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東望洋山上的小英雄

澳門日報 2014-06-26

    聽說,在東望洋山上,有三個小孩,又有三個大壞蛋,結果小孩們一起將大壞蛋趕走,變成了英雄……

    星期日早上,小肥豬一早便醒來。近來,他為慈善演出而排練武俠劇,經常受傷。本來今天應在家裡養傷,但為了幫助眾多小動物,他決定上東望洋山走一趟。

    出門不久,小肥豬遇上一位來自阿拉伯的老人。老人想看有阿拉伯特色的建築物,小肥豬便帶他到孫中山紀念館參觀。老人很感激小肥豬帶路,便送了一盞小神燈給他。

    老人說:“小神燈中的是燈神寶寶,年紀很小,法力只有一點點。你要多教導他做好事,千萬不要讓他打架。”接著他便消失了。

    小肥豬用手輕輕擦擦小神燈,可愛的燈神寶寶出現了……

    小肥豬來到山頂,大聲地高歌:“呀!噢!絕招,好武功!十八掌一出力可降龍,大顯威風,男兒到此是不是英雄,誰是大英雄……”

    忽然,北風出現了,很高興地向小肥豬打招呼,並說:“哈哈哈!我正是精通降龍十八掌的大英雄!”哪知他剛話畢,太陽也出來了,大聲說:“降龍十八掌哪比得上我的九陽神功?我要和你比一比。”

    北風說:“那邊有一個小寶寶正在上山,我們比一比,誰能令他脫去外衣便算贏。”

    北風想用強風把小寶寶的外衣吹掉,但不論他怎樣用力吹,小寶寶依然站得很穩,外衣也絲毫不動;太陽跟著用猛烈的陽光射向小寶寶,可他仍沒有脫下外衣,太陽定睛一看,原來這是個很耐熱的阿拉伯寶寶。

    北風與太陽決定再比一場,並請小肥豬做評判。小肥豬說:“聽說東望洋山上有三個大壞蛋。你們比一比,誰把這些大壞蛋趕走,誰就勝出。”

    北風與太陽同聲說好,問小肥豬壞蛋在哪裡。小肥豬說:“你們去那邊問問小動物吧!但你們身形太大,會嚇怕他們的,要化身成小山羊才可以。”

    北風與太陽化身為小山羊,在路上遇到小白兔。太陽問小白兔,大壞蛋在哪裡。小白兔指著天空說:“大壞蛋當然是太陽。上次我和小烏龜在東望洋跑道賽車,太陽亂發強光,害得我撞車,幾乎死掉!”太陽聽了滿臉羞愧,北風即哈哈大笑。

    接著北風與太陽遇上肥貓貓,北風問他哪裡有大壞蛋,肥貓貓憤怒地說:“大壞蛋就是北風!我有次爬上高高的纜車柱上,他竟然把我吹下來,我幾乎跌死了。”北風聽了很慚愧,低下頭良久說不出話來。

    過去北風與太陽經常為了比試本領,一個拼命吹,一個拼命曬,想不到幾乎累死小白兔與肥貓貓。他們一向自以為是本領高強的大英雄,現在卻被當成大壞蛋,心裡當然很難過。他們沒精打彩地回到山頂,向小肥豬說找不到大壞蛋。

    小肥豬說:“有一個大壞蛋,在菲律賓及南海大肆破壞,令很多小動物傷亡。他很快便會來到這裡,我們合力趕走他吧!”北風聽了很興奮,問大壞蛋是誰。

    當小肥豬說出是“超級颱風”時,北風和太陽不由得嚇了一驚,竟異口同聲地說:“我突然想起,媽媽要我早點回家做功課,再見!”

    山頂上,只見小肥豬與奇怪的阿拉伯寶寶一起守著。細看之下,小肥豬正在教阿拉伯寶寶武功,一邊說一邊演練如何對敵,難道他們準備一起對抗超級颱風?

