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瑞典學校的發展對談

2016-02-02 明報 - 教得樂

「你覺得學校和老師們怎樣可以幫助你在學習上發揮得更好?」班主任對十歲大、就讀四年級的女兒說。我坐在旁邊,心裏回應一句「有無搞錯?這麼抽象的問題,十歲孩子怎能理出個頭來?」

「我不知道。」女兒自自然聳聳肩。老師是位中年女士,眼神很誠懇。

我沒開口,好奇老師手裏文件的問題會有多奇詭。她轉個方式再問女兒:「不如這樣說:你的數學不錯,我見上課時同組同學都會問你。」瑞典版「見家長」氣氛輕鬆果然奏效, 女兒開始滔滔不絕:「艾娜不明白會問我,還有羅拔,我自己做完作業可以解釋給他們聽,不過有時他們會問得太多。」老師打蛇隨棍上: 「你跟他們解釋時,其實自己也在複習多一遍啊。」女兒說: 「是啊,自己講完一次我會更加記得。」女兒覺得數學習作太淺,老師提議給她較深的作業。前年讀二年級時,老師讓她和另一位同學每周升班一次,到三年級上一節數學課。

瑞典的中小學生活中,每個學期結束前都有跟家長約會,名為「發展對談」,就等於香港人熟悉的「見家長」。

顧名思義,對談的主角是學生本人,主旨是討論學生在學期裏的整體發展,不單是學習上的,更會關心跟群體同學們的相處,在學校和在家裏的身心狀。

多年來出席過兩個大女兒的多次「發展對談」。老師、家長和主角學生齊齊坐,有時是老師休息室的沙發,有時是課室,氣氛總是輕鬆的,大家也了解到成績分數並非學校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旁聽孩子另一面

頭一回見到小學老師以訪問形式問女兒對學習情的體會,我感到大開眼界。滿以為老師只會派成績表,原來家長出席的角色如旁聽,藉機看看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另一面性情。我的經驗是,每次說話最多的都是女兒本人。老師從上課的氣氛、孩子主要科目的進度、聊到小息出去校園走玩的重要、學校午飯哪款菜最好味等等。一路都讓孩子自己發表意見,待她說完了,才會補充或簡單交代背景資料等等。

聖誕前夕那次「發展對談」,二女兒老師說: 「你和奧美、莫亞幾個常常一塊玩,我見最近美達也加入了。」二女兒如數家珍: 「是啊,自從蓮達轉了校,美達沒有伴一起玩,我便跟奧美、莫亞提議,讓美達跟我們齊齊去後山森林玩捉迷藏。不過有時小息男生們很頑皮, 阿森試過把莫亞的書包藏起來……」就這樣,老師和媽媽又再聽到新故事。

丈夫下班後出席大女兒的「發展對談」,連續兩年也跟男班主任聊足一小時。大女兒回來告訴我: 「他們談到現在的老師要做太多行政工作,分散了原本的教學主旨。然後又講到哥德堡的歷史。」那麼你呢? 「我也一齊聊!」

不評核級別分數

學業成績方面自然也有提及,然而這不是重點所在。瑞典小學六年級前是沒有評核級別或分數,注重的是學童的整體發身心發展和學習態度。三年級開始的全國學科測驗也沒有壓力,就跟平時大伙兒上課時的習作差不多。每周兩、三份家課,數量不多,仍然有足夠時間玩耍和休息。

「發展對談」就連幼稚園也有,不過主人翁年紀太小就免了跟媽媽和老師齊齊坐。去年小女兒的老師向我報告:「愛娜手腳發展靈活,做手工黏貼拿得更準確。她也是組裏的大個女,懂得幫助年紀小的同學仔。」在家是小妹妹,原來在幼稚園的混合年齡小組裏,已經是個大姐姐了。

文:周游

移居瑞典十多年的原裝香港人,三女之母,每天做飯之餘亦寫字貼相。著有《幸福在最北》、《親愛的給幸福加口甜》。wordwordword.wordpress.comjauyau@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