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與孩子一起學語文 《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

2015-07-21  明報 - 教得樂
書名:《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
作者:牛牛姨姨(何美儀)

出版:陸續出版

執筆寫此稿時, 有些不知所措, 因為今次要推介的是我自己寫的書《開燈吧! 與孩子踏英語路!》,自己推介自己的書,有點不好意思。

兩年前,我已有意欲想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及喜愛的英文故事書一一跟大家分享,但一直都太忙,沒有時間整理。終於在老公鼓勵下,一氣呵成,6 22 日,成功出版。

認清孩子需要

陳惜姿在序中形容我是一個努力的媽媽。其實所有爸媽都是努力的,只是在比併的洪流中,很容易迷失。望着那七百位在沙田某補習社前排通宵的爸媽,心想,他們那麼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望子成龍,把心愛的孩子放在補習社,一個冷冰冰的房間,一個嚴厲的導師,一份份操練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的分數比較,結果會製造多少個沒血沒肉的孩子呢?

除了我這個牛牛姨姨,社區中還有很多親子閱讀大推手——菜姨姨、長頸鹿叔叔、怪獸叔叔……他們都是我尊敬的前輩。我們都是很努力的一群爸媽,盼望靠着一張嘴,一本書,讓爸媽們認清孩子的真正需要,建立更親密的家庭關係。

家長參考書及童書推介

我在《開燈吧!》第一章中,詳細分享了我推廣親子英語閱讀使命的心路歷程。我是到了人生的下半段,四十多歲,才開始擔起這使命,很明顯見證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話。但又若沒有了前段人生的教學及湊仔經驗,也就沒有我今天的信念。所以只能以感恩的心,繼續往前走了。

第二章介紹的是一些適合家長及老師讀的參考書。只有幾本,但已很夠用了。跟着的3 6 章都是故事書推介——分等級系列故事書、入門故事書、主角系列故事書、童書作家及插畫家推介。希望這些書目推介能在尋找合適孩子閱讀的故事書過程中,幫上爸媽們一點忙吧!

親子一起享受歷程

語文從來都是香港父母非常看重的「科目」,無論在小學或中學,中英文都是主科,計分比重較高。對大部分父母來說,中英文能力只是一個工具去達至求學的目的——升入Band 1 中學及大學。難怪市場上的文法班、拼音班、寫作班、英文面試班等都是長開長滿。

錢花了,時間用了,效果有多大?

功用絕對是有的,但如果這些班連孩子的學習心也磨滅了,那效果是否也抵消了?

這本書的名字是《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不是孩子獨個兒去學習,而是父母跟孩子一起去享受歷程。

社會福利署剛提出報告,2010-2011 18 歲以下的238 宗兒童死亡個案中,死於自殺最多,佔35 宗,數目比2008 2009 年上升逾三成。年紀最輕的只有10 歲。個案中有大部分是對前路感到憂慮,而憂慮來自不同的壓力。爸媽們,語文能力是其次,親子關係才是主幹!

文:何美儀
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放牛式教育 啃書種菜 探險童年

2015-07-19 明報


地鐵靠站,剛放學的幼童隨着三五成群的家長走進車廂。有孩子抱着厚厚的英文童書,看了幾頁就雙眼放空,媽媽在旁「講數」:「看多兩頁,你才可休息。」另一群媽媽,緊張兮兮地交換興趣班的章程,書法油畫面試班,正談得不亦樂乎,任由她們的孩子奔跑嬉戲,旁若無人。「莫說生五個,一個我也不想生。」一個少女見狀低聲跟男友說道。事實上,自懷孕一刻,港爸港媽就如臨大敵,想到動輒就得花上那四百萬,個個望天打卦;年輕一代也深被影響,覺得「生兒育女」定是災難,總得眠乾睡濕,拉拔長大,長憂千歲。可是作為兩個女兒的爸爸,本土教育組織「綠腳丫」的發起人柯佳列(Kenny)卻說「育兒」是他的「人生福利」。他帶兩個女兒下田種菜、聽音樂、到社區探險,日日精彩——他就是電影中,會在床邊說故事直到孩子睡着,再親吻她們額角的好爸爸。談到當下怪獸家長,他也不禁嘆息:「自產房出來,變成爸媽那刻,不少人已經迷失自己。」

