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教得樂 2014-07-15
看見厚厚的書,若不合口味,有人會耍手擰頭,但若合口味,有人視之如寶,為能親近作者而興奮莫名。元朗光明學校去年購入80 本奇幻小說《修煉1:動物精的秘密》,鼓勵六年級學生閱讀,並「滲透式」應用於中文科。早前,學校邀得作者陳郁如舉辦講座,看過小說的六年級生樂不可言,反應熱烈,並帶同書籍出席,化身小粉絲要求作者簽名、合照。
作者親臨演講 小粉絲「開心跳起」
講座開始前,只見進場的小六生,手上大多拿着《修煉1:動物精的秘密》,有的帶齊3 冊。陳郁如向沒看過該書的五年級生,介紹書中出現的中國神獸及其創作歷程(詳見p.6)。講座完結後,更徇眾要求,臨時舉辦了一場簽名會,學生大排長龍,得到簽名後,有的深深鞠躬,難掩興奮之情。
校方原只安排未看過《修煉》系列的五年級生參加,盼提升他們來年閱讀該書的興趣,卻令一眾六年級生失望,學生周浩賢形容與同學得知消息後即報以噓聲。後來,校方改變初衷,周浩賢更獲挑選成為司儀之一,興奮得不得了,
「很少機會看到這麼好看的書,同時可以接觸到作者本人」。他曾把書本借給朋友,怎料,有一頁被撕破,所以他特地買來另一套珍藏,於當天帶來讓作者陳郁如簽名。分享會另一司儀梁可怡知道作者會來校後,「開心得跳起」,更因過於興奮,跳起時不小心撞到椅子。
閱讀試驗計劃提升寫作興趣該校中文科老師郭思茵表示,兩年前學校開始試驗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計劃,向當年的五年級生推薦閱讀《張曼娟成語學堂:完美特務》,並購入約100 本,讓學生輪流閱讀。該書講述孩子進入電子遊戲世界,需與好友同心協力,才能闖關成功,重返真實世界。故事以不同成語劃分章節,附有成語典故出處、解釋、相似及相反成語。
她指出,書中角色有許多「掙扎位」,包括繼續任務、放棄朋友與否,正配合五年級中文寫作的主線——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整個學期中,老師安排兩次故事續寫,讓學生發揮創意,設計結局。
由於書本與「打機」有關,對學生來說有趣,亦較易代入角色,反應踴躍。郭思茵說,雖然學生中文未必有大躍進,但老師發現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所提升,
「字數比以往多,並非不停抄、抄、抄就算,而是加進自己的想法」。
由於成效不錯,學生升上六年級後,老師決定再選書推薦。郭思茵表示,推薦《修煉》系列的原因之一,是該書加入了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元素。
她表示,不少學生覺得歷史可怕、中國文化沉悶,該書雖是奇幻小說,卻加插歷史元素,如宋真宗兒子趙禔是當中一角,
「在歷史文獻中,他很早便去世,不過她(作者陳郁如)將他的身分放在書內。
學生會覺得有趣,能吸引他們知多點(中國歷史、文化)」。而且,故事背後傳遞不少正面信息,郭思茵舉例,在故事裏,趙禔是一個悲劇人物,遭人逼害後,化身為墨魚精報復,最後消失於空氣中,「這頗峰迴路轉,也能啟發孩子的同理心」。
8 厘米厚書擋不住狂熱
《修煉》系列共約36 萬字,三冊疊起來足足8 厘米厚,但該校大部分學生都不抗拒,甚至瘋狂愛上。郭思茵稱「書本的厚度、文字的數量其實不影響他(學生)看這本書,問題在於這本書有多吸引,怎樣帶動他們閱讀」。去年,校方推薦書本予學生前,曾邀請書商到校舉辦簡介會,周浩賢於問答環節答對問題,獲得《修煉I 動物精的祕密》,同學不斷向他借閱,結果,學校還未分發書本,該班許多學生已閱畢。看過第一冊後,40 多名學生藉到台灣交流的機會,往當地書店大舉購入第二、三冊。當時身處現場的小六生溫曉語形容,同學得知書本的擺放位置後,便一湧而上,書店貨倉庫存也不足以應付,學生於是預訂,待店方郵寄來港。
