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別碰

2016-01-19 明報 - 教得樂

「已經上國一了,還想跟媽媽睡,叫他自己睡,他說會害怕。我應該強迫他長大,還至陪他到睡再走?」因為從小就跟爸爸媽媽同,等我們想讓孩子獨立自己睡時,都可能出現大小不等的難度。如果讓歐美人聽到這種親子關係,一定頗不能接受。歐美的小嬰兒從醫院回家的第一天就自己睡自己的房間。

既然遲訓練不如順其自然

「既然都讓小孩跟自己睡這麼多年了,不差這一、兩年。」這是我的答案,也是過來人的經驗。「馬上,他就會自動離開媽媽了。你不必急於一時。」我們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提醒孩子, 「要不要練習自己睡?」讓孩子決定,不需要強迫。

不是說訓練孩子自己睡不好, 而是,那是八百年前就要訓練的了,既然到了最後關頭,就順其自然到底吧。

「訓練」這件事,只要拿捏拿不好,可能會侵蝕你大好的親子關係。且要不要在此刻自己睡?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何必冒險呢。

你怕小孩會黏你一輩子嗎?不會的。

時間一到再碰不到

我家弟弟, 當初是多麼黏 媽媽啊。貼心又可愛的孩子,也是說變就變,毫不猶豫。當孩子進入下一個人生旅程時,千軍萬馬也拉不回來。

我從小將姊姊弟弟照顧得無微不至,在外人眼裏,根本是寵壞了。刷牙刷到十歲,洗澡洗到十歲,剪指甲剪到十二歲……到了十二歲,每天上學前,他們站,讓我在他們的臉上手上腿上,來回抹防曬乳液。多不像話啊。

沒有人告訴我,時間一到,你碰都別想碰他們一下。

今天學校不穿制服,弟弟早上起才開始找他要穿的便服。從小的便服都是媽媽拿好。我怕他找不到,問: 「要不要幫你拿。」他說不要。明明翻箱倒櫃也找不到,還是說不要。穿好出來後,說: 「需要皮帶。」我趕緊奔進房間拿一條放在桌上,他的神情我知道,「我只要皮帶,其他別管」。他在穿皮帶穿到正後方時,因為看不見孔,穿了好久都穿不過,於是我想「順手」幫他拉一下。但我的手都還沒伸出去呢。

「不用。」我的手又縮回來了。

我會吃人嗎,讓我碰一下你是會怎樣。

父母別擔心,小孩會自己長大。再黏你的小孩,都會有長大的一天。當小孩碰都不讓你碰一下時,你最好真的也別碰。

文:汪培珽


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40 萬,育有兩名兒女

誰逼孩子做奴隸?

2016-01-19 明報 - 教得樂

有面書朋友把我加到一個名為「不願意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私人群組,開宗明義開個專頁聚集有心家長為小朋友發聲。我滿心歡喜以為怪獸家長終於醒覺,但見家長們紛紛把小朋友們捱更抵夜做功課,累得伏在桌上睡了的照片post 出來,口裏說可憐很慘很心痛,原來得個講字,因為學校要求冇辦法,頂多給孩子小睡半刻,還是要起身把未做完的功課做完,再溫習默書為大小測準備,練習樂器的時間未計,根本慘無人道。識得睇當然要睇留言,什麼可憐慘慘豬、加油繼續支持你之類的話,對被迫慘成功課奴隸的小朋友來說,真正夠諷刺。

之前那個追訪幾個小學生日常生活慘的電視專題歷歷在目,一個禮拜七日全部排得密密麻麻,莫講玩,連去個廁所食餐安樂飯時間都沒有。教我至今依然無法釋懷的,是那個被學業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在浴室內企圖自殺的孩子。父母明知孩子不只是想而是要自殺,依然捨不得放棄那名校的學位,以尊重兒子意願為由留低繼續讀。名校學位,竟然比子女的性命更重要?

