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罐頭走馬燈 今晚點個爛燈籠

明報 2012-09-23

中秋節將至,街上的紙紮店、文具店掛上各式各樣的燈籠,一面倒以塑膠發聲燈籠佔大多數,先不計每年製造多少塑膠垃圾,一開電源,發出刺耳將近走音的聲響,實在擾人。還是上一輩的自製中秋玩意有意思得多,當年物質窮乏,他們利用剩餘物資如將碌柚皮變成燈籠、用空罐做走馬燈,還用拜神祭品菱角做菱角轉,創意與玩味拿滿分,又夠環保,更重要是,滿有中秋情懷。

  文李佩雯圖葉思雅

  中秋節在城市裏面變得愈來愈商業化,許多充滿人情味的傳統逐漸被人遺忘。可幸,香港很多圍村仍保留傳統,家家戶戶一起過節,猜燈謎、拜月光、玩自製傳統中秋玩意,與昔日沒兩樣。住在元朗蔡屋村的小彤,是蔡屋村第十八代人,蔡屋村已有400 多年歷史,住在村內的都是蔡氏家族成員,每年中秋節前夕,家家戶戶聚在祠堂前的空地,賞月光吃月餅猜燈謎。

  「村民每年會舉行中秋大食會,分享美食和佳節喜悅。正日那天大家在家拜月光,祈求一家平安,幾代人一起吃飯做節,之後食月餅,玩燈籠,住在外邊的家人,每年這一天也會回來團聚。拜完月光的茶,媽媽我們喝,喝過聰明又伶俐。」小彤十分重視中秋節,圍村濃厚的氣氛維繫了村民家人的感情。

  中秋玩意買少見少

  在圍村土生土長的小彤,小時候爸爸已給她做碌柚燈籠, 「爸爸手工了得,做的碌柚燈籠漂亮,我們幾姊妹會提碌柚燈籠通村探險。我從小到大都不愛玩發聲的膠燈籠,最愛紙燈籠和碌柚燈籠。見到鄰村小孩就用圍頭話說, 『今晚點,今晚蓬,今晚點個爛燈籠』就是咒人家的燈籠燒著,好貪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當時的人反而愛運用些小智慧,加點冒險精神,自製創意棚爆的小玩意。除了熟悉的碌柚燈籠,還有鮮為人知的中秋手作如菱角轉和罐頭走馬燈,在昔日圍村才看得見的。那些年,鄉親父老教蔡爸爸做的玩意,現在傳到小彤手中。中秋傳統玩意,包含民間智慧和中秋文化,作為年輕一輩,小彤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在消失前,留住這些情懷。

  罐頭走馬燈

  材料主要是空罐頭、鐵枝和線轆,推動走馬燈時,線轆的轉動帶動空罐頭旋轉,裏頭的蠟燭同時不斷轉動,透出紅紅火光,十分漂亮。

材料:罐頭空罐(2 個)、線轆(1 個)、汽水蓋(2 個)、鐵衣架、鐵線(1 條)

工具:槌仔、小尖嘴批

做法:
1 用槌仔及小尖嘴批在空罐頭中軸穿洞(方便稍後用鐵枝穿起)
  在罐底戳出多個小孔,可隨意戳出圖案
  汽水蓋功能如蠟燭枱,在汽水蓋左右兩旁戳出小孔(以便之後用鐵線固定位置)
4 汽水蓋放在空罐頭中軸洞旁度位,在空罐頭上戳出與汽水蓋相同距離的小孔,用鐵線將汽水蓋固定在空罐頭上
  將鐵衣架扭成直鐵枝,穿上線轆,鐵枝末端屈至微微彎曲,以防線轆跌出
  空罐穿在鐵枝上,點上蠟燭,推動走馬燈時,兩罐會旋轉

