違心說謊裝作欣喜收下,要麼誠實直接告訴祖母他才不要連續8 年一模一樣的禮物。很可能父母們已雀躍萬分的提點孩子「這個你可這麼做、那邊你應怎樣走……」但這非哲學。哲學教育的宗旨在於獨立思考:孩子必須有多面不同的顧慮和平衡,權衡輕重後作出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決定,而非依從任何教育者的見解。若一個人沒有思辨能力,那他也只能終身做一個過期巨嬰,老實不客氣地逃避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這系列對我的衝擊大於對小女。讀後我深覺和這小書系列相逢恨晚,但願我能在年輕一點時遇到它們,解答自己混沌思考中的一點點困惑。可是當了母親遇上此書,和女兒一起讀,更覺萬幸。

     讀《美與醜》時書本敘述選美就像選商品一樣時,女兒忽然道:「媽媽這個我明白,每個人都有美麗之處,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有些人外表美;有些人心美;有些人運動時美,但選美只選外表美的一種,就是選商品的意思了。但人不是水果蔬菜啊,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美態,只要勇敢展示自己獨特的一面,就是真正的美了。」但願她真的懂,及至青春期時別忘了今天所說,那我就老懷安慰,不用擔心她盲目追求商品世界中對女性的評頭品足了。

     讀這系列小書的家長還得要有點心理準備,孩子很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念頭,但就像《蘇菲的世界》內的筆友一樣,家長們別硬塞堆砌推廣任何「既定答案」或「可行方法」給孩子,因為我們只要有一刻這樣做,就失掉哲學強調要訓練的獨立思辨能力了。孩子們都應該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由他們左腦打右腦去自己十年磨劍,我們還是從旁欣賞為其翻書強咬舌頭好了。


文︰ TT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失怙的象《男孩危機?!——男孩家長必讀手冊》



2018-02-06  明報 - 教得樂

   年輕人在社會處弱勢,什麼事情,大人都看不順眼,現在如此,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前的二十年前,亦復如此。奇怪的是,當年被長輩看不順眼的人,今天成了長輩,自自然然,又看不起現在的年輕人。

     年輕人有理想,爭取公義,被批評為幼稚;年輕人務實,要買房子,又被批評為沒有理想。換言之,前後左右,閃躲挪移,無論怎樣,動輒得咎。

     上一代人的「自利偏誤」長輩責備後輩,原因簡單,因為這是人性。每個人無論學養多好,都是人,都是一種先天擁有求存基因的動物,所以,到了利害關頭,首先想的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和公義。每個人必然都是自我中心,從嬰兒時期就是如此,長大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揮之不去。

     瑞士學者Rolf Dobelli 做過一個實驗,分別問五個共住同一宿舍的學生,他們去倒垃圾的頻率有多高。一個學生說:「一半都是我倒的。」另一個學生說:「我倒了三分之一。」還有一個學生正提垃圾袋,氣衝衝地說:「百分之九十的垃圾都是我倒的!」理論上,全部答案加起來,應是百分之一百,可是,結果是百分之三百二十。這就是哲學家所謂的「自利偏誤」。

     雖然「自利」是人性的一部分,可是,不加節制,強勢者目空一切,把所有利益歸於自己,把所有責任推在弱勢者身上,社會「自利」愈盛,公義無存,整個群體結果都要為強勢者這種因「自私」而目盲的行為,付出代價。哲學家勞思光在六十年代出版的《歷史之懲罰》,以大歷史角度審視中國人苦難的根源,指出因「幻想」、「迷信」與「欺詐」累積而成「歷史之債務」,由一代傳到另一代,最終無可避免會招來「歷史之懲罰」。半世紀之後,以香港本土立場視之,勞思光所謂「歷史之懲罰」,不是正在香港上演嗎?

     「父教缺失」是粗暴的根源強勢者,有能力,但沒有展示出溫柔的一面,結果「父教缺失」,孩子不僅沒有學習的榜樣,而且有了走到盡頭、退無死所的絕望感覺。幾年前讀過一本書,名為《男孩危機?!——男孩家長必讀手冊》孫雲曉、李文道、趙霞,香港三聯,2011),指出中國男孩成長期間,一方面因父親工作太忙而失去與父親經常接觸機會,另一方面,學校尤其是小學的老師,多為女性,男教師相對稀少,於是形成了「父教缺失」。這情形,就好像大自然裏的大象,在年幼時失去成年雄象的指導,長大後,往往變得情緒失控、殘忍嗜殺。

     大象爸爸為何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有能力但溫柔的示範。象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猶如此,一個社會「失怙」,整代人又情何以堪?

