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天使還是魔鬼的類固醇

澳門日報 2013-12-21
By 李昱暉

魔鬼:朋友的女兒臉部出紅疹,帶她去看中醫,中醫給了她一盒藥膏,塗在臉上,兩天就好了。朋友反而害怕了:“好得那麼快,用了類固醇吧?孩子才一歲多,怎麼能用類固醇呢?我帶她看中醫,就是怕西醫用類固醇!”

天使:去年旅遊,我對當地的植物過敏,手指變粗,臉上長紅疹,想到回澳門那天還要去參加朋友的婚宴,不禁悲鳴。朋友一邊安慰我,一邊從手袋掏出一支“皮炎平”藥膏:“你走運了,我的手袋裡永遠有這支藥膏,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對於類固醇藥膏,為甚麼有如此兩極的反應?○三年香港爆發沙士,類固醇救了一批人,也產生了一批長期後遺症受害者,從而在港澳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類固醇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類固醇,內地一般稱為“激素”,一般是指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固醇作用廣泛、複雜,主要具有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代謝的作用,醫學上使用類固醇藥膏,主要利用它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可以用於多種皮膚疾病,常見如濕疹、皮炎、牛皮癬等等,而且類固醇藥膏還是這些皮膚病的首選藥物。可以說,只要有皮膚科醫生的診所,必定會有類固醇藥膏。事實上,類固醇藥膏是當今人類使用的藥膏中最常用的一種。

對於類固醇的顧慮,主要來自其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一定的皮膚不良反應,例如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膨脹紋、多毛症、激素性痤瘡、細菌感染、紫癜等。長期大面積使用(超過體表面積10%)有時也會出現全身不良反應,例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庫欣綜合徵、精神神經症狀、光眼、白內障及月經周期紊亂等等。但畢竟是外用,用量怎麼也比口服的少,一般不太會出現像沙士時的嚴重後遺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俗稱骨枯)。

內地教授們提出一個中國特有的疾病名稱:激素依賴性皮炎。顧名思義,這種皮膚病是因由於長期反覆不當地使用類固醇藥膏引起的皮炎。這種皮膚病的特點是同一部位使用高強度類固醇藥膏3個星期以上,皮膚出現紅斑、丘疹、乾燥脫屑、萎縮、萎縮紋、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痤瘡、色素沉著異常、酒渣鼻樣皮炎、口周皮炎、光過敏、多毛等繼發症狀等;再用類固醇藥膏,原來的病情可得到迅速改善。但是一旦停用,12天內,同一部位再出現顯著紅斑、丘疹、皸裂、脫屑、小膿瘡、騷癢和觸痛腫脹等症狀。再用類固醇藥膏,上述症狀很快減退,如再停用,皮炎又再次發作,而且逐漸加重,對類固醇的依賴性較為明顯,尤其以面部、外陰部多見。其難以治癒,以致有醫學教授認為與戒除毒癮一樣困難。

何謂“高強度類固醇”?現在全球對於類固醇藥膏的分級沒有統一的標準,最常用的分級方法是根據對毛細血管收縮的能力來分級,這種分級方法可以理解為按藥膏的藥物作用強度來分級。港澳台比較常用美國的標準,美國標準分為7級,一級藥物作用強度最強,而七級藥物作用強度最弱,通常同一級的作用強度大致相同,作用強度越強,效果越好越快,同時副作用就越容易出現。

上面提及的“皮炎平”乳膏,主要成分是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分級屬七級,用於短時間(不超過35天)內急救一些小的皮膚毛病無可厚非。但我已經警告我朋友不能把這種藥膏當作為萬金油一樣使用,也不應該將類固醇藥膏放在手袋作為日常用藥,因為即使少量,但是長期使用,最終也會出現類固醇的副作用。“皮康霜”乳膏也是很多澳門家庭的常備藥,分級屬四級,除非醫生指引,否則不宜塗在臉上,因為出現激素依賴性皮炎的機會頗大。“膚輕鬆”軟膏分級屬五級,不知是不是名稱上有“輕鬆”兩個字,很多人覺得這是很弱的安全藥,喜歡長期用,要知道,這種藥膏用的時間長了,皮膚才不會輕鬆啦。

要避免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最重要避免長期大量使用,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果皮膚科醫生指導你要兩種藥膏輪替使用,就不要偷懶,因為可能這兩種藥膏中有一種是類固醇藥膏,所以輪替使用以降低副作用的風險。皮膚比較薄的部位如臉部、陰囊,不適宜用高強度的類固醇藥膏。皮膚受傷的部位(如剛做了激光治療的)要小心,因為受傷的皮膚會加大加快吸收。塗抹時應薄薄塗一層就好了,除非有皮膚科醫生特別指導,不然不應該用保鮮膜包裹。小孩在醫生指導下是可以用部分中到低效的類固醇藥膏;對於成分不明的護膚品,尤其是效果特別明顯的,要考慮是否類固醇的副作用。

類固醇藥膏只是一個藥物,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藥物沒有好壞之分,用在會用的人的手上,砒霜也能治病;用在無知的人的手上,砒霜就只能殺人。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打開神秘的大門 (《圖畫書的創意攪拌機》)

明報 教得樂  2013-12-03

孩子到麥當勞購買兒童餐,很多時都是為了附送的小玩具。我家也收藏了不少這些「棄之可惜」的玩具。如果送的或換購的是兒童故事書,孩子的反應會如何?