制度唔得家長更要做得好

有家長曾經指摘我講風涼話,讀得起國際學校或者負擔得起送出國讀當然可以口響有得選擇,他們只是無奈被迫妥協屈服,一切錯,都是香港教育制度的錯。我家大T 的確讀過幾年國際學校,我雖然交得起學費但反而捨國際取官津小學,小T 在政津貼小學完成整個小學課程,不知讀得幾開心。香港的教育制度愈來愈不知所謂是鐵一般的事實,一個由唔得掂的廢柴領導的部門,成事不足少作孽也算是做了好事,偏偏敗事有餘禍延下代累子孫惡貫滿盈實在罪無可恕。明知教育局如此不堪殘又廢,做家長的更加要靠自己為子女做最合適的選擇。學校不只得名校一種,何必苦苦相逼非要子女入讀不可?

孩子出世非為做奴隸

不要再自欺欺人說什麼無可奈何,身為父母有責任捍衛子女快樂成長的權利,還有誰更清楚自己孩子的能力性格和興趣?一句輸在起跑線,怪獸家長惟恐執輸行頭,慘過敗家,不惜一切包括犧牲親密的親子關係、子女的愉快童年、扼殺創意創造及珍貴的獨特性,強迫子女依照遵從自己的旨意主義、行自以為是康莊美好前程的大道。這些孩子們過的不就是活生生的奴隸生活?

千辛萬苦把小孩子帶來世上走一趟,不可能只是為了讀名校或者讀書吧?子女是有生命有獨立思想的個體,照顧撫養他們成長是天職,回饋回報孝順父母自然是應該。但子女從來都不是更加不該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請不要再打愛的旗號強迫子女,讓小朋友過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吧!

文:張慧敏


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你想做什麼便做什麼

2016-01-12 明報 - 教得樂

我們家四歲小女兒跟許多同齡孩子一樣,上幼稚園活動了一整天會「受刺激過度」。小人兒腦袋日間接收了大量立體聲影像,好比我們看了兩場電影般,其實很累。回到家就算自己在玩耍時,嘴裏依然說個不停,忽爾會唱起歌來,忽爾會一人分飾三角。其實是腦袋在全速開工,把新舊畫面和語言一一處理妥當。於是到黃昏吃晚飯時便容易鬧彆扭,我把火腿扒切開夾到她的碟上,即時惹來反抗:「我不喜歡火腿,我只吃西蘭花和薯仔!」我口邊已經有四句不同氣勢的指令如箭在弦,準備隨時噴出:A 「樣樣吃齊才會快高長大!」B 「咪嘈!食晒佢!」C 「非洲好多小朋友無飯食!」D 「那就什麼也不吃好了!」電光火石間,為娘同時非常精神分裂地想到:她吃齋的話也未必是壞事呢!我還未來得及選用哪句號令發功前,坐在對面的丈夫已經以最家常平和但清晰堅定的語氣向小女兒說: 「不要緊,你想吃什麼便吃什麼。」常言「鬼佬教仔」就是這個畫面了。我自命非典型中式媽媽,平時盡努力打退留在血液裏的中國家庭父母權威形象,但一旦關乎到吃飯,也就脫不開母親緊孩子必須「吃飽」的天性。有時這邊廂我用廣東話硬令小女兒「快食完飯要涼喇」,那邊廂丈夫以瑞典文軟功提示「吃完飯爸爸要你幫忙洗澡擦背啊」。我的天,效果高下立見。且爸爸媽媽兩個不同版本的說話,直違背了家庭和諧教育兩夫妻必須口徑一致的基本守則。我,還是最好收聲。

讓三歲孩子決定旅遊地

「你想做什麼便做什麼」——是當代北歐家庭養兒育女的民主奠基,強調小孩子是個體,獲得尊重時便學會尊重。

任幾歲小豆丁「自把自為」,聽起來簡直是個天堂,現實裏行得通嗎?丈夫自小在這種環境長大,大人一直都讓小朋友選擇。丈夫強調是「在有限的選擇中選擇」,過程中父母和學校的責任,是讓孩子學懂承擔自己的選擇。於是我們家兩個大女兒可以選擇假期晚上打兩小時機而不看書,不過周日便要晨早起,跟爸爸去回收站幫忙棄掉大型垃圾。

然而新一代父母的做法又大大不同, 「你想做什麼便做什麼」的育兒法去得更盡,典型例子是問兩、三歲的孩子「你想去泰國抑或西班牙度假?」讓他們決定闔家旅遊目的地。父母盡力把最好的供給孩子,為他們鋪排人生道路,開車接送上學放學兼課餘活動,而不讓孩子自己走路或搭巴士,在家也毋須幫忙做家務。雖然未至於要贏在起跑線,但過分保護的情況可能你會覺得熟口熟面。