1 爸爸的清單描繪孩子童年

七年前,腹大便便的妻子興致勃勃低頭準備「育嬰購物清單」:買什麼牌子的尿片,哪隻奶粉最有營養,要買多少件嬰兒內衣作更換……全都要記得一清二楚。柯佳列坐在一旁,百無聊賴,忽發奇想,寫下了「爸爸清單」,決心將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送給新生命。「爸爸清單」很短, 只有五項, 就是「圖書」、「大自然」、「遊戲」、「社區參與」和「美的教育」。Kenny 在鄉下長大,童年在青山白水中度過——夏天挪一張桌子,一家人在河上的平台吃晚飯,身旁是點點的螢火蟲,抬頭滿天星閃動,放目遠方是無盡的稻田。他回憶那段和兄長把門板拆下來扔進小溪,和大伙兒一起泛舟的回憶時說,「童年應該是這樣的,可是香港的孩子只有手機、電腦作伴度過童年」。昔日的童年記憶提醒他:孩子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行思考,遊戲,慢慢發酵;而大自然的偉大則可令孩子明白自己的渺小,從而變得堅強,「至少知道考不上名校用不着跳樓自殺」。

奶爸, 孩子的大玩偶

在男主外女主外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喜歡育兒的爸爸到底不多,像Kenny 這樣無微不至的「奶爸」更是少之又少。「沒辦法,男人天生怕煩,加上母親在教養子女上一直比較強勢。為了夫妻和睦,爸爸們多數會讓媽媽決定怎教怎養」。Kenny 的童年,父親的影子很淡,主要由媽媽湊大,因此他明白一個孩子的童年,父親的參與很重要。「媽媽沒有『做仔』的經驗,只有『做囡』的經驗,而且父母為子女選擇平日活動時也會有不同的決定:媽媽多數希望孩子多讀書,上完興趣班,就練練字,看看書;但爸爸則喜歡「hea」和「尋開心」,踢踢足球,跑跑步就過一天」,因此一個孩子可否平衡發展,爸媽的角色一樣重要。

2 playgroup「最蠢的消費」

柯佳列在教育學院讀教育,畢業後做過小學老師,又教過家長教育、資優教育、學障、自閉和過度活躍症;妻子則在醫院的學校為病童教書,整天看年幼的性命衰落再凋沒,二人一度猶豫還要不要生孩子,幸而愛心不滅,二人最後還是果斷生育。兩個女兒出生後二人更一直把她們留在自己身邊養。當人人帶孩子到playgroup試堂,他們沒有為她們報讀任何的playgroup;當同學個個報讀了四、五個興趣班,一放學就急急被家長接走時,讀小學的大女一星期只有一日需要上半小時的鋼琴課,平日下課可留在學校下圍棋。說到playgroup,柯佳列狠狠地扔下一句:那是「最蠢的消費」。

真正「教育」買不到的快樂

「現在的家長分不清什麼是教育資訊,什麼是商業資訊,常常錯把商業廣告當成教育指南,被市場拖走。很多人送孩子上學,就把教育的責任推到學校上,但其實學校能為孩子做的,叫『教學』,只有父母能真正『教育』子女。」Kenny 說,不好玩的playgroup 報來無謂——playgroup,顧名思義,就是讓小朋友開心玩耍的地方。就算playgroup 很好玩,但如此一來,小朋友就會從小被灌輸一套觀念:快樂無法來自家庭,快樂需要在外頭花錢。於是,小朋友再不相信家庭能給他帶來快樂,只會追求外邊買得到的快樂。又有次,Kenny 得知朋友把小兒子送進心儀的playgroup,好奇問朋友,孩子有什麼得,友人說小朋友因此變得喜歡唱歌。當下更令Kenny摸不頭腦,「兩歲的孩子先天就有發展語言的能力。打從牙牙學語,已經是嗚嗚呀呀,兩歲的小朋友喜歡唱歌不是playgroup 的功勞。不上playgroup,他們一樣會在家中跟電視搖頭擺手,學唱誦。如果家長把孩子這種天分都當成用錢買回來的『訓練結果』,是抹殺了幼兒的天分,同時也表現了父母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3 讓書本成為孩子玩伴

