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繪本漫遊有“講”有“笑”


澳門日報 2012-05-31

親子共讀已在台灣推廣多年,只要流連當地的兒童書店,便會發現不少家長與其年幼子女共同捧著一冊繪本看得津津有味,入神不已。繪本之所以受歡迎,除裡面的插圖引小孩注目外,它的故事還有讓成年人著迷的魅力。日本繪本作家佐野洋子的繪本作品《大樹,你給我記住》,講述一個大叔厭煩門前老樹的樹蔭太大,擋著晾衣服的陽光,便拿斧頭將樹砍去,結果,陽光毫無遮掩地曬在他看書的臉上,而郵差也因沒樹作記號常送失了他家的信,使他後悔不已。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包含著不簡單的哲理:人類往往將“自然”和“記憶”親手毀滅後,才自覺“珍惜”的重要。
去年七月至今年初,書店“邊度有書”與人仔叔叔合辦了“人仔叔叔繪本漫遊”夏日親子活動,透過多個不同主題繪本故事,啟發家長和孩子閱讀興趣,讓大衆關注親子共讀的技巧和樂趣。據“邊度有書”負責人李銳俊所見,活動現場大小朋友都受到人仔叔叔講故事的魅力感染,笑聲不斷。她指出,該活動並非只為大衆帶來歡樂時光,因對比起時下其他媒介的娛樂,講故事是最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流及拉近距離,故值得推薦。
人仔叔叔夏日開“古”
人仔叔叔是香港專職講故事人,曾於電視台兒童節目擔任主持,近年致力於港澳推廣“講故事,促閱讀”的風氣。深信繪本故事有震撼大人和小孩心靈的力量,通過將繪本的文字流露在自己的感情語調上,朗讀出故事的情懷,那麼,他們便會跟著繪本的世界遊走,從中發現深刻和有趣。在“邊度有書”內舉行的小型講故事會,他特別挑選了《我討厭書》、《我不知道我是誰》、《你很特別》、《龜兔賽跑(改編版)》、《七號夢工厰》等外國繪本,還有自身創作的《五十一的快樂秘密》,與家長和小孩分享繪本故事之美。
人仔叔叔表示,在蕓蕓中外的繪本中,選擇這幾本作為講故事會的讀物是有深意的。以《我討厭書》為例,故事描述一個不愛讀書的小孩米娜,其父母偏偏嗜書如命,他們家裡每個角落都擠滿各種書籍,連日常生活對話也離不開書,這讓米娜產生不少困擾。某天,米娜為拯救小貓,不小心推翻了房間裡高聳入雲的書堆,一群書應聲倒下時,許多故事書的主角人物也跟著跌出來,走進人類的世界,又鬧又跳;但米娜不清楚他們來自哪本書的故事,只得硬著頭皮逐本翻閱,好幫他們尋回自己的“家”……讀著讀著,米娜不期然發現閱讀的樂趣,自此愛上了讀書。
人仔叔叔認為,這樣富想像力的繪本故事非常扣人心弦,而且米娜一家成人和小孩原本對“讀書”看法的差異,也和生活中常見例子相當貼近——現今這個由電玩遊戲與電視佔據童年的時代,令小孩喜歡閱讀並不容易,許多家長如同米娜父母這類閱讀專家一樣,對如何教育厭書的孩子束手無策,但也許在命運安排的某一刻,孩子自身發現了打開書本後的廣闊世界,學懂了思想馳騁於書本知識的小宇宙裡,對閱讀的喜愛就自然而生了。故希望積極推介上述幾個繪本故事,讓孩子認識自己,建立自信,發展個性,從而能立己達人,傳承感恩、關愛與歡笑。
繪本故事傳承感恩
在網上翻看一些人仔叔叔表演講故事的片段,不難發現他喜歡在原來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不少細節,並添加很多得意搞笑的想像空間。然而,他卻說,故事講得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故事本身是否眞的動聽,因此,這次他來澳講故事,沒帶備任何輔助的道具,而是即興滔滔不絕,手上的書都沒翻一頁,希望以最純粹的方式讓故事扣入聽衆的心扉。
李銳俊指出,人仔叔叔對每個繪本故事都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他講故事時從不流於說教,或只著重搞笑,而是一種用心的再創造,聽衆未必一下子能領會,但只要耐心想想,肯定會喜歡他講故事的方式。
人仔叔叔自言“繪本漫遊”猶如一次長途旅行,他充當導遊,除了須熟悉旅遊點背後的風土文化外,還要瞭解參加者的想法,按照他們的性格特點設計旅遊路線,以豐富旅程的質量。活動開始前,人仔叔叔會與參加者先認識一下,通過不斷溝通,建立互信關係,而講故事後的分享會,則由參加者主導,讓他們大方暢談對故事的所思所感與收穫。
講故事促親子關係
作為職業講故事人,人仔叔叔亦有自己的“古仔”:年輕時的他曾忙於在內地工作,疏忽了照顧家人。當親子關係陷於膠著之際,人仔叔叔仍選擇在夜晚一對年幼子女睡覺前主動給他們孜孜不倦地講故事,由當初的“口窒窒”講到“龍飛鳳舞”,而他的子女都很享受這段聽故事的時光,並與人仔叔叔“重拾舊好”。
人仔叔叔總結表示,推動講故事和閱讀文化的活動仍須強化宣傳,由政府、社區及學校合力形成氛圍,家長亦須大力支持與配合,那麼,“親子共讀”才不致於成為口號,而是值得弘揚和傳承的文化。
“邊度有書”已計劃於今年九月推出同類型的講故事活動,再次聚集一班大小朋友過來聽繪本故事,屆時能否又見到人仔叔叔精彩演出呢?李銳俊笑稱請各位擔定櫈仔,拭目以待吧。