    不久,來勢洶洶的超級颱風殺到了!小肥豬向超級颱風大聲地說:“請你快點離開,否則,在後面埋伏的兩位絕頂高手會出來教訓你。”超級颱風聽了很生氣,高聲說:“躲在燈塔後的兩個混蛋快滾出來!”原來北風與太陽走了一會,發現小肥豬和阿拉伯寶寶仍留在山頂上演練武功,在好奇之下便躲在燈塔後偷看。

    北風與太陽被發現,不得不站出來。超級颱風一見他們,便哈哈大笑:“原來是小北風與小太陽,讓我用七傷拳好好地教訓一下你們。”北風與太陽聽了大吃一驚,因為七傷拳是崆峒派的絕技,威力驚人。

    超級颱風一拳打向北風,北風閃開。超級颱風正想繼續向北風出拳,但感到身後一股熱勁擁至,不得不回身抵擋,但同時感到後面一股寒勁入侵,急忙橫身閃開。

    超級颱風受到北風與太陽的前後夾擊,愈打愈吃力。而北風與太陽這對經常吵架、從不合作的冤家,卻愈打愈有默契。

    原來,北風和太陽在燈塔後偷聽小肥豬教阿拉伯寶寶武功時,明白到如果單獨作戰,一定很快落敗,但若緊密配合,便有取勝的機會。

    這時,超級颱風不顧北風猛攻,卯起全身勁力向太陽打出重拳。砰砰兩聲後,太陽與超級颱風都中招倒地。

    超級颱風的拳勁因受北風的攻擊而減弱,所以太陽只是受了輕傷,而超級颱風則受了重傷,狼狽地逃走。

    北風與太陽互相感激,並稱讚對方武功了得,又一起感謝小肥豬。而阿拉伯寶寶則完成任務,回到了神燈中。

    山上的小動物們看見北風與太陽勇敢地擊退了超級颱風,熱烈地歡呼與鼓掌,令二人十分感動。

    經此一戰,北風與太陽發現,以前往往為比本領而爭吵,不但毫無意義,還會累及他人,通過團結合作,反而能互相獲益。

    從此,北風與太陽成了好朋友,經常一起合作幫助小動物,成為守護東望洋山的英雄。

    (作者提示,小肥豬唱的歌為林穆主唱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主題曲)

    彭執中 (paulpangstory@gmail.com)



水坑丟了“尾”

澳門日報  2014-06-26

    在很久很久以前,澳門東望洋山與大炮台山之間的小谷地末端,有一個地勢較低的地方。每逢下雨天,雨水就從兩邊山坡流下,讓小窪地變成了一個游泳池,小動物們最喜歡來這裡嬉水。

    有一天,小狗聰聰和明明也撐小傘去湊熱鬧。小水坑裡的動物很多,你擠我,我擠你,一不小心,在水裡團團轉的小青蛙竟碰上聰聰的頭。

    “哎!你幹嘛不看人呀你?”聰聰不滿道。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失魂的小青蛙忙道歉,但一轉身,竟然又碰到明明的腳。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小青蛙繼續道歉。

    “沒事!你是身體不適吧?需要幫忙嗎?”明明關切地問。

    “沒事!沒事!”小青蛙一轉身就消失了。聰聰和明明則繼續在水中遊玩:和壁虎兄弟玩水球,和烏龜叔叔玩捉迷藏,和金魚小妹玩跳高……好不高興。聰聰、明明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第二天,聰聰又去找明明,想約他去小水坑游泳。

    “明明,我們去游泳啦!”聰聰在門口大喊。

    “不啦,今天天氣好熱,不如我們一起留在家看書。你看!這本《科學大世界》可厲害啦!”

    “不看!書有甚麼好看的?我們還是去游泳吧!”

    “但是,今天太陽那麼猛,水都被蒸乾了吧!怎麼游泳呢?”明明解釋道。

    “太陽猛不是正好游泳嗎?你不想去就算了,別亂說一通!”聰聰生氣地離開,決定自己一個人去游泳。怎知到了水坑,水果然都蒸乾了,留下一片濕濕的泥巴。

    “水坑上哪了?為甚麼不見了呢?”聰聰失望地在泥巴上打滾,突然身體碰一條軟軟的黑色物體,看樣子,好像是一條尾巴呢。

    “水坑走了,忘了帶尾巴?”聰聰自言自語,碰巧被剛飛過的小麻雀聽到。

    “水坑怎會有尾?你沒讀書的吧。傻瓜!傻瓜!”小麻雀一股勁地嘲笑聰聰。

    聰聰不明白小麻雀說甚麼,不過對方提到讀書,就想起愛讀書的明明。

    於是,聰聰便跑去請教明明:“看!水坑不見了,留下了尾巴,我們怎樣還給他好呢?”

    “哎呀!水坑怎會有尾巴呢,一定是小動物們留下的!”

    “小動物留下尾巴?”說,聰聰轉頭看自己的尾巴,幸好還在呢。

    “這不是我們的尾巴,因為小狗的尾巴是有毛的,而這尾巴卻沒有毛,對不!”聰聰自滿地說。

    “對!但哪是誰的尾巴呢?讓我看看!”明明拿起尾巴細心地觀察,然後在書架上拿出一本百科全書翻閱,仔細地分析“金魚不會斷尾巴,壁虎的尾巴有條紋,烏龜的尾巴比較短……都不對!”