  溫馨提示:
  ●鐵枝綁在竹支上,方便推動走馬燈
  ●可隨個人喜歡增加罐頭數量


  碌柚燈籠

  碌柚是中秋的應節水果,果肉吃掉後,碌柚皮也大有作為。碌柚燈籠製作簡單,花點心思,在果皮上挑出圖案,輕易自製獨一無二的碌柚燈籠。

材料:碌柚(1 個)、鐵線(4 條)、汽水蓋(1 個)、圓木筷(1 支)

工具:雙頭筆(或鉛字筆)、槌仔、小尖嘴批、生果刀

做法:
1 將碌柚頂部切走,在外皮切出4 瓣,注意不要切到底, 用柔力分開皮與肉,取出果肉
  在汽水蓋左右兩旁戳出小孔,放在碌柚底部戳出相同距離的小孔,穿上鐵線固定汽水蓋在碌柚的位置
  用箱頭筆在碌柚皮上畫簡單圖案,用生果刀或界刀界出圖案
  用小尖嘴批在四瓣柚皮的頂部戳洞,4條鐵線合拼成2 條用,並打對穿。將鐵線一端穿在柚皮頂洞上,柚皮內部鐵線末端綁上短木筷,以防鐵線甩掉。鐵線另一端穿在對向的果皮頂洞上,內部的鐵線末端同樣綁上短木筷。另外兩瓣果皮以同樣方法穿上。
  圓木筷放在鐵線交叉點上,用鐵線繫穩,放上蠟燭大功告成。

  溫馨提示:
  ●避免蠟燭燒黑碌柚頂部,可切走蠟燭上方的果皮


  菱角轉

  菱角轉是上一代中秋的流行玩意,製成品兩隻菱角底部對底部插在香燭棍上,當拉出魚絲或幼繩時,頂的菱角會快速旋轉。

工具:小尖嘴批

材料:短木筷(1 小截)、粗香燭棍(1 支)、菱角(2 隻)、魚絲或幼繩(約20cm

做法:
  用小尖嘴批將頂的菱角底部戳出小洞。下菱角則戳穿底部及頂部,並在菱角中間多戳一個小洞(圖)
  頂的菱角插在香燭棍上,在菱角下方綁上魚絲
  魚絲穿入下菱角底部並從中間的洞穿出,魚絲末端綁上短木筷(方便拉魚絲),下菱角插在香燭棍上
  著下菱角,用手指撥動頂的菱角旋轉,魚絲自動收起,拉出魚絲,頂的菱角會快速旋轉

  溫馨提示:
  ●玩菱角轉時,要拿著下菱角而非香燭棍,否則菱角不會轉動

  網民自製環保燈籠
  坊間許多人將自製燈籠的相片或片段放上網,設計創意無限。
  利市封燈籠
  www.tudou.com/listplay/F4_fxVDPnEA/eKmH3eTIsMA.html
  汽水罐燈籠
  blog.yam.com/tina44489/article/29698224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曾繁光 睡前記下開心事

明報  2012-09-11


「人可以做的不多,但你懂得捉緊快樂的一刻,你已經變得更樂觀。」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說,有研究指出,人快樂與否,50%取決於基因、42%基於際遇,只有8%是我們可以改變的環境因素。冷冰冰的數字令人灰心,曾繁光卻說: 「你做到8%已經不得了,可以很幸福。」他最著重子女愉快成長, 「你(父母)教導他們時,雙方都開心,便做對了」。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表示,沒有一個定義能完整闡釋「精神健康」,也沒有工具量度人的精神健康程度。簡單而言,對於生命感到愉悅、幸福,便屬於健康。

  訪問期間,曾繁光不時哈哈大笑,他說自己的樂觀性格應該是天生的,有科學理論佐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學者David Lykken,找來4000 對孿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於1996 年發表結果,指出人快樂與否,50%取決於基因,只有8%是可以改變的因素,例如教育程度、婚姻狀、信仰、收入等。

  推廣正向親子教育公諸同好曾繁光快樂得「任何時候也有幸福的感覺」,樂觀至此,不全然因為「得天獨厚」,他提醒大家著眼那8% 「你有段幸福婚姻,便可以一世幸福;找到你的信仰,亦會很快樂」。