梁錦生 專題報道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

澳門日報  2012-05-20

徐權鼎又有新著了。徐權鼎何許人也?在台灣,徐某是個教養界的大紅人。他之所以紅,是因為他的學歷只是個國中生(在台灣,國中生就是初中生),卻有辦法把自己的一對寳貝兒女,調教成名列前茅的資優生。
徐權鼎最初只是個賣童裝的小老闆,和孩子去公園,會買一根香腸大家咬(三個人分享),生活非常儉樸。但他人窮志不短,立志要把一對兒女培養成才,夫婦二人同心(妻子是護士),從小對孩子實行品行第一的超前教育。他寫自己的第一本書《我這樣教出資優兒》,講述自己如何和孩子一同學習和成長:例如一起學英文,一起背英文單字。沒有受過高中及大學教育的他,在引導及督促兒女學習的過程中,也增長及豐滿了自己的知識。
徐權鼎一共出了五本書,都是順著孩子的成長來寫的,記錄下他夫婦倆如何身體力行地教導孩子“認眞學習,愉快收穫”(而非“愉快學習”,往後收穫不佳時一輩子痛苦)。由他的書名《我這樣教出資優兒》、《孩子的能力父母親決定》、《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我這樣陪孩子走升學路》,還有他的新著《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便可知道,他是個自己一手一腳帶孩子的父親。
徐權鼎以國中生資歷,著書立說,談教養良法,得到二十萬讀者的肯定,主持過五百場演講,教育專家、教授、博士都是聽衆座上客,但也引來不少對他的“超前學習法”的批評和閒言閒語,甚至有教師在聽過他的講座後丟下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但徐氏的新著《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顯然粉碎了那些等著他出洋相的“中產階級傲慢者”的咒語,他那升高中的兒子,“誤打誤撞”,遴選進入代表台灣隊的科學奧林匹克六人組,代表台灣到南非出賽,全世界二百多名選手中,爭到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三是俄國人),全隊人更得了世界第一。這第二名來得特別不可思議,因為徐小朋友在受訓期間一直說自己是六人組中最弱的,教授的講課他大多不明白,要自己惡補回高中的課程,結果卻“跑出個大冷”。
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相當篇幅記錄了兒子由受訓到出賽的情緒波動(其子患有地中海貧血病),家人的應對與支援。這不是一本炫耀孩子如何風光及了不起的書,反而是記敘了一個家庭如何在孩子最困難的時候給他情緒管理。讀《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作者言辭幽默,有看小說的感覺,書不釋手,要你一直追下去。徐氏夫婦非常重視兒女的品德教育,其中有許多篇幅談他們和其他家長的互動,解答他人兒女教養的疑難而一矢中的:問題出在父母!
徐權鼎有一個教養金句:“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不做後悔的父親。”任何父母親捧讀他的著作,例如今次介紹的一本,即使你沒有要養出金牌兒的野心,在正向教育子女上,必有大得著。筆者在此大力推薦!

