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閱讀
澳門日報 2013-07-03
帶孩子,真像是牽著一隻蝸牛散步。網上流行的一篇育兒文章如是說,真是一點也不錯!
我經常為家裡一隻慢悠悠的“蝸牛”發火。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快點兒”。
有一天,幫“蝸牛”聽寫生字。看到他經常停下來,歪著頭想。想必學過的生字又忘光了。於是,我又習慣性地說:“快點兒!”哪知,“蝸牛”回應了,只見他拿著鉛筆的右手,有力地在空氣中指點,以配合他說話的節奏。他說的是:“我在思考。你想一想,不思考,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以後,這個場景多次上演,並且,他的回應屢有升級,形成連串的排比句:“蓋一棟房子不用思考嗎?設計一輛汽車不用思考嗎?我畫畫不用思考嗎?你寫文章不用思考嗎?”在此解釋一下,我家這隻“蝸牛”,並非像許多同齡人那樣伶牙俐齒。這一連串排比句噴薄而出,我相信,他真的經過了“思考”。
牽著蝸牛散步的日子,有時歡樂,有時疲累。我向好友、師長吐露過心聲:“我的‘蝸牛’常令我有挫敗感!”因為這是隻不按常理出牌的“蝸牛”,他對事物的反應很多時不在家長的掌控之內。比如同學生日會上,面對主人家精心為來客準備的魔術表演,“蝸牛”一人跑開,因為他不接受魔術的“欺騙”。比如,經常不按美術課老師規定的題目畫畫,要麼就交白卷一張。語文課上,一幅關於動物園猴山的看圖作文,這隻“蝸牛”寫道:“小朋友看著猴子很好奇,猴子看著小朋友也很好奇。”幸好,這只“蝸牛”還算熱愛閱讀。
已升級為外婆的同文沈尚青大姐連續幾周撰文,傳授培養孩子閱讀的經驗很實用。她的美國出生的寶貝外孫從嬰兒起便接受親子閱讀的訓練,看來效果不俗。
我的“蝸牛”沒有接受過如上述這般有計劃的親子閱讀訓練。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盡量在家中為其營造讀書氛圍。首先,在家裡隨手可以抓到書。其次,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看電視;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擺弄手機;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上網流連。有一次,我聽到“蝸牛”和小朋友的對話。他說:“我們家的電腦,是媽媽用來寫文章的,裡面一個遊戲都沒有。”大人愛書的態度,可以直接傳遞給孩子。當“蝸牛”和我吵架時,他語帶威脅:“我下次把你喜歡的書都送給收破爛兒的!”
(二之一)
讓孩子愛上閱讀
澳門日報 | 2013-07-10
我相信,開卷有益。同時,我也會盡量滿足孩子對書的需求。帶他到實體書店感受書香,讓他有機會在眾多圖書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包括最愛看的漫畫書。
最近,有一份清華附屬小學的閱讀書目在朋友間流傳,可作為家長的參考,倒是讓一部分不知給孩子讀什麼課外書的家長省心了。但仔細看了這份書單後,覺得還是有必要小心篩選,根據孩子的興趣、程度進行調整。姑且不論書單上韓寒、郭敬明等偶像作家作品赫然在列;以小學五、六年級的必讀書目《挪威的森林》為例,我懷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否能理解。而這張書單的欠缺,是對中國民間文學、古典名著的忽略,正正體現了我們這一代(家長和老師)與傳統文化的疏離。
我家小男孩他爹說,你何不自己整理一份孩子的閱讀書目來?於是,我在書架上找到了小男孩已經讀過、正在讀和將要讀的書,形成書單,僅供家有幼稚園高班和初小階段孩子的朋友參考:
1理查·斯凱瑞(Richard Scarry)“金色童書”系列
2 蘇斯博士(Dr.Seuss)最經典童書(中英雙語)
3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繪本故事)
4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繪本故事)
5 老虎來喝下午茶 (繪本故事)
6 木偶奇遇記
7 苦兒流浪記
8 小布頭奇遇記(中國第一部原創長篇童話)
9 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
10 希臘神話傳說
11 中國神話傳說
12 封神榜
13 楊家將
14 史記故事
15 少兒版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
16 熊亮原創繪本(中國漢字、傳統節日、京劇貓等)
17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台灣漢聲出版,365個中國民間故事)
18 外公是棵櫻桃樹(這套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小說淺顯感人,有很多本,此為其中之一)
19原版英文書 Weird But True(300 outrangeous facts)
20頂級閱讀(關於歷史、科學、地球、動物)
21 貓武士 (動物小說,已出版二十多本)
這是一份我根據小男孩興趣量身定造的一份書單,未必科學,但也正在按部就班地施行中。其中不乏“強行灌輸”,比如中國民間傳說部分。也有他自己最愛的《貓武士》系列小說。閱讀,需要大人循循善誘的引導。愛默生曾提出三條關於閱讀的準則:
1 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
2 不是名著不讀;
3 只讀你喜歡的書。
此三條準則未必適用於孩子。送給為父母者,共勉!
(二之二)
穆欣欣 (北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