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包容

明報 2011-12-23

有幾種家長,叫我很害怕。其中居首的,是那些對小孩毫不包容的家長。香港地,“mean人”不少,對孩子也mean,不在少數。

乖巧的小孩固然惹人喜愛,那些少年老成口齒伶俐禮貌周周的孩子,當然受人歡迎。但總不能要求所有小孩都是拿著英文小說戴個金絲眼鏡眼角流露智慧之光的未來俊彥,總有一些見樹即爬見斜坡即上飛簷走壁老坐不定。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而且,他們還在成長,為何不可寬容一點?

我感受深,因為小兒是後者,經常引來別人的目光,我給他訂下兩個原則:一、不能傷害自己,二、沒有傷害別人。若二者都過關,他幹什麼,我能不管便不管。除了對別人的孩子,更多家長不包容自己的孩子。在遊樂場裡,最常聽到便是“唔好!”“唔准!”“No 呀!”小孩本應是自由活動的,但家長這樣不准,那樣禁止,要不威脅“跌死你!”,或者“返屋企啦!”說時怒目相向,青筋暴現,像小孩犯下什麼彌天大罪似的。這些大人到底有沒有做過小孩呢?只是玩而已,為何也要依足規矩,不能盡興?玩滑梯為何一定要由上滑下來而不能由下走上去?

我覺得,若那些所謂頑童換上一頭金髮一雙藍眼,他們所作所為立刻會被諒解。大家能接受洋童是活潑好動甚至行為大膽的,但中國小孩則全都要循規蹈矩,為什麼?難道我們的小孩都低頭玩電話,一聲不響,一動不動,家長便心滿意足?

香港已經夠單一了,連帶看小孩,大人都追求共性,忘了每個小孩的特性。我們因為上一代的水平不高,不少人在吆喝聲中長大,為何今天又有人甘願重蹈覆轍?

陳惜姿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創作來源 不在操練The Magic Finger《神奇魔指》


明報 2011-12-20

多做寫作練習就能改善寫作能力?

每天都寫作,寫作成績就會提高?

參加寫作班,就可提升寫作技巧?

以往執教鞭時,看到學生往往有「寫作恐懼症」。我也覺得英文寫作真的不容易。

你先要就題目擬好內容,定好文章結構,再用恰當的詞彙、句式、文法,把想法用英文這外語寫出來。學生的困難有多面:內容生硬,不夠精彩;詞彙缺乏,就算有好點子都寫不出來;文法句式欠準確性等。要知道一個孩子的英文水平,一看他的寫作便能大致掌握得到。

那怎樣才可幫助孩子克服寫作的困難?

多練習,多寫,我是贊同的。除此以外,還要怎樣做?老實說,自中五以後,我就沒有中文寫作過,20 多年了,可謂功夫已廢,那現在我又如何能順暢地寫分享呢?我的秘訣是多閱讀其他人的文章,觀察他們是怎樣表達想法。

在於大量思考和閱讀

其實日常學習大都是先觀察,後仿做,游泳、網球、跳舞也如是。要寫得好,也同樣要經歷閱讀別人的著作,繼而仿作,再創作。如果沒有經常讀一些好的作品,又怎樣可能寫出簡潔而且中主旨的文章呢?

作家都是熱愛閱讀的,他們都歸功閱讀為培養他們成為作家的功臣。曾經替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作電影配樂的大師久石讓也這樣說過:感動人心的創作95%是思考,閱讀和體驗,而餘下的5%才是靈感的乍現。

寫作就是創作,創意的來源不是操練,而是大量思考和閱讀。

Magic Finger 看起承轉合

要讓孩子閱讀好的作品,我會推介英國兒童文學大師Roald Dahl The Magic Finger《神奇魔指》,因為內容容易讓孩子明白故事創作的基本結構——起、承、轉、合。

《神奇魔指》描述一個女孩的指頭有神奇魔力,當她氣憤失控時,全身先會變熱,右手的指頭開始產生電流,而這電流會觸擊令她氣憤的人,他們就會接二連三發生怪事。

故事的「起」以主角看到鄰家Mr. Gregg 和兩個兒子從森林中獵殺了一頭小鹿而火冒三丈。一句「IPUT THE MAGIC FINGER ON THEM ALL! 」勾起了孩子對神奇魔指的興趣。跟着,Roald Dahl 以主角把老師的臉上生貓鬚,屁股長出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作例,讓孩子想想,那Mr. Gregg 他們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承」就是發展。Roald Dahl Mr. Gregg 他們在池塘獵殺多隻野鴨的過程,帶領孩子慢慢進入高潮。而「轉」則是整個故事的高潮。Mr. Gregg 一家在睡夢中竟變成野鴨,起牀時赫然發現雙手不見了,換成一雙大翅膀。起初他們還雀躍萬分地飛來飛去,但當發現自己的家被變成人型的野鴨侵佔,才醒覺自己的處境是多麼可憐。

