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人生路漫,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澳門日報  2014-05-18
閱讀時間  By 紫鳶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
作者:安武信吾、安武千惠、安武花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3


近年,“港孩”一詞頗為流行。所謂“港孩”,泛指自理能力低、嬌生慣養、抗逆力低的香港小孩。他們從小備受關注、呵護,是真正的“小祖宗”,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他們依賴別人,喜歡物質享受、攀比、不會自理生活。

其實“港孩”現象並非香港獨有,現今社會,父母都想望子成龍,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因此孩子們都需要接受五花八門的補習,目標是為了報讀名校。為了給予孩子更優質的生活,父母日以繼夜地工作,根本沒空照顧孩子,於是給他們請了二十四小時保姆。父母覺得孩子的成績比一切重要,因此將盛飯、換衣服、綁鞋帶等小事都交由保姆代理。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父母對於孩子的各種要求也一併答應,美其名曰:補償!

二○一○年相關報道指出,香港某小學區,逾八成受訪學生不會綁鞋帶、不會剪指甲、不會自行食用有骨食物。這樣的報道實在令人擔心,當沒有父母金錢的支持、長輩的無微關懷、保姆的全能照顧,孩子還能夠生存嗎?能生存多久?與其說這是“港孩”天生的不足,倒不如說是“怪獸家長”的疏忽教導!

正如《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談到:父母比孩子先來到這個世界,同樣也會比孩子先離開這個世界,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生活。如果孩子一生都在父母的護航下成長,當這樣的護航消失時,他憑甚麼和人競爭?又有什麼本領生活下去?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平平順順的,總有高低起伏、吃虧撞板的時候,筆者總認為,寧願小時候多些跌跌撞撞,磨練鬥志,當人年紀越大,每摔一跤,再重新站起來的力氣就越大。

因此,父母的作用不是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而是應該在一旁好好扶助他們成長,適時充當好友和導師的身份,引導他們走正確的路。在生活中,筆者很欣賞一位母親——張柏芝,她遇上兒子摔倒大哭,並不急於安慰他,而是要兒子看清楚前面的道路,問他為甚麼會摔倒,並要他重新走一遍。如此,孩子才知道怎樣避免再次摔倒。

書中提到:“不發言,不幫忙,教孩子做事情時,最重要的是盡量讓孩子獨立思考和體會,自己把事情做完!”本書是由一個日本家庭成員一起完成的,有不幸患有癌症母親的心酸日記,有父親的堅毅不捨,還有女兒的稚言稚語,令人感動。母親千惠擔心自己將不久人世,想留下一些東西給阿花,這時候也許大部分人覺得,留下一筆讓女兒不愁吃穿的遺產就可以了,然而,千惠覺得不如教阿花做飯,讓她走到哪裡都餓不到自己。於是,千惠在阿花五歲時便開始教她做菜,雖然只是一些簡單工夫,但看到那稚嫩的小手裡握著明晃晃的刀時,還是膽顫心驚。而當看到阿花給自己寫的信時,千惠熱淚盈眶,誰能想到一個五歲小孩如此懂事,如此愛惜自己與家人!


孩子們總有一天會羽翼豐滿,需要展翅高飛,做父母的不能因為擔心他們碰到危險而築起一個金鳥籠。只有孩子還是雛鳥時,讓他們多鍛煉生存技能,直至長大後,才能翱翔天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