文﹕張帝莊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
    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人誰無過?讀繪本學面對錯誤



2018-01-30  明報 - 教得樂

The Girl who never made mistakes
作者: Mark Pett and Gary Rubinstein
繪者:Mark Pett
出版社:Sourcebooks Jabberwocky


剛過朗誦節又到聖誕演出前密集排練,一晚女兒告訴我:「媽媽,我發覺我有時會十分緊張。」八歲不到哪來說緊張?我決定縫上嘴巴張開耳朵細聽。

     「我在集誦比賽時要出來讀題目,因為排練時試過跑調,所以愈近比賽的練習我的腿愈發重。音樂劇呢,這周我們到演出台前最後排演,那台是我站過最大的,我發覺站上去時雙腿又會突然變重了,好像集誦比賽時讀題目一樣,重得移不動,心還噗通噗通地跳呢。」不想陳腔濫調,反正臨近聖誕,就把這書送給她自己讀。

     故事簡單,每頁一至五句簡單英語附以大量插圖,在中文小學讀三年級的女兒在圖畫輔助下可自行讀完。
     那是一個典型「好孩子」故事:女孩子做什麼事都不容自己犯錯,人前人後都表現完美,全村人都知道她是永不犯錯的女孩,直至一日……

過程比結果有意義讀完我問女兒感覺如何,她道:「我明白了,做事就要預算有出錯時刻。出錯非好事,但未必盡然是壞。若做任何事都以不出錯為目的,即使把事情完成, 人都未必快樂。」享受過程, 就是享受人生。人生在世每一天都新鮮,我們未能為孩子預告哪一天是好日子、哪一天是壞日子,唯一能令孩子明白的就只有無論日子好壞,我們享受盡力嘗試的過程,細味經歷帶來的不便或意外驚喜,就是人生最引人入勝之處。

     腿再重,提不提起來都是歷練;跑不跑調那詩詞仍是美麗無比,分別只是我們有沒有純真的心去承載這些點滴,而不事事只求完美(不犯錯)卻失真(真摯的感情)。

     從錯誤中學習若有選擇,我寧願孩子從小習慣犯錯自發修正再犯再改,總好過因懼怕犯錯而寸步難行,人生變得蒼白無力。青春就是犯錯的本錢,受壓也得練習一試再試,跌倒再爬起來。雖然別人可能會以為你鬧玩、不認真、粗心大意、老是錯這錯那,但只要孩子自知每行一步的得是什麼,從錯誤中學習,人家的批評或讚美只是過程中沒意義的雜訊。

     人生這課題,遠大於一切的所謂成績。

    
文︰ TT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翻箱倒櫃尋珍品 藏於書內的小小博物館



2018-01-02  明報 - 教得樂


Incredible Cabinet of Wonders
作者:Joe Fullman
出版社:Lonely Planet Kids
適讀年齡:8 13

把一本書設計成一個小小的博物館,確是一份特別的心思。這本由Lonely Planet Kids 最新推出的圖書,用了特別的印刷技術,引領兒童在博物館的珍藏裏尋幽探秘,踏上一個奇妙的探知之旅。

書內分作十二個「展館」,各具主題,分別由十二個收藏家看管,有科學家、玩具製造商、微縮愛好者、考古學家、怪獸獵人、尋寶者、神怪論者等。

收藏家在其展館內各自展示個人珍藏,十二個展館總共收藏了一百種珍品,這些珍品都是從世界各地頂尖的博物館中精挑細選而來,讓人大開眼界,拍案驚奇。

自行探索窺館藏為了啟發兒童的好奇心,圖書在設計上用了lift-the-flap book(翻翻書)的印刷技術,大部分珍品都藏於大小不一的櫃子裏,孩童必須自行揭開,探索箇中新奇。

部分珍品更用上拋光色彩,即是在紙面上加上一層反光膠,令該珍品看起來更真實、立體。例如在考古學家的展館裏,珍藏了一具古埃及木乃伊棺木,因為加了反光膠,顏色倍感鮮艷奪目,層次分明。小讀者必須把棺木翻開,自行窺探內裏究竟。書頁的另一邊,放了一尊兵馬俑,小讀者如把兵馬俑揭開,俯瞰下去,便會看到一整列的兵馬俑,當然還有扼要說明,圖文並茂,方便觀賞與理解。

我們來看看怪獸獵人館吧,怎麼這裏都是一道道緊緊鎖的鐵門?看,那邊還有個警告,說什麼這裏藏一些可怕的東西,膽小的別打開啊。小孩嘛,你愈不讓他打開,他就偏偏要打開!哇!第一道門後竟是一具暴龍(Tyrannosaurus Rex)的頭顱骨,那是世界上到目前為止出土的最巨大最完整的一幅暴龍頭骨,足足有1.39 米長,單單牙齒已有15 厘米長了,考古學家還替這暴龍起了一個名字,叫Sue,她真不愧為史前的陸上巨無霸呢!

我們又看看科學家的展館吧!那尊雕塑不是鼎鼎大名的愛恩斯坦嗎?把他移開吧,看看裏面會有些什麼?哇,怎麼會是個腦袋?人類的腦袋?對了,這就是愛因斯坦的腦袋,那是在他死後被切除下來的。為什麼?因為愛因斯坦是個曠世天才,後人想研究他的大腦,看看這偉大人物的腦袋是否有些什麼與別不同之處呢!

此書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書內每個「展館」均由不同畫師繪製,目的是讓讀者每翻開一頁,猶如進入了新的展館,耳目一新。此外,每件展品均有列明收藏地點,如古埃及木乃伊現收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兵馬俑來自中國西安秦始皇帝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暴龍Sue 的頭骨收藏於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愛因斯坦的腦袋則來自美國華盛頓國立衛生與醫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Health and Medicine)等。小讀者如有機會到訪這些城市,不妨親身前往當地的博物館,一睹這些珍藏的廬山真貌。


文︰ Aman Chiu
牛津大學出版社英語教科書作者、朗文英漢辭典編纂者等,著有《踢走港式英語小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