故事的「合」就是當野鴨向Mr.Gregg 一家舉起獵槍時,Mr. Gregg 苦苦相求野鴨原諒他們,並承諾以後不會再打獵。最終Mr. Gregg 一家變回人,並與所有動物和平共處。

孩子需要通過大量閱讀才能明白故事中起、承、轉、合的緊扣關係,也就是內容的精彩和趣味所在。爸媽們,請耐心每天跟孩子閱讀,讓他把詞彙、句式、文法也一併一點一滴累積過來,英文寫作就能更得心應手。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默書高分又如何?Reading, move on!


明報 2011-12-13


念中三的男學生,英文默書每每零分。老師警誡他,若默書再不及格,便不准他留在足球校隊。男學生隨即就要求老師隨意圈出數段課文,給他40 分鐘溫習,然後考默。結果,只錯了兩個字。於是,老師贈他一句: 「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做到。」想不到,這學生卻狠狠回應道:「這有什麼用?厚厚的英文書,就算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我能記得多少又如何?我從小學到現在,根本字字都不明白,句句都不理解,默來為什麼?」

這是趙志成老師於《明報》跟讀者分享的一件教學小事。在老師長長的教學生涯裏,這確是小事,寓意卻深長。

你會怎樣回應那男學生?默書高分,但默來為什麼?孩子每天重複在練習本操練,同樣,操練來做什麼?孩子會因默書高分、練習高分而喜愛英文嗎?他們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會因而得到裨益嗎?孩子真正享受學習的快樂嗎?究竟默書、考試能力,還是閱讀能力,才是一切能力的基礎?

教育總是太用力

台灣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為《閱讀,動起來》寫了一篇推薦序,令家長、老師深刻反思。她說: 我們的教育總是太用力,認真的父母和老師常常把孩子的時期填得滿滿的,唯恐少學了什麼,孩子的生活也就在一個教室和一個教室之間擺盪着。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人與書的對話,貧乏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失去了閱讀的憑藉,也因此沒有與書對話的能力。看似倍受關注的孩子,卻沒有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被安排的生活裏,完全失去了和喜歡的書偶然相遇的機會。我們似乎忘記了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自主的孩子才能交織出閱讀的動機和熱情啊!」且讓我大膽為張杏如的說話作伸延:孩子失去了閱讀的憑藉,不但因此失去了與書對話的能力,更因而失去了自我表達,抒發情懷的能力。

2007 年底,台灣天下雜誌舉辦「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芬蘭、韓國、日本、香港等地的政策擬定及推動者,親自分享國際閱讀教學與推動經驗,《閱讀,動起來》這書深入報道此論壇的內容,沒有艱深難明的數據分析,有的卻是許多真實而動人的閱讀故事分享,讓家長、教師從「感情面」認同閱讀的重要,還附上兩片DVD——台灣「希望閱讀」記錄片和2007 「國際閱讀教育論壇」記錄影片。

但願英文閱讀也有同樣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在論壇中認定香港的中文閱讀成果能在六年間大豐收,這是因為政府、學校、家長,整個香港都「動起來」。香港的中文閱讀推廣做得很好,連台灣也來借鏡,但願香港的英文閱讀推廣也有同樣的資源投入,政府、老師、家長「再動起來」!

話說回來,再回頭看看那中三同學痛苦的英語學習經歷,盼願我們也可齊齊推動「希望英語閱讀」工程,讓孩子從小就從愉悅的英語閱讀中學得終身適用的自學能力。

何美儀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我的第一本設計書:簡單就是美

編著者:馬克剛亞(Mark Gonyea)著;郭恩惠,曲家瑞譯
出版事項: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接觸藝術並非訓練小朋友成為大藝術家,而是建立對生活品味、美學的涵養,具備最基礎的對美的認知,對孩子的一生將是受用無窮。這是一本簡單明白的書,讓讀者知道設計就是關於大小、顏色跟形狀的觀念。作者運用簡單的形狀、線條、色彩,再加上幽默感,讓有美術背景的小朋友及沒有美術基礎的小朋友都能夠輕鬆地進入藝術的世界,了解一個道理──不是把事物變複雜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