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2011-12-13
念中三的男學生,英文默書每每零分。老師警誡他,若默書再不及格,便不准他留在足球校隊。男學生隨即就要求老師隨意圈出數段課文,給他40 分鐘溫習,然後考默。結果,只錯了兩個字。於是,老師贈他一句: 「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做到。」想不到,這學生卻狠狠回應道:「這有什麼用?厚厚的英文書,就算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我能記得多少又如何?我從小學到現在,根本字字都不明白,句句都不理解,默來為什麼?」
這是趙志成老師於《明報》跟讀者分享的一件教學小事。在老師長長的教學生涯裏,這確是小事,寓意卻深長。
你會怎樣回應那男學生?默書高分,但默來為什麼?孩子每天重複在練習本操練,同樣,操練來做什麼?孩子會因默書高分、練習高分而喜愛英文嗎?他們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會因而得到裨益嗎?孩子真正享受學習的快樂嗎?究竟默書、考試能力,還是閱讀能力,才是一切能力的基礎?
教育總是太用力
台灣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為《閱讀,動起來》寫了一篇推薦序,令家長、老師深刻反思。她說: 「我們的教育總是太用力,認真的父母和老師常常把孩子的時期填得滿滿的,唯恐少學了什麼,孩子的生活也就在一個教室和一個教室之間擺盪着。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人與書的對話,貧乏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失去了閱讀的憑藉,也因此沒有與書對話的能力。看似倍受關注的孩子,卻沒有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被安排的生活裏,完全失去了和喜歡的書偶然相遇的機會。我們似乎忘記了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自主的孩子才能交織出閱讀的動機和熱情啊!」且讓我大膽為張杏如的說話作伸延:孩子失去了閱讀的憑藉,不但因此失去了與書對話的能力,更因而失去了自我表達,抒發情懷的能力。
2007 年底,台灣天下雜誌舉辦「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芬蘭、韓國、日本、香港等地的政策擬定及推動者,親自分享國際閱讀教學與推動經驗,《閱讀,動起來》這書深入報道此論壇的內容,沒有艱深難明的數據分析,有的卻是許多真實而動人的閱讀故事分享,讓家長、教師從「感情面」認同閱讀的重要,還附上兩片DVD——台灣「希望閱讀」記錄片和2007 「國際閱讀教育論壇」記錄影片。
但願英文閱讀也有同樣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在論壇中認定香港的中文閱讀成果能在六年間大豐收,這是因為政府、學校、家長,整個香港都「動起來」。香港的中文閱讀推廣做得很好,連台灣也來借鏡,但願香港的英文閱讀推廣也有同樣的資源投入,政府、老師、家長「再動起來」!
話說回來,再回頭看看那中三同學痛苦的英語學習經歷,盼願我們也可齊齊推動「希望英語閱讀」工程,讓孩子從小就從愉悅的英語閱讀中學得終身適用的自學能力。
何美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