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分享,實屬正常。好言勸說即可,不需要批評孩子小器。
姊姊弟弟小時候都沒這方面的問題,我也不會為了這種小事大驚小怪。
有一天,弟弟都上小學了,卻突然想起自己的往事:
「媽媽,有一次幼稚園校外教學,我叫你不要買冰淇淋給其他的小孩吃。」
別以大人想法批孩子天性
「有嗎?」孩子的提醒,勾起媽媽的隱約印象。可見當時我並沒有大驚小怪孩子如此「自私」。那天應該是我帶領一群小朋友,有些家長沒來,當大家都在買冰淇淋時,我隨口問了父母不再場的其他小朋友要不要。
小孩子不喜歡分享的, 不只是東西。弟弟從小只看過媽媽幫他們買東西吃,所以第一次見媽媽也對別的小孩有同樣的關懷,一時難以適應。難以適應的程度,大到開口叫媽媽別這樣做;難以適應的程度,驚訝到讓他記了好多年。
我當時一定覺得孩子這樣說真是天真,而孩子在幾年後想起,才知道自己當時有多可笑。如果我當時開口批評他小器呢?你會不會覺得對孩子太不公平,也不夠厚道。心靈還需要父母呵護的時候,就遭受最愛的人的「人身攻擊」,不要以為小孩沒感覺,一下子就忘了。當你在網絡上收到陌生人批評自己的留言時,難不難過?我們連陌生人的批評都難以承受,
更何 是小孩?
守候成長順其自然
今天晚飯過後, 弟弟說要去超市買零食,因為明天是學校的運動會。
我倆進了超市,弟弟一下子就不見人影,原來他直奔零食區了。最後我逛到了他的身邊,看了一眼他推車裏的三包洋芋片。他自己吃不了這麼多。
我走開沒多遠, 又特地走回弟弟身邊,說: 「要不要再多買一些,可以
請朋友吃?」
「我正在挑。」他酷酷地說。
那三包就是多買請同學的。我的出聲表示,是在傳達我的贊同。姊姊弟弟都知道媽媽不喜歡他們多吃這些垃圾食物,但與朋友分享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買洋芋片給別的小朋友吃喔。」結帳時,我開玩笑。他還是酷酷地,只輕輕地牽動了一下嘴角。看到孩子漸漸要脫離家庭,有自己的社交生活,我心裏為他覺得高興。
弟弟從十三歲起, 開始有單獨與朋友出門玩的社交生活。他比姊姊晚了兩年,這可能是男女發育的不同,也可能與天生的個性有關。姊姊開始得早,
不需要我鼓勵, 弟弟開始得晚,我也沒催過一句。順其自然,最好。
後記:
習慣說人小器嗎?小器,是批評,比「說人長得不好看」還嚴重。人格缺陷比外表缺陷還糟。開玩笑也不要這麼說。
文:汪培珽
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40 萬,育有兩名兒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