    “啊!那天青蛙神色挺古怪,團團轉好像在找甚麼似的,會否是他丟了尾巴?”聰聰突然想起。

    “不會吧,青蛙沒有尾巴的!”明明覺得疑惑。

    “不如先看書吧!”這回輪到聰聰想看書了。

    “蝌蚪,古時寫作科斗,是兩棲動物——蛙的幼體,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

    終於真相大白了!原來蝌蚪脫變成青蛙的過程中,的確會掉尾巴。想起小青蛙當日慌慌張張的樣子,一定是在找自己的尾巴了。於是,聰聰、明明一起翻閱動物地址名冊,找到了小青蛙。

    “謝謝你們兩位把我的尾巴送回來!當天我的尾巴突然斷了,並被水沖走,我非常慌張。不過,後來同伴告訴我,脫尾巴是變成青蛙的必經之路,就不再害怕了!你們兩個連青蛙的成長規律都知道,真了不起呀!”

    “都是明明厲害,告訴我水坑沒有尾!”聰聰稱讚道。

    “是聰聰厲害!他會觀察身邊的事物,並堅持去找答案。”明明謙虛地說。

    經過“水坑丟失尾巴”的事,聰聰、明明終於明白堅持閱讀、觀察和思考要結合的重要性。

    而故事中的小水坑,那個在澳門東望洋山與大炮台山之間的小谷地末端,經過城市的發展和變遷,變成我們常到的市區——水坑尾。小朋友們,要記住“水坑尾”的故事呀!

    羊豬老師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小學通識經:親子活動發掘能力

明報  教得樂  2014-06-24

閱讀、看戲、一起經歷生活,似乎是普通不過的親子活動,原來用得其法,便是一套有效的家庭通識教育,能培養孩子的態度、知識、技能、語言,並啟發潛能。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曾任中大通識教育科碩士課程協同總監的鄭漢文便是利用書籍、電影、經歷,實踐對兩名兒子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科

從兒童通識做起

常識不等於常識科、通識教育不等於通識教育科,鄭漢文指出,通識概念有很多種,若以人生階段劃分,大致可分為4 類:小學時期的兒童通識、中學時期的少年通識,之後是大學生,以及成人通識,各有基礎。兒童通識由常識發展,開發潛能;少年通識從好奇心及關心的事出發;大學生的是「通才」,即跨學科探索;成人的則與工作效能有關,為完成一件事而學習。「少年時期,無論家庭通識做得多好,在學校的通識科(成績)未必可反映,但在兒童通識階段,若家庭做得好,常識科會見到效應,因為小學常識科貼近生活,不會太抽象。」他認為,家庭是實行兒童通識教育最關鍵的場所, 「與常識相關的通識以生活為本,(對小學生)自然是家庭生活」,並以常識讓孩子發展潛能, 「以多元智能的理論來說,人有6 8 種智能應於兒童期開發,例如語文、數學、空間等。如果廣闊地看待通識,(兒童通識)便是透過不同智能的興趣開展,令孩子能夠自己發現自己的能力」。

兒童通識培育「自問自答」鄭漢文表示,在兒童通識階段,家長可利用閱讀、電影、經歷去培育孩子ASKL 4 方面,即態度(Attitudes)、技能(Skills)、知識(Knowledge)及語言(Languages)。態度上,孩子要學會尊重別人想法,對不同意見持開放態度。

另外,須具探究精神,尋找未知的答案, 「要自小培養,家長『識都當唔識,唔識學到識』便很關鍵,不要子女一問便提供答案,嘗試與他一起找答案」。兩名兒子小時候多問他英文詞彙串法,他會與兒子一起翻查字典, 「讓他自己找答案,同時給他一個查找的過程,令他有尋找答案的技巧及能力」。他續稱,自主學習的過程為「人問人答、我問人答、人問我答、我問我答」, 「吸收知識首先透過別人問、別人答,例如有人問1 2 3……加到10 等於幾多,有人答55,知識累積了,但不是通識,只是記憶。後來孩子開始發問或回答,例如1 2 3……加到11 是多少,家長便教他算術」,最後孩子會懂得自問自答。兒童通識最終可啟發潛能,令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

閱讀:限購書量培養選書

鄭漢文在家中不同位置均設置book corner (圖書角),客廳、孩子的房間、床頭等,廁所也有, 「大家不時霸着廁所看書,哈哈。幸好家中有兩個廁所, 但兩個都有book corner」。他說,若住所較小,也至少設一個圖書角,但不要着孩子做讀書報告, 「若某些段落很好,我會建議兒子不妨寫下,可寫張卡片給爸媽或自己」。

