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報紙還原 變聖誕樹



明報 2012-12-23

聖誕樹於我們,即使只有望的份兒已夠開心,有資源兼好動一點的,也致力於買樹買裝飾佈置一番,大概很少想到,聖誕樹,其實可以動手做出來,眼前這棵聖誕樹從樹幹樹葉至頂端星星全由舊報紙砌成,低成本製作,環保之餘加上自家選色設計,比起那些電梯大堂、商場等冷冰冰硬繃繃的佈置更親切耐看,加上三五知己一齊貢獻小創意,開心加倍!

文麥少菁、方曉盈圖陳嘉文

材料
大量報紙(按設計收集所需顏色)
紙皮
剪刀
膠紙
釘書機

支架做法
1取一疊報紙,用較長一邊捲成柱狀,用力捲實更硬淨

2按喜愛高度接駁支柱,駁口用紙皮固定

34條作支撐的柱,攝紙條於柱中軸,平均固定於主柱4

4製作頂部傘形支架,用報紙釘成較大的雪糕筒

貼士!傘內用數條柱保持傘狀挺身

星星做法
1取報紙較長一方對摺,用78張接駁成長條,最末端一塊是星星外層顏色

2按傳統摺紙星星方法,開端打五角形結,然後向末端摺疊

3攝好尾部後,谷出立體形狀

4剪出一小雪糕筒,在星星其中凹陷一邊,剪一小洞,插入雪糕筒,固定即成

樹葉做法
1用報紙釘成雪糕筒形

2從傘形支架底部開始將一層層樹葉貼上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這不止是旅行,是教育


明報 2012-12-11

兩周後便是聖誕節,又是外遊的高峰期。父母對於親子旅行的花費大多毫不吝嗇,許多孩子年紀輕輕,已參加豪華團暢遊多國。但在食、玩、買以外,熱愛旅遊的前中學校長葉秀華認為,旅行是一種教學法,用得其所,處處是孩子的學習良機。

會寫完整句子才帶外遊

怕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孩子每個成長階段提早開始,起跑線愈移愈前。以擴闊眼界為由,幾歲小人兒的旅遊經驗,可能與你我不遑多讓。前沙田崇真中學校長葉秀華卻大唱反調,認為年紀太小的孩子外遊無甚意義, 「因為(他們)不會有印象,只浪費金錢,沒有意思。帶孩子到公園玩耍更好,他更開心,毋須長途跋涉、晨早起牀(趕行程)。」

日寫10 句討論感受

她認為,至少應待孩子記得旅程、會寫完整句子時,才帶他們外遊,高小或以後更為適宜。兒子現年30 多歲,已成家立室,多與太太同遊,但回想往日親子旅行,葉秀華會着兒子每日寫10 句跟旅程有關的句子,高年級時則寫兩件事,開心或不快也可,「寫完我會看的,如果他表達不開心,便趁機和他傾談。這不止是旅行,是教育」。例如在行程中遇到想玩的、想買的未能如願,孩子難免不悅,葉秀華便向兒子解釋: 「旅行已經是玩啦,我買了一個旅程給你,如果只顧玩玩具,便不能享受旅程。」至兒子初中,她不再要求他在旅程中撰寫感受,因為書寫只是訓練,年幼時習慣了留意旅程細節,長大了自會領略。

她又建議出發前,家長做些準備工夫,例如讓子女知道目的地位置、孩子想在該處了解些什麼等。「從旅遊中學習,毋須做worksheet(工作紙)。孩子太小,對歷史文化沒有概念,可先着眼民族特色」。兒子小時候,旅行前要就目的地,思考兩項感興趣的東西,到當地後尋找答案, 「什麼都無所謂,有學習就可以了。通常他對當地語言最好奇,我要他自己向導遊發問。另外想知的便是有什麼地道食物」。

地點與孩子有關便會投入

兒子就讀小學時,首次隨她和丈夫到菲律賓旅行, 「因為家中有菲律賓家傭,帶他看看『姐姐』的國家」。她覺得旅遊地點與孩子有關,他們便會投入。順着孩子的興趣,再利用目的地施教,旅遊樂趣與教育兼備。「先去熱門地方,因為孩子平日接收了很多(資訊)。如果學習音樂的,可到奧地利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修讀英國文學的,便到(英國)莎士比亞故居」。她認為旅行是一種實地教學,若孩子拒絕學習,便浪費旅程。

小學赴外傭故鄉中學遊內地古都葉秀華着重從旅遊學習歷史文化,兒子中四時,已有中史基礎,他們便到內地遊覽中原四大古都:洛陽、西安、開封、鄭州。那次當地的導遊歷史系畢業,從城市歷史到廟宇建築,講解得非常詳盡,兒子也用心聆聽, 「當時他說如果去年教中史的老師是這位導遊,他便不會不選修中史科」。