西   


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

作者:徐權鼎
出版社:文經社
出版日期:20124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澳門日報  2012-05-06



《培養小孩的責任感

作者: Foster W. ClineJim Fay

譯者:洪懿姸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118


每天打開本地以至鄰近地方報紙,總會發現許多令父母膽戰心驚的新聞,一會兒是學生不堪學業壓力跳樓自殺,一會兒是小情侶為五百元販毒,一會兒是靑年不願意外闖發展。經不起挫折、不懂得理財、不曉得處理感情問題、不勇於承擔後果、不明白為何而活,這好像變成每一個城市的孩子縮影。《培養小孩的責任感》一書之推薦序中有一席發人深醒的話:“如果,父母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培養孩子自己去學習面對風雨,自己去學習承擔風險與挫折,那麼等到父母被迫放手的那一刻,他就如那些初次飛行的雛鳥,面對非生即死的慘酷考驗!”的確,廿一世紀的孩子要掌握的關鍵能力之一,是獨立自主又負責的能力,這點需要同時建基於愛與邏輯的教育。但很遺憾,現今很多父母會將“V”字型教育倒轉,原本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應為孩子行為所設定的限制會逐步減少,孩子能掌控的自由亦應愈來愈多,可是大多數父母從一開始對待孩子如對待大人一樣寬鬆,然後隨年歲增長父母卻逐步將權力從孩子身上拿走,結果在權力和特權被強制剝奪後,孩子會感到憤怒和作出反抗,讀者不難發現從出生、幼兒期、小學、初中、高中以至成人時期,這因果不斷循環和進一步加劇。

本書提供了四十一個情景範例,手把手指教父母如何活用“選擇”這一利害武器,書中作者提醒父母,給孩子“選擇”而非命令是致勝的武器,其實這是強迫孩子學會思考和衡量選擇的內容,讓孩子抉擇要採取的行動,為孩子提供犯錯和從後果中學習的機會。每一天或許我們正與孩子在學習、吃東西、睡覺時間或洗澡的戰場上爭吵,而每一次都因為孩子頑強抵抗導致我們輸掉了掌控權。可是,我們可能無法命令孩子吃東西,但可以控制不要讓他坐在餐桌上;我們可能無法控制孩子何時做家務,但可以確保他在吃下餐前做完;我們可能無法控制孩子的嘴巴不說無禮的話,但可以確保當我們在場時,他不會說這些話。

鄧偉強

化廢為樂 親子做玩具


其實孩子真的不需要太多物質。

昂貴的名牌玩意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原產地是哪裏、設計師是誰、有沒有整套DVD 教材連主題公園……

在他們還未受消費主義洗禮之前,上述一切皆是沒有意義的物質。

因為他們的心一片澄明,他們很清楚,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快樂。

好玩就得!新奇就好玩!新奇好玩就快樂!

與其選購或蒐集各式各樣昂貴玩具,看着孩子很快對之生厭,又得再買新鮮感……

不如跟孩子一起,動手造自家製的玩具吧。

趁孩子還未認定快樂來自反斗城,父母只要花點心思和手工,便能為孩子創造獨一無二的新玩具。

好處可多着呢:省錢、環保、促進親子關係和提升創意;然而最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對孩子的寄望──透過自己做玩具,父母給孩子傳遞的觀念和情懷,對他們的成長和能力發展也是相當正面的影響。