不為寫報告不禁讀漫畫

兒子小時候,他又會與太太帶他們到公共圖書館借書及到書店「打書釘」, 「到圖書館每次只可借3 本書,在書店則於半小時內隨意找3 本心儀的,最後可買其中1 本。他們會很痛苦,嚷着要把3 本都買下,但不可以,這是訓練他們選書的習慣」。他認為,閱讀雖以文字為核心,但不限於此, 「所以家長不要因為漫畫無字而不准子女看,建立閱讀習慣最重要,是一生一世的」。現在他兩名兒子都會自行選書。

兒子漸漸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長子高小時見到日本動畫《地海傳說》漫畫版,嚷着要買,看得津津有味, 「當時我還未知道他想當漫畫家,也不明白他為何喜歡看槍械書籍」。

長子覓得當漫畫家志向

有次他們一家到加拿大多倫多探望朋友,有間書店的桌上放滿槍械及軍事等書籍,長子很喜歡一本槍械百科全書, 「那本書像辭典般厚,我說這麼貴這麼厚,買要有3 個理由」。

兒子說,第一,從未見過資料這麼全面的槍械書;第二,很多知識在香港遍尋不獲;第三,將來他所做的與這本書有很大關係, 「他說想做漫畫家,志向在當時透露,但不知怎樣畫一個人拿着槍,所以想研究不同的槍」。長子現時在大專修讀多媒體設計,又會在網上參考許多動畫,為當漫畫家作準備。

一起閱讀的做法大概實行至孩子15 歲,步入少年期的兒子開始有私人圖書角, 「床頭的是他自己的書,會自己儲錢買,我們不介入,是對他們少年時期的尊重」。

電影:定期輪流推介提升鑑賞力

兒子10 歲之前,鄭漢文每周舉行一次家庭影院,孩子逐漸進入少年期後,若只有3 人在家也會「開局」。一家四口輪流揀選影碟,「喜歡與否也要捱,大家輪流一次,互相尊重」。兒子年幼時最愛看《龍貓》,鄭漢文會借機介紹其他電影, 「宮崎駿也有《天空之城》喎,同一作者應該都不錯,一路開闊他們(電影接觸)」。

負責挑選電影的,須於不透露情節下提供理由,讓孩子學會欣賞電影, 「例如太太介紹《如來神掌》,會說當中的特技很爛,但很好笑,孩子會很好奇。又說電影講述拜師,對爸媽成長也有影響,進大學後許多老師影響我們。看完之後,講講哪齣電影其實模仿了它,周星馳的《功夫》便是,下次他們會看哪些(電影)有模仿,帶出一些(欣賞)深度」。

選戲預示發展興趣

鄭漢文認為,觀賞電影屬於閱讀,而且對兒童通識教育非常重要,從中可看到一個人的喜好、傳遞價值觀、促進思考、灌輸不同知識, 「從電影類型,完全可見孩子將來大概的興趣。科幻、畫功想像力豐富的電影,哥哥反應較大。凡是冒險、尋寶的,弟弟反應正面」。他在兩名兒子中二下學期時協助他們尋覓志向,讓他們有長遠的發展方向感。長子想畫漫畫、幼子想當旅行家, 「同一個家庭教育的,兩個性格不同,也有不同方向」。

「中場休息」估情節

電影橋段、故事發展讓孩子明白好與壞、是非對錯, 「我們毋須苦口婆心教訓他們」。

而電影大多屬敍事思考方式,他會在自製的「中場休息」時與兒子閒談,並「識都當唔識」,讓孩子猜想故事發展、導演想要表達的等等, 「要有理由、證據,然後推測,訓練他們估計、預期的技能」。若孩子有看不明白之處,家長可傳遞知識、講解, 「我也會說哪裏用了蒙太奇(手法),慢慢將他們的電影欣賞知識、鑑賞力提升」。

經歷知情意行檢討活動

與孩子的共同經歷,除了吃飯聊天、家庭旅行,鄭漢文會利用情景增加兒子的體驗,包括與親友聚會、教會生活、社會參與、鄰舍活動,可視乎家庭特徵安排。

在經歷中, 家長可用知、情、意、行4 個指標。

「『知』即知道、多認識了什麼; 『情』是對哪部分產生喜惡; 『意』即所立志向; 『行』是再次的行動,例如會否再去六四燭光晚會」,如果孩子對於某個地方或事情沒有知、情、意、行,活動便應該完結。