無風無浪成長代價或更大

丹麥心理學家Bent Hougaard 稱這類盡善盡美的父母為Curling 父母一族,就如那種冬季運動比賽中,三個運動員合力用掃把開路,將冰上的胖胖鐵球送到終點。專家提出Curling 父母竭力為子女創造完美人生,替他們解決所有難題,不斷提供玩具和物質。在無風無浪下成長的孩子,代價可能會很高。

這發展不過是近十年間的事,跟北歐上一輩經歷的成長南轅北轍。瑞典是中立國,沒受二次大戰摧殘,但戰前民生並非順景,童工常見,戰後孩子才開始上學。丈夫母親在小鎮長大,每天跟妹妹走路穿過森林上學去,半年隆冬冰天雪地照行。家裏周日才會有肉類吃,暑假又會被送去鄉間農夫處做工。才不過半個世紀前, 「你想做什麼便做什麼」根本不存在孩子的世界裏。

文:周游

移居瑞典十多年的原裝香港人,三女之母,每天做飯之餘亦寫字貼相。著有《幸福在最北》、《親愛的給幸福加口甜》。wordwordword.wordpress.comjauyau@gmail.com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分享

2016-01-05  明報 - 教得樂

小孩子不分享,實屬正常。好言勸說即可,不需要批評孩子小器。

姊姊弟弟小時候都沒這方面的問題,我也不會為了這種小事大驚小怪。

有一天,弟弟都上小學了,卻突然想起自己的往事: 「媽媽,有一次幼稚園校外教學,我叫你不要買冰淇淋給其他的小孩吃。」

別以大人想法批孩子天性

「有嗎?」孩子的提醒,勾起媽媽的隱約印象。可見當時我並沒有大驚小怪孩子如此「自私」。那天應該是我帶領一群小朋友,有些家長沒來,當大家都在買冰淇淋時,我隨口問了父母不再場的其他小朋友要不要。

小孩子不喜歡分享的, 不只是東西。弟弟從小只看過媽媽幫他們買東西吃,所以第一次見媽媽也對別的小孩有同樣的關懷,一時難以適應。難以適應的程度,大到開口叫媽媽別這樣做;難以適應的程度,驚訝到讓他記了好多年。

我當時一定覺得孩子這樣說真是天真,而孩子在幾年後想起,才知道自己當時有多可笑。如果我當時開口批評他小器呢?你會不會覺得對孩子太不公平,也不夠厚道。心靈還需要父母呵護的時候,就遭受最愛的人的「人身攻擊」,不要以為小孩沒感覺,一下子就忘了。當你在網絡上收到陌生人批評自己的留言時,難不難過?我們連陌生人的批評都難以承受, 更何 是小孩?

守候成長順其自然

今天晚飯過後, 弟弟說要去超市買零食,因為明天是學校的運動會。

我倆進了超市,弟弟一下子就不見人影,原來他直奔零食區了。最後我逛到了他的身邊,看了一眼他推車裏的三包洋芋片。他自己吃不了這麼多。

我走開沒多遠, 又特地走回弟弟身邊,說: 「要不要再多買一些,可以

請朋友吃?」

「我正在挑。」他酷酷地說。

那三包就是多買請同學的。我的出聲表示,是在傳達我的贊同。姊姊弟弟都知道媽媽不喜歡他們多吃這些垃圾食物,但與朋友分享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買洋芋片給別的小朋友吃喔。」結帳時,我開玩笑。他還是酷酷地,只輕輕地牽動了一下嘴角。看到孩子漸漸要脫離家庭,有自己的社交生活,我心裏為他覺得高興。

弟弟從十三歲起, 開始有單獨與朋友出門玩的社交生活。他比姊姊晚了兩年,這可能是男女發育的不同,也可能與天生的個性有關。姊姊開始得早, 不需要我鼓勵, 弟弟開始得晚,我也沒催過一句。順其自然,最好。

後記:

習慣說人小器嗎?小器,是批評,比「說人長得不好看」還嚴重。人格缺陷比外表缺陷還糟。開玩笑也不要這麼說。

文:汪培珽


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40 萬,育有兩名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