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邊聽邊讀 邊親子


明報 2011-09-20

在剛過去的暑假,我誠惶誠恐地邀請老三學校的八個家庭,參加為期六星期的「親子英語CD 故事齊齊聽」計劃。

每個家庭均可到學校的「發聲圖書館」借閱連CD 的故事書回家。計劃首要目的是鼓勵親子共讀,並希望藉聆聽CD,幫助小朋友衝破對英文故事書的抗拒。在這裏把令人雀躍的成果及啟示跟大家分享。

先說參加此計劃家庭的背景。孩子年紀由讀K2 到四年級,男女都有,大都沒有讀英文書的習慣,認為英文故事沒趣,艱深難明。參加的父母亦大多沒有跟孩子朗讀英文故事,不是擔心發音不準、沒信心朗讀,就是不知道讀什麼故事書才適合。

計劃令我最欣喜的,莫過於看到孩子選書時的轉變——由最初半推半就,到後期自動自覺。這個試點計劃給了我莫大的啟示:

  (一)孩子年紀愈小,愈容易成功培養好聆聽CD 讀故事的習慣。

  (二)孩子邊聽CD,邊利用書中圖畫幫助他們明白故事內容,使閱讀變得有趣愉快。

  (三)發聲圖書讓孩子覺得有人陪着他閱讀,有人朗讀故事給他聽。

  (四)父母跟孩子一同聽故事,增進感情之餘,也學到不少英語。

  (五)就算爸媽不諳英語,只要有發聲圖書,也能和孩子共同享受閱讀英語故事的樂趣。

我家的老大自小說話不清,3 歲都未能說出完整句子,但聆聽CD 故事是他睡前必做七件事的其中一件。

老三出生的那天,當時只有7 歲的他到醫院探望我時,送了我一大驚喜——大聲唸了長達3 分鐘的英文故事給我聽,而且抑揚頓挫,跟CD 的地道英語不遑多讓。有待產媽媽還好奇地問我是不是有請外籍老師補習呢!

學習語言的過程,最先是學會「聽」和「講」,然後由學會一個字或詞的意思,再慢慢學會一整句句子的意思,最後才發展「讀」和「寫」的能力。所以孩子要多聆聽,多朗讀,打好基礎,才能讀得一口流利英語。最近翻閱韋惠英編著的《少就是多淺入深出》一書,發現原來她把「多聆聽、多朗讀」的英語學習法,在一所普通的津貼小學實踐。她所教的學生,從小一到小六,堂課家課都離不開故事聆聽和朗讀。學生和家長都表示很喜歡這樣有趣的英語課,對英語充滿自信。

追看Kipper 生活全系列200 故事

雖說知道聆聽CD 的重要,但市場上附帶CD 的英文故事書實在不太多。較受孩子歡迎的有牛津大學出版社的「Oxford Reading Tree 」(ORT)系列叢書。ORT 有很多吸引孩子的地方,從第1 階段開始,到第9 階段,每個故事都圍繞小男孩Kipper 一家、他的同學和愛犬Floppy 的生活而寫成,階級愈高,故事情節就愈豐富刺激。在「故事齊齊聽」計劃中,最受學生歡迎的就是ORT,他們真的在追看Kipper 的生活啊!而孩子每完成一個階段的閱讀都很有成功感,覺得自己升級了。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從第1 階段開始聆聽故事,到第9 階段,他就已經聽了約200 個故事了!

這是何等龐大的英語輸入量!雖然在公共圖書館也找到ORT 的系列書,但可惜沒有CD 附帶,要的話就要自行掏腰包到「青田教育中心」購買。

與孩子共聽共讀故事,可增加聊天的材料,又可增進感情。來,與孩子輕輕鬆鬆地齊齊聽、齊齊讀英語故事!

書名:《少就是多淺入深出》青田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實踐與反思

編著:韋惠英

一本探究英語學習困難成因和提出方法的著作。作者在甲部「實踐與反思」,分享在一津貼小學的英語教學實踐,以實例明確列出英語教學的原則和理念,包括聆聽及朗讀故事、拼音及語法學習、閱讀與寫作的互動。乙部「啟發與引證」包含不同人士如黄震遐醫生、程介明教授等對英語學習的看法。

