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探索世界橋樑書

澳門日報2013-07-21

逛書市在童書海洋中尋寶,無意中翻到一堆故事書。這套故事之所以吸引眼球,固然同封面的彩圖有趣有關,但隨手一翻,發現它同大部分台版書截然不同的地方,是字很大隻清晰。大部分台版童書,尤其是繪本,不論是本土創作,還是翻譯自日韓,字體都偏小(韓國版較好),對偏重讀故事要兼備認字功能的家長而言,字體偏小的書不受歡迎。

由香港蘋果樹圖書公司出版的一套十冊“探索世界橋樑書”,不單止開本較大,圖大文字大而清晰,其內容編排,精簡中見多元和豐富。書中的前半部是故事,後半部是延伸性閱讀,範圍由說故事轉為科普常識(“妙妙小百科”),最後部分是遊戲:故事變成一首歌謠,作者更設計了唱遊動作,使一本書的功能立體起來。

《探索世界橋樑書》包含十個故事:《鳥兒築巢》、《國王的鞋子》、《阿中做豆腐》、《怎麼還長不大》、《誰最大膽》、《豬大嬸的蛋糕》、《小野狼的繩子》、《想睡覺的胖胖》、《害羞的珊珊》、《神秘的禮物》等。

《鳥兒築巢》以五彩鳥教眾鳥築巢的故事開始,讓小讀者瞭解不同的鳥,築巢的物料與方式,各有不同。世上也有不築巢的鳥兒(如布榖鳥把蛋下到別人的巢裡,讓人家幫牠養小寶寶;企鵝直接把蛋放到肚皮下……),鳥兒由其足部可分水鳥和陸鳥。《國王的鞋子》講國王以脫離日夜不離的鞋子,光著腳丫跑在草地上來治好腳痛病的故事。“妙妙小百科”談人的腳丫結構和走路時腳掌的功能:腳掌踩在地上是平的,離地時呈弓形,以減少走路時產生的衝擊力。動物的腳與人腳的差別;不同動物有不同的腳功能。唱遊部分“我的腳兒在哪裡?”無腳的蟒蛇向媽媽問自己的“腳的問題”。

《阿中的豆腐》講孝子阿忠為年邁母親做容易吃,又好吃的食物,結果用黃豆造出了母親喜愛的豆腐。故事後的常識部分,談豆腐的歷史:源起於漢朝美食家淮南王劉安。今天,在西方世界,豆腐已成中國代表性食物。此外,黃豆的生長,豆腐及其他豆製品的製作過程,都相當有趣。《怎麼還不長大》講了一個揠苗助長故事,延伸閱讀談稻米的種植生長過程。《誰最大膽》以蒼蠅和蜜蜂比誰最大膽,誤闖黑森林區,險些成為豬籠草及食蟲植物的晚餐。由此帶出有關食蟲植物(分為主動捕食與被動捕食類)的種種有趣知識。

《豬大嬸的蛋糕》由饞嘴動物偷吃蛋糕,把一個三角形蛋糕咬成月形開始,延伸至認識大自然內的天然幾何圖案,及這些圖案對動植物的保護作用。

《探索世界橋樑書》故事寫得好,彩圖吸引。“妙妙小百科”部分全用實圖。此書原版權是台灣親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親親文化的強項是自然叢書,因而故事後的延閱讀部分,更加精彩。《探索世界橋樑書》是最宜親子共讀的優質童書,值得大力推薦。

西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飛天男孩沒趣爸

明報 教得樂 2013-07-09

    書名:The Boy Who Could Fly
作者及插圖:Sally Gardner
    出版:A Dolphin Paperback 

  你記得去年的生日願望嗎?願望有沒有成真?如果今年的生日願望必定會成真,你又會許一個怎麼樣的願望?

