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教得樂
2014-06-17
By 曾嘉敏
「一般人誤會(選修)視藝科很浪費、是『閒科』,但我的信念相反,(視藝科)不是做手工藝這麼低層次,而是訓練學生觀察力、想像力、靈活思考、批判思維等。」賽馬會體藝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委員會主席謝小華認為,視藝科着重思維,藝術人才的創意有利不同產業發展,正好切合市場需要。
謝小華
賽馬會體藝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委員會主席及校本評核分區統籌員、課程發展議會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協會副主席等。育有一子一女,分別就讀中五及中三。
1無意識書寫+知識建構
有時謝小華會讓學生無意識書寫(Automatic writing),學生在紙上寫些「無厘頭」內容,傳給另一名同學,續寫「無厘頭」。「有時傳傳,他們會笑出來,因為自己寫來寫去都是一個方向,正經的學生寫的都很實在,奇怪的同學會加上得意的內容,轉變思路,讓他們以另一方法去想事情。」有時畫畫中途她會叫停學生,將畫作交予風格截然不同的同學繼續畫,
「不能用自己的方法畫下去,不知不覺便要用第二種方法、筆觸去畫,以不同方式思考」。
「Knowledge
building(知識建構)就是『拉人落水』一起思考。」謝小華說,知識建構本來是共通的思考能力,多用於生物、數學等範疇。「我曾經把很多紙張貼在牆上,課堂首5分鐘學生看到哪個題目、想到什麼便寫上。這是在一個範圍內,讓他們enrich(豐富)對方的內容,有時會有新的想法。」有學生原本在思考科學家與自己的關係,經知識建構,有同學提出有另一個地方比地球更適合居住,他的作品題目也因而調整。「一個人所想的有限,大家有不同想法,有時學生會採用同學的意見做最後作品。」
2探險實驗
要訓練觀察、了解社會,謝小華曾要求學生做探險實驗,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尋找別人找不到的東西,
「可預設一些無聊規則,例如乘車期間突然想下車便下車,之後向左走多少步等。人人的發現都不同」。有個學生去黃大仙,還坐在天橋行乞,
「她說過程頗迷惘,沒有人給她錢,她很無奈,也反思為何沒人給錢」。
有同學去大自然,看看沙石、紋理、質感。有同學只去住所附近,但在三更半夜唱歌,
結果被人責罵。「( 目的) 很open-ended(無限制的),任他們透過經歷去感受。」學生的觸感及多觀察對創作很重要,她最怕學生說沒有喜歡的東西,「完全無感受,作文也作不到」。
3SCAMPER(奔馳法)字母分別代表Substitute (
替代) 、Combine (結合)、Adapt(改造)、Magnify(擴大)、Put to
Other Uses ( 作為其他用途) 、Eliminate (消除)、Rearrange(重整)。「這不止是(關於)藝術的方法,文學也一樣,例如比喻、誇張、擬人法、擬物法等。所以這是思維上的提升。」有學生曾以「懶惰成就科技,科技亦令人更懶惰」為中心思想,想像配合科技,在一張椅子上滿足所有生活所需,便利用「結合」、「作其他用途」等技巧。「有學生想到可再懶一點,替她修飾(意念),在椅子下加上輪子,便可懶惰地坐上學。這也是同學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覺得作品不夠『懶』。」又有學生的作品以食物包裝承載不同器官(上圖),表達整容部分由漂亮變壞,用「替代」法把器官當成一般肉類。
44Concept map(概念圖)先訂下焦點問題(focus question),加上相關概念,再找出概念之間的聯繫,繼而延伸多元化想法,
「想的時候可利用SCAMPER
的方法、compare
and contrast(比較及對比)、六何法等」。她表示,每次學生都可從中突破框框、發現有趣的思路,再以視藝的手法表達出來。「教授時我不用art concept(藝術概念),舉例當老闆做管理時,
『情緒』、『原因』等便是相關概念。我也學生別只在視藝科利用concept map (概念圖),生物科、通識科等都用,有助理解不同概念的關係」。
她曾經以「關愛」為題,以關心的人、事或物為引發點,有學生便用概念圖,想到天橋底下的尖石,繼而想起無家者的需要,
「學生覺得無家者已很慘,政府還要以尖石趕盡殺絕,不讓他們睡在橋下」。
「失敗」作品乃紓壓出口
除了不同思考方法,謝小華又會以九型人格、人生八階等協助學生了解自我,想想自己想要表達的。藝術也成了某些學生的情緒出口,
「創作過程中,有的會與我分享家庭的事、與父母的關係等,慢慢已more than art(超越藝術)」。一名中五生,曾經歷多重失敗而情緒低落,最初說是朋友的遭遇,後來才與謝小華分享個人問題,並以此失敗作為作品題材。「琴試不及格、成績差、外國升學計劃落空等,令她崩潰。她一直不敢拿取琴試成績單,後來因為要做作品,必須取回。完成(作品)後,她過了自己的關口(指接受失敗)。」無論把作品(上圖)放在家中還是拿回學校途中,學生都很坦蕩,沒有遮掩,