另一邊廂,沒參加交流團的周浩賢看過第一冊後也十分心癢,想盡快看第二冊,他趁空堂從課室的圖書角借閱。後來,有同學告訴他屏山圖書館有第二、三冊,他放學後立刻跑去借閱。回到家裏,就讀一年級的弟弟被書封吸引,他便借出第一冊予弟弟,兩、三小時過去,家裏出奇地安靜,他這才發現弟弟也沉迷在書中,可見該書有多吸引。
年紀相若有共鳴跟主角「修煉」郭思茵表示,當時該書在香港還沒流行,對孩子來說有新鮮感,當周浩賢看過後,其他學生感到好奇,便爭相問他借閱,形成一種風氣。而該書講述一名12 歲女孩艾美的遭遇與經歷,對孩子來說較貼身,容易投入及產生共鳴感。梁可怡表示,書中主角艾美年紀與她相若,她曾不自覺地跟她「修煉」,盤腿而坐,鼻吸口呼,母親看到忍不住問她「你在做什麼」,她如夢初醒地反問「我在做什麼」。像個小大人的她更指母親太沉迷玩手機、看電視,為助媽媽「慢慢脫離手機的魔掌」,鼓勵母親與她一起看《修煉》。剛開始時,母親有點不情願,但愈看愈沉迷,看到精彩處竟主動着女兒關電視看書,更曾為了「把剩下的十多頁看完」而錯過接可怡放學的時間。
狼精狗精比《西遊記》新鮮不少學校會選擇經典名著推薦予學生,郭思茵表示,
「《西遊記》很好,但真的太遠古,(學生的)疏離感很大,不夠貼身」。可怡也認為,白骨精、蜘蛛精的故事都聽過,但《修煉》系列提到的狼精、狗精則沒聽過,
「很有趣,很搞笑」。不過,《西遊記》等名著的小擁戴者仍有不少,小六生彭永嘉便是其一,訪問當天,他更即席表演,滔滔不絕地念《西遊記》中出現過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看過西方奇幻故事如《哈利波特》的他較鍾情東方傳奇故事,因不認識西方歷史,
「(閱讀時)可能不太明白他們(書中)說什麼」。
「滲透式」應用於中文課
郭思茵(下圖中)與另外兩名中文老師鄧穎欣(下圖右)及陳詩雅(下圖左)均表示,推薦書本予學生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興趣,並沒特意把書本當成教科書或將內容與課程掛勾,應用於中文課上,或要求學生閱畢後填寫工作紙、分析人物性格或提交閱讀報告,
「不想他們覺得『看書就是為了學習』」, 所以, 老師採取「滲透式」,即當認為內容與課文相關時,會讓學生於課堂上閱讀相關章節,再討論、分析。例如,有課文講述愛護寵物,老師便於書中找出講述動物修煉成精原因的段落,原來,有些動物是因為受到人類的逼害,再加上虐畜新聞,讓孩子有較深感受,助他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又或把書本描寫陽明山景致的段落與課文所教的描寫部分比較。
緊扣情節教描寫改善文章表達郭思茵表示,有些學生喜歡看書,但卻不喜歡學中文,認為要學修辭手法、段落大意等「很悶」,但其實閱讀與學中文息息相關,老師可藉閱讀引起孩子學語文的興趣。她舉例,除用課文教動態描寫的方法、讓學生做測驗外,她曾讓學生閱讀艾美坐飛機遇上亂流的章節,然後問學生:
「你能聯想當時的情況嗎?為何你能這麼投入」,再將之與其他動態描寫作比較,讓學生明白,原來可用短句形容急速、緊張的情景。小六生溫曉語說,若老師只用課文教中文,會覺得「很悶」,利用曾讀過、有興趣的書本教中文,有助加深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會覺得『我看過,我懂得回答問題』」。而這本書無形中也為學生帶來影響,鄧穎欣稱,學生在寫作時靈感、表達力大大提升,有人不斷要求加紙,直至她限制字數。
故事簡介
《修煉》系列分3 冊,主角以陳郁如的長女為原型,講述12 歲的混血女孩艾美暑假時到台灣的外婆家玩,認識了一群動物精,更發現自己似乎也有攪神奇力量,並慢慢揭開母親的真正身分。後來,為拯救被狼精捉走的母親,她來到神異界,遇到不同的神獸、經歷。