  無論基因如何,要快樂,原來需要練習。曾繁光經常想著快樂事,且已成為習慣,他3 15 20 歲的子女也建立了相同的習慣。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每日他會讓子女分享有趣、好玩的事情, 「一個月後,大家都有向好處看的習慣,無論面對什麼挑戰,都習慣注意快樂的地方」。後來他推廣正向親子教育,把有效方法公諸同好, 「每日睡前,寫下3 件開心趣事,好好想一遍,變成習慣後,一遇上樂事你會特別注意、投入、享受。這個人人都做到,又毋須花費」。

  情緒與管教息息相關

  曾繁光表示,科學證明,人的精神健康、情緒問題,與家長的管教息息相關, 「孩子在打罵中成長,較大機會患上精神病,例如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等,也會增加藥物濫用、自殺風險、人際關係困難的情」。故除了讓子女練習快樂,他教育子女的方式是不打不罵、多讚賞。

  頑皮是孩子專利

  「你希望孩子快樂,便肯定他、欣賞他,而不是罵他、摑他。我從來不打不罵,孩子頑皮是應該的,是他們的專利。」在曾繁光的家庭中,他們欣賞頑皮、鼓勵發問及推翻既定想法。有次女兒問他: 「老豆你說的是否一定對的?」他回應: 「這個問題真有意思,你是不是想說我有些事做錯了?」「是啊,剛才那個英文字你讀錯了!」「多謝你提醒。老豆不一定對,如果你知道老豆錯,請你悄悄告訴我,不要在大家面前說,不然我很『瘀』的」。

  父母願意認錯,子女會高興,教導孩子在適當時候提出別人錯處,也是令他們學習尊重。曾繁光認為,父母要以尊重孩子的方法教曉他們尊重別人,「你喚他作『死仔』,但要他有禮貌,沒可能成功。你怎樣做他便跟著做」。

  他在意孩子是否快樂成長,不看重學業, 「建立到讓他們快樂、幸福的東西,比他們成績出眾但活得痛苦好得多」。

  曾繁光相信,孩子開心,自然會投入學習,投入,就會做得好。要培養子女的愛好,家長除了以身作則,也要多鼓勵。好像長女34 歲時突然嚷著要學小提琴,媽媽買了琴、報了名,才通知身在英國開會的曾繁光, 「我著太太叫女兒來接電話,我只說了一個字: 『好!』,但她要答應我至少學習3 個月,否則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才華、興趣」。3 個月後,女兒說喜歡,在家自動自覺練習, 「她拉得像『鋸雞』一樣難聽,但她很興奮『鋸』給你聽。我也只說一個字: 『好!』」。女兒問為何別人拉得比她好,曾繁光不忘鼓勵, 「別人與你年紀差不多時開始,現在她20 多歲,所以拉得好,我相信你20 多歲時會拉得比她好」。女兒也於升讀大學前,完成小提琴8 級考試。

  愈拖鬥志愈消失

  為病人治療心病,走出陰霾;困境,曾繁光也曾經歷,1990 年代初,股票虧損債台高築,金融風暴又淪為負資產。面對逆境,他輕描淡寫: 「煮到o黎咪食囉。」這些困難不是大事,甚至沒有整頓心理的過程,他理直氣壯: 「沒有選擇,便要接受生命的無奈。欠多少錢、月入多少,有數得計。」經濟壓力是不少自殺案的起因,他強調抗逆必須面對及接受現實,「千萬不要逃避,愈拖鬥志愈是消失、問題變得愈大,此消彼長,結果處理不到,所以無論問題多大也要面對」。

  子女有難題,曾繁光也引導他們以相同方式處理。大女兒入讀醫學院前,曾擔心不獲取錄,煩惱應否到英國升學。「當時香港其中一所大學仍未舉行面試,我建議她留意電郵、好好準備面試,同時搜尋哪所外國大學仍然招收醫科生。後來中大邀請她面試,取錄了。」這個經歷教曉女兒面對問題時,不要乾等,要以行動解決問題。