書名:Oxford Reading Tree

故事系列作者:Roderick Hunt

插畫家:Alex Brychta

共分16 個階段,由學齡前的沒字書,遞增到中學程度的插圖篇章小說(第1 9 階段附有CD),亦有親子閱讀錦囊,提供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閱讀,有策略地與孩子討論故事。故事幽默有趣、貼近兒童的生活體驗,至第5 個階段主角Kipper 發現了魔術鑰匙,故事由此進入幻想、魔幻、歷奇世界,故事文字亦漸多,句型漸複雜。第9 階段還有科幻、歷史、神話故事。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


明報  2011-09-13

「英語焦慮症」已擴散至亞洲各地!中港台家長對針對幼兒,甚至是0 歲寶寶的英語課程及教材趨之若鶩,身邊有不少媽媽朋友花近5 萬元買了內容非常豐富的英語學習套。便宜一點的教材,如字卡(flash cards)、電腦軟件、DVD 等也充斥着整個英語教材市場,產品種類多得把愛子心切的父母搞得團團轉。

在《教養大震撼》(Nurture Shock)一書中提到,多位學者在語言學習的研究中有幾項發人深省的發現。第一,嬰幼兒是需要真人講話才能學習語言的。那些英語學習DVD 中如有太多與畫面不搭配的旁白,對嬰幼兒來說只是毫無意義的噪音。第二,父母與嬰幼兒愈多語言互動,寶寶的詞彙量就愈高。第三,贏在起跑點,並不表示長久下來能保持優勢。詞庫的擴大是必須日久天長的。研究發現,就算寶寶的語言能力在開始時落後也不用怕,就算是到5 歲、7 歲,只要有足夠的語言刺激,三年內言語能力就可以趕上。

我們的孩子既要學好母語中文,又要學好外語英文,對孩子、對父母都不容易。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最能幫助孩子在英語的跑線上起跑,繼而持續地跑下去,不是看DVD,不是認生字卡,而是爸媽恆常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看、一起讀——即是「親子閱讀」。

其實孩子天生就愛聽故事,但要孩子愛上讀故事,尤其是英語故事,就需要爸媽持續的支持與鼓勵,引領他們進入書中奇妙世界,才能成事。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Tim Trelease 在《朗讀手冊》(The Read-aloud Handbook)上引用大量的研究明確地說明,給孩子朗讀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因素。畢竟很多時候,學校的學習經歷都是乏味的、沒趣的、具威脅性的;但朗讀能讓孩子把書本和愉快畫上等號,尤其是由至愛的爸媽大聲朗讀,孩子就更能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我家的3 個男孩子都是在我每晚的朗讀中成長。老大和老二到9 歲左右已可以自己默讀較長的英文故事書,但他們到1112 歲時,偶爾還會要求我朗讀他們心愛的童書。原來,他們坐在我身旁,聽着故事,看着圖書,就是他們最甜美的童年回憶。雖然那時我還有全職工作,即使回到家已很疲累,但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都一定要抽時間。如果爸媽們也認同閱讀的重要,又希望「一箭雙鵰」,建立與子女的親密關係,就要盡早開始「親子閱讀」了。

研究指出,9 歲前孩子是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9 歲後的孩子就要用閱讀來學習(read to learn)。由此可見,9 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分界線。如能在孩子9 歲前就養成良好的中英文閱讀習慣,裝備適當的閱讀策略,孩子就自能順暢地應付高小及初中的課程要求。

Books Info

  Book Title: Nurture 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Author: Po Bronson & Ashley Merryman (波.布朗森、艾許麗.梅里曼)

Nurture shock 徹底顛覆了父母心中根深蒂固的育兒觀念。甫出版,就轟動全美國教育界、家長圈,登上2009 年底三十幾處好書榜,獲獎無數。作者除了引用近百位頂尖學者的研究,還加插許多作者自己育兒經驗、實驗過程中孩子的反應,以及其他和孩子有關的故事。讀起來具震撼性之外,也兼具趣味性。全書共10 章,涵蓋的主題很廣——自信、睡眠、說謊、智力、手足衝突、青少年叛逆、自制力、攻擊性、感恩心、語言學習、族群,都各有專章討論。


  Book Title: The Read-Aloud Handbook (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

  Author: Tim Trelease(吉姆‧崔利斯)

Read-aloud Handbook 1979 年初版,被美國數十所教育院校選為教材,是一本切實有效的閱讀指導書。作者透過豐富、具體的案例,指出父母和老師可如何培養孩子對閱讀的渴望,讓孩子成為終身的愛書人。全書共8 章,詳盡地解說朗讀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家庭和學校圖書館的建立,以及如何對待兒童迷戀電腦及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