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2015-11-24  明報 - 教得樂

晚飯前,弟弟往沙發上一躺,我知道他昨晚太晚睡,現在有點睏了。這個時間不能睡覺的,因為會影響晚上的上床時間。弟弟也知道那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媽媽,你來幫我挖耳朵,不然我要睡著了。」「喂,哪有這樣的。」我心裏說好,但故作矜持。

「快來,不然我要睡了。」「好啦,」我已經拿來棉花棒和凡士林準備動工: 「你睡進去一點,讓我坐。」我一邊挖一邊問他今天中午學校餐廳吃什麼,閒聊一陣後看看馬上就要吃晚飯了,心疼他,說: 「弟弟,你睡一下就好,晚飯好了我叫你。」等晚飯好了,我叫他,他不理。於是我坐到沙發尾,開始拍打他的小腿。我拍得很輕,根本就是按摩力度。拍不超過十下,他動動小腿,嘴裏發出咕噥聲,意思是,我不喜歡,你可以停手了。但是我還是繼續拍,我不拍你怎麼醒得來呢。

等我拍到二十下時,他用極不耐煩的聲音抗議。

「我不拍你,你不起床啊。」「我會起床。」只有四個字,但那股不耐煩的程度,已經在「史上」衝進前三名。我認識他這麼久,他極少有這麼惡劣的態度出現。我看著他閉著眼的臉蛋,什麼話也沒接。

我讓。我心甘情願地在這個衝突點上讓步。

但我沒走開,隨手抄起手邊的小說《胭脂扣》。我從來不知道這部有名電影的原著小說這麼好看。它是姊姊這學期中文課「指定閱讀」之一。沒有制式課本,指定看幾本書,老師和學生就著書一起討論,最後會有申論式的考試。另外一本指定閱讀是龍應台的《目送》。

讓步助孩子度青春期

十分鐘過後,晚飯上桌了。我看了看弟弟的臉,他剛剛怎麼說來著,衝著他剛剛的態度,我現在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教」嗎?——你剛剛不是說你會起床?快點起來啊,你剛剛這麼兇,一點禮貌都沒有,現在可以起來嗎……我什麼也沒說。他可能也聽到了飯菜上桌的聲音,眼皮微微地動了動,卻重得睜不開。沒有孩子喜歡聽到大人囉唆,他動動眼皮可能是想告訴我, 「你別囉唆,我會起床。」我看著弟弟的臉,說: 「沒關係,想睡就睡吧。我不吵你。」「等一下爸爸回來,我再叫你。」我又讓步了。我常常「讓」孩子。他們愈大,我讓的愈多。

在節骨眼上讓步,是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的一種方式。

後來,我聽到他打呼的聲音。

後記:

孩子長大了沒?其中一個判斷方式:還沒長大的孩子,不喜歡白天睡覺。弟弟開始會在放學後睡著,表示他要長大了,對嗎?沒錯。後來他不只放學愛睡覺,只要遇上不上課的日子,他也變得不超過十二點不起床了——這些都是他小時候不會出現的現象。可惜當時無人告訴我,於是我用了傳統的權威,大喊他起床。青少年通常有「荷爾蒙劇變症候群」要處理,睡覺可能是一種「保護」機制。我走錯了方向,以致後來衍生出來的問題,愈滾愈大。

文:汪培珽


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40 萬,育有兩名兒女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向可汗學院取經

2015-11-17 明報 - 教得樂

上期談及可汗網絡學院(Khan Academy)如何以說故事方式,由給表姊用YouTube 補習數學到現在文理科兼備,全方位開放給全世界的老中青,他們還和面書創辦人朱克伯格贊助青少年突破科學獎(邀請13 18 歲的年輕人製作短影片來闡釋不同學科,要有特別點子,主題含括生命科學、物理與數學。

本屆競賽獲得來自86 個國家,超過2000 段影片參與),今年的冠軍是以7 分鐘拍了一條短片解釋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冠軍寶座竟有25 萬美元獎學金,特別處是教他的老師也有五萬美元,而學校亦得了10 萬美元以裝備實驗室。

說故事讓數學應用生活

以我自己為例,中學時數學不好,並非自己沒有能力,而是上課不專心,跟不上就放棄,只有或然率爆冷門,全班最高分,原因?