與其他家庭結伴增發問機會

鄭漢文說,孩子愈年幼,愈不要一個家庭落單去參與社會活動, 「我們一直是幾個家庭一起去,有同齡的孩子,他們之間自會有溝通,因為他們面對同一情景,例如不是太清楚為何(六四晚會)握着燭光」。孩子會找個較膽大的發問, 「通常是交叉問的,問自己的父母有時會有壓力,如爸爸好像講過但他忘記了。朋友的孩子會問我,兒子則問其他叔叔、姨姨」。孩子在當中會發現自己的潛能,例如有的善於照應、表達或發問。

他會與兒子參與六四晚會、七一遊行等, 「他們由年幼時的無知,變成對事情有認識。由無情,不知道身旁的伯伯拿着燭光哭什麼,到對六四有反思」。早前六四25 周年,長子撰寫了一篇半詩半散文的作品紀念, 「這是我視為很重要、十多年來的成果。用了十多年時間,他才慢慢形成自己對六四的意見」。

15 歲起以解釋後果為本

捍衛新聞自由遊行、反國民教育科集會等,鄭漢文與太太都有出席,他們會與兒子解釋原因, 「佔中我們已預備參與,已知會他們,也解釋了後果」。他解釋,約15 歲之後的孩子,通識教育以後果為本, 「做這件事有這些後果,做不做呢?不參與的後果也要講」。他笑說少年通識是另一個課題,但家長做好兒童通識,將有助少年時期的教育。


鄭漢文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價值教育與通識教育研究計劃統籌人,曾任中大通識教育科碩士課程協同總監。兩名兒子分別就讀大專及高中。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視藝練思維 科科通用

明報  教得樂  2014-06-17
By 曾嘉敏

「一般人誤會(選修)視藝科很浪費、是『閒科』,但我的信念相反,(視藝科)不是做手工藝這麼低層次,而是訓練學生觀察力、想像力、靈活思考、批判思維等。」賽馬會體藝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委員會主席謝小華認為,視藝科着重思維,藝術人才的創意有利不同產業發展,正好切合市場需要。

謝小華
   賽馬會體藝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委員會主席及校本評核分區統籌員、課程發展議會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副主席等。育有一子一女,分別就讀中五及中三。

  1無意識書寫+知識建構

  有時謝小華會讓學生無意識書寫(Automatic writing),學生在紙上寫些「無厘頭」內容,傳給另一名同學,續寫「無厘頭」。「有時傳傳,他們會笑出來,因為自己寫來寫去都是一個方向,正經的學生寫的都很實在,奇怪的同學會加上得意的內容,轉變思路,讓他們以另一方法去想事情。」有時畫畫中途她會叫停學生,將畫作交予風格截然不同的同學繼續畫, 「不能用自己的方法畫下去,不知不覺便要用第二種方法、筆觸去畫,以不同方式思考」。

  Knowledge building(知識建構)就是『拉人落水』一起思考。」謝小華說,知識建構本來是共通的思考能力,多用於生物、數學等範疇。「我曾經把很多紙張貼在牆上,課堂首5分鐘學生看到哪個題目、想到什麼便寫上。這是在一個範圍內,讓他們enrich(豐富)對方的內容,有時會有新的想法。」有學生原本在思考科學家與自己的關係,經知識建構,有同學提出有另一個地方比地球更適合居住,他的作品題目也因而調整。「一個人所想的有限,大家有不同想法,有時學生會採用同學的意見做最後作品。」

  2探險實驗

  要訓練觀察、了解社會,謝小華曾要求學生做探險實驗,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尋找別人找不到的東西, 「可預設一些無聊規則,例如乘車期間突然想下車便下車,之後向左走多少步等。人人的發現都不同」。有個學生去黃大仙,還坐在天橋行乞, 「她說過程頗迷惘,沒有人給她錢,她很無奈,也反思為何沒人給錢」。

  有同學去大自然,看看沙石、紋理、質感。有同學只去住所附近,但在三更半夜唱歌, 結果被人責罵。「( 目的) open-ended(無限制的),任他們透過經歷去感受。」學生的觸感及多觀察對創作很重要,她最怕學生說沒有喜歡的東西,「完全無感受,作文也作不到」。