  Thomas 9 歲生日那天病倒了,不知從哪兒來的仙子婆婆突然出現,更要他立刻許下生日願望。Thomas 在毫無機會思索下,一句「我希望我可以飛」脫口而出。

  成人總抗拒幻想

  隔天Thomas 上學,發生一幕幕神奇的事。在體育課時,Thomas 輕輕一躍便「飛」過鞍馬,一跳便從彈「飛」到天花,然後安然蹲坐在橫樑上。同學都羨慕不已,但老師、校長、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均不能接受這事實,還說大家都在幻想。最終,Thomas 被校方指摘擾亂秩序,被勒令停課。

  Thomas 獨自在天空飛翔時,竟遇上了同樣會飛的叔叔Mr Vinnie。一直以為大人沒趣的Thomas Mr Vinnie 相處大半天後,真渴望嚴肅的爸爸會像Mr Vinnie 一樣風趣幽默。話說回來,原來他原先的生日願望就是這個,不過仙子婆婆說願望只能為自己而許。

  媽媽看着Thomas 在花園飛來飛去,最終也受到啟發,明白成年人抗拒幻想才是問題所在。她不但邀請Mr Vinnie 到家,還跟他和Thomas 飛上天空。爸爸知道後勃然大怒,大罵媽媽一頓。

  工作為重風趣爸爸變嚴肅

  Thomas 無法理解爸爸為何會這樣兇巴巴和沒趣。媽媽告訴他,爸爸年輕時跟現在恰恰相反,從前的風趣惹笑,在Thomas 出生後便完全消失,每天只關注工作、加薪、升職。到了爸爸生日那天,奇怪地仙子婆婆又出現了,又讓爸爸許願。Thomas 趕緊嚷着爸爸要祈願能變得有趣,但爸爸只覺無聊,不理會Thomas。這時,溫順的Thomas 發怒了,大叫: 「爸爸,你破壞了一切!」結局呢?

  當然是美好收場。許願後爸爸不但把房子重新髹上鮮艷色彩,還駕着電單車帶媽媽郊遊,甚至在Thomas 的生日派對上表演魔術。

  現實中爸爸是否大都比較嚴肅?跟子女的關係比較疏離?是工作壓力太大?還是擺架子、要面子?孩子的心底願望,我們有沒有給他機會訴說,有沒有細心聆聽?這是一本很適合爸爸跟孩子一起閱讀的故事書。

  親子共讀點子:

  1. 與孩子分別寫下10 個生日願望,然後討論分享,可看看大家的願望有多物質化。

  2. 爸爸怎樣才算有趣?孩子和媽媽可分別列舉認為爸爸有趣的3 次經驗,並告之爸爸。


  3. 除了飛之外,還想到什麼特異功能?隱形?瞬間轉移?一家人一起發揮想像力!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穆欣欣書單

讓孩子愛上閱讀
澳門日報  2013-07-03

  帶孩子,真像是牽著一隻蝸牛散步。網上流行的一篇育兒文章如是說,真是一點也不錯!

  我經常為家裡一隻慢悠悠的“蝸牛”發火。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快點兒”。

  有一天,幫“蝸牛”聽寫生字。看到他經常停下來,歪著頭想。想必學過的生字又忘光了。於是,我又習慣性地說:“快點兒!”哪知,“蝸牛”回應了,只見他拿著鉛筆的右手,有力地在空氣中指點,以配合他說話的節奏。他說的是:“我在思考。你想一想,不思考,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以後,這個場景多次上演,並且,他的回應屢有升級,形成連串的排比句:“蓋一棟房子不用思考嗎?設計一輛汽車不用思考嗎?我畫畫不用思考嗎?你寫文章不用思考嗎?”在此解釋一下,我家這隻“蝸牛”,並非像許多同齡人那樣伶牙俐齒。這一連串排比句噴薄而出,我相信,他真的經過了“思考”。

  牽著蝸牛散步的日子,有時歡樂,有時疲累。我向好友、師長吐露過心聲:“我的‘蝸牛’常令我有挫敗感!”因為這是隻不按常理出牌的“蝸牛”,他對事物的反應很多時不在家長的掌控之內。比如同學生日會上,面對主人家精心為來客準備的魔術表演,“蝸牛”一人跑開,因為他不接受魔術的“欺騙”。比如,經常不按美術課老師規定的題目畫畫,要麼就交白卷一張。語文課上,一幅關於動物園猴山的看圖作文,這隻“蝸牛”寫道:“小朋友看著猴子很好奇,猴子看著小朋友也很好奇。”幸好,這只“蝸牛”還算熱愛閱讀。

  已升級為外婆的同文沈尚青大姐連續幾周撰文,傳授培養孩子閱讀的經驗很實用。她的美國出生的寶貝外孫從嬰兒起便接受親子閱讀的訓練,看來效果不俗。

  我的“蝸牛”沒有接受過如上述這般有計劃的親子閱讀訓練。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盡量在家中為其營造讀書氛圍。首先,在家裡隨手可以抓到書。其次,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看電視;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擺弄手機;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上網流連。有一次,我聽到“蝸牛”和小朋友的對話。他說:“我們家的電腦,是媽媽用來寫文章的,裡面一個遊戲都沒有。”大人愛書的態度,可以直接傳遞給孩子。當“蝸牛”和我吵架時,他語帶威脅:“我下次把你喜歡的書都送給收破爛兒的!”

