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曾繁光 睡前記下開心事

明報  2012-09-11


「人可以做的不多,但你懂得捉緊快樂的一刻,你已經變得更樂觀。」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說,有研究指出,人快樂與否,50%取決於基因、42%基於際遇,只有8%是我們可以改變的環境因素。冷冰冰的數字令人灰心,曾繁光卻說: 「你做到8%已經不得了,可以很幸福。」他最著重子女愉快成長, 「你(父母)教導他們時,雙方都開心,便做對了」。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表示,沒有一個定義能完整闡釋「精神健康」,也沒有工具量度人的精神健康程度。簡單而言,對於生命感到愉悅、幸福,便屬於健康。

  訪問期間,曾繁光不時哈哈大笑,他說自己的樂觀性格應該是天生的,有科學理論佐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學者David Lykken,找來4000 對孿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於1996 年發表結果,指出人快樂與否,50%取決於基因,只有8%是可以改變的因素,例如教育程度、婚姻狀、信仰、收入等。

  推廣正向親子教育公諸同好曾繁光快樂得「任何時候也有幸福的感覺」,樂觀至此,不全然因為「得天獨厚」,他提醒大家著眼那8% 「你有段幸福婚姻,便可以一世幸福;找到你的信仰,亦會很快樂」。

  無論基因如何,要快樂,原來需要練習。曾繁光經常想著快樂事,且已成為習慣,他3 15 20 歲的子女也建立了相同的習慣。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每日他會讓子女分享有趣、好玩的事情, 「一個月後,大家都有向好處看的習慣,無論面對什麼挑戰,都習慣注意快樂的地方」。後來他推廣正向親子教育,把有效方法公諸同好, 「每日睡前,寫下3 件開心趣事,好好想一遍,變成習慣後,一遇上樂事你會特別注意、投入、享受。這個人人都做到,又毋須花費」。

  情緒與管教息息相關

  曾繁光表示,科學證明,人的精神健康、情緒問題,與家長的管教息息相關, 「孩子在打罵中成長,較大機會患上精神病,例如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等,也會增加藥物濫用、自殺風險、人際關係困難的情」。故除了讓子女練習快樂,他教育子女的方式是不打不罵、多讚賞。

  頑皮是孩子專利

  「你希望孩子快樂,便肯定他、欣賞他,而不是罵他、摑他。我從來不打不罵,孩子頑皮是應該的,是他們的專利。」在曾繁光的家庭中,他們欣賞頑皮、鼓勵發問及推翻既定想法。有次女兒問他: 「老豆你說的是否一定對的?」他回應: 「這個問題真有意思,你是不是想說我有些事做錯了?」「是啊,剛才那個英文字你讀錯了!」「多謝你提醒。老豆不一定對,如果你知道老豆錯,請你悄悄告訴我,不要在大家面前說,不然我很『瘀』的」。

  父母願意認錯,子女會高興,教導孩子在適當時候提出別人錯處,也是令他們學習尊重。曾繁光認為,父母要以尊重孩子的方法教曉他們尊重別人,「你喚他作『死仔』,但要他有禮貌,沒可能成功。你怎樣做他便跟著做」。

  他在意孩子是否快樂成長,不看重學業, 「建立到讓他們快樂、幸福的東西,比他們成績出眾但活得痛苦好得多」。

  曾繁光相信,孩子開心,自然會投入學習,投入,就會做得好。要培養子女的愛好,家長除了以身作則,也要多鼓勵。好像長女34 歲時突然嚷著要學小提琴,媽媽買了琴、報了名,才通知身在英國開會的曾繁光, 「我著太太叫女兒來接電話,我只說了一個字: 『好!』,但她要答應我至少學習3 個月,否則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才華、興趣」。3 個月後,女兒說喜歡,在家自動自覺練習, 「她拉得像『鋸雞』一樣難聽,但她很興奮『鋸』給你聽。我也只說一個字: 『好!』」。女兒問為何別人拉得比她好,曾繁光不忘鼓勵, 「別人與你年紀差不多時開始,現在她20 多歲,所以拉得好,我相信你20 多歲時會拉得比她好」。女兒也於升讀大學前,完成小提琴8 級考試。

  愈拖鬥志愈消失

  為病人治療心病,走出陰霾;困境,曾繁光也曾經歷,1990 年代初,股票虧損債台高築,金融風暴又淪為負資產。面對逆境,他輕描淡寫: 「煮到o黎咪食囉。」這些困難不是大事,甚至沒有整頓心理的過程,他理直氣壯: 「沒有選擇,便要接受生命的無奈。欠多少錢、月入多少,有數得計。」經濟壓力是不少自殺案的起因,他強調抗逆必須面對及接受現實,「千萬不要逃避,愈拖鬥志愈是消失、問題變得愈大,此消彼長,結果處理不到,所以無論問題多大也要面對」。

  子女有難題,曾繁光也引導他們以相同方式處理。大女兒入讀醫學院前,曾擔心不獲取錄,煩惱應否到英國升學。「當時香港其中一所大學仍未舉行面試,我建議她留意電郵、好好準備面試,同時搜尋哪所外國大學仍然招收醫科生。後來中大邀請她面試,取錄了。」這個經歷教曉女兒面對問題時,不要乾等,要以行動解決問題。

  病人離世購墨水筆

  醫治過無數心靈,曾繁光小時候的志願卻原來是當農夫, 「小時候看報紙得知有基因改造,希望令稻米可在海邊栽種,那麼全世界的人都毋須捱餓」。父母是農夫,他自小便知道天要下雨,人沒有辦法,人生是無奈的。「初小時作文,〈我的志願〉寫農夫,老師說我還嫌務農的父母不夠辛苦嗎?我花了5 分鐘改寫成要當醫生。」他笑稱老師的評語「正到暈」:「其志可嘉,假以時日,必成大器。」此後他每次寫〈我的志願〉都是醫生,寫到好像非做不可。直至中五暑假,他和中學同學參觀青山醫院,他立志從事精神科。

  在公立醫院工作20 多年,曾繁光有個習慣,每次有病人離世,無論是否因為情緒問題,他都會購一支墨水筆使用,現時家中收藏近80 支。近年少了病人離世,他才停止這習慣。「算是表達我的心意,是一個象徵意義,每日提筆寫病歷記錄,提醒我,每名病人都教曉我很多,我要用心診症」。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30 多歲的精神病康復者。他當上管理員數月後獲晉升,但同事知道其病後,他便遭辭退,結果他選擇了結生命。曾繁光痛心,精神病者康復後不獲社會接納,此後他開始接受媒體訪問、撰寫專欄、出版書籍、在醫院籌組健康教育小組等,向公眾教育精神健康。醫者足,不限於醫院、診所,相信其身體力行、分享的故事,子女自會有所啟發。

  Profile

  曾繁光,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於公立醫院精神科工作25 年,曾任屯門青山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2010 年開始私人執業。育有兩女一子,長女及兒子分別在大學修讀醫學及建築,幼女中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