  3SCAMPER(奔馳法)字母分別代表Substitute 替代) Combine (結合)、Adapt(改造)、Magnify(擴大)、Put to Other Uses 作為其他用途) Eliminate (消除)、Rearrange(重整)。「這不止是(關於)藝術的方法,文學也一樣,例如比喻、誇張、擬人法、擬物法等。所以這是思維上的提升。」有學生曾以「懶惰成就科技,科技亦令人更懶惰」為中心思想,想像配合科技,在一張椅子上滿足所有生活所需,便利用「結合」、「作其他用途」等技巧。「有學生想到可再懶一點,替她修飾(意念),在椅子下加上輪子,便可懶惰地坐上學。這也是同學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覺得作品不夠『懶』。」又有學生的作品以食物包裝承載不同器官(上圖),表達整容部分由漂亮變壞,用「替代」法把器官當成一般肉類。

  44Concept map(概念圖)先訂下焦點問題(focus question),加上相關概念,再找出概念之間的聯繫,繼而延伸多元化想法, 「想的時候可利用SCAMPER 的方法、compare and contrast(比較及對比)、六何法等」。她表示,每次學生都可從中突破框框、發現有趣的思路,再以視藝的手法表達出來。「教授時我不用art concept(藝術概念),舉例當老闆做管理時, 『情緒』、『原因』等便是相關概念。我也學生別只在視藝科利用concept map (概念圖),生物科、通識科等都用,有助理解不同概念的關係」。

  她曾經以「關愛」為題,以關心的人、事或物為引發點,有學生便用概念圖,想到天橋底下的尖石,繼而想起無家者的需要, 「學生覺得無家者已很慘,政府還要以尖石趕盡殺絕,不讓他們睡在橋下」。

  「失敗」作品乃紓壓出口

  除了不同思考方法,謝小華又會以九型人格、人生八階等協助學生了解自我,想想自己想要表達的。藝術也成了某些學生的情緒出口, 「創作過程中,有的會與我分享家庭的事、與父母的關係等,慢慢已more than art(超越藝術)」。一名中五生,曾經歷多重失敗而情緒低落,最初說是朋友的遭遇,後來才與謝小華分享個人問題,並以此失敗作為作品題材。「琴試不及格、成績差、外國升學計劃落空等,令她崩潰。她一直不敢拿取琴試成績單,後來因為要做作品,必須取回。完成(作品)後,她過了自己的關口(指接受失敗)。」無論把作品(上圖)放在家中還是拿回學校途中,學生都很坦蕩,沒有遮掩, 「就是要面對自己做得差,才有動力做得好」。父母看到作品也理解到女兒面對的壓力,不再步步進逼。

  教學相長學習新奇事

  視藝科同時有助其他學習, 「有學生想到關於整容的創作,蒐集資料時才知道整容原來與文化有關。據說有人去到韓國後,宣揚雙眼皮才有文化、單眼皮沒文化,令整容興起」。又有學生以體育為題,進而思考體育精神,再把主題訂為禁藥, 「他以反面方法思考,表達運動『出貓』的情,例如安裝引擎以便加速。他要研究每項運動的結構,才知道哪處可『出貓』」。

  鼓棍打魚蛋表現音樂質感

  正所謂教學相長, 「如果我大學畢業後,完全拒絕學生的(新)事物,一定脫軌」。教師要接受自己不會懂得所有範疇,要再學習。她笑說: 「有個學生以音樂為題材,我不懂,他逼我聽CD,一次是古典音樂,一次是新式的音樂。」那個學生是學校鼓團成員,對於團內有師弟妹欲一步登天、跳過沉悶練習的態度有些感受,以此為題創作出有趣作品, 「他聯繫打鼓與打魚蛋,以鼓棍打魚蛋,拿回校請大家吃。他希望別人感受到他一下一下打出來的texture(質感)、彈牙的感覺。我接受這是他作品的一部分」。這名學生又聯想到鼓與蛋糕的關係,創作了一個雕塑,是可切開的鼓, 「他覺得打鼓音樂與蛋糕一樣,可與人分享」。

  有學生喜歡黑洞、社會主義等,她都要去學習新知識, 「如果對他們想說的概念不認識,怎知作品是否做到所需效果呢?教學的過程豐富了我,所以教視藝科不會悶,每年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很不一樣」。

  視藝科文憑試「有證有據」評賞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見表)的藝術評賞(Art Appreciation)部分,謝小華說,教育界有兩大極端看法,一是擔心背景資料太多,二是認為屬「吹水」題目、看圖作文。她認為應取其平衡,情景與觀感兼備。