英國的麥當勞真的開始了這贈送或換購兒童故事書計劃。不清楚是真心推動兒童閱讀,還是視此為另一商機,但肯定孩子接觸圖書的機會大大提高。香港的麥當勞又會不會跟隨呢?

上月提到孩子每天「玩」的時間太少了,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都沒法培育和好好發揮。有父母為孩子安排藝術班學畫畫、紙黏土等,但藝術和文字都是讓我們表達自己的媒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藝術和文字結合,來一次創意搞作——親子圖書大創作。

無聲訴說書中世界

今期介紹的書,書名令人一看就想翻開,名字是《圖畫書的創意攪拌機》。作者在法國出生,卻在意大利長大,是童書作家和插畫家,怪不得插圖和文字的配置特別有趣,讓人想追看下去。正如作者在序言說:「好奇心會催促我們打開一道門。世界上最神秘的門,莫過於書的封面了……一本書的封面或一道門,都無聲的訴說顏色、形狀、裝飾以及上面寫的字。一本書就像一棟房子,自成一個世界。」

一起動手創作圖畫書

一本書就能帶孩子進入一個無限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是孩子有份打造的話,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必會自然燃燒起來。

作者把圖畫書的創作分為幾部分,第一部分是「尋寶」。孩子接觸到的圖畫書都是平面光滑的,作者建議孩子做探險家,蒐集不同零碎而有用的東西作畫,把蒐集到的寶藏放進腦中的幻想大籃子裏。例如,鉛筆屑可做成芭蕾舞裙和鳥的羽毛、迴紋針黏在一起可變成動物、玉米片盒做成多彩的汽車、豆豆作動物身體、舊拼圖作木質地板、紅葉變成火焰。總之,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賦予生命力。作者亦給了不少點子,不同顏料(水彩、廣告彩、油畫、色鉛筆、熒光筆等)的用法。

第二部分是「創作故事」。作者發明了一個讓故事點子跑出來的方法,叫「按摩你的想像力」。作者提出了很多問題讓孩子寫下答案,跟列出這世界中最愛的事物,再加上情節、角色、氣氛等。作者還介紹如何創作故事劇本,設計字形、封面和繪圖技巧。

第三部分「五花八門的做書方法」最有趣。簡易書、手風琴書、葉片書、形狀書、卷軸書、電視書……真是創意無限。作者在最後還加插多名小朋友的創作書實例。

除了親子活動,老師也可結合藝術課和語文課。比起單單的畫一幅水彩畫、寫一個100 字的故事,做一本活力滿分的圖畫書是不是更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呢?那些操練式的應試練習,少做一點也罷!


文、圖:何美儀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食洋蔥好有益

澳門日報  2013-10-31
By 希文

對上兩個月在這欄介紹了有益健康的苦瓜菜式後,有身邊的朋友向筆者建議,不妨多推介其他有益的食材和餸菜,讓大家食得更健康。

其實,按中醫的講法,醫食同源,食療的效果不比食藥差。而且,在我們身邊不少蔬菜水果都具有對身體有益的食療功效,正如西餐裡的配菜洋蔥。據資料介紹,洋蔥具抗氧化作用,能增強細胞的活力和代謝能力,有防衰老及骨質疏鬆,對高血壓、高血脂人士有保健作用。今日介紹的這個食譜網頁(http://www.meishij.net/%E6%B4%8B%E8%91%B1),便包含了多款洋蔥的菜式,並列出配上不同食材的保健功效。而且網頁內有六十款洋蔥食譜,每日試一款,也要兩個月才試完呢!