「打底」影片深入淺出解題原因是剛學打麻將,常輸早餐錢,於是聽老師說打牌的抉擇過程就是或然率的應用,我立刻上身,期考85 分,震撼全班同學,而可汗學院的方法就是盡可能讓故事說明數學如何在生活應用。

我代數不好, 於是登記了可汗學院,我這樣做有幾個目的,一是讓孩子們知道數學差的老爸仍在學習,是終身的學習,算是身教;二是讓自己腦細胞中不大活動的數理邏輯部分活躍起來,延遲衰老,屬於補腦營養品;三是學習新事物,當網絡學生讓自己年輕起來,正能量相對濃厚。

我先參加pre-algebra,不久到了初級班,然後是進階,每次見到新題目,通常會問學生是否要貼士提示,只會有三次,又會問你是否完全不明白問題,最實用是有一條相關影片為你打底,用最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相關題目。

課程按能力推進更彈性

學院不停問你是否很繁忙,鼓勵學生繼續學習,有星星獎勵,這種方法比在傳統班房由老師教導更具彈性,因為都是按個人能力一步一步提升學習能力,怪不得美國有愈來愈多學校把可汗學院列作正式學習內容,很多老師承認可汗學院教的比自己好,於是老師變了班上的補習老師角色,而有心的學生也可以在家學習,學校的分班制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現在香港的TSA,首先這是十多年前制定的全港學生評估,評估目的是建基於多元學習、快樂學習,誰知現在被質疑成為殺校的標準,考評局犯下最大的罪過是,常常以為全世界都懂的知識是罪過,以為要考評必須有出局者、失敗者才對得住考評這招牌,現在的悲劇就是自己定位錯了,懲教署為什麼不再叫監獄?就因為署方認為法官判罰,懲教的功能就是有懲有教, 考評局把「評」字拿走,改為「殺」字,變成考殺局,考試就是殺校的標準。

我提議各教育界別好好研究可汗學院的模式,從中定義網絡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差異,看看有什麼可以從中學習。

文:張堅庭


一身兼數職,導演、專欄作家、演員等,最享受的還是在家擔任CEO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暖水抹手摺位幫助更大 退熱貼貼額頭無助退燒

2015-11-09 明報 

小朋友五歲前,通常會出一次玫瑰疹。

  遇上高燒兼出玫瑰疹,有些家長慌失失,有些則淡淡定;有經驗的爸媽都知道,玫瑰疹是小毛病,不會引起併發症,毋須擔心;不過,若小朋友發燒、出疹,兼有其他徵狀,如結膜炎、手腳紅腫、血壓低等,就要小心是其他嚴重病的徵兆!

  談到發燒,不少家長誤以為「貼塊退熱貼上額頭」就可散熱,實情是無助退燒!兒科醫生送上退燒貼士:暖水掃「手摺」位,work

  文:吳穎湘、陳雅君
  圖:陳淑安、manode@iStockphoto

  發燒+出疹未必只是玫瑰疹

  玫瑰疹,雖然令小朋友發高燒、全身出現紅色小圓點,但一般在服食退燒藥後慢慢痊癒,令不少家長誤以為「發燒加出疹」只是小事。家庭醫生鄭志文說: 「家長見小朋友發燒和出疹,以為是玫瑰疹,兩三天會好,不用睇醫生。我好鄭重跟家長說,這情不一定是出玫瑰疹,有幾種嚴重病症要考慮。」

  川崎病:持續發燒、結膜炎

  其中一種是川崎病。身兼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會長的關日華表示,幾日前有個小朋友,發燒兼出紅疹,家庭醫生診斷為出玫瑰疹, 「但幸好當時家庭醫生曾提醒家長,若小朋友兩日後依然高燒不退,宜立即送往政府醫院。結果,小朋友果真高燒不退,送院後,經臨檢查及驗血,證實患上川崎病」。川崎病若延誤診治,可引致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血管病變。

  川崎病或受遺傳影響,以中國、日本、台灣等亞洲人發病率最高,本港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有39 人染病,當中出現冠狀動脈瘤的機會為5%