Kenny 省下了報興趣班和playgroup 的費用,買來了很多兒童故事書和繪本,家中藏書三千,足夠開間小小的兒童圖書館。就讀小一的大女唸區內的主流學校,平時不需人督促,小小人兒自動會在晚飯前將功課做好,而且極喜歡考試,「因為考試可以早放,她溫好書就可以看書,一本接一本,愛不釋手。有時她會叫我幫她溫書,我卻推卻,才小一就要家長幫忙溫習, 幾時捱到她大?」女兒成為了被自由放養的牛,但功課、考試成績反而不俗,「大量閱讀的孩子,語文好,成績也自然不會太差」。除了成績好,大女性格也十分活潑,思想跳脫,有天突然說:「爸爸,我長大後要生好多小朋友,把家中的書留給他們,然後你和媽媽幫我說故事給他們聽。」柯佳列聽後哭笑不得,但心裏很是安慰,「人會把好的留給下一代,她那麼小就懂得把書留給下一代,證明書在她心中的地位很高;她希望我們為她的孩子說故事,想必她一定也很喜歡我為她說故事」。

三學啟發孩子尋找美好事物

他提出,現在香港缺少了三種基礎教育,那就是文學、哲學和美學。「學習文學和哲學不是要孩子變成作家和思想家,而是讓他們學會欣賞文字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度。這三學幫助孩子在人生路上尋到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雖然它們聽來艱澀,但打開現在的兒童繪本,不少已藏着哲學理念,如《尼古拉的三個問題》改編自托爾斯泰,書中探討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最應該做的事和最好的時機。「千萬別看輕孩子,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家。毋須刻意地像大學的哲學課一樣講邏輯,說理論,只要鼓勵小朋友多思想,就是上了一堂很好的哲學課。」

4 繪本,成人更需要看

日本的紀實文學大師柳田邦男曾說:人生有三個階段適合看繪本,第一次是在小時候,第二次是養育孩子時,第三次則是在進入暮年,所以,繪本更多是為成人準備。在地鐵中翻着兒童繪本,有幾雙小眼被吸引,聚精會神看着圖畫上熟悉的街景:密不透風的高樓、拉着行李箱的遊人、香甜鬆脆的菠蘿油、邊行邊鈴鈴作響的雪糕車……「看,是迪士尼和天壇大佛!」指手畫腳地數算圖畫中自己懂得的熟悉景點——這是台灣繪本家孫心瑜畫的無字繪本。故事由身穿旗袍,手提紅氣球的內地女孩和拖着小狗的金髮英國男孩開展。他們各自游走香港不同地方,時近時遠,目光卻從不相遇,旅程的一半,小女孩的紅氣球飄到半空,默默飄着……溫馨的畫風下,人們臉上帶着淡淡的表情,路人是灰壓壓的一群,像堆剪影,幽幽地貼在繁榮的景色中,只要細心觀察,不少細節藏叫人倒抽涼氣的信息——這就是柯佳列理想中的香港繪本——《香港遊》。

帶《香港遊》帶孩子漫遊我城

知道台灣著名繪本家孫心瑜有意出版以香港為題的繪本時, 他心怕鄰島畫家一時三刻難以了解香港,決定親身帶孫心瑜四出奔走,適逢六四,二人帶同孩子參加六四晚會,留下燭光。成書以後,柯為這本「港台作品」當起代理商來。本着「自己的書自己賣」的精神,他不投靠大型連鎖書店,找來支持「綠腳丫」理念的綠色商店和童裝店作分銷點,繪本深受歡迎,連台灣出版社也驚訝。無字繪本像是澄明無盡的海,更能開闊思考。Kenny 覺得這本繪本遠比官方公民讀物做得更好,「在《香港遊》家長讀書會中,大人和小朋友捧着書看得津津有味,不時指出自己熟悉的事物,但當我道出書中細節時,氣氛驟變,個個都不禁嘆氣」。《香港遊》有陣陣哀愁揮之不去,一讀再讀,每次都有新發現——這角是香港的繁華,這角卻是香港的暗淡……