如果不愛吃洋蔥的話,也可以用紅酒浸泡洋蔥飲用。經泡浸後的洋蔥味道變淡,每晚喝一小杯洋蔥紅酒,同樣具上述的食療功效。經常搜集民間養生偏方的香港作家嚴浩,也在其專欄內推介多食洋蔥(http://www.yimho.com/409.html)。另外,還可將洋蔥蒸熟、加水磨成糊狀,放入冰格置於冰箱內,製成“洋蔥冰”,煮時可隨時加入。這方法在日本火紅了一段時間,還有愛好養生的日本人特別推出過“洋蔥冰”食譜。筆者發現有網友亦在博客中亦介紹具體製作的方法(http://blog.yahoo.com/_NUJLVTRW4DU2V2TQQ53ACXB7R4/articles/1295672)。製成的“洋蔥冰”亦可加入湯或飲料內,據說不太吃得出洋蔥辣味,反而有淡淡的甜味。優點是夠方便,放在冰箱的冷藏格可存一個月,隨時應用。

不過,據說洋蔥不可與蜜糖混和同食,胃部不佳者亦不宜多吃。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接受名字接受自己(Running from the Rainbow)

明報 教得樂 2013-10-08

書名:Running from the Rainbow
作者:Karen McCombie
插圖:Jessica Secheret
出版:Barrington Stoke Ltd.

你喜歡你的名字嗎?其實我不太喜歡我的名字「美儀」,意味美麗的儀態,可惜我就是沒有呀!但名字是父母給的,就算那麼不貼切,也感謝他們對我的一份祝福。

12 歲的Rainbow 也極討厭自己的名字,她覺得她那內向的性格,完全不符合為人帶來歡樂和希望的彩虹。她的同學也常常取笑她的名字,在她身邊高唱Over the Rainbow

跟很多青少年一樣,Rainbow 也有點嫌棄父母。爸爸很喜歡狗,工作就是「放狗」,每天替鄰居溜狗,難得寓興趣於工作,Rainbow 卻引以為恥。媽媽打扮入時、談吐有趣, 還是一位教學出眾的英文老師。

Rainbow 應覺得自豪才對,但媽媽任教的學校正是她要轉讀的學校啊。你喜歡媽媽在你的學校任教嗎?如果同學知道了這關係,會有什麼反應呢?

重新接受自己和父母

Rainbow 個性害羞又內斂,要離開舊友轉到新學校,實在難受不已,該如何部署面對新環境呢?就如這書名一樣,她決定把一切都變成秘密。她給自己起了另一個名字Rosie,並決意藏起她和父母的關係。可惜「紙包不住火」,校長在開學後不久的早會揭穿了這秘密。在全校的驚訝聲中,Rainbow 崩潰了,躲在洗手間嚎哭。最後,師姐和新同學伸出諒解之手,讓Rainbow 重新接受自己,自己的名字和奇特的父母。

初看這書覺得很不是味兒,女孩子真麻煩。習慣跟3 個兒子相處,遇到難題都是有話直說。女孩子跟男孩子真的大不相同嗎?向14 歲的老二請教,他劈頭一句:「跟女孩子相處,要很小心啊!她們有時口不對心,有時直言不諱,還是記仇高手」。真的假的?年輕的我不是這樣的呀!(又或我忘記了。)

跟着孩子成長

跟孩子相處是一門高深學問,我每天都在學習。在此想介紹台灣青少年輔導專家盧蘇偉,他發現許多父母都沒有跟着孩子成長,還在用孩子8 歲時的教法,把「管」當做「愛」。他建議父母在孩子9 歲起要慢慢放手,學習信任和賞識孩子。只要青少年情緒對了,什麼事都可以如願,否則只是跟孩子鬥牛,在家製造情緒垃圾,不但輸掉了家庭品質,還毁了孩子未來的各種可能。

說回這本書,作者Karen 的著作多以女孩子為主角, Ally's World 系列是她的傑作, 但篇幅較長, Rainbow 則較適合初中孩子閱讀。在網上找到出版社設計的教材,老師可看看是否合用。網址:www.barringtonstoke.co.uk/resources/Running_from_the_Rainbow_Resources.pdf

文、圖:何美儀
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尋找失落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

明報 教得樂  2013-10-01

書名:The missing piece
作者:Shel Silverstein
出版:Harper Collins

  如果你認為繪本只是給孩子看的,對成年讀者而言太幼稚了,那麼,當你讀到一些言簡意賅又令人再三回味的兒童書後,你就會完全改觀。最出色的兒童文學作品,能令不同年紀的讀者得到不同的信息,令人想一讀再讀,例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Shel Silverstein The missing piece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缺了一角的圓圈,那缺口正是它的嘴巴,它因為不完美而鬱鬱不歡,它很想變得完整,決定出發去尋找那失落了一角。他堅持追尋,無懼日曬雨淋、上山下海、深入森林和沼澤。缺了一角的圓圈,不會滾動得太快,可以停下來欣賞沿途的風景,跟小蟲和蝴蝶交往,又可以放聲高歌!

  尋找完美的一角

  尋找的路途上充滿挫敗和失落:一個正好適合它的一角,卻拒絕成為他的一部分;別的角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有的太尖銳,有的太四方;然後遇上正好適合的、但抓得不夠緊會失去它,抓得太緊又弄碎了它……在經歷重重困難之後,它終於找到了最完美的一角,它變成完整的圓圈了!那麼它是否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呢?