文楚(http://lazylife.org Wesley

五大好處

1. 慳錢慳地方

很多爸媽傾向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上百甚至過千的玩具,只要標榜設計意念新穎,安全檢驗的標準高,仍然不擔心你不掏腰包買給孩子。即使你主張購買廉價玩具,孩子那麼容易貪新忘舊,長年累月買下去也是小數怕長計。再者,香港人有多少家居空間容納孩子的玩意?無限囤積玩具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是大型的難以收藏的玩具。省錢省空間,是你給孩子選擇玩具時的大挑戰。

就像我們下列工作坊介紹的「紙皮箱變車車」。若你真要買一部機動迷你汽車的話,正價二三千少不免,連淘寶也索價近千元,最大問題是,家中哪來位置擺放一部BB 版的平治房車?日後孩子不要了又捨不得丟棄或轉贈他人。何不試試跟孩子一起動手,把本來無用的大型紙皮箱改頭換面,成為孩子的私家車?不單省下金錢,兩星期後玩厭了整個還原成廢物,交到回收站去循環再用,多好。

2. 玩厭回收無負擔

自製玩具幾乎全部可採用廢物當材料,非常環保,更不必擔心玩具含有毒染料或致癌物質。我很喜歡的一件自製玩具是小木筏。跟孩子在郊外遊玩時拾取短小的枯樹枝,回家後清洗乾淨便可用麻繩穿扎成小木筏,看它在水上飄浮多神奇。買一輛塑膠船仔不是不好玩,但又怕顏色太鮮艷的有毒,而且不希望將來堆填區多添一塊膠。

購買大型家電或用品的包裝紙皮箱是上佳素材,可以變成各種大型玩具,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將之變成直立式幼兒廚房流理枱!所有舊衣服的布料也可以造許多玩具,例如縫製小小的布包讓一歲幼兒學習放進小罐子,訓練手眼協調和肌肉運動。包裝用的繩不宜直接給孩子亂玩,但可以改製成不同的玩具部件,例如用繩串起數個膠瓶子掛在家中,讓孩子輕輕踮起腳尖敲打,聽聽裝豆子的和裝波子的響聲有什麼分別。

不用爸媽說道理,孩子將自己從經驗中自動學會,這世界上其實有許多有用的東西,有許多值得珍惜的資源。

3. 好過去playgroup

是否經常苦惱要跟孩子一起參加什麼playgroup 興趣班什麼的?就在家中剪剪貼貼塗顏色吧。要是你比較擔心年幼孩子不宜使用剪刀等工具,可以自己先把材料裁剪妥當,留待跟孩子一起才貼貼塗塗就好。事實上孩子很喜歡跟爸媽一起活動,過程中他們全心全意投入參與,是爸媽跟他們相處的好時光。長大以後,孩子可能忘記了你曾經和他一起設計的燈籠是怎樣,也不記得自己用間尺的手勢是從你而來,但他們會記得爸媽陪伴過自己,會記得快樂的心情。相比之下,你碌卡或付鈔買下孩子苦苦哀求的玩具後,他們的滿足和快感,即使不是一閃即逝,也無法深刻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4. 爸媽的遊戲

沒錯,不是子女的創意,是你個人的創意有所提升呢!可能有的爸媽對於「美勞課」很沒信心,或者說「最怕做手工!咪搞我」,之但係,回想從自由身變成父母的路上,自己有幾許重大蛻變,不正好說明,當爸媽的你更應該也更有能力作出新嘗試嗎?

當你和拍檔(孩子的爸或孩子的媽)合力設計玩具,兼動手準備十個膠袋四個雞蛋盒的同時,你們也許會發現一些自己和對方也久違了的趣味,就算笨手笨腳,想着孩子的笑臉,你們也滿帶衝勁,暫別上班下班的呆滯狀態。原來這也是你們的遊戲呀!

漸漸你的敏銳觸覺回來了,你再次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發現許多新奇好玩的可能性。手邊剛開封的喉糖鐵盒可以給兒子作釣魚玩具嗎?母親節,跟孩子一起做禮物,可不可以用家中積存甚多的不織布環保袋?

5. 不用做「港孩」

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了!你願意孩子長成怎麼樣呢?