  「大家要明白當中(校本評核與公開試)的分別。」她指出,在校本評核的評賞研究,學生可任意蒐集資料,理解不同文化情景、社會現象及參考藝術作品後,豐富創作,比較着重context (背景),但別忘記須有perception(感知),即從視覺元素有所感受。公開試評賞部分只有45 分鐘, 謝小華認為應放下情景包袱, 純粹運用formal analysis 正規分析) 「我又稱為evidence-based analysis(證據基礎分析),即要有證有據。首先描述看到的,從中分析,再估計、詮釋其意義,並評論其表達與方法,例如用色是否適合? 是否與主題相關? 這不能說是『吹水』,因為需要感官與認知」。

  賞析藝術:4層次6部曲

  暑假將至,家長若計劃與子女參觀博物館、畫廊等,謝小華建議可先向孩子提供詞彙或問題,例如「相關」、「適合」、「有效」等,超越「我喜歡」、「我不喜歡」的純粹反應,或「好」、「漂亮」等概括形容。而藝術沒對錯之分,可鼓勵孩子盡量描述所見。

  家長可以「4 層次6 部曲」與孩子欣賞藝術。4 層次包括感官、形式分析、技巧、情感表達,並從中建構問題,幫助孩子了解藝術家達致表達目標的方式。6 部曲則在以上4 項加上融合經驗及評價部分。

  1. 感官

  線條——直線或曲線?

  形狀——規則或不規則?

  顏色——明亮或沉悶?溫暖或清涼?

  體積——平面或富立體感?

  紋理——光滑或粗糙?

  2. 形式分析

  藝術家如何安排局部,形成整體?

  重複——形狀、顏色如何?

  平衡——對稱或不對稱?

  焦點——哪裏是趣味中心?為什麼?

  空間——物件與觀眾的距離是遠或近?空間是混亂或整潔?

  方向——物件置於水平或垂直?是對角嗎?是螺旋形?

  3. 技巧

  藝術媒介——油畫、水彩、水墨、鉛筆、拼貼或其他?

  筆觸——細膩、粗獷、厚或薄?

  工具——藝術家如何使用雙手、刷、海綿等?

  藝術家花了多少時間創作?

  4. 情感表達

  藝術家如何表達感受或情緒?能否透過感官、形式分析和技巧傳達意思?例如平線可能表達平和心情、鋸齒線可能表達憤怒、暗紫色可能表達悲傷、誇張比例或不尋常顏色可能創造夢幻般的感覺。

  5. 融合經驗

  就所見的東西,有相關經驗或感受嗎?

  融合你的經驗,猜測藝術家想表達什麼?

  6. 評價

  看看作品的題目,認為他成功嗎?作品能否表達藝術家的意思?為什麼?有什麼證據?

  培養創作:眼看手要動

  至於創作,謝小華認為着重觀察及觸感,例如家長可收起孩子的手表,着孩子憑記憶畫出來, 「日對夜對的手表,究竟理解多少?孩子對於書包、最喜歡的拖鞋等,都未必可畫出來,因我們對日常生活易掉以輕心」。家長又可多帶孩子外出, 「山、水、海、沙,什麼都摸一番,以觸感感受」。

  她續稱,藝術並非追求技巧, 「有的學生傾向認為畫得神似、技巧高才厲害,但表達模式有許多種,這只是手(指技巧)、腦(思維)比手重要」。她表示,有學生的「手」非常厲害,但「腦」不願接受新事物,水平有限;相反,思維強的學生,才可做出特別、有趣的作品。

  謝小華不時與學生參觀展覽,接觸不同藝術作品。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設計自主小城市

明報 2014-06-15

親子木工系列(二)

上期介紹的拍翼小木鳥,你有沒有和孩子一起創作?太複雜?沒工具?不要緊,就算小手工做不了,至少也和孩子說說《天地一沙鷗》這故事吧!畢竟現今的孩子和父母一起溫馨的時間愈來愈少。而今趟介紹的創作,要準備和使用的東西更加容易簡單,但卻可和孩子談及生活以至價值觀等想法。城市規劃的議題,不就是近年香港最受關注的麼?別小看稚氣的孩子,他們往往能天真無邪而一針見血地揭露皇帝的新衣。

文、圖天仁

Chapter1給孩子讀的城鄉故事

和上次一樣,動手創作前先看看書和說說故事,不同的是,這次選來了分別適合孩子和大人的書本。先說孩子的, 故事為《城市老鼠和鄉下老鼠》(The CityMouse and the Country Mouse),原著是誰有不同說法,有說來自希臘歷史悠久的《伊索寓言》,有說是德國著名兒童故事作者格林兄弟(Brothers Grimm)編修到《格林童話》內,不同國家和語言的版本有很多,但內容分別不大,是說一隻住在城市的老鼠邀請另一隻住在鄉下的老鼠到城市作客之經歷,前者本欲以高姿態向鄉下老鼠介紹種種城市的好處,以為會令其朋友大開眼界和羨慕不已,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城市的種種,不但嚇怕了鄉下老鼠,更使牠認定了鄉郊的各樣好處;故事的寓意本是勸勉人們學會珍惜和欣賞自己擁有的東西,但放諸現今香港城鄉角力的矛盾上,似乎更多了一層值得我們思考的意義。

別忘記創作前分享故事的環節,今期推介相關的寓言故事——《城市老鼠和鄉郊老鼠》,任何版本也可以。(網上圖片)

Chapter2唔夠地供應?係真唔係啊?