5 孩子是公民認識腳下土地

二○一二年的國教風波激起了柯佳列對公民教育的思考,「當時的國民教育課程內容很離地, 很空泛,香港的孩子連腳下的土地都覺得陌生時,怎能去解讀中國?」一年後,他發起「綠腳丫」,尤其強調培養孩子綠化和公民意識。平日,柯佳列也常常帶着兩個孩子去遊行,雨傘運動時,他也有和孩子去上真正的公民課, 「我不會為他們定下政治立場,只想讓他們親身去看看,自己思考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未來的事大人不能為孩子下決定,要教會他們命運自決。」他表示, 毋懼女兒因此變成社運青年,就算她長大要做黃之鋒,也是她自己思考過後的決定, 只要安全,就放得下心。「我是新移民的第二代,記憶中還有鄉下的印記,還知道根在哪, 但到了孩子那一代,她們已經沒有鄉下的概念,找不自己的根,如果孩子能多接觸自己的社會,懂得反思公民身分,她們就不會走向激進,而且知道什麼是正義,見到不義之事,會勇於反抗。」

育兒經歷第二個童年

柯佳列口中念茲在茲的兩個寶貝,一個喚「心竹」,一個叫「心月」,簡單的一對名字代表了作為父母,微小卻偉大的願望:子女一生能心滿意足,行事為人能心悅人服。「我享受照顧她們,從不覺得痛苦。很期待她們變成大人,我就可以回到自己和妻子的二人世界。育兒是一種福利,有了她們,我擁有了第二個童年。」柯佳列目光炯炯,臉上掛見到孩子就會上揚的嘴角。

「綠腳丫」家長行出來實現快樂教育法


「綠腳丫」最初由17 個家庭組成,名為「哈比學堂」, 「哈比」是英文「Happy」的譯音,每月舉行一次活動,一行三十多人出城下鄉,又在城市中打轉,一家大小在歡笑中學習。柯佳列:「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一個親子讀書會,但我們想呈現的卻是不同教育的可能性。我們無意成為權威,亦不要求其他家長跟隨我們的教育方法,只希望香港的家長可以自行找到一套屬於他們的快樂教育法,讓他們知道跟孩子在一起是快樂的,不跟主流方法教仔亦『死不去』。」現在「綠腳丫」已有570位義工,和不同機構合作,一年舉行過百親子活動,場場爆滿——他們在塱原田間看書,在城市街頭舉行運動會,以繪本為題舉行大提琴音樂會,爸爸學堂的爸爸親身用木材為孩子做單車……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無聲勝有聲 擁抱中感受愛 《大熊抱抱》

2015-07-14  明報 - 教得樂

書名:大熊抱抱
作者:尼可拉斯
出版:維京國際
出版日期:2010 10

故事摘要:

從前有一隻大熊,心中總是充滿愛與幸福。每當他在森林裏散步,看見有生命的東西時,都會給他們來個大大的擁抱。牠會擁抱高大的動物、迷你的動物、臭臭的動物,甚至是恐怖的動物!但是,大熊最喜歡抱的還是樹。

一天,大熊在森林裏看見一個拿着斧頭的男人,牠偷偷跟着男人,來到一棵雄偉的大樹前。大熊以為男人和自己一樣很愛樹,但是……

假如,你跟至愛親朋久別重逢,或者惜別傷離,大家四目相對,不知說什麼的時候,該怎麼辦?相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張開雙臂、迎向前去,來個深深的擁抱。

另外, 「抱抱」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重要啊!原來,經常被擁抱的孩子,如同野獸舔舐的小動物,感覺就如媽媽在身邊,產生安全感,對幼兒的健康成長也有幫助。難怪早前澳洲發起「免費擁抱(Free Hugs)」活動,當有人站在街頭,舉着「Free Hugs」牌子,即表示自己是願意被擁抱者,只要你走過去,就能接受那人一個大大的擁抱。據說那些舉着牌子的人,實際上也是非常渴望被擁抱。

就看《大熊抱抱》中的主角大熊。牠沒有舉着「Free Hugs」的牌子,而是更主動去尋找所有具生命的東西,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難道牠是渴望被擁抱才能得到慰藉的熊?好吧!來進入故事,一起尋找大熊的心。

愛抱樹的熊遇上伐木工

原來這隻外表不討好,猶如張牙舞爪的惡霸一樣的傢伙,除了擁抱自己愛吃的動物之外,最喜歡抱的就是樹,什麼樹牠都愛抱。讀者只要細心看牠抱樹時的樣子,必定會令自己對原本兇猛黑熊的定型感覺徹底改觀,因為牠那溫柔體貼的熊眼,以及充滿力量的熊抱,已經盡在不言中!豈料,大熊看見一個拿着斧頭的男人,走到最高、最大、最雄偉的樹前,還理所當然地以為男人會跟自己一樣,最最喜歡樹,結果剛好相反。此刻大熊的表現卻備受注意,牠沒有狠狠咬那個男人,還決定做牠這輩子做得最棒的一件事,就是給男人一個大大的擁抱。

「擁抱」是無聲的語言,大熊不需要被擁抱來取得慰藉感。反而是面對行為考驗時,會懂得克服衝動的情緒,貢獻出更多的愛與幸福,大熊這麼崇高的品格,真是要好好學習!