  「絕大部分患川崎病的個案都能及早發現,以丙種球蛋白、阿士匹靈治療約八星期,就會康復。小朋友服食阿士匹靈期間,家長宜保護他們,避免接觸水痘及流感病人,否則易出現韋氏綜合症。」此併發症可影響中樞神經及肝臟。川崎病成因不明,但跟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患者可能會出現六個病徵:

1. 持續發燒超過5
2. 結膜炎
3. 口唇、舌頭因黏膜腫脹而潮紅
4. 手腳紅腫
5. 身體出現紅疹
6. 頸部淋巴核腫大

  猩紅熱:出疹全身紅、血壓低

  「另外,若疹的形狀如瘀痕,有可能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而出疹令全身通紅,兼血壓低,則可能是猩紅熱的病徵,嚴重可引致器官壞死及休克,不容忽視,要盡快睇醫生。」


  發高燒很多時是危險信號,但何謂高燒?關日華說: 「以肛探計38.5℃或以耳探計39℃,並持續三至四天。」為對抗高燒,家長有好多古靈精怪招數,如用退熱貼、洗冷水澡、抹火酒等,關日華認為全部無用, 「將退熱貼貼在額頭,只能給小朋友冰涼感覺,無助散熱,反而應在微絲血管密集的『手摺』位置,抹上暖水,暖水可令血管擴張,待水蒸發時,身體的熱力亦會隨之被帶走。抹凍水或洗冷水澡,反而令血管收縮,不利散熱,而酒精亦揮發太快,無助散熱,而且酒精具危險性,恐火燒傷小朋友。」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達成夢想需勇氣衝勁

2015-10-27 明報 - 教得樂

《櫻桃樹》

作者:馬克薩莫塞特

出版社:格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5 5

故事摘要:

對岸有一棵櫻桃樹,男孩做夢都想吃樹上甜美的櫻桃, 然而,他要游過河去時,鳥兒飛來警告他,告訴他應該如何過河比較好,年復一年,他都沒有過河,錯過櫻桃每一個結果的季節, 直到櫻桃樹不在那裏……


有什麼東西或者事情是會讓你念念不忘,好想去尋找呢?當你要實現自己的目標或者夢想時,身邊有沒有人處處為你想,建議你三思,多方考慮,完善規劃呢?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哪些人會這樣關注你又給你指路明燈?又或者從來沒有人會這樣關注你,也不會思前想後,只要達成夢想,不管一切往前衝,盡快完成自己的目標?這些問題卻在「菜姨姨讀書會」裏熱烈討論,共讀材料就是這本書《櫻桃樹》。

父母愛護阻孩子尋夢?

故事開始的時候, 看見有個男孩,觀望着對岸一棵結滿果實的櫻桃樹,他凝神看着樹,不斷想「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樹」。甚至午夜夢迴,爬到樹上盪來盪去,吃着甜美的紅果實。於是,我問書友: 「有什麼東西或者事情是會讓你念念不忘,好想去尋找呢?」想不到,不少書友回應:「念念不忘的事?已經不是自己的夢想啦!而是每天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的事,最想做的就是竭盡心力為子女尋找解決方法。」聽罷,唯有繼續講故事,男孩好想擁抱櫻桃樹,於是有了一個計劃,就是準備好游泳用品,朝向對岸游過去。就在這重要時刻,有隻鳥突然飛到他面前,告誡他河水又急又冷,應該要造一條船、起橋、乘風帆或飛翔傘……過河才安全。再問書友: 「你會接受小鳥的意見嗎?」結果,他們這樣說: 「如果我是小男孩,勢在必行,盡快完成自己的目標,可是小鳥的意見也很合理,表面上是絆住他去尋夢,其實是為他設想啊!」突然,另一位書友這樣說: 「小鳥是自己的心魔,綑綁住自己去尋夢,怕失敗也怕輸!那麼,父母豈不是那隻小鳥?