  病人離世購墨水筆

  醫治過無數心靈,曾繁光小時候的志願卻原來是當農夫, 「小時候看報紙得知有基因改造,希望令稻米可在海邊栽種,那麼全世界的人都毋須捱餓」。父母是農夫,他自小便知道天要下雨,人沒有辦法,人生是無奈的。「初小時作文,〈我的志願〉寫農夫,老師說我還嫌務農的父母不夠辛苦嗎?我花了5 分鐘改寫成要當醫生。」他笑稱老師的評語「正到暈」:「其志可嘉,假以時日,必成大器。」此後他每次寫〈我的志願〉都是醫生,寫到好像非做不可。直至中五暑假,他和中學同學參觀青山醫院,他立志從事精神科。

  在公立醫院工作20 多年,曾繁光有個習慣,每次有病人離世,無論是否因為情緒問題,他都會購一支墨水筆使用,現時家中收藏近80 支。近年少了病人離世,他才停止這習慣。「算是表達我的心意,是一個象徵意義,每日提筆寫病歷記錄,提醒我,每名病人都教曉我很多,我要用心診症」。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30 多歲的精神病康復者。他當上管理員數月後獲晉升,但同事知道其病後,他便遭辭退,結果他選擇了結生命。曾繁光痛心,精神病者康復後不獲社會接納,此後他開始接受媒體訪問、撰寫專欄、出版書籍、在醫院籌組健康教育小組等,向公眾教育精神健康。醫者足,不限於醫院、診所,相信其身體力行、分享的故事,子女自會有所啟發。

  Profile

  曾繁光,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於公立醫院精神科工作25 年,曾任屯門青山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2010 年開始私人執業。育有兩女一子,長女及兒子分別在大學修讀醫學及建築,幼女中五。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英文版“狐假虎威”

澳門日報  2012-09-09


The Gruffalo
作者:Julia Donaldson
插圖:Axel Scheffler
出版社:Macmillan Children's Books
出版日期:2005

  英國著名童書作家Julia Donaldson和繪本作家Axel Scheffler有多個合作的作品,其中最出名的一本書《The Gruffalo》,更獲得享譽甚高的Smarties Book Prize(○至六歲童書)金獎。成為全英二○○○年最暢銷童書,同年又得Nottingham/Experian Children's Book Award及藍彼得最佳大聲誦聲書獎,其有聲書亦獲BBC投票為Spoken Book Awards最佳睡前聽故事童書獎。能夠獲得那麼多獎項,原來《The Gruffalo》的故事內容,同我們的中國成語故事“狐假虎威”同出一轍:故事的主角是隻小老鼠,牠在森林中行走,狐狸、專吃老鼠的貓頭鷹和蛇,都一一被牠的誑言打發掉。對想誘吃牠的狐狸說:“要去趕赴一個名叫Gruffalo的朋友的約會,兩人準備吃大餐。”狐狸從未聽過Gruffalo這種動物,老鼠形容Gruffalo是牙齒和爪子都很厲害的動物,而且牠們的午餐準備吃“燒烤狐狸肉”。狐狸聽了拔腿便跑;貓頭鷹和大蛇也被老鼠這樣打發掉。

  故事的第二部分是小鼠這回真的遇上一頭Gruffalo,牠的所有特徵,都和小老鼠對敵人打誑的一模一樣。正當Gruffalo要把小鼠當點心吃掉的時候,小鼠恫嚇牠,牠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動物,連狐狸、蛇、貓頭鷹都要怕牠,見到牠來,都要逃跑。這故事的結果,中國小朋友都可以娓娓道來。Gruffalo創作於一九九九年,相信作者曾經受到中國成語“狐假虎威”的啟發,加上自己的創作點子,使這書得到很多童書獎,於是連帶她與Axel Scheffler合作的繪本,都貼上得“Smarties Book Prize”金獎的廣告標貼。

