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教得樂
2014-06-24
閱讀、看戲、一起經歷生活,似乎是普通不過的親子活動,原來用得其法,便是一套有效的家庭通識教育,能培養孩子的態度、知識、技能、語言,並啟發潛能。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曾任中大通識教育科碩士課程協同總監的鄭漢文便是利用書籍、電影、經歷,實踐對兩名兒子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科
從兒童通識做起
常識不等於常識科、通識教育不等於通識教育科,鄭漢文指出,通識概念有很多種,若以人生階段劃分,大致可分為4 類:小學時期的兒童通識、中學時期的少年通識,之後是大學生,以及成人通識,各有基礎。兒童通識由常識發展,開發潛能;少年通識從好奇心及關心的事出發;大學生的是「通才」,即跨學科探索;成人的則與工作效能有關,為完成一件事而學習。「少年時期,無論家庭通識做得多好,在學校的通識科(成績)未必可反映,但在兒童通識階段,若家庭做得好,常識科會見到效應,因為小學常識科貼近生活,不會太抽象。」他認為,家庭是實行兒童通識教育最關鍵的場所,
「與常識相關的通識以生活為本,(對小學生)自然是家庭生活」,並以常識讓孩子發展潛能,
「以多元智能的理論來說,人有6
至8 種智能應於兒童期開發,例如語文、數學、空間等。如果廣闊地看待通識,(兒童通識)便是透過不同智能的興趣開展,令孩子能夠自己發現自己的能力」。
兒童通識培育「自問自答」鄭漢文表示,在兒童通識階段,家長可利用閱讀、電影、經歷去培育孩子ASKL 4 方面,即態度(Attitudes)、技能(Skills)、知識(Knowledge)及語言(Languages)。態度上,孩子要學會尊重別人想法,對不同意見持開放態度。
另外,須具探究精神,尋找未知的答案,
「要自小培養,家長『識都當唔識,唔識學到識』便很關鍵,不要子女一問便提供答案,嘗試與他一起找答案」。兩名兒子小時候多問他英文詞彙串法,他會與兒子一起翻查字典,
「讓他自己找答案,同時給他一個查找的過程,令他有尋找答案的技巧及能力」。他續稱,自主學習的過程為「人問人答、我問人答、人問我答、我問我答」,
「吸收知識首先透過別人問、別人答,例如有人問1 加2 加3……加到10 等於幾多,有人答55,知識累積了,但不是通識,只是記憶。後來孩子開始發問或回答,例如1 加2 加3……加到11 是多少,家長便教他算術」,最後孩子會懂得自問自答。兒童通識最終可啟發潛能,令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
閱讀:限購書量培養選書
鄭漢文在家中不同位置均設置book corner (圖書角),客廳、孩子的房間、床頭等,廁所也有,
「大家不時霸着廁所看書,哈哈。幸好家中有兩個廁所, 但兩個都有book
corner」。他說,若住所較小,也至少設一個圖書角,但不要着孩子做讀書報告,
「若某些段落很好,我會建議兒子不妨寫下,可寫張卡片給爸媽或自己」。
不為寫報告不禁讀漫畫
兒子小時候,他又會與太太帶他們到公共圖書館借書及到書店「打書釘」,
「到圖書館每次只可借3 本書,在書店則於半小時內隨意找3 本心儀的,最後可買其中1 本。他們會很痛苦,嚷着要把3 本都買下,但不可以,這是訓練他們選書的習慣」。他認為,閱讀雖以文字為核心,但不限於此,
「所以家長不要因為漫畫無字而不准子女看,建立閱讀習慣最重要,是一生一世的」。現在他兩名兒子都會自行選書。
兒子漸漸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長子高小時見到日本動畫《地海傳說》漫畫版,嚷着要買,看得津津有味,
「當時我還未知道他想當漫畫家,也不明白他為何喜歡看槍械書籍」。
長子覓得當漫畫家志向
有次他們一家到加拿大多倫多探望朋友,有間書店的桌上放滿槍械及軍事等書籍,長子很喜歡一本槍械百科全書,
「那本書像辭典般厚,我說這麼貴這麼厚,買要有3 個理由」。