雖然愛旅遊,但葉秀華坦言若時間太短或孩子年紀太小,父母不妨與子女本地遊,各大博物館、大澳及赤鱲角的古蹟等均值得遊覽, 「不一定去外國,山長水遠但看得少,有些事留在香港都做得到,例如(教導子女)尊重大自然、珍惜環境、學習與人相處等」。有時數個家庭一起外遊,她便讓兒子與其他孩子一塊兒玩,大人小孩各有各的圈子, 「與不認識的人相處也是一種學習,以免子女終日在(父母)保護之下(生活)。與其他人相處,座位、用膳等安排皆要互諒,學習集體生活」。

執拾行裝也是學習機會, 「在本地旅遊,執拾(的性質)都是一樣」。從小到大,兒子無論是學校旅行,還是隨她外遊,都是自己收拾行李,葉秀華會檢查一次,若有遺漏,她卻不會告訴兒子,悄悄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自己的行李箱。到當地後兒子才發現漏帶, 「他以後便知道要寫一張清單,由起牀後需要的東西開始寫」。

愈看宏大景色  愈覺自己渺小

當校長時,葉秀華的最高紀錄是一年外遊二十多次,每逢學校假期,便組織校長友好包團成行,周六、日也把握時間,到內地旅遊。

校長工作繁重,不能隨意請假去旅行,但她認為校長其實毋須長駐學校, 「校長毋須整天都在,學校會自行運作,才是成功,否則就算校長本人叻到飛起,也代表他不懂栽培第二代,這不是我的學習目標」。

由於目的地通常不是大城市,交通不便、語言不通,葉秀華會聯絡專門籌辦特別路線的旅行社商討行程, 「包團毋須往購物及熱門景點,是一伙人一起自由行」。為了多去旅行、多看世界,2008 年她提早退休, 「見過許多朋友說等退休(才去旅遊),但好不幸退休時已油盡燈枯,聽力、視力不好,行動又不便,不能享受旅遊樂趣」。退休後,她到處觀賞世界景色,盡快先去需要攀山越嶺、衛生條件較差的地方,例如新疆、南美洲、南極、印度等,並計劃多遊內地偏僻地區,如四川省稻城亞丁、吉林省長白山、雲南山區等。

小時候未有機會旅遊,葉秀華對於外面的世界一直嚮往, 「我喜歡地理科,以前(課程)以五大洲劃分,講及許多美景,很想去看看」。中學時當班會的學術幹事,她更在壁報板設立「投影」欄目,張貼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公諸同好。至負笈台灣升讀大學,人生首次乘坐飛機。「我是修讀生物系的,寒暑假跟着系主任環島採標本,又與同學郊遊。墾丁、澎湖、溪頭、日月潭都有去」。走出香港,眼界大開,自此愛上旅遊。

主修生物,旅行時她鍾情自然景觀、花草樹木、飛鳥昆蟲。當上教師及校長後,會與學生分享旅遊見聞,鼓勵他們行萬里路及留意四周細節。「也有教師用我拍的(旅遊)照片作教學,例如地理科向學生展示峽谷、草原、曠野;中文科則是牡丹、火燒雲等」。

葉秀華說,看的美景愈多,愈感到上帝的創造奇功,也使人謙卑、心情開朗, 「愈看宏大的景色,愈覺得自己渺小,不會自大、不可一世。對不快事也不會耿耿於懷」。她還拿出手機分享旅遊照片,一邊解說,仍難掩讚歎,紅葉、紫藤、旭日、晚霞,世界真的很美麗。

Profile

葉秀華,育有一子。26 歲當上香港真光書院校長,後轉任沙田崇真中學校長,2008 年提早4 年退休,有更多時間去旅行、看世界。早前推出《追光.逐影──校長趴趴走世界遊》一書,是她帶着「傻瓜」相機,遊走新疆、不丹、南冰洋等地的紀錄。



以聲引領孩子走進森林



明報 2012-12-11

上期提及父母是孩子閱讀路上的明燈(L.A.M.P.), PPerserverence)——堅毅地每天跟孩子閱讀,那即是要堅持多少天?數數手指,我從老大呱呱落地開始,到老二、老三,堅持了15 年。3 歲前最難,因為孩子注意力較短,不過,就算孩子聽一會兒便走開,看一會兒便轉移視線,千萬不要氣餒,這就是小小孩的特性。

小小孩的注意力短暫,選書時就要更注意圖畫的展示和文字的流暢。小小孩喜歡重複,喜歡玩捉迷藏,喜歡猜想,要「尋找答案」的書很適合親子共讀,好像Julie Lacome Walking Through The Jungle。故事很簡單,主角是個小男孩,獨自走進森林,遇到不同的動物。這書的句子都放在左頁,只是動作字彙不同,例如walking, creeping, running, leaping, swinging wading,右頁則是小男孩做出不同的動作,爸媽不用解釋,孩子也能領悟不同的動作字彙。

故事簡單配圖解釋詞語

Walking through the jungle, what do you see? Can you hear a noise? What could it be?」以上這三個問題,父母朗讀時要慢一點。故事的右頁還有動物叫聲,如第一隻動物的叫聲是「sssss」,爸媽可重複發聲後, 問寶寶「What could it be?」,給時間孩子猜想,

就算他不回答也無所謂,慢慢翻頁,呈現在寶寶眼前的第一隻動物,是一條長長的、纏着樹枝的蛇。此時,爸媽就乘着寶寶的驚愕, 帶着緊張的聲線讀出:「Over there! A snake looking for his tea.

