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字淺意義深 閱讀培養批判思考



2018-02-27  明報 - 教得樂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作者:Brigitte Labbe
譯者:謝蕙心
插圖:Jacques Azam
出版社:米奇巴克

偶爾在圖書館讀到的一本小書,它被歸類為哲學,放到童書哲學櫃,和孔子墨子相伴,作者卻是法國哲學童書作家Brigitte Labbe。特別提到她的名字,因為她對兒童哲學很熱心,聽說她會定期到法國不同地方為小朋友設「讀書會」討論不同課題,而這書是我借閱所有館藏後,決定整套訂回來和女兒伴讀。整個系列深深打動我,也開啟了我對女兒和她同齡層小孩對「哲學」的「貼地」眼界。

     說「貼地」實為不過。整個系列用字極顯淺但意義深厚,台灣翻譯推介8歲以上可獨立閱讀,我認為若是家長伴讀,小至6 歲也有很好效果。小書一套十多本,每本都有生活例子扣合主題,讓家長輕輕鬆鬆和孩子打開哲學大門。

     先拿《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來做例子。狼吃羊,狼就是壞羊必是好嗎?弱肉強食是現實世界固有的平衡,但為何人都大多同情羊而憎恨狼?黑幫頭目指點小混混去搞破壞,小混混不從,那是好事還是壞事?若給警察抓,誰的責任較大?

     很可能有很多父母在打呵欠:這些我都知道了,也說過了。但你知道自己孩子的想法嗎?孩子的眼點在哪兒?

     若孩子遇上不從又失信,盲從又犯法的兩難時,他會怎樣決定?往後的路又會怎樣走?

     訓練獨立思辨 別硬塞答案
另一本同系列小書也有環環相扣的例子:祖母記憶力差,每年都送同一帳幕給孫兒作生日禮物。孫兒要麼違心說謊裝作欣喜收下,要麼誠實直接告訴祖母他才不要連續8 年一模一樣的禮物。很可能父母們已雀躍萬分的提點孩子「這個你可這麼做、那邊你應怎樣走……」但這非哲學。哲學教育的宗旨在於獨立思考:孩子必須有多面不同的顧慮和平衡,權衡輕重後作出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決定,而非依從任何教育者的見解。若一個人沒有思辨能力,那他也只能終身做一個過期巨嬰,老實不客氣地逃避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這系列對我的衝擊大於對小女。讀後我深覺和這小書系列相逢恨晚,但願我能在年輕一點時遇到它們,解答自己混沌思考中的一點點困惑。可是當了母親遇上此書,和女兒一起讀,更覺萬幸。

     讀《美與醜》時書本敘述選美就像選商品一樣時,女兒忽然道:「媽媽這個我明白,每個人都有美麗之處,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有些人外表美;有些人心美;有些人運動時美,但選美只選外表美的一種,就是選商品的意思了。但人不是水果蔬菜啊,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美態,只要勇敢展示自己獨特的一面,就是真正的美了。」但願她真的懂,及至青春期時別忘了今天所說,那我就老懷安慰,不用擔心她盲目追求商品世界中對女性的評頭品足了。

     讀這系列小書的家長還得要有點心理準備,孩子很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念頭,但就像《蘇菲的世界》內的筆友一樣,家長們別硬塞堆砌推廣任何「既定答案」或「可行方法」給孩子,因為我們只要有一刻這樣做,就失掉哲學強調要訓練的獨立思辨能力了。孩子們都應該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由他們左腦打右腦去自己十年磨劍,我們還是從旁欣賞為其翻書強咬舌頭好了。


文︰ TT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失怙的象《男孩危機?!——男孩家長必讀手冊》



2018-02-06  明報 - 教得樂

   年輕人在社會處弱勢,什麼事情,大人都看不順眼,現在如此,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前的二十年前,亦復如此。奇怪的是,當年被長輩看不順眼的人,今天成了長輩,自自然然,又看不起現在的年輕人。

     年輕人有理想,爭取公義,被批評為幼稚;年輕人務實,要買房子,又被批評為沒有理想。換言之,前後左右,閃躲挪移,無論怎樣,動輒得咎。

     上一代人的「自利偏誤」長輩責備後輩,原因簡單,因為這是人性。每個人無論學養多好,都是人,都是一種先天擁有求存基因的動物,所以,到了利害關頭,首先想的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和公義。每個人必然都是自我中心,從嬰兒時期就是如此,長大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揮之不去。

     瑞士學者Rolf Dobelli 做過一個實驗,分別問五個共住同一宿舍的學生,他們去倒垃圾的頻率有多高。一個學生說:「一半都是我倒的。」另一個學生說:「我倒了三分之一。」還有一個學生正提垃圾袋,氣衝衝地說:「百分之九十的垃圾都是我倒的!」理論上,全部答案加起來,應是百分之一百,可是,結果是百分之三百二十。這就是哲學家所謂的「自利偏誤」。

     雖然「自利」是人性的一部分,可是,不加節制,強勢者目空一切,把所有利益歸於自己,把所有責任推在弱勢者身上,社會「自利」愈盛,公義無存,整個群體結果都要為強勢者這種因「自私」而目盲的行為,付出代價。哲學家勞思光在六十年代出版的《歷史之懲罰》,以大歷史角度審視中國人苦難的根源,指出因「幻想」、「迷信」與「欺詐」累積而成「歷史之債務」,由一代傳到另一代,最終無可避免會招來「歷史之懲罰」。半世紀之後,以香港本土立場視之,勞思光所謂「歷史之懲罰」,不是正在香港上演嗎?

     「父教缺失」是粗暴的根源強勢者,有能力,但沒有展示出溫柔的一面,結果「父教缺失」,孩子不僅沒有學習的榜樣,而且有了走到盡頭、退無死所的絕望感覺。幾年前讀過一本書,名為《男孩危機?!——男孩家長必讀手冊》孫雲曉、李文道、趙霞,香港三聯,2011),指出中國男孩成長期間,一方面因父親工作太忙而失去與父親經常接觸機會,另一方面,學校尤其是小學的老師,多為女性,男教師相對稀少,於是形成了「父教缺失」。這情形,就好像大自然裏的大象,在年幼時失去成年雄象的指導,長大後,往往變得情緒失控、殘忍嗜殺。

     大象爸爸為何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有能力但溫柔的示範。象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猶如此,一個社會「失怙」,整代人又情何以堪?

文﹕張帝莊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
    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