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教得樂 2012-05-01
不少父母望子成龍成鳳,一門三龍鳳的這一家,子女先後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靠的不是XX 培訓班、XX 英語試,也不是父母辭職全情培育。退休教師李微微和丈夫陳文超,一門三傑的成功要訣,源自家計會的標誌──父母是中心,子女在旁邊。
子女放首位 寵出驕子女
李微微笑意盈盈道, 「他(丈夫)常常跟我講,我惜你,才會有愛情結晶,所以我會永遠拖著你,子女則拖在兩旁。」陳氏夫婦認為,現時許多家長把子女放在首位,不但會寵出「天之驕子╱女」,更會忽略夫妻的感情。
兩人早於長子出生前已約法三章,從不在家裏爭執。一方首先做決定,另一方就算不認同,也要跟隨。李微微憶述一次深刻經驗: 「那時7 歲的女兒說要到同學家過夜,如果她問我,我一定會說『等你大一點才去吧!』。但爸爸一口答應,我唯有幫她收拾行裝。」夫婦意見不合,會在家以外解決分歧。那次夫婦坐上循環線巴士討論,達成共識才回家,李微微解釋: 「在家討論,如果聲量大或有怒氣,孩子聽到會誤會。出外爭論時,看看誰的道理較多,將結論成為下次處理類似事件的標準。」家教標準一致,孩子便不會只聽嚴父話、目中無慈母,「如果一件事在爸爸面前是錯的,在媽媽面前也會是同樣(程度)的錯,不會一個罵完,另一個卻抱著(孩子)惜。」
為人父母之初,要摸索教養方式,陳文超認為,吸取別人的家庭經驗,回想父母帶大自己的好與壞,都有幫助。李微微自小領略自由成長的快樂,陳文超則曾過無王管的日子,亦領略過約束的痛苦。夫婦倆強調給予孩子空間發展所長,李微微表示,「父母對子女總有期望,我們之前也想過希望3 個子女做什麼職業。最後他們走同一路向(從事金融界),但他們開心就行啦!他們想做哪一類人,父母一樣開心」。陳文超跟 太太一唱一和,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不是附屬於父母的物件。通常他們決定的事,我們不會反對,只會提出不同的意見,讓他們從不同角度考慮清楚。」
放手前先培育「八自」
在高度自由的環境下成長,三兄妹獨立有主見。二子小龍(暱稱)念中三時提出要出國留學,成績優異的他,有感校內讀書氣氛不夠濃厚,蒐集資料後,決定中四隻身前往英國,那年是1992 年。小伙子絕非一時衝動,寄宿生活、寒冷的天氣、陌生的語言等適應問題全都考慮過,連畢業年份也算好。陳文超笑言,小龍的目標清晰, 「記得他最初到英國,朋友說帶他到處觀光,他說不用,因為『我要去的地方是牛津、劍橋』」。
留學一年,小龍放假回港,極力說服哥哥和妹妹一同前往英國,背後考慮周詳。他對英國生活加深了解,加上比妹妹大4 年,3 年後就進大學,若那刻妹妹不去英國,過幾年就難以照應。最終三兄妹一同赴英,先後於牛津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小龍更以本科首名(Top First)成績畢業,獲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念碩士課程。
不過,乖孩子也有叛逆的一面。李微微認為,子女有反叛行為,先要找出原因。長子大龍(暱稱)1995 年入讀牛津,是就讀當地的中學首個考入牛津的華人,成為熱話。一直是風頭躉的小龍不是味兒,竟把頭髮剪掉,猶如和尚,同學皆議論紛紛。聖誕節假回港,把李微微嚇一跳, 「他說因為怕被人忽略。我跟他說『以你的成績,下年入牛津劍橋都難不倒你!平日你的髮型我不管,但拍入學照和畢業照時,一定要梳西裝頭。』給他信心,他就會慢慢走回正軌。」3 個10 來歲的孩子身處異地,陳氏夫婦信任孩子的解難能力。宿舍只有一個固網電話,花上一小時排隊輪候是等閒事,加上長途電話費昂貴,一星期才通電話一次。李微微更反問: 「為何要每天報平安?沒有來電就是平安!就算發生什麼事,家人又如何救你?你要自己解決。」夫婦倆強調,放手前必須先培育孩子的「八自」: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立、自主、自省和自律,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缺一不可。
秘密武器分層負責制
「八自」是陳家的基本要求外,還有秘密武器——分層負責制:爸爸負責照顧媽媽,媽媽照顧大龍,大龍照顧小龍,小龍照顧小鳳(三妹暱稱)。如小龍出生不久,父母便教大龍預備毛巾、衣服等,讓弟弟洗澡後用。
三兄妹不但相處和睦,更造成「偶像崇拜」, 「買校褸給女兒,她硬要穿二哥的男裝舊校褸。原來她覺得二哥很厲害,穿上他的校褸會很威風!」
工商管理學套用到家庭上
記下重點的課本、測驗卷、校服等也順理成章的薪火相傳,三兄妹的成績旗鼓相當,陳文超解釋:「弟弟功課有不明白,一定要先問哥哥。如果哥哥不懂答問題,他便要想辦法找出答案,再教弟弟。哥哥的成績怎可能不好?」如此妙法,難怪陳文超笑言,數個孩子比一個孩子更易帶養。他指出,分層負責制的成功之道在於將工商管理學套用到家庭上, 「家庭是一個團體,每個人都有責任為這個團體好,因此每個人都要照顧另一個人」。
制度令家庭成員環環相扣,責任做妥,成功感隨之而來,李微微眉開眼笑地說: 「長子經常跟我說,『我在牛津畢業,但我負責的弟弟在牛津考第一,還到劍橋念碩士,我做得比你好!』」
陳氏夫婦還有另一撒手鐧——累積讀書法:平日只須完成功課,溫習留待假日進行,先溫習,後玩樂。陳文超認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生俱來,但過分逼迫會弄巧反拙,「孩子起初到幼稚園上課,放學後一定會拿出課本,告訴爸媽學了什麼,哪需要逼他們讀書?」他續指,累積讀書法既可讓孩子溫故知新,亦令他們學會「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
家教德育校傳知識 家校分工須清晰
陳文超指出,家校分工必須清晰──家裏教德育,學校傳知識,「父母應著重培養子女的德性,(傳授)知識應放手交給教師。香港教育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將這兩件事調轉了。」現時不少家庭聘請傭人,李微微提醒家長別讓傭人取代父母角色, 「每個孩子每月花3、4 萬上興趣班,父母拚命掙錢,但沒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喜歡親近傭人,不親近爸媽。我覺得這樣的父母很悲哀。」「少禁制,多參與」當孩子尚小,陳氏夫婦曾聘請傭人打理家務,但界線分明, 「我們不會叫姐姐(傭人)教導他們,也不容許姐姐帶他們去玩。只有父母有空,才會帶他們去玩,不是旁觀,而是一起參與,培養親子感情。」陳文超提倡「少禁制,多參與」,如他們會跟子女一同打機、唱K,加深了解。
文:黃祖兒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