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教懂堅毅遠離輕生

2016-03-01  明報 - 教得樂

香港學生自殺問題引人關注。根據統計,過去10 年有超過120 名學生自殺死亡,年紀最小的只有9 歲。本年度,開學只有短短幾個月,已經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他們都是受到家庭、學業或感情上的困惑,一時解決不來,就選擇了結寶貴的生命,實在令人扼腕嘆息。作為家長,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心痛的莫過於眼見下一代未能茁壯成長。

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堅毅不屈的精神呢?

堅毅才是成功關鍵

最近,筆者閱讀了一篇文章,當中介紹了美籍亞裔心理學家、賓夕凡尼亞大學副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 的研究。她從2005 年開始,致力研究性格與成功的關係;她發現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力、學業成績或者外貌,而是擁有堅毅(Grit)的處事態度。她在2013 年演講中,給予堅毅下的定義:如果你看見一個孩子能長時間,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縱使當中遇到困難,甚至失敗,他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努力地朝目標邁進,這種態度就是堅毅。孩子要達至堅毅,就要學會在跌倒時爬起、失敗沮喪時自我激勵、迷失方向時停下來自我調整、遇到誘惑時曉得自我約束。

家長迷信智力反被聰明誤

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學生有堅毅的處事態度至為重要。可惜的是,大多數人誤認為智力才是成功的關鍵。隨著社會日漸富足,生育率下降,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也相應提高,他們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認為孩子愈早開始學習,懂得愈多,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於是孩子在幼兒階段已開始不斷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面試班,甚至有家長安排幼兒上兩間幼稚園。家長重智力開發,只關顧學生的學業成績,卻忽略抗逆力及堅毅的處事態度對孩子成長的關鍵作用。有些家長更心存「不能輸」的心態,一旦孩子犯錯,便諉過於其他同學,甚至表示絕對不能讓孩子有任何污點,否則就是做父母的責任。因此,老師往往要多花唇舌去教育家長,讓他們明白「失敗」也是孩子在人生路上重要的一課。

有見及此,當大家見到學生因抵受不了壓力或失敗而了結生命時,實在值得我們反思現在教育的方向,除了知識的傳授,確實要幫助孩子提升抗逆力,使孩子能應付人生路上種種挑戰。下期, 筆者將嘗試就Angela Lee Duckworth 的研究,探討如何在家庭和學校裏實踐「堅毅」教育。

文: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梁綺媚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