  變完整還是帶來失落?

  可是,沒多久它就發現變圓後滾動得太快,它無法再欣賞沿途風景,不能再跟小蟲和蝴蝶交往,又因嘴巴被那一角堵滿了,不可以再放聲高歌!這個追尋的過程究竟是令自己變得完整,還是帶來了新的失落?在這之前的它,又是不是真的有所缺失呢?現在又應如何取捨呢?

  The missing piece 一書只有簡單的線條來畫出主角與它的奇遇,文字極淺白易懂,但故事深意引發的思考,卻遠超眾人心目中「只是給小孩子看的書」那種單一平面的印象,不同年紀的讀者都能由這本書產生個人的聯想與共鳴,甚至從中得到啟悟。

  延伸閱讀

  如果你喜歡Shel Silverstein 這本書,請繼續欣賞作者其他傑作: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 The giving tree 及兒童詩集Where the sidewalk endsA light in the atticFalling up 等。他的詩作廣受歡迎、常被美國小學的師生選作學校的朗誦節的素材,是兒童開始接觸詩歌的極佳之選。

  文、圖:Lisa Tam Lisa Tam,曾任職國際學校圖書館老師18 年,致力推動學生英文閱讀及資訊素養,已出版雙語作品《打氣英文Cheer up》、《希臘史詩與神話》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小兒厭食症的湯水調治

澳門日報2013-09-21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間食慾不振,食量減少,厭惡進食甚至拒食的一種常見脾胃病症。中醫認為脾胃功能失調是本病的病理基礎,病因包括飲食失調、偏食偏嗜、飢餓無度等。本病各個年齡都可發生,以16歲兒童為多見,城巿兒童發病率較高。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春夏季濕邪當令,可使症狀加重。

由於厭食而導致嚴重蛋白質及熱能缺乏,以致營養不良。這不但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同時令免疫功能低下,血清抗體亦會減少,容易出現各種細菌、病毒、菌感染,且感染往往持續,導致反覆發熱、反覆咳嗽,或體重不增及個子不長等,日久不癒,甚至會危及生命。

由於厭食兒童多見脾胃氣虛症狀,藥膳食療多遵循健運脾胃、補氣健脾、養陰和胃、消積導滯等原則進行。本文提供三個食療湯方供參考,或可先諮詢醫生意見,即使是針對希望增磅的消瘦孩子,亦可適用。

醒脾開胃湯
材料: 生麥芽25g、生穀芽25g、陳皮6g、茯苓10g、烏梅6g、瘦肉適量。
用法: 每日1劑,5劑為1療程。
功效: 消食化積,理氣醒脾,袪濕開胃。
主治: 用於厭食小兒兼見煩躁不安、腹脹等症。

健脾益氣湯
材料: 太子參15g、山藥15g、茯苓10g、白朮10g、陳皮6g、烏梅5g、瘦肉適量。
用法: 每日1劑,5劑為1療程。
功效: 益氣養陰,健脾化濕,開胃消滯。
主治: 用於小兒食慾不振,納食不馨。

養陰益胃湯
材料: 蘋果1個、蜜棗2枚、北沙參10g、玉竹10g、陳皮6g、雞內金10g、瘦肉適量。
用法:每日1劑,5劑為1療程。
功效:益氣養陰,生津除煩。
主治:用於小兒食慾不振,兼見口乾、煩躁不安、大便乾硬、夜間磨牙。

家長除利用湯水對厭食兒童進行調治外,還應對孩子的厭食心理進行糾治,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給孩子做好榜樣。事實表明,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則孩子多半也是個厭食者。
2,注意引導。當孩子不願吃某種食物時,大人應當有意識有步驟地去引導他們品嘗,不無原則遷就,也不過分勉強。
3,創造良好吃飯氣氛。要讓孩子在愉快心情下進食。
4,不要使用補藥和補品去彌補孩子營養的不足,而應要耐心講解各種食品的味道及其營養價值。

陳健成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探索世界橋樑書

澳門日報2013-07-21

逛書市在童書海洋中尋寶,無意中翻到一堆故事書。這套故事之所以吸引眼球,固然同封面的彩圖有趣有關,但隨手一翻,發現它同大部分台版書截然不同的地方,是字很大隻清晰。大部分台版童書,尤其是繪本,不論是本土創作,還是翻譯自日韓,字體都偏小(韓國版較好),對偏重讀故事要兼備認字功能的家長而言,字體偏小的書不受歡迎。

由香港蘋果樹圖書公司出版的一套十冊“探索世界橋樑書”,不單止開本較大,圖大文字大而清晰,其內容編排,精簡中見多元和豐富。書中的前半部是故事,後半部是延伸性閱讀,範圍由說故事轉為科普常識(“妙妙小百科”),最後部分是遊戲:故事變成一首歌謠,作者更設計了唱遊動作,使一本書的功能立體起來。