(二之一)

讓孩子愛上閱讀
澳門日報 | 2013-07-10

    我相信,開卷有益。同時,我也會盡量滿足孩子對書的需求。帶他到實體書店感受書香,讓他有機會在眾多圖書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包括最愛看的漫畫書。

  最近,有一份清華附屬小學的閱讀書目在朋友間流傳,可作為家長的參考,倒是讓一部分不知給孩子讀什麼課外書的家長省心了。但仔細看了這份書單後,覺得還是有必要小心篩選,根據孩子的興趣、程度進行調整。姑且不論書單上韓寒、郭敬明等偶像作家作品赫然在列;以小學五、六年級的必讀書目《挪威的森林》為例,我懷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否能理解。而這張書單的欠缺,是對中國民間文學、古典名著的忽略,正正體現了我們這一代(家長和老師)與傳統文化的疏離。

  我家小男孩他爹說,你何不自己整理一份孩子的閱讀書目來?於是,我在書架上找到了小男孩已經讀過、正在讀和將要讀的書,形成書單,僅供家有幼稚園高班和初小階段孩子的朋友參考:

1理查·斯凱瑞(Richard Scarry)“金色童書”系列
蘇斯博士(Dr.Seuss)最經典童書(中英雙語)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繪本故事)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繪本故事)
老虎來喝下午茶 (繪本故事)
木偶奇遇記
苦兒流浪記
小布頭奇遇記(中國第一部原創長篇童話)
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
10 希臘神話傳說
11 中國神話傳說
12 封神榜
13 楊家將
14 史記故事
15 少兒版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
16 熊亮原創繪本(中國漢字、傳統節日、京劇貓等)
17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台灣漢聲出版,365個中國民間故事)
18 外公是棵櫻桃樹(這套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小說淺顯感人,有很多本,此為其中之一)
19原版英文書 Weird But True300 outrangeous facts
20頂級閱讀(關於歷史、科學、地球、動物)
21 貓武士 (動物小說,已出版二十多本)

這是一份我根據小男孩興趣量身定造的一份書單,未必科學,但也正在按部就班地施行中。其中不乏“強行灌輸”,比如中國民間傳說部分。也有他自己最愛的《貓武士》系列小說。閱讀,需要大人循循善誘的引導。愛默生曾提出三條關於閱讀的準則:
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
不是名著不讀;
只讀你喜歡的書。

此三條準則未必適用於孩子。送給為父母者,共勉!
(二之二)

  穆欣欣 (北京)








無私奉獻的蘋果樹

明報  2013-07-03

書名:The Giving Tree
作者:Shel Silverstein
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適讀年齡:7 歲或以上

一棵樹和一個男孩,述說了一個溫馨又略帶哀傷的故事,多年來感動着無數讀者。

男孩還小的時候,蘋果樹是他最好的朋友,男孩每天都會跑來收集葉子,又把葉子編成皇冠,幻想自己就是森林裏的國王,他會爬上樹幹,抓着樹枝盪起鞦韆來,餓了便吃蘋果,累了便在樹蔭下呼呼大睡。男孩很愛蘋果樹,樹也因此很快樂。男孩長大了,漸漸把樹遺忘,直到有一天他再回來,樹很高興,邀請他來玩,但男孩說: I am too big to climb and play. I want to buy things and have fun. I want some money. Can you give me some money? 樹沒錢給男孩,卻說「拿走我所有蘋果去買吧」。又過了很久,男孩又再回來,樹很高興,邀請他來玩,但男孩說他很忙沒空玩,而且打算成家,需要一所溫暖的房子,樹便說「砍斷我的樹枝去蓋一個家吧」。又過了很久,男孩又再出現,樹很高興,邀請他來玩,但男孩說他老了沒心情玩,好想看看世界,樹便說「鋸掉我的樹幹去造艘船出遊去吧」。又過了很久,男孩再出現時,樹只剩下一根老樹墩,虛弱地說沒什麼可以供給男孩了,白髮斑斑的男孩說他很累,只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坐坐,樹便供給他僅剩的殘墩,讓他得以坐下來歇腳。於是,孩子坐下了,大樹很快樂。