基於愛護子女而阻礙他們去尋夢,甚至發掘自己的潛能?」

達成夢想非靠時機

《櫻桃樹》令人回味的地方,就是給我們強烈的反思,達成夢想,需要的不是最好的時機、最好的準備,而是勇氣與衝勁。作者透過寧靜又溫和的圖畫與文字來表達故事的寓意,不只是提示讀者要如何尋夢,更觸發了我反思,因為,菜姨姨在沒有最好的時機或準備之下,以單打獨鬥的形式走入社區,推廣「親子共讀」,十多年來只憑藉自己的勇氣與衝勁,達成夢想。

走進社區推親子共讀

如今, 怎樣承傳這個夢呢? 於是,我接受了「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董事局的邀請,擔任社區閱讀發展總監,組織「菜姨姨故事義工團」,進入社區,走入校園,期望能培育更多人成為推動親子共讀的旗手,滲入社區,為共讀文化加把勁,發熱發光。

文:菜姨姨
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跡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

電郵:choieebook2011@gmail.com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從「嘟」的一聲開始

2015-09-29  明報 - 教得樂

我把手機上諸如此類Apps 的提示音,能關掉的全關掉了,所以急事請打電話。因為這一聲「嘟」,常常是打斷思路、窒礙溝通的一種狀況。有一段日子,我家兩小一聽到手機的「嘟」,便會重重的來一下跟年齡不符的嘆息,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即將又會忍不住掏出手機,然後在手機上掃幾回之後,還會渾然忘卻原本跟孩子在談的好玩事兒。

不回信息渾身不自在

這也是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的觀察: 「我會把信息來時那『嘟』的一聲,看成『條件約制』(conditioning)。燈亮了聲響了,我們自自然然會有一種『哎吔,我要做些東西』的感覺;不回應信息的話,便感到渾身不自在。」你知道「巴甫洛夫的狗」這經典實驗嗎?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每次給狗送上食物前,都會同時亮燈和響鈴,日子一久,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誠然這種聯想令人不安,但跟無法即時回應鈴聲時的心理機制,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或不妙)。難為我們還傻傻的,滿以為手機令生活變得更方便更自主,卻在不知不覺間,早被手機「教化」得聽聽話話。

甚至乎,即使手機沒哼一聲,我們還是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掃。何念慈和一些歐美心理學家都有同樣的觀察:這根本就像吃角子老虎機。我們心癢難耐,有事沒事都要查看,是因為手機會不定期地「回報」我們——譬如facebook 上的動態分享、Instagram 發布的照片、友人給我們的「like」……資訊之多,要從中找到小小的新鮮快感委實不難。

手機「成癮」倡列精神疾患也難怪,新加坡精神病學專家曾向當地衛生部門提議,把手機上癮列入精神疾患一種。這個提議好像最後不了了之,但也說明手機對成人心理帶來的挑戰。同時,在現代生活模式中,我們對「成癮」兩個字需要增加想像力。畢竟,能令人「上癮」的,不再只有吃進肚裏、吸入肺裏的那些。

那麼孩子呢?

我家小學雞最近見媽媽終於換掉壞電話,馬上露出一副小狗的渴求表情(另一隻「巴甫洛夫的狗」?)。不過,他暫時只能繼續渴望了。我們都不想那麼快,向他那未成熟的小小腦袋,挑戰連大人都難以抗拒的手機生活模式。孩子和手機這配對,能慢則慢,不急不急。

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

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兒童館日本BB 最愛

2015-10-06  明報 - 教得樂

趁老公出差,匆匆回港三星期,感覺有很多事都要重新適應。首先,每天考慮帶MJ 去哪裏放電都經已很頭痛,如果住的大廈沒有會所,在香港適合兩歲或以下的地方真是少之又少,曾到過運動場的Playroom,但那裏混合了所有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他們跑來跑去,對嬰幼兒來說有點危險,所以除了去公園散步外就沒有其他適合他去的地方,但其實BB 也很需要上街啊!他們也很需要在家以外的地方學習啊!