重複情節易令孩子投入

讓寶寶明白什麼是「his tea」,爸媽可舔舔舌頭、摸摸肚子,可問蛇會吃什麼來刺激孩子的想像力。類同的情節和句子結構在故事中重複6 次,到最後一頁,小男孩雙手掩着臉說: Hope it isn't me!」若孩子要你再讀一次,那恭喜你,孩子愛上這故事了,那就再讀一次吧。我通常多放一兩本故事書在身旁,若孩子願意,可讓他再選一個故事來共讀。

共讀後會做什麼?

我建議爸媽分享你的感受,像「那小男孩很勇敢啊!一個人走進森林找動物」。到孩子大一點時,可引導孩子說說他的感受。至於伸延活動,我個人認為要視乎爸媽和寶寶的狀態。

朗讀貼士

1. 讀故事時間不一定要在睡前,飯前、飯後都適合。

2. 每次不用太長,亦不用說完整個故事,視乎孩子的狀態。若每天共讀4 次,每次5 分鐘,已經有20 分鐘的閱讀時間。

3. 父母要先看一次故事,最好練習幾次,然後聲情並茂地朗讀出來,讓圖文同時進入孩子腦中。

書名:Walking Through The Jungle
作者及插畫:Julie Lacome
出版:Walker Books

文、圖:何美儀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慢活繪本教你慢慢來


澳門日報  2012-12-09

《不要急!慢慢來!》
作者:崔允禎
出版社: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7

以前,人們見到熟人匆匆忙忙地趕路,會打趣地開玩笑:“這麼急,趕住去投胎乎?”現在已很少人開這種玩笑,不是大家都變得文雅了,而是你我每天都生活得匆匆忙忙,與“趕去投胎”無異,再也沒資格訕笑別人了。

如果說速度對成年人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回事,今天的小孩子受速度催迫的程度不亞於成人,以至失去了童眞和童年。一位媽媽對人抱怨她的孩子放學時走路速度太慢,誤了回家做功課的時間。原來在母親口中拖拉的孩子放學時對街上一切事物和沿路店舖充滿好奇心,細心觀察,不停發問。但在今天甚麼都要趕快——起床快、穿衣快、吃早餐要快、做功課要快的大環境下,小孩子由進入學校那一刻起,人生就被設定要適應各式各樣的沙漏鐘,任何事情,一字記之曰“快”。快得失去了靜下來思考的空間。

香港新雅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名為“抱抱地球”系列童書,其中一冊《不要急!慢慢來!》,探討慢活之道的繪本。韓國作者崔允禎藉著一直生活於匆忙中的小偉一家人中了家庭旅遊抽獎活動大獎,可以到“慢慢村”旅遊一個周末,讓這小家庭感受“慢慢村”的慢活幸福生活方式:沒有汽車,要到鹽田、泥灘、市集參觀,都要徒步。到市集一家餐廳吃飯,同城市早已預備好的汽水與即食漢堡快餐截然不同,慢慢村的餐廳點菜後要等,因為店員要到田裡摘新鮮蔬菜來煮。但用鮮蔬做的飯非常好吃,小偉和父母一粒飯也吃精光。

一家人到泥灘觀察海洋小生物,到鹽田瞭解餐桌上的鹽從何而來。傍晚到村長的家,跟村長學摘菜,再拿新鮮的瓜果做飯。晚上躺在天穹下看星星,見到從來不曾在到處光害的城市天空中見過的滿天星斗。兩天來的蔬食與無汙染鄉村生活,使一直皮膚敏感的小偉,在觀星的晚上,痕癢不再打擾他。

“慢慢村”旅行歸來,小偉一家人生活起了很大變化,爸媽不再老說:“快點,快點!”爸爸上班改為戴頭盔踏單車,免去駕車時堵車之苦,小偉與媽媽在家裡露台開了個小小菜圃進行微耕種。吃得健康、減少焦慮後的小偉,過敏性皮炎逐漸好轉。愈慢愈幸福,是小偉一家生活的新寫照。

  “抱抱地球”一套十冊,除了《不要急!慢慢來!》之外,還有《阿奇船長尋寳記》等,分別探討珍惜食水、環境汙染、過度開發、資源枯竭、綠色能源、自然耕作、資源回收、過度消費及地球暖化等環境問題。

  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