他知道你重視他,因為你花時間和心思與他在一起。她學會爸媽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耐心。他有豐富的想像力。眼前沒有人看出價值的事物,他自有判斷的眼光。她不怕自己動手做各樣的事情,不喜歡假手於人,更不會時時叫喚工人姐姐。他不輕易放棄,困難的情况下他會嘗試不同的方法。她明白好玩的事情不是來自錢,而是來自實踐的過程……或許你家的她和他什麼也沒學會,只是一味在自家製的爛鬼玩具車中傻笑大叫,但,那就夠了,夠你開心,也夠你放心──你的他和她,大概不會成為傳說中的「港孩」了。

周末親子工作坊

5個步驟「紙皮玩具車」

1

首先量度舊紙箱的體積大小,在草稿上粗略設計出自製玩具車的模樣和尺寸。我們的玩具車設計只以安全穩固為原則,不求像真,直接沿用了紙箱的基本結構(長540毫米x 650毫米x 230毫米),已有的接合處可不解拆就不解拆。可按個人能力、時間、材料、工具等因素自行彈性決定改裝程度

2

用鉛筆和間尺在紙箱上標記出需要剪裁切割的部分,再用刀裁開紙箱的瓦通紙。因要用上利器,爸媽可能需要善用小朋友外出或睡覺時趕工。我們非常省力地只挖開了紙箱頂面約三分二的紙板,一方面將紙板反過來組成車頭的「擋風玻璃」,同時也造出小司機的容身之所

3

用封箱膠紙或牛皮膠紙穩固紙板之間的接合處,如紙皮質地不夠硬淨或斜面容易塌陷,可能需要另加支撐底版

4

用大幅顏色紙張貼上車身,可交由孩子親自挑選心儀的色彩或風格。注意剪裁和切口位置等細節,可用縐紋膠紙(masking tape)或牛皮膠紙固定色紙

5

車廂外部大致成形!小司機可能已急不及待要試車,此時最好請他們負責小手工,包括用紙碟製作假輪胎,用任何圓形廢物製作車頭燈和軚盤;而爸媽則繼續剪貼,用反光銀色膠片製成擋風玻璃。來到這階段,材料可以完全憑想像力發揮,沒有單一標準。最後更可自製車牌,由孩子自行決定

爸媽要知道...

自製玩具和市面上的玩具可以同時兼備,視乎家長治港理念,無須向誰交代

一起製作的過程中,當你和孩子持不同主意時,不妨以開放的態度跟孩子合作,就算明知沒有效果,也可以由他們自己從失敗中發現,不必早早打沉他們。如此他們會信任你,覺得你是尊重孩子意見的人,會更放膽發揮想像力和創意

不必太在意材料方面,如欠缺某種廢物可以請孩子一起動腦筋尋找代替物,切忌為完成玩具去製造廢物!例如明明不必買外賣就不要為了發泡膠盒叫外賣之類,以免孩子本末倒置

小心注意任何自製玩具的安全性,如有懷疑應自己先試驗才給孩子去玩。例如,所有切割口要用砂紙輕磨以免割損孩子,塑膠製品不可直接用火加熱改造等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一門育三傑 父母是中心


明報教得樂  2012-05-01


不少父母望子成龍成鳳,一門三龍鳳的這一家,子女先後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靠的不是XX 培訓班、XX 英語試,也不是父母辭職全情培育。退休教師李微微和丈夫陳文超,一門三傑的成功要訣,源自家計會的標誌──父母是中心,子女在旁邊。

子女放首位 寵出驕子女

李微微笑意盈盈道, 「他(丈夫)常常跟我講,我惜你,才會有愛情結晶,所以我會永遠拖著你,子女則拖在兩旁。」陳氏夫婦認為,現時許多家長把子女放在首位,不但會寵出「天之驕子╱女」,更會忽略夫妻的感情。