「就是要面對自己做得差,才有動力做得好」。父母看到作品也理解到女兒面對的壓力,不再步步進逼。
教學相長學習新奇事
視藝科同時有助其他學習, 「有學生想到關於整容的創作,蒐集資料時才知道整容原來與文化有關。據說有人去到韓國後,宣揚雙眼皮才有文化、單眼皮沒文化,令整容興起」。又有學生以體育為題,進而思考體育精神,再把主題訂為禁藥,
「他以反面方法思考,表達運動『出貓』的情,例如安裝引擎以便加速。他要研究每項運動的結構,才知道哪處可『出貓』」。
鼓棍打魚蛋表現音樂質感
正所謂教學相長, 「如果我大學畢業後,完全拒絕學生的(新)事物,一定脫軌」。教師要接受自己不會懂得所有範疇,要再學習。她笑說:
「有個學生以音樂為題材,我不懂,他逼我聽CD,一次是古典音樂,一次是新式的音樂。」那個學生是學校鼓團成員,對於團內有師弟妹欲一步登天、跳過沉悶練習的態度有些感受,以此為題創作出有趣作品,
「他聯繫打鼓與打魚蛋,以鼓棍打魚蛋,拿回校請大家吃。他希望別人感受到他一下一下打出來的texture(質感)、彈牙的感覺。我接受這是他作品的一部分」。這名學生又聯想到鼓與蛋糕的關係,創作了一個雕塑,是可切開的鼓,
「他覺得打鼓音樂與蛋糕一樣,可與人分享」。
有學生喜歡黑洞、社會主義等,她都要去學習新知識, 「如果對他們想說的概念不認識,怎知作品是否做到所需效果呢?教學的過程豐富了我,所以教視藝科不會悶,每年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很不一樣」。
視藝科文憑試「有證有據」評賞香港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見表)的藝術評賞(Art Appreciation)部分,謝小華說,教育界有兩大極端看法,一是擔心背景資料太多,二是認為屬「吹水」題目、看圖作文。她認為應取其平衡,情景與觀感兼備。
「大家要明白當中(校本評核與公開試)的分別。」她指出,在校本評核的評賞研究,學生可任意蒐集資料,理解不同文化情景、社會現象及參考藝術作品後,豐富創作,比較着重context (背景),但別忘記須有perception(感知),即從視覺元素有所感受。公開試評賞部分只有45 分鐘, 謝小華認為應放下情景包袱, 純粹運用formal
analysis ( 正規分析) , 「我又稱為evidence-based analysis(證據基礎分析),即要有證有據。首先描述看到的,從中分析,再估計、詮釋其意義,並評論其表達與方法,例如用色是否適合?
是否與主題相關? 這不能說是『吹水』,因為需要感官與認知」。
賞析藝術:4層次6部曲
暑假將至,家長若計劃與子女參觀博物館、畫廊等,謝小華建議可先向孩子提供詞彙或問題,例如「相關」、「適合」、「有效」等,超越「我喜歡」、「我不喜歡」的純粹反應,或「好」、「漂亮」等概括形容。而藝術沒對錯之分,可鼓勵孩子盡量描述所見。
家長可以「4 層次6 部曲」與孩子欣賞藝術。4 層次包括感官、形式分析、技巧、情感表達,並從中建構問題,幫助孩子了解藝術家達致表達目標的方式。6 部曲則在以上4 項加上融合經驗及評價部分。
1. 感官
線條——直線或曲線?
形狀——規則或不規則?
顏色——明亮或沉悶?溫暖或清涼?
體積——平面或富立體感?
紋理——光滑或粗糙?
2. 形式分析
藝術家如何安排局部,形成整體?
重複——形狀、顏色如何?
平衡——對稱或不對稱?
焦點——哪裏是趣味中心?為什麼?
空間——物件與觀眾的距離是遠或近?空間是混亂或整潔?
方向——物件置於水平或垂直?是對角嗎?是螺旋形?
3. 技巧
藝術媒介——油畫、水彩、水墨、鉛筆、拼貼或其他?
筆觸——細膩、粗獷、厚或薄?
工具——藝術家如何使用雙手、刷、海綿等?
藝術家花了多少時間創作?
4. 情感表達
藝術家如何表達感受或情緒?能否透過感官、形式分析和技巧傳達意思?例如平線可能表達平和心情、鋸齒線可能表達憤怒、暗紫色可能表達悲傷、誇張比例或不尋常顏色可能創造夢幻般的感覺。
5. 融合經驗
就所見的東西,有相關經驗或感受嗎?
融合你的經驗,猜測藝術家想表達什麼?
6. 評價
看看作品的題目,認為他成功嗎?作品能否表達藝術家的意思?為什麼?有什麼證據?
培養創作:眼看手要動
至於創作,謝小華認為着重觀察及觸感,例如家長可收起孩子的手表,着孩子憑記憶畫出來,
「日對夜對的手表,究竟理解多少?孩子對於書包、最喜歡的拖鞋等,都未必可畫出來,因我們對日常生活易掉以輕心」。家長又可多帶孩子外出,
「山、水、海、沙,什麼都摸一番,以觸感感受」。
她續稱,藝術並非追求技巧, 「有的學生傾向認為畫得神似、技巧高才厲害,但表達模式有許多種,這只是手(指技巧)、腦(思維)比手重要」。她表示,有學生的「手」非常厲害,但「腦」不願接受新事物,水平有限;相反,思維強的學生,才可做出特別、有趣的作品。
謝小華不時與學生參觀展覽,接觸不同藝術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