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民主飯桌」應付小食神 阿仔發辦化解偏食矛盾

2016-02-02 明報 - 教得樂

寶寶「飯來張口」,是不少媽媽的心願,但是不易實現。食譜作家Sue-Anne 也曾因兒子杰杰的偏食問題而煩惱, 但經過三年半的探索,這位新手媽媽終於領悟到,孩子也有個人的飲食喜好,成年人應該尊重。Sue-Anne 現在每餐都由杰杰自決食材,再由她發辦怎樣烹調。「有得揀」令杰杰吃得更開懷,從此,餐桌不再成為戰場,而是兩母子享受天倫的好地方。

文﹕沈雅詩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正職是工業產品設計師的Sue-Anne,受開餐廳的父親和識飲識食的芬蘭籍後父影響,從小愛烹飪,不單煮得一手好菜,對飲食要求亦相當高。兒子杰杰或許有其遺傳基因,雖只有三歲半,卻已是一名小食神。

Sue-Anne 笑言,杰杰的味蕾異常敏感。「我家附近有幾間茶餐廳也賣通粉,但杰杰指定只吃某一間,其他的一律不吃。有次,我和丈夫特意在另一間買一碗外賣通粉給他,試試反應。外賣碗是白色的,沒有任何商號標誌,但杰杰只吃了一口,便分辨出不是他素常光顧的那一間。後來,我們認真研究過,他愛吃那間茶餐廳的通粉,的確特別爽口。」

口味無對錯尊重孩子喜好

大廚媽媽遇上食神兒子,本應是天作之合,現實卻充滿摩擦, 「就是因為他對食有要求,因此很有主見。

比如說,大部分BB 最初轉吃固體食物,都是先吃粥,但杰杰就是不喜歡粥的質感,所以任我怎花心思去煲好一煲靚粥,他也不屑一顧,真的把我氣死!後來,我索性偷步,提早給他吃腍飯和湯麵了」。

喜歡食物有咬口的杰杰,也不愛吃雞蛋和豆腐,曾令Sue-Anne 非常頭痛, 「我沒想到這兩種小朋友的『大路』食物, 他竟然不吃。我試過蒸蛋、炒蛋、煠蛋、太陽蛋,他統統不吃,唯一肯吃的是蛋炒飯;但豆腐,我真的拿他沒法,即使我已把它炸至金黃色脆身,但他用筷子一夾,發現內裏仍是軟腍腍,就會放下不吃」。

一年半前辭去朝九晚六工作的Sue-Anne,多了時間照顧兒子,觀察他的飲食習慣和喜好。「我發現,原來杰杰很討厭我們替他把飯剪碎混在一起,他愛像大人般,飯和要分開。而且他愛澱粉質,因此一定要先吃大半碗白飯,待肚皮滿足後,才會慢慢吃。以前我不知道,或責怪他不合作、不肯吃,但當我細心觀察,這只不過是吃的形式問題,不存在對錯,於是放手由他喜歡怎樣吃便怎樣吃。」

兒子自決食材胃口大開

「放手」也令餐桌氣氛改變了。Sue-Anne 稱,從前兩口子時, 「是日晚餐」全由她發辦,但誕下這名小食神後,這種飲食「霸權」只會令她屢屢碰壁, 「杰杰兩歲已經曉得按心情選擇食物,有次我弄了炒麵,他卻對我說,今天不想吃麵,只想吃飯,就是我花盡唇舌游說他姑且吃一點,他亦堅持『封口』。為免再勞氣,我決定轉個方式,以後每天也邀請他參與『今晚食乜』」。


不過,畢竟杰杰也只是個三歲半的小男孩,能力有限,因此,Sue-Anne 也不是任他天馬行空去選擇,會設定選擇範圍。「我讓他決定吃飯還是吃麵。吃麵的話,他可以再想想是吃意大利粉、蝴蝶麵、車輪麵、通粉,還是上海麵;我雪櫃一定有番茄、紅蘿蔔、椰菜、芥蘭等五六款蔬菜,杰杰可從中選擇三款作食材。但最後配搭什麼肉類及怎樣烹調,則太複雜了,所以交由我處理。」自從實行「民主制度」後,杰杰胃口大增,小人兒每餐也可鯨吞一大碗白飯及一大碗菜。「做家長的,真的要接受孩子也是獨立個體,應有選擇的權利,成年人有不喜歡的食物,小孩子一樣有。如果我們退一步,不老是盯他們,容許小朋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吃一頓飯,我相信,家長的煩惱會少很多。」

瑞典學校的發展對談

2016-02-02 明報 - 教得樂

「你覺得學校和老師們怎樣可以幫助你在學習上發揮得更好?」班主任對十歲大、就讀四年級的女兒說。我坐在旁邊,心裏回應一句「有無搞錯?這麼抽象的問題,十歲孩子怎能理出個頭來?」

「我不知道。」女兒自自然聳聳肩。老師是位中年女士,眼神很誠懇。

我沒開口,好奇老師手裏文件的問題會有多奇詭。她轉個方式再問女兒:「不如這樣說:你的數學不錯,我見上課時同組同學都會問你。」瑞典版「見家長」氣氛輕鬆果然奏效, 女兒開始滔滔不絕:「艾娜不明白會問我,還有羅拔,我自己做完作業可以解釋給他們聽,不過有時他們會問得太多。」老師打蛇隨棍上: 「你跟他們解釋時,其實自己也在複習多一遍啊。」女兒說: 「是啊,自己講完一次我會更加記得。」女兒覺得數學習作太淺,老師提議給她較深的作業。前年讀二年級時,老師讓她和另一位同學每周升班一次,到三年級上一節數學課。