兩人早於長子出生前已約法三章,從不在家裏爭執。一方首先做決定,另一方就算不認同,也要跟隨。李微微憶述一次深刻經驗: 「那時7 歲的女兒說要到同學家過夜,如果她問我,我一定會說『等你大一點才去吧!』。但爸爸一口答應,我唯有幫她收拾行裝。」夫婦意見不合,會在家以外解決分歧。那次夫婦坐上循環線巴士討論,達成共識才回家,李微微解釋: 「在家討論,如果聲量大或有怒氣,孩子聽到會誤會。出外爭論時,看看誰的道理較多,將結論成為下次處理類似事件的標準。」家教標準一致,孩子便不會只聽嚴父話、目中無慈母,「如果一件事在爸爸面前是錯的,在媽媽面前也會是同樣(程度)的錯,不會一個罵完,另一個卻抱著(孩子)惜。」

為人父母之初,要摸索教養方式,陳文超認為,吸取別人的家庭經驗,回想父母帶大自己的好與壞,都有幫助。李微微自小領略自由成長的快樂,陳文超則曾過無王管的日子,亦領略過約束的痛苦。夫婦倆強調給予孩子空間發展所長,李微微表示,「父母對子女總有期望,我們之前也想過希望3 個子女做什麼職業。最後他們走同一路向(從事金融界),但他們開心就行啦!他們想做哪一類人,父母一樣開心」。陳文超跟太太一唱一和,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不是附屬於父母的物件。通常他們決定的事,我們不會反對,只會提出不同的意見,讓他們從不同角度考慮清楚。」

放手前先培育「八自」

在高度自由的環境下成長,三兄妹獨立有主見。二子小龍(暱稱)念中三時提出要出國留學,成績優異的他,有感校內讀書氣氛不夠濃厚,蒐集資料後,決定中四隻身前往英國,那年是1992 年。小伙子絕非一時衝動,寄宿生活、寒冷的天氣、陌生的語言等適應問題全都考慮過,連畢業年份也算好。陳文超笑言,小龍的目標清晰, 「記得他最初到英國,朋友說帶他到處觀光,他說不用,因為『我要去的地方是牛津、劍橋』」。

留學一年,小龍放假回港,極力說服哥哥和妹妹一同前往英國,背後考慮周詳。他對英國生活加深了解,加上比妹妹大4 年,3 年後就進大學,若那刻妹妹不去英國,過幾年就難以照應。最終三兄妹一同赴英,先後於牛津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小龍更以本科首名(Top First)成績畢業,獲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念碩士課程。

不過,乖孩子也有叛逆的一面。李微微認為,子女有反叛行為,先要找出原因。長子大龍(暱稱)1995 年入讀牛津,是就讀當地的中學首個考入牛津的華人,成為熱話。一直是風頭躉的小龍不是味兒,竟把頭髮剪掉,猶如和尚,同學皆議論紛紛。聖誕節假回港,把李微微嚇一跳, 「他說因為怕被人忽略。我跟他說『以你的成績,下年入牛津劍橋都難不倒你!平日你的髮型我不管,但拍入學照和畢業照時,一定要梳西裝頭。』給他信心,他就會慢慢走回正軌。」3 10 來歲的孩子身處異地,陳氏夫婦信任孩子的解難能力。宿舍只有一個固網電話,花上一小時排隊輪候是等閒事,加上長途電話費昂貴,一星期才通電話一次。李微微更反問: 「為何要每天報平安?沒有來電就是平安!就算發生什麼事,家人又如何救你?你要自己解決。」夫婦倆強調,放手前必須先培育孩子的「八自」: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立、自主、自省和自律,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缺一不可。

秘密武器分層負責制

「八自」是陳家的基本要求外,還有秘密武器——分層負責制:爸爸負責照顧媽媽,媽媽照顧大龍,大龍照顧小龍,小龍照顧小鳳(三妹暱稱)。如小龍出生不久,父母便教大龍預備毛巾、衣服等,讓弟弟洗澡後用。