兒子說,第一,從未見過資料這麼全面的槍械書;第二,很多知識在香港遍尋不獲;第三,將來他所做的與這本書有很大關係,
「他說想做漫畫家,志向在當時透露,但不知怎樣畫一個人拿着槍,所以想研究不同的槍」。長子現時在大專修讀多媒體設計,又會在網上參考許多動畫,為當漫畫家作準備。
一起閱讀的做法大概實行至孩子15 歲,步入少年期的兒子開始有私人圖書角,
「床頭的是他自己的書,會自己儲錢買,我們不介入,是對他們少年時期的尊重」。
電影:定期輪流推介提升鑑賞力
兒子10 歲之前,鄭漢文每周舉行一次家庭影院,孩子逐漸進入少年期後,若只有3 人在家也會「開局」。一家四口輪流揀選影碟,「喜歡與否也要捱,大家輪流一次,互相尊重」。兒子年幼時最愛看《龍貓》,鄭漢文會借機介紹其他電影,
「宮崎駿也有《天空之城》喎,同一作者應該都不錯,一路開闊他們(電影接觸)」。
負責挑選電影的,須於不透露情節下提供理由,讓孩子學會欣賞電影,
「例如太太介紹《如來神掌》,會說當中的特技很爛,但很好笑,孩子會很好奇。又說電影講述拜師,對爸媽成長也有影響,進大學後許多老師影響我們。看完之後,講講哪齣電影其實模仿了它,周星馳的《功夫》便是,下次他們會看哪些(電影)有模仿,帶出一些(欣賞)深度」。
選戲預示發展興趣
鄭漢文認為,觀賞電影屬於閱讀,而且對兒童通識教育非常重要,從中可看到一個人的喜好、傳遞價值觀、促進思考、灌輸不同知識,
「從電影類型,完全可見孩子將來大概的興趣。科幻、畫功想像力豐富的電影,哥哥反應較大。凡是冒險、尋寶的,弟弟反應正面」。他在兩名兒子中二下學期時協助他們尋覓志向,讓他們有長遠的發展方向感。長子想畫漫畫、幼子想當旅行家,
「同一個家庭教育的,兩個性格不同,也有不同方向」。
「中場休息」估情節
電影橋段、故事發展讓孩子明白好與壞、是非對錯,
「我們毋須苦口婆心教訓他們」。
而電影大多屬敍事思考方式,他會在自製的「中場休息」時與兒子閒談,並「識都當唔識」,讓孩子猜想故事發展、導演想要表達的等等,
「要有理由、證據,然後推測,訓練他們估計、預期的技能」。若孩子有看不明白之處,家長可傳遞知識、講解,
「我也會說哪裏用了蒙太奇(手法),慢慢將他們的電影欣賞知識、鑑賞力提升」。
經歷知情意行檢討活動
與孩子的共同經歷,除了吃飯聊天、家庭旅行,鄭漢文會利用情景增加兒子的體驗,包括與親友聚會、教會生活、社會參與、鄰舍活動,可視乎家庭特徵安排。
在經歷中, 家長可用知、情、意、行4 個指標。
「『知』即知道、多認識了什麼;
『情』是對哪部分產生喜惡; 『意』即所立志向; 『行』是再次的行動,例如會否再去六四燭光晚會」,如果孩子對於某個地方或事情沒有知、情、意、行,活動便應該完結。
與其他家庭結伴增發問機會
鄭漢文說,孩子愈年幼,愈不要一個家庭落單去參與社會活動,
「我們一直是幾個家庭一起去,有同齡的孩子,他們之間自會有溝通,因為他們面對同一情景,例如不是太清楚為何(六四晚會)握着燭光」。孩子會找個較膽大的發問,
「通常是交叉問的,問自己的父母有時會有壓力,如爸爸好像講過但他忘記了。朋友的孩子會問我,兒子則問其他叔叔、姨姨」。孩子在當中會發現自己的潛能,例如有的善於照應、表達或發問。
他會與兒子參與六四晚會、七一遊行等,
「他們由年幼時的無知,變成對事情有認識。由無情,不知道身旁的伯伯拿着燭光哭什麼,到對六四有反思」。早前六四25 周年,長子撰寫了一篇半詩半散文的作品紀念,
「這是我視為很重要、十多年來的成果。用了十多年時間,他才慢慢形成自己對六四的意見」。
15 歲起以解釋後果為本
捍衛新聞自由遊行、反國民教育科集會等,鄭漢文與太太都有出席,他們會與兒子解釋原因,
「佔中我們已預備參與,已知會他們,也解釋了後果」。他解釋,約15 歲之後的孩子,通識教育以後果為本,
「做這件事有這些後果,做不做呢?不參與的後果也要講」。他笑說少年通識是另一個課題,但家長做好兒童通識,將有助少年時期的教育。
鄭漢文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價值教育與通識教育研究計劃統籌人,曾任中大通識教育科碩士課程協同總監。兩名兒子分別就讀大專及高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