瑞典的中小學生活中,每個學期結束前都有跟家長約會,名為「發展對談」,就等於香港人熟悉的「見家長」。

顧名思義,對談的主角是學生本人,主旨是討論學生在學期裏的整體發展,不單是學習上的,更會關心跟群體同學們的相處,在學校和在家裏的身心狀。

多年來出席過兩個大女兒的多次「發展對談」。老師、家長和主角學生齊齊坐,有時是老師休息室的沙發,有時是課室,氣氛總是輕鬆的,大家也了解到成績分數並非學校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旁聽孩子另一面

頭一回見到小學老師以訪問形式問女兒對學習情的體會,我感到大開眼界。滿以為老師只會派成績表,原來家長出席的角色如旁聽,藉機看看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另一面性情。我的經驗是,每次說話最多的都是女兒本人。老師從上課的氣氛、孩子主要科目的進度、聊到小息出去校園走玩的重要、學校午飯哪款菜最好味等等。一路都讓孩子自己發表意見,待她說完了,才會補充或簡單交代背景資料等等。

聖誕前夕那次「發展對談」,二女兒老師說: 「你和奧美、莫亞幾個常常一塊玩,我見最近美達也加入了。」二女兒如數家珍: 「是啊,自從蓮達轉了校,美達沒有伴一起玩,我便跟奧美、莫亞提議,讓美達跟我們齊齊去後山森林玩捉迷藏。不過有時小息男生們很頑皮, 阿森試過把莫亞的書包藏起來……」就這樣,老師和媽媽又再聽到新故事。

丈夫下班後出席大女兒的「發展對談」,連續兩年也跟男班主任聊足一小時。大女兒回來告訴我: 「他們談到現在的老師要做太多行政工作,分散了原本的教學主旨。然後又講到哥德堡的歷史。」那麼你呢? 「我也一齊聊!」

不評核級別分數

學業成績方面自然也有提及,然而這不是重點所在。瑞典小學六年級前是沒有評核級別或分數,注重的是學童的整體發身心發展和學習態度。三年級開始的全國學科測驗也沒有壓力,就跟平時大伙兒上課時的習作差不多。每周兩、三份家課,數量不多,仍然有足夠時間玩耍和休息。

「發展對談」就連幼稚園也有,不過主人翁年紀太小就免了跟媽媽和老師齊齊坐。去年小女兒的老師向我報告:「愛娜手腳發展靈活,做手工黏貼拿得更準確。她也是組裏的大個女,懂得幫助年紀小的同學仔。」在家是小妹妹,原來在幼稚園的混合年齡小組裏,已經是個大姐姐了。

文:周游

移居瑞典十多年的原裝香港人,三女之母,每天做飯之餘亦寫字貼相。著有《幸福在最北》、《親愛的給幸福加口甜》。wordwordword.wordpress.comjauyau@gmail.com



讚美

2016-02-02  明報 - 教得樂

「汪老師,對小孩,我們時常鼓勵他、讚美他,但最近發現他只要遇到不會的事,會選擇逃避,因為他得不到讚美,這該怎麼辦?」有一派教育主張, 「過多的讚美,反而是孩子進步的絆腳石。」我不贊同這麼說。大家只將注意力放在負面的「絆腳石」上,卻忽略了他們說的讚美──是「錯誤的讚美」。

讚美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真正的鼓勵和讚美,再多也不會害了孩子。只要,那是發自你真心誠意的感受,而不是為了讚美而讚美。也就是說,當你要對孩子說些鼓勵的話之前,你的內心,是先有感動的。就像我對姊姊弟弟說「我愛你」,就表示在我開口的當下,我的內心產生了「愛」的感受,我只是將真實的感受透過語言表達而已。這種「愛的話語」說多了,會不會寵壞孩子,或是讓孩子對你的愛意「無感」呢?不會的。

如果你發覺孩子對你的愛意不領情,那是你表錯情了。很多父母喜歡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說「我都是愛你才這樣做」。這不叫愛意的表達,充其量只是在替你找一個說服孩子的理由而已。

真正的讚美永不嫌多

當我發現弟弟自動自發收玩具、當我發現姊姊主動替弟弟留下一瓶益力多、當我發現弟弟將自己的書桌收得好整齊、當我發現姊姊對爺爺說話好有禮貌……我心裏會有感動,這時候,我說出來任何鼓勵和讚美的話,即使一天說上五次,都不可能出現「太多的讚美使孩子無法進步」的副作用。

遵從內心感受拒為讚而讚

「錯誤的讚美」是什麼?你內心沒有真正的感動,只覺得讚美對孩子是好的東西,就拚命塞給孩子。塞到最後孩子也弄不清他們是怎麼得到這些東西的。你自己也拿不準、來無影去無蹤的情感,當然容易牽動孩子敏感的神經。

錯誤的讚美心態,常常就是造成過多的讚美的原因。一個人一天能有幾次感動呢?為了讚美而讚美,會讓你抓不準「劑量」,而灑了太多到孩子頭上。

但實際上生活裏的失敗經驗,才是常態。失敗就不能讚美嗎?只要你有以孩子為榮的感受,說出來就是好聽的讚美。

話說回來,孩子在某些階段不敢嘗試,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姊姊說今年去新西蘭還要再參加一次sky dive(跳飛機),媽媽還是說不敢。大人不敢,或是不想嘗試的事情也很多,幹嘛對小孩大驚小怪呢?

父母不要怕讚美給的太多而害了孩子,傾聽你心裏的聲音,就是最好的拿揑準則。

文:汪培珽
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40 萬,育有兩名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