  茱利亞·唐納森(Julia Donaldson)和阿克塞爾·謝弗(Axel Scheffler)合作的其他童書,有許多亦非常出色,例如《The Smartest Giant in Town》(中最聰明的巨人)、《Tabby Mc Tat》,講一隻會唱歌的貓與賣唱主人的故事;《Charlie Cook's Favourite Book》講一個愛看故事書的小男孩和他所讀的故事情節;《Room on the Broom》,乘掃帚的女巫歷險故事;《The Snail and the Whale》(小海螺和大鯨魚)等台版中譯童書,十分暢銷,很受小孩喜愛。

  The Gruffalo's Child》是《The Gruffalo》的續集。這一回,輪到講The Gruffalo這怪獸如何用恐嚇自己的孩子,講小老鼠是如何可怕的動物,千萬不要去惹牠。結果,小Gruffalo有一天真的遇上小老鼠……。

  西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有趣英語童書繪本 《A Squash and a Squeeze》

澳門日報 2012-09-02


A Squash and a Squeeze
作者:Julia Donaldson
插圖:Axel Scheffler
出版社:Macmillan Children's Books
出版日期:2003年(初版1993年)

茱莉亞·唐納森(Julia Donaldson)是英國著名童書作家,也是英國最受孩子歡迎的作家之一。她長期為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的兒童節目創作童歌,轉為創作童書有點“偶然”。一九九三年她把一首歌曲改編成童書,此書大受歡迎,自此茱莉亞投入了童書寫作行列,她至今為兒童及青少年寫了一百多本童書!當中不少是暢銷書。

  茱莉亞出身於童歌創作,其作品自然,總是巧妙地運用韻文與重複句,因此讀她的童書,有唱歌的輕快感,她的書非常適合於誦讀。

  和茱莉亞長期合作的插圖畫家艾克塞爾·謝弗勒(Axel Scheffler)是位移民英國的德國藝術家,為多位著名童書作家插畫。英國前首相布朗於二六年曾請他設計聖誕卡。

  今天為讀者介紹茱莉亞·唐納森和艾克塞爾·謝弗勒合作的茱莉亞首部童書,就是把歌謠變成書的《A Squash and a Squeeze》(擠擁不堪的地方)。翻查字典,兩個字都解作硬塞、擠迫,英文童書就是喜歡用一些疊字,同中文相似(例如“尋尋覓覓”)。《A Squash and a Squeeze》的主角是個獨居老太婆,老覺得自己的屋子太細,空間太小而抱怨。老太婆問計於一位老智者,智者叫她分別把屋外養的牲畜,一天一隻趕入屋內,問題將可解決。老太婆先後把雞、羊、豬、牛迎入家中,結果可想而知,小小的屋子每加進一隻動物,麻煩隨即增加。到最後把奶牛引入屋子之後,全屋亂翻天,老太婆給折騰得抓狂,求智者幫她解決。最後,智者的錦囊是:把動物全都帶回屋外,老太婆說“那我豈非回到原狀?”原來回到原狀是最好的狀況。把雞、羊、豬、牛領走後,老太婆大鬆一口氣,覺得屋子變得前所未有地寬大,她非常感謝智者讓她開悟:她只得一個人,本就住在一間大屋內。

  此書寓意深長,叫人珍惜當下,對手上擁有的要知道滿足。

  茱莉亞在書中用了許多押韻字,例如:“What shall I do? It was poky(狹小)for one and it's tiny(極小)for two.”“Wise old man, won't you help me, please? My house is a squash and a squeeze.”書中對空間的細小,有多個形容詞來描述,隨著每個動物的加入,屋內平均空間愈來愈狹,由Poky for onetiny for twotitchy(極小)(非正式用語)For threeteeny(很小的,小小的)for fourweeny(極小/極少的,也可作“小孩”解)for five,讀者可以認識多個同“小”有關的字。

  A squash and a Squeeze》有麥嘜味,文字簡約,寓意深長,是親子共讀的好書。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