三兄妹不但相處和睦,更造成「偶像崇拜」, 「買校褸給女兒,她硬要穿二哥的男裝舊校褸。原來她覺得二哥很厲害,穿上他的校褸會很威風!」

工商管理學套用到家庭上

記下重點的課本、測驗卷、校服等也順理成章的薪火相傳,三兄妹的成績旗鼓相當,陳文超解釋:「弟弟功課有不明白,一定要先問哥哥。如果哥哥不懂答問題,他便要想辦法找出答案,再教弟弟。哥哥的成績怎可能不好?」如此妙法,難怪陳文超笑言,數個孩子比一個孩子更易帶養。他指出,分層負責制的成功之道在於將工商管理學套用到家庭上, 「家庭是一個團體,每個人都有責任為這個團體好,因此每個人都要照顧另一個人」。

制度令家庭成員環環相扣,責任做妥,成功感隨之而來,李微微眉開眼笑地說: 「長子經常跟我說,『我在牛津畢業,但我負責的弟弟在牛津考第一,還到劍橋念碩士,我做得比你好!』」

陳氏夫婦還有另一撒手鐧——累積讀書法:平日只須完成功課,溫習留待假日進行,先溫習,後玩樂。陳文超認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生俱來,但過分逼迫會弄巧反拙,「孩子起初到幼稚園上課,放學後一定會拿出課本,告訴爸媽學了什麼,哪需要逼他們讀書?」他續指,累積讀書法既可讓孩子溫故知新,亦令他們學會「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

家教德育校傳知識 家校分工須清晰

陳文超指出,家校分工必須清晰──家裏教德育,學校傳知識,「父母應著重培養子女的德性,(傳授)知識應放手交給教師。香港教育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將這兩件事調轉了。」現時不少家庭聘請傭人,李微微提醒家長別讓傭人取代父母角色, 「每個孩子每月花34 萬上興趣班,父母拚命掙錢,但沒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喜歡親近傭人,不親近爸媽。我覺得這樣的父母很悲哀。」「少禁制,多參與」當孩子尚小,陳氏夫婦曾聘請傭人打理家務,但界線分明, 「我們不會叫姐姐(傭人)教導他們,也不容許姐姐帶他們去玩。只有父母有空,才會帶他們去玩,不是旁觀,而是一起參與,培養親子感情。」陳文超提倡「少禁制,多參與」,如他們會跟子女一同打機、唱K,加深了解。

文:黃祖兒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溫柔的說書人

2012/05/01
作者:木羽飛(與童同行)

你有試過用普通話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嗎?

我的普通話很爛,所以我的女兒都沒這樣的福氣,反而我自己最近便經歷了一次很棒很棒的聽故事經驗。事緣最近參加了台灣童書節的講座,聽着台灣選書人張淑瓊老師一字一句的唸出「沒關係、沒關係」這繪本,溫柔的訴說着一個小男孩和爺爺的溫情故事,我跟拿着咪高峰在說話事的老師一樣,淚水都忍不住掉下來了。

完場後急不及待把這感動告訴老師,告訴她她的聲音是多麼的具感染力,她唸的普通話是多麼的婉約動人,實實在在地把故事都說到聽者的心坎去了。她卻笑着回應,「不不不,很多故事,用廣東話來唸才好玩呢!廣東話音韻比普通話豐富多啊!」

這倒是真的,只要你聽過本地薑故事媽媽菜姨姨說故事,也就明白孩子為什麼如此愛她。她用廣東話說故事時中氣十足、抑揚頓挫、形神俱在,故事裏頭的角色,好像統統都跳了出來,坐到了孩子身旁。

只是,或許因為台灣人獨有的柔情,我還是念念不忘那由普通話唸故事帶來的動人感覺。

為了跟最近時刻嚷着要學普通話的女兒分享,於是我在網上找來了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兒童文化館」網站,裏面竟有一個「繪本花園」,藏着很多精彩的圖畫書,以語音動畫的形式,把《五百羅漢交通平安》、《怕浪費的奶奶》、《我的小雞雞》等逐一呈現眼前,而且還每五日更新一次,加入全新繪本,真的看得人心花怒放。

看着看着,我才知道,這委員會的現任主委原來是龍應台,難怪難怪。媽媽們從此又多一個好幫手了!

兒童文化館網址:http://children.cca.gov.tw/garden/?&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