大人看童話或許未感興趣,太厚太沉重的書更提不起勁閱讀,這本薄薄的,由本土研究社出版的《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正好情理兼備的,逐一揭開香港地少人多,必須移山填海、開闢土地的迷思,身為香港人,無不受到土地和住屋問題的困擾,問題的癥結,和人口政策、房屋政策及土地發展政策都息息相關,地少人多?人多在哪?本地出生率在下降呀!土地不夠?為何大地產商永遠也在建新樓盤?有人無屋住的數字多?還是有屋沒人住得起的數字多?面臨收地拆遷而在抗爭的,就一定是阻住地球轉和貪圖更多賠償?盲目搶地後在全港九新界擠滿高樓再把我們塞進300 呎唔夠的白鴿籠便是解決香港住屋問題良策?無論你支持什麼黨派,看完這本書必定讓你有所啟發。

理想城市有咩建築物?

今次要預備的東西和工具都十分簡單,小木塊的碎料、紙皮、Marker、剪刀和白膠漿便已是全部,但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準備好想像力、一些好問題和一雙聆聽的耳朵。大小形狀質地各異的小木塊,正好使孩子明白,創作不一定是由我們主宰,去把東西搓圓撳扁,反過來可按東西的既有特點來想像;當孩子正聚精會神繪畫不同大廈的時候,家長便可問以下的問題: 「你記得街上最多係咩舖頭?」「一個城市要有咩建築物呢?」「你鍾意多商場定多公園呀?」「你最鍾意迪士尼樂園,成個小城市都係迪士尼樂園得唔得呢?」……沒有對與錯的標準答案,卻有機會讓孩子放鬆地說出他對城市的印象和想像,也能讓家長無形中了解點點孩子的價值觀。

砌小木塊創造理想城市

樂高積木(LEGO),是全球最成功的玩具,當中和城市或房屋有關的主題佔了不少,其成功因素之一是,誘發出孩子憑着自己喜好去創建屬於他們的王國,別小看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孩子今天看似無稽的想法,就是他們一步步建立信念和價值觀的重要歷程,而且未來的決策和選擇將統統落在他們手上。現在以花費無幾的小木塊達到和LEGO相去不遠的效果,豈不妙哉?

後記

小弟曾於不同場地舉行這個木頭小城市工作坊,參與的孩子大多只有四五歲,但他們對於各式各樣的店舖、連鎖快餐店和商場等名字已是琅琅上口,更有孩子畫出某大金舖的招牌,可想而知我們的孩子現時活在怎麼樣的香港;而當我問他們,如果整個城市都是大商場好不好時,不少孩子都異口同聲說:「梗係唔好啦!有時我哋都想出去玩吓o架嘛!」這個連孩子也懂的道理,為何自命處處為香港着想的高官們卻不明白?

材料篇

紙皮
剪刀
白膠漿
砂紙
油性黑色Marker(粗幼各一)
薄木板(或厚紙皮)
形狀不一小木塊(如沒有,其實可以各式大小紙盒代替)

1 先用砂紙把不同形狀大小的木塊磨一會,以減少木刺和尖角
2 以粗幼不同的Marker 畫上各種店舖,如孩子未懂書寫某些字詞,家長可提議他們以符號或圖像代替
3 配合每塊木的形態,運用粗幼筆嘴、畫線和填塗等不同方法,盡量鼓勵孩子多作嘗試,並在木塊不同的立面畫上不同圖案
4 所有木塊畫完後,先放在小薄板上安排一下達至滿意效果,然後以白膠漿把各幢建築物逐一黏住
5 在大廈之間預留的位置上,畫上各種方向的馬路
6 如希望小城市的視覺效果更豐富,可先在紙皮上畫上樹木、巴士站、汽車或行人等,記着預留紙口位用來塗白膠漿
7 然後把各種已畫在紙皮上的圖案一一剪下,並把白膠漿塗在紙口位,然後按孩子喜好擺放及黏好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