文:葉玫莉 圖:葉玫莉、網上圖片
《修煉》系列受到光明學校的學生歡迎,老師甚至把書本與課程連結,師生的反應出乎陳郁如意料,並樂意為學生逐一簽名,回饋一眾小粉絲。在講座上,學生對她的創作歷程感到好奇,她告訴學生,
「創作的前提是閱讀,要有東西出來,先要有東西進去。」
「創作的前提是閱讀」
陳郁如原是藝術家,對於自己突然跑去寫小說的原因,她講了一個故事:有兩個商人到非洲了解當地銷售鞋子的市場。A 回來後表示,當地人不穿鞋,
「不用想了」;B 卻認為當地沒人穿鞋,「可以開發市場」,她創作奇幻小說原因便是後者。她平時會與女兒一起閱讀《哈利波特》、《魔法天書》(台譯《墨水心》)等奇幻小說,並發現奇幻類的長篇小說大多是翻譯自外國的英文小說,富中國特色的長篇奇幻小說少之又少,使她萌生創作的念頭。
一開始,她便選定「動物修煉成精」作主線,因為她自小喜歡《白蛇傳》的故事,而且,在西方奇幻故事中,人會變成殭屍、吸血鬼或其他東西,但卻沒有動物修煉而擁有人性、人的形體這種元素。
動物修煉千年時代背景有根據有學生問她創作時間、預備工作等,陳郁如表示,
「一直在閱讀,求知算是準備工作」。她解釋,由於動物需經過好幾百年的修煉才能成精,所以該書一定會涵蓋到歷史,而歷史、文物不能亂編,需有根有據。例如,某動物在1000 年前開始修煉,她需了解1000 年前的朝代,當動物在修煉300 年、成了人形後所身處的年代,她都要弄清楚。她也花了很多時間了解歷史,
「(書中關於)唐朝、宋朝的歷史,沒看過是寫不出來的」。而書中提及的玉蟬、越王八劍及不同神獸等,她都參考了不同書籍,如《唐詩三百首》、《拾遺記》、《山海經》。
過往的閱讀也成為其創作的養分。她小時候便喜歡閱讀奇幻、推理、武俠類小說,每次考得好成績,她都會買書獎勵自己。對她而言,閱讀猶如吃蔬菜,雖與長高沒直接關係,但消化過後卻會成為身體內的養分,她在《修煉》系列便加入簡單推理元素。當創作遇到瓶頸位時,她會選擇閱讀,讓自己吸收更多養分,但不會讀奇幻類小說,避免構思受影響。
曾修讀化學科不覺走「冤枉路」除閱讀外,過往知識的培養也成就了今天的陳郁如。她大學修讀化學,畢業後當上藝術家,現時卻成了作家。她表示,由於大學選科視乎分數高低,她當年的選擇不多,加上自己對數理、做實驗也有興趣,所以選了化學系。畢業後,她於美國紐約取得藝術碩士,後來一直從事油畫創作。有人為她沒早點讀藝術感到可惜、浪費,但她不以為然,認為過去的閱讀、知識的培養是成就她及未來的一部分。例如,她認為奇幻小說即使內容多吸引、多新鮮,也需有完整、緊密的架構及前後呼應,而理科的邏輯、分析能力便在她創作時大派用場。
培養小讀者看長篇小說
開始創作時,陳郁如並沒出版的打算,而是先於網絡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後來得到不少好評與建議,修改後才出版。不過,她表示不是每個意見也接受,會先想一想,如有人表示自己的孩子是男生,如果作品主角是女生,他便不會看,
「我要不要把艾美殺掉,換上一個叫Mike 的人呢?」出版社認為字數太多,書太厚,或嚇怕孩子,建議把每本書再分拆成3 冊,但也被她拒絕了。陳郁如說,孩子並非沒能力看厚書,如《哈利波特》等也有孩子看,
「只是大人把他限制了。即使真的沒有(能力),可否培養出來呢?」她表示,長篇小說會慢慢營造過程,
「不是一下子告訴他(孩子)結局,可以慢慢體會,是不一樣的感受」。學生好奇她的新作,陳郁如表示,現正創作《修煉》系列的前傳,並透露主角將換人,一眾小讀者引頸以待。
Profile 陳郁如
於台灣大學修讀化學系,後於美國紐約取得藝術碩士,主要從事油畫創作,作品曾於台灣獲得多個獎項,並多次舉辦個展與聯展。與美籍丈夫育有兩名分別8 歲及14 歲的女兒。《修煉》是她首部長篇奇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