今年書展,歡迎大家來到「小樹苗攤位」,選購菜姨姨與慈善機構「親切」總監湯崇敏合力出版的《親親孩子說故事——讀出關鍵品格》,書中把12 項關鍵品格連結精彩繪本,讓家長教得其法,輕輕鬆鬆培育卓越孩子。此書所有收益,將全數捐助「親切」兒童共融服務作慈善用途。詳情可瀏覽www.treat.org.hk 或致電2889 1332 查詢。

By 菜姨姨
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迹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choieebook2011@gmail.com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地圖配插畫 精彩遊世界

2015-07-07 明報 - 教得樂

《地圖》
文、圖:亞歷珊卓.米契林斯卡、丹尼爾.米契林斯基
譯:陳致元、蔡菁芳

出版社:小天下


波蘭人氣圖書《地圖》的中文翻譯本剛於年初出版,旋即於台灣掀起熱潮,成為博客來、誠品及金石堂No.1 暢銷書!這本手繪地圖以多達4000 幅插圖,帶大家遊歷世界七大洲,更描繪了各地豐富的景點、文化歷史與風土人情;留在家中打開《地圖》,就能神遊各國,足以讓你在這個暑假「玩」個夠本!

文:鍾家寶
圖:黃志東

《地圖》由波蘭作家夫妻檔亞歷珊卓.米契林斯卡和丹尼爾.米契林斯基創作,於2012 年出版時,各界好評如潮。年初,中文翻譯本面世,旋即風靡台灣,穩據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暢銷書榜,到底它有何吸引之處?

配繽紛地標及地方資料

說實在,此書其實就是地圖:世界七大洲裏的42 國和南北極,均根據現實邊界勾勒出來,然而版圖裏的不是由山丘、湖泊、公路等化成令人看不懂的符號,取而代之,是一個個色彩繽紛的小插畫,畫出當地具代表性的景點、人物、文化、歷史等,例如捷克有作家卡夫卡與查理大橋;意大利有達芬奇、比薩斜塔和意粉;在印度則有聖雄甘地、瑜伽、眼鏡蛇,部分還有簡短註釋,例如指出恆河是印度教徒的聖河等。

圖畫亦維肖維妙,如不同國籍的人的樣子都不一樣:中國人有鳳眼、日本人有小眼睛;還有,每個國家都有其國旗、首都、人口、面積及傳統服飾等基本資料……內容豐富得令人目不暇給,讓我們慢慢咀嚼!

引起好奇心再親身探索

最愛帶着子女到處遊歷的「旅行家」網站創辦人兼本地旅遊達人李以強(Charles),亦十分喜歡此書, 「一直很想找這類型的書,非以文字,而是以圖畫讓孩子認識世界」。

他說, 每次到一個地方遊玩前,都會先跟女兒詠雪看當地相片,引起她的興趣與好奇心後,再親身到當地印證,能令她對目的地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延伸話題助親子溝通

Charles 認為,世界很大,他希望讓詠雪盡量了解多一點,除了擴闊視野外,亦能引發她的好奇心,對生活中周遭的事物亦更敏感。

平日,Charles 亦不時與詠雪以國旗認識世界各地,當電視播放球賽時,他們又會互相考問對方國旗屬於哪個國家, 「這其實是親子溝通的好題材,有關世界各地的話題都能無限延伸呢!」

做「地圖博士」解疑難

不過,與孩子看《地圖》,就得準備他們有「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這個地方的人是黑皮膚的?」「為什麼這裏有這麼多教堂?」父母分分鐘被問到口啞啞: 「我會如實回答,爸爸也不懂, 不如我們一起找答案吧!」

Charles 認為,家長毋須害怕孩子的問題,因為這亦是溝通的良機,不過他亦建議爸媽們做足功課,因為當你成為「地圖博士」,孩子必定當你是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