《探索世界橋樑書》包含十個故事:《鳥兒築巢》、《國王的鞋子》、《阿中做豆腐》、《怎麼還長不大》、《誰最大膽》、《豬大嬸的蛋糕》、《小野狼的繩子》、《想睡覺的胖胖》、《害羞的珊珊》、《神秘的禮物》等。

《鳥兒築巢》以五彩鳥教眾鳥築巢的故事開始,讓小讀者瞭解不同的鳥,築巢的物料與方式,各有不同。世上也有不築巢的鳥兒(如布榖鳥把蛋下到別人的巢裡,讓人家幫牠養小寶寶;企鵝直接把蛋放到肚皮下……),鳥兒由其足部可分水鳥和陸鳥。《國王的鞋子》講國王以脫離日夜不離的鞋子,光著腳丫跑在草地上來治好腳痛病的故事。“妙妙小百科”談人的腳丫結構和走路時腳掌的功能:腳掌踩在地上是平的,離地時呈弓形,以減少走路時產生的衝擊力。動物的腳與人腳的差別;不同動物有不同的腳功能。唱遊部分“我的腳兒在哪裡?”無腳的蟒蛇向媽媽問自己的“腳的問題”。

《阿中的豆腐》講孝子阿忠為年邁母親做容易吃,又好吃的食物,結果用黃豆造出了母親喜愛的豆腐。故事後的常識部分,談豆腐的歷史:源起於漢朝美食家淮南王劉安。今天,在西方世界,豆腐已成中國代表性食物。此外,黃豆的生長,豆腐及其他豆製品的製作過程,都相當有趣。《怎麼還不長大》講了一個揠苗助長故事,延伸閱讀談稻米的種植生長過程。《誰最大膽》以蒼蠅和蜜蜂比誰最大膽,誤闖黑森林區,險些成為豬籠草及食蟲植物的晚餐。由此帶出有關食蟲植物(分為主動捕食與被動捕食類)的種種有趣知識。

《豬大嬸的蛋糕》由饞嘴動物偷吃蛋糕,把一個三角形蛋糕咬成月形開始,延伸至認識大自然內的天然幾何圖案,及這些圖案對動植物的保護作用。

《探索世界橋樑書》故事寫得好,彩圖吸引。“妙妙小百科”部分全用實圖。此書原版權是台灣親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親親文化的強項是自然叢書,因而故事後的延閱讀部分,更加精彩。《探索世界橋樑書》是最宜親子共讀的優質童書,值得大力推薦。

西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飛天男孩沒趣爸

明報 教得樂 2013-07-09

    書名:The Boy Who Could Fly
作者及插圖:Sally Gardner
    出版:A Dolphin Paperback 

  你記得去年的生日願望嗎?願望有沒有成真?如果今年的生日願望必定會成真,你又會許一個怎麼樣的願望?

  Thomas 9 歲生日那天病倒了,不知從哪兒來的仙子婆婆突然出現,更要他立刻許下生日願望。Thomas 在毫無機會思索下,一句「我希望我可以飛」脫口而出。

  成人總抗拒幻想

  隔天Thomas 上學,發生一幕幕神奇的事。在體育課時,Thomas 輕輕一躍便「飛」過鞍馬,一跳便從彈「飛」到天花,然後安然蹲坐在橫樑上。同學都羨慕不已,但老師、校長、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均不能接受這事實,還說大家都在幻想。最終,Thomas 被校方指摘擾亂秩序,被勒令停課。

  Thomas 獨自在天空飛翔時,竟遇上了同樣會飛的叔叔Mr Vinnie。一直以為大人沒趣的Thomas Mr Vinnie 相處大半天後,真渴望嚴肅的爸爸會像Mr Vinnie 一樣風趣幽默。話說回來,原來他原先的生日願望就是這個,不過仙子婆婆說願望只能為自己而許。

  媽媽看着Thomas 在花園飛來飛去,最終也受到啟發,明白成年人抗拒幻想才是問題所在。她不但邀請Mr Vinnie 到家,還跟他和Thomas 飛上天空。爸爸知道後勃然大怒,大罵媽媽一頓。

  工作為重風趣爸爸變嚴肅

  Thomas 無法理解爸爸為何會這樣兇巴巴和沒趣。媽媽告訴他,爸爸年輕時跟現在恰恰相反,從前的風趣惹笑,在Thomas 出生後便完全消失,每天只關注工作、加薪、升職。到了爸爸生日那天,奇怪地仙子婆婆又出現了,又讓爸爸許願。Thomas 趕緊嚷着爸爸要祈願能變得有趣,但爸爸只覺無聊,不理會Thomas。這時,溫順的Thomas 發怒了,大叫: 「爸爸,你破壞了一切!」結局呢?