愛是付出犧牲包容

什麼是愛?大樹告訴了我們,愛是付出,愛是犧牲,愛是包容。

可是,在這個商業化的年代,我們都學得精明計算,這個時代的英雄,難道不是那些懂得如何拿最少東西去換取最多利益的人麼?誰也知道,當今時世的人生哲學、處世之道,絕無為他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價值。不要說什麼無私奉獻,很多人就連一點個人的蠅頭小利也不願捨棄,哪說什麼犧牲?說什麼愛?如教導小孩要像大樹般只知道付出,他們會不會被人恥笑做傻瓜?

真心的人才會勝利

但是,愛向來是青睞「傻瓜」的,那些斤斤計較的人,結局會弄巧反拙,而那些最終得到愛的人,往往是不計較付出的人。他們用一顆真心去溫暖另一顆心,以心交心,以情動人,成為最終勝利者,因為,正如余秋雨教授所說,「愛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啟動。沒有愛和善良,即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

Aman Chiu

牛津大學出版社英語教科書作者、朗文英漢辭典編纂者等,著有《踢走港式英語小辭典》


孩子的寶貝父母看不見

明報  2013-07-03

父母常常看不見孩子,他們不是視力有問題,只是還要多點耐心。

當同學進門時,我直接看到他捧着一個大大的塑膠抽屜,真真實實的一個大抽屜走進來,裏面是一隻疊着一隻、滿滿的生化戰士。第二天,當他的媽媽開車來接他回家時,我陪着大大的塑膠抽屜下樓,同學的媽媽早已經打開了車子的後車箱,等着孩子將抽屜放下去。這時候,孩子開始動作了,可是媽媽不肯——原來,後車箱裏已經有兩個完整的抽屜,孩子想要將空的抽屜抽出來,放進自己手上裝有積木的抽屜……可是媽媽不肯。媽媽沒多說什麼,但是意思就是,「你不要這麼囉唆,放外面也不會怎樣。」

晚上睡覺前我跟弟弟提起這件事: 「你們很寶貝這些玩具,今天他很想放在抽屜裏,對不對?」弟弟馬上點頭,他從頭到尾都看在眼裏。

我先從父母的角度說話: 「其實放外面,開車震動沒這麼大, 東西也不可能掉出來的啊。」「可是萬一煞車什麼的。」弟弟說。小孩有小孩的擔心。

「煞車也不可能掉出來。除非是撞車。」我據實以告。

其實我開口的原因,根本是想幫孩子說話:「可是他媽媽為什麼不讓他呢?」

「對啊,他又沒有麻煩他媽媽,他只是要自己拿出來,再自己放進去,為什麼也不行?」弟弟說。

「為什麼也不行?」有的孩子問了一輩子這樣的問句,但終究沒有答案。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覺得自己是對的,就不管小孩心裏想什麼。不是只有他媽媽這樣,很多爸媽都是這樣。」我繼續說: 「這前後只要花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但是父母想不到這一點,父母只想到,我是你爸你媽,我說了算,你們小孩只知道囉唆,不知道大人的辛苦。」

花幾秒鐘尊重孩子

拜託,這跟父母的辛苦有什麼關係啦,你多花幾秒鐘尊重孩子一下,你是會少塊肉嗎?小孩覺得珍貴的東西,跟大人的標準,根本是天南地北的不同。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尊重孩子。也會私下警告孩子的爹,別不小心對孩子做出這種沒有耐心的行為。

孩子嘴裏不說、不反抗,不代表他心裏服氣。當小孩心裏的氣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一定會找機會還給父母。

親子間這樣的小事很多,如果不注意,就是將來親子關係疏離的遠因。

到時你不要抱怨「為什麼孩子對我說的話都聽不進去」,因為啊——他只是將你對他的態度,原樣翻版還給你而已。

汪培珽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四十萬,育有兩名兒女
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