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2013-12-21
By 李昱暉
魔鬼:朋友的女兒臉部出紅疹,帶她去看中醫,中醫給了她一盒藥膏,塗在臉上,兩天就好了。朋友反而害怕了:“好得那麼快,用了類固醇吧?孩子才一歲多,怎麼能用類固醇呢?我帶她看中醫,就是怕西醫用類固醇!”
天使:去年旅遊,我對當地的植物過敏,手指變粗,臉上長紅疹,想到回澳門那天還要去參加朋友的婚宴,不禁悲鳴。朋友一邊安慰我,一邊從手袋掏出一支“皮炎平”藥膏:“你走運了,我的手袋裡永遠有這支藥膏,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對於類固醇藥膏,為甚麼有如此兩極的反應?○三年香港爆發沙士,類固醇救了一批人,也產生了一批長期後遺症受害者,從而在港澳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類固醇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類固醇,內地一般稱為“激素”,一般是指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固醇作用廣泛、複雜,主要具有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代謝的作用,醫學上使用類固醇藥膏,主要利用它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可以用於多種皮膚疾病,常見如濕疹、皮炎、牛皮癬等等,而且類固醇藥膏還是這些皮膚病的首選藥物。可以說,只要有皮膚科醫生的診所,必定會有類固醇藥膏。事實上,類固醇藥膏是當今人類使用的藥膏中最常用的一種。
對於類固醇的顧慮,主要來自其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一定的皮膚不良反應,例如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膨脹紋、多毛症、激素性痤瘡、細菌感染、紫癜等。長期大面積使用(超過體表面積10%)有時也會出現全身不良反應,例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庫欣綜合徵、精神神經症狀、光眼、白內障及月經周期紊亂等等。但畢竟是外用,用量怎麼也比口服的少,一般不太會出現像沙士時的嚴重後遺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俗稱骨枯)。
內地教授們提出一個中國特有的疾病名稱:激素依賴性皮炎。顧名思義,這種皮膚病是因由於長期反覆不當地使用類固醇藥膏引起的皮炎。這種皮膚病的特點是同一部位使用高強度類固醇藥膏3個星期以上,皮膚出現紅斑、丘疹、乾燥脫屑、萎縮、萎縮紋、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痤瘡、色素沉著異常、酒渣鼻樣皮炎、口周皮炎、光過敏、多毛等繼發症狀等;再用類固醇藥膏,原來的病情可得到迅速改善。但是一旦停用,1至2天內,同一部位再出現顯著紅斑、丘疹、皸裂、脫屑、小膿瘡、騷癢和觸痛腫脹等症狀。再用類固醇藥膏,上述症狀很快減退,如再停用,皮炎又再次發作,而且逐漸加重,對類固醇的依賴性較為明顯,尤其以面部、外陰部多見。其難以治癒,以致有醫學教授認為與戒除毒癮一樣困難。
何謂“高強度類固醇”?現在全球對於類固醇藥膏的分級沒有統一的標準,最常用的分級方法是根據對毛細血管收縮的能力來分級,這種分級方法可以理解為按藥膏的藥物作用強度來分級。港澳台比較常用美國的標準,美國標準分為7級,一級藥物作用強度最強,而七級藥物作用強度最弱,通常同一級的作用強度大致相同,作用強度越強,效果越好越快,同時副作用就越容易出現。
上面提及的“皮炎平”乳膏,主要成分是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分級屬七級,用於短時間(不超過3-5天)內急救一些小的皮膚毛病無可厚非。但我已經警告我朋友不能把這種藥膏當作為萬金油一樣使用,也不應該將類固醇藥膏放在手袋作為日常用藥,因為即使少量,但是長期使用,最終也會出現類固醇的副作用。“皮康霜”乳膏也是很多澳門家庭的常備藥,分級屬四級,除非醫生指引,否則不宜塗在臉上,因為出現激素依賴性皮炎的機會頗大。“膚輕鬆”軟膏分級屬五級,不知是不是名稱上有“輕鬆”兩個字,很多人覺得這是很弱的安全藥,喜歡長期用,要知道,這種藥膏用的時間長了,皮膚才不會輕鬆啦。
要避免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最重要避免長期大量使用,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果皮膚科醫生指導你要兩種藥膏輪替使用,就不要偷懶,因為可能這兩種藥膏中有一種是類固醇藥膏,所以輪替使用以降低副作用的風險。皮膚比較薄的部位如臉部、陰囊,不適宜用高強度的類固醇藥膏。皮膚受傷的部位(如剛做了激光治療的)要小心,因為受傷的皮膚會加大加快吸收。塗抹時應薄薄塗一層就好了,除非有皮膚科醫生特別指導,不然不應該用保鮮膜包裹。小孩在醫生指導下是可以用部分中到低效的類固醇藥膏;對於成分不明的護膚品,尤其是效果特別明顯的,要考慮是否類固醇的副作用。
類固醇藥膏只是一個藥物,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藥物沒有好壞之分,用在會用的人的手上,砒霜也能治病;用在無知的人的手上,砒霜就只能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