  當然是美好收場。許願後爸爸不但把房子重新髹上鮮艷色彩,還駕着電單車帶媽媽郊遊,甚至在Thomas 的生日派對上表演魔術。

  現實中爸爸是否大都比較嚴肅?跟子女的關係比較疏離?是工作壓力太大?還是擺架子、要面子?孩子的心底願望,我們有沒有給他機會訴說,有沒有細心聆聽?這是一本很適合爸爸跟孩子一起閱讀的故事書。

  親子共讀點子:

  1. 與孩子分別寫下10 個生日願望,然後討論分享,可看看大家的願望有多物質化。

  2. 爸爸怎樣才算有趣?孩子和媽媽可分別列舉認為爸爸有趣的3 次經驗,並告之爸爸。


  3. 除了飛之外,還想到什麼特異功能?隱形?瞬間轉移?一家人一起發揮想像力!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穆欣欣書單

讓孩子愛上閱讀
澳門日報  2013-07-03

  帶孩子,真像是牽著一隻蝸牛散步。網上流行的一篇育兒文章如是說,真是一點也不錯!

  我經常為家裡一隻慢悠悠的“蝸牛”發火。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快點兒”。

  有一天,幫“蝸牛”聽寫生字。看到他經常停下來,歪著頭想。想必學過的生字又忘光了。於是,我又習慣性地說:“快點兒!”哪知,“蝸牛”回應了,只見他拿著鉛筆的右手,有力地在空氣中指點,以配合他說話的節奏。他說的是:“我在思考。你想一想,不思考,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以後,這個場景多次上演,並且,他的回應屢有升級,形成連串的排比句:“蓋一棟房子不用思考嗎?設計一輛汽車不用思考嗎?我畫畫不用思考嗎?你寫文章不用思考嗎?”在此解釋一下,我家這隻“蝸牛”,並非像許多同齡人那樣伶牙俐齒。這一連串排比句噴薄而出,我相信,他真的經過了“思考”。

  牽著蝸牛散步的日子,有時歡樂,有時疲累。我向好友、師長吐露過心聲:“我的‘蝸牛’常令我有挫敗感!”因為這是隻不按常理出牌的“蝸牛”,他對事物的反應很多時不在家長的掌控之內。比如同學生日會上,面對主人家精心為來客準備的魔術表演,“蝸牛”一人跑開,因為他不接受魔術的“欺騙”。比如,經常不按美術課老師規定的題目畫畫,要麼就交白卷一張。語文課上,一幅關於動物園猴山的看圖作文,這隻“蝸牛”寫道:“小朋友看著猴子很好奇,猴子看著小朋友也很好奇。”幸好,這只“蝸牛”還算熱愛閱讀。

  已升級為外婆的同文沈尚青大姐連續幾周撰文,傳授培養孩子閱讀的經驗很實用。她的美國出生的寶貝外孫從嬰兒起便接受親子閱讀的訓練,看來效果不俗。

  我的“蝸牛”沒有接受過如上述這般有計劃的親子閱讀訓練。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盡量在家中為其營造讀書氛圍。首先,在家裡隨手可以抓到書。其次,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看電視;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擺弄手機;可以閱讀的時候,大人不上網流連。有一次,我聽到“蝸牛”和小朋友的對話。他說:“我們家的電腦,是媽媽用來寫文章的,裡面一個遊戲都沒有。”大人愛書的態度,可以直接傳遞給孩子。當“蝸牛”和我吵架時,他語帶威脅:“我下次把你喜歡的書都送給收破爛兒的!”

(二之一)

讓孩子愛上閱讀
澳門日報 | 2013-07-10

    我相信,開卷有益。同時,我也會盡量滿足孩子對書的需求。帶他到實體書店感受書香,讓他有機會在眾多圖書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包括最愛看的漫畫書。

  最近,有一份清華附屬小學的閱讀書目在朋友間流傳,可作為家長的參考,倒是讓一部分不知給孩子讀什麼課外書的家長省心了。但仔細看了這份書單後,覺得還是有必要小心篩選,根據孩子的興趣、程度進行調整。姑且不論書單上韓寒、郭敬明等偶像作家作品赫然在列;以小學五、六年級的必讀書目《挪威的森林》為例,我懷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否能理解。而這張書單的欠缺,是對中國民間文學、古典名著的忽略,正正體現了我們這一代(家長和老師)與傳統文化的疏離。

  我家小男孩他爹說,你何不自己整理一份孩子的閱讀書目來?於是,我在書架上找到了小男孩已經讀過、正在讀和將要讀的書,形成書單,僅供家有幼稚園高班和初小階段孩子的朋友參考:

1理查·斯凱瑞(Richard Scarry)“金色童書”系列
蘇斯博士(Dr.Seuss)最經典童書(中英雙語)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繪本故事)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繪本故事)
老虎來喝下午茶 (繪本故事)
木偶奇遇記
苦兒流浪記
小布頭奇遇記(中國第一部原創長篇童話)
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
10 希臘神話傳說
11 中國神話傳說
12 封神榜
13 楊家將
14 史記故事
15 少兒版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
16 熊亮原創繪本(中國漢字、傳統節日、京劇貓等)
17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台灣漢聲出版,365個中國民間故事)
18 外公是棵櫻桃樹(這套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小說淺顯感人,有很多本,此為其中之一)
19原版英文書 Weird But True300 outrangeous facts
20頂級閱讀(關於歷史、科學、地球、動物)
21 貓武士 (動物小說,已出版二十多本)

這是一份我根據小男孩興趣量身定造的一份書單,未必科學,但也正在按部就班地施行中。其中不乏“強行灌輸”,比如中國民間傳說部分。也有他自己最愛的《貓武士》系列小說。閱讀,需要大人循循善誘的引導。愛默生曾提出三條關於閱讀的準則:
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
不是名著不讀;
只讀你喜歡的書。

此三條準則未必適用於孩子。送給為父母者,共勉!
(二之二)

  穆欣欣 (北京)








無私奉獻的蘋果樹

明報  2013-07-03

書名:The Giving Tree
作者:Shel Silverstein
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適讀年齡:7 歲或以上

一棵樹和一個男孩,述說了一個溫馨又略帶哀傷的故事,多年來感動着無數讀者。

男孩還小的時候,蘋果樹是他最好的朋友,男孩每天都會跑來收集葉子,又把葉子編成皇冠,幻想自己就是森林裏的國王,他會爬上樹幹,抓着樹枝盪起鞦韆來,餓了便吃蘋果,累了便在樹蔭下呼呼大睡。男孩很愛蘋果樹,樹也因此很快樂。男孩長大了,漸漸把樹遺忘,直到有一天他再回來,樹很高興,邀請他來玩,但男孩說: I am too big to climb and play. I want to buy things and have fun. I want some money. Can you give me some money? 樹沒錢給男孩,卻說「拿走我所有蘋果去買吧」。又過了很久,男孩又再回來,樹很高興,邀請他來玩,但男孩說他很忙沒空玩,而且打算成家,需要一所溫暖的房子,樹便說「砍斷我的樹枝去蓋一個家吧」。又過了很久,男孩又再出現,樹很高興,邀請他來玩,但男孩說他老了沒心情玩,好想看看世界,樹便說「鋸掉我的樹幹去造艘船出遊去吧」。又過了很久,男孩再出現時,樹只剩下一根老樹墩,虛弱地說沒什麼可以供給男孩了,白髮斑斑的男孩說他很累,只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坐坐,樹便供給他僅剩的殘墩,讓他得以坐下來歇腳。於是,孩子坐下了,大樹很快樂。

愛是付出犧牲包容

什麼是愛?大樹告訴了我們,愛是付出,愛是犧牲,愛是包容。

可是,在這個商業化的年代,我們都學得精明計算,這個時代的英雄,難道不是那些懂得如何拿最少東西去換取最多利益的人麼?誰也知道,當今時世的人生哲學、處世之道,絕無為他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價值。不要說什麼無私奉獻,很多人就連一點個人的蠅頭小利也不願捨棄,哪說什麼犧牲?說什麼愛?如教導小孩要像大樹般只知道付出,他們會不會被人恥笑做傻瓜?

真心的人才會勝利

但是,愛向來是青睞「傻瓜」的,那些斤斤計較的人,結局會弄巧反拙,而那些最終得到愛的人,往往是不計較付出的人。他們用一顆真心去溫暖另一顆心,以心交心,以情動人,成為最終勝利者,因為,正如余秋雨教授所說,「愛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啟動。沒有愛和善良,即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

Aman Chiu

牛津大學出版社英語教科書作者、朗文英漢辭典編纂者等,著有《踢走港式英語小辭典》


孩子的寶貝父母看不見

明報  2013-07-03

父母常常看不見孩子,他們不是視力有問題,只是還要多點耐心。

當同學進門時,我直接看到他捧着一個大大的塑膠抽屜,真真實實的一個大抽屜走進來,裏面是一隻疊着一隻、滿滿的生化戰士。第二天,當他的媽媽開車來接他回家時,我陪着大大的塑膠抽屜下樓,同學的媽媽早已經打開了車子的後車箱,等着孩子將抽屜放下去。這時候,孩子開始動作了,可是媽媽不肯——原來,後車箱裏已經有兩個完整的抽屜,孩子想要將空的抽屜抽出來,放進自己手上裝有積木的抽屜……可是媽媽不肯。媽媽沒多說什麼,但是意思就是,「你不要這麼囉唆,放外面也不會怎樣。」

晚上睡覺前我跟弟弟提起這件事: 「你們很寶貝這些玩具,今天他很想放在抽屜裏,對不對?」弟弟馬上點頭,他從頭到尾都看在眼裏。

我先從父母的角度說話: 「其實放外面,開車震動沒這麼大, 東西也不可能掉出來的啊。」「可是萬一煞車什麼的。」弟弟說。小孩有小孩的擔心。

「煞車也不可能掉出來。除非是撞車。」我據實以告。

其實我開口的原因,根本是想幫孩子說話:「可是他媽媽為什麼不讓他呢?」

「對啊,他又沒有麻煩他媽媽,他只是要自己拿出來,再自己放進去,為什麼也不行?」弟弟說。

「為什麼也不行?」有的孩子問了一輩子這樣的問句,但終究沒有答案。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覺得自己是對的,就不管小孩心裏想什麼。不是只有他媽媽這樣,很多爸媽都是這樣。」我繼續說: 「這前後只要花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但是父母想不到這一點,父母只想到,我是你爸你媽,我說了算,你們小孩只知道囉唆,不知道大人的辛苦。」

花幾秒鐘尊重孩子

拜託,這跟父母的辛苦有什麼關係啦,你多花幾秒鐘尊重孩子一下,你是會少塊肉嗎?小孩覺得珍貴的東西,跟大人的標準,根本是天南地北的不同。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尊重孩子。也會私下警告孩子的爹,別不小心對孩子做出這種沒有耐心的行為。

孩子嘴裏不說、不反抗,不代表他心裏服氣。當小孩心裏的氣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一定會找機會還給父母。

親子間這樣的小事很多,如果不注意,就是將來親子關係疏離的遠因。

到時你不要抱怨「為什麼孩子對我說的話都聽不進去」,因為啊——他只是將你對他的態度,原樣翻版還給你而已。

汪培珽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四十萬,育有兩名兒女
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親子共讀樂無窮

明報 2013-06-12

書名:和爸爸一起讀書
作者:理察‧喬根森
出版社:維京國際
出版日期:2004 8

故事摘要:小女孩長大後,憶述與爸爸最快樂的時光,就是一起閱讀的日子,他們最喜歡窩在胖胖的沙發上閱讀,在無數的笑聲中度過,還在輾轉難眠的晚上,走到屋外,坐在吊椅上挑燈夜讀,一個故事接着一個故事,一本又一本的經典名著,享受着奇妙的閱讀旅程,最後,到了父親滿頭白髮躺在着上,卻輪到女兒為爸爸講故事……

迎接父親節,帶來《和爸爸一起讀書》,大家有沒有和爸爸一起讀書呢?如果沒有的話,相信一定很羨慕我了!因為,逢星期一早上舉行的讀書會,我就可以和好多爸爸一起讀書,感覺非常有趣,這些男士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共通點就是擁有「爸爸」的身分,所以,從來參加者都是女多男少的讀書會,陸續演變成男女參半,非常難得,我們一起讀書,分享故事,樂趣無窮,特別是進入討論環節,由於「男女大不同」,男人的思維,跟女人總是存在個別的差異,好像,爸爸最關心是兒女的個性發展,而媽媽卻較為注重學業成績,希望子女出人頭地,目標為本,在觀點與角度不同的情況下,往往能提升多角度思考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大家接納和包容之心。

親子溝通橋樑

《和爸爸一起讀書》是一本溫馨小品,從頭到尾,散發着溫馨而甜蜜的味道,讓人感動,故事中的女兒,訴說着兩父女共同閱讀的經歷,從爸爸說故事開始,直到女兒做了媽媽之後,承傳親子共讀的習慣,把「說晚安前,一定要讀一本書」作為親子密碼,是何等美妙!在女兒的回憶裏,「書」是父女溝通的橋樑,不管莎士比亞,還是馬克吐溫,都陪伴他們穿越時空,透過不同的閱讀材料,擴闊視野。這位爸爸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把「伴讀」的意義,表露無遺!讓共讀凝聚陣陣暖意,溫暖的感覺,會驅使你趕快跟孩子閱讀,好讓彼此留下美好的回憶!

建議大家講這個故事時,盡量一氣呵成,毋須停頓,再以溫和而不急速的語調,慢慢說,輕鬆講,這樣,維持故事的張力,令聽眾更投入,並從想像及思考中沉澱。最後,還可以一起討論「爸爸的形象」,嘗試搞點新意思,發揮想像力,例如:「如果要用一種動物來形容爸爸,你認為爸爸像什麼動物?」結果,在讀書會裏,經過爸媽熱烈的討論,爸爸們認為自己像牛、馬、羊、豬和狗,然而,媽媽們卻說:「爸爸,像老虎,不是目光炯炯、兇猛神威的那種,而是住在動物園,會被豬吃掉的老虎……」

菜姨姨


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跡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choieebook201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