日本兒童館設備齊全

在日本,每一天我都會帶MJ 去兒童館(館) 「放電」,所謂的「兒童館」是日本政府為18 歲以下的兒童而設的設施,提供一個讓兒童自由嬉戲的地方,並為不同年齡層的嬰幼兒、小學生和中學生服務,每一個區大概會有六至七間兒童館,館內會分開嬰兒室、閱讀室、集體遊戲室、運動室等,而裏面會有形形色色的玩具、棋、運動用品等供館內人士使用,這些物品一般都是由不同人士捐贈,所以不同兒童館內的設施也不一樣。

我家附近的兒童館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設備也頗齊全,館外有個大院子,更有一個小沙坑和孩子們玩耍的滑滑梯,好動好靜的小朋友也適合,而兒童館每天也會舉辦不同的活動,讓區內的媽媽互相認識大家,分享育兒心得,同時也可以讓小朋友學習社交,所以日本媽媽每天也會在兒童館流連。

香港難推BB 車只好用孭帶此外,自從移居日本後,我一直都沒有用過孭帶,出街只會用BB 車,基本上大部分地方都設有升降機,擁有完善的無障礙通道。

可是在香港, 除了點對點是地鐵站,不然根本用不了BB 車,由於父母家離地鐵站有一段距離,我根本不能獨自抱BB 同時摺BB 車上落巴士、小巴,我更試過遭的士司機拒絕幫我放BB 車,所以無奈只好用孭帶,一個人每天背起12 公斤的「大冬瓜」,原先買給父母做手信的按摩藥貼,結果只好自己全部用光。

這段時間,我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孭着BB 的媽媽,究竟是怎樣上廁所呢?

我為此問過身邊的媽媽朋友,有些說從不自己一人帶BB 出街多於3 小時,有些媽媽更已練成了背着BB 上廁所的絕世本領(我試過完全失敗)。

在日本,無論是大型商場或地鐵站的廁所,廁格內必定會有BB 安全座椅,讓媽媽安心來個方便,此外,每個商場必定有BB 休息室(赤休憩室)讓媽媽可以坐下,休息一下,不然日本媽媽(在沒有工人的情況下)怎能自己帶兩三個小孩,而從容不迫?

文:椰菜媽媽


新手媽媽,最愛DIY 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每月一次與你分享育兒趣事。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血緣,不是感情的保證

2015-08-18 明報 - 教得樂

很多人把「聽話的孩子」視為理所當然。最後嘗到苦果的人不少,只是他們沒將苦果拿出來與你分享而已。

孩子小的時候,多是聽話可人善解人意的。這時候的父母,也視孩子的這些特質為理所當然。

孩子乖巧懂事非理所當然

很久以前我對朋友說: 「要多花一些時間在孩子身上,他們還小,需要父母。交給別人帶,你三天兩頭不見人影,好嗎?……」朋友的回答似乎也言之成理。

「孩子是自己的。你跟孩子的感情是跑不掉的。」意思是,不論父母怎麼當,我們的血緣斷不了,不必緊張。

孩子是你的,任誰聽到這樣的答案也只能點頭稱是。當初大家的孩子都小,也都是聽話的乖孩子,我也沒想這句話裏有什麼破綻。

因為孩子的乖巧懂事,父母就更變本加厲地欺負他、壓榨他、要他好還要更好,一點也不曉得疼惜,只因為你視為理所當然。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不對勁時,通常都為時已晚。

孩子隨長大轉變易與父母衝突多年之後,見多了進入青少期的孩子,也聽多了孩子在一夕之間改變的例子。你那天使般的孩子,好像被惡魔在一夜之間調了包似的。我知道,當初你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培養出來的感情,就是你面對青少年孩子的「金鐘罩」。因為你了解你的孩子,因為你對你們的感情有信心——那種信心不是假想而來的,而是當初你花時間、用耐心慢慢累積出來的——於是你才可以面對因長大而轉變的孩子,心境不動如山。

這個不動如山的心境很重要,它就是你和孩子平安度過這個階段的緩衝器。

你會動不動就被青少年怪裏怪氣的樣子弄得發脾氣。然而,這時候父母發的脾氣,孩子已經漸漸「不怕」了,於是你就更氣急敗壞。好了,當父母氣急敗壞時,什麼不擇手段的管教方式都會使出來。

感情為緩衝器需時間培養

乖小孩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讓你打下深厚感情基礎的時間,也已經過去了。

最後你就會發現—— 「孩子是自己的。你跟孩子的感情跑不掉」——這句話不會永遠成立。血緣,不會是感情的保證。

這樣的故事, 很多家庭裏都會上演,只是,最後嘗到苦果的人,沒拿出來與你分享罷了。感情,永遠要靠時間來培養。

「重質不重量。」這樣的理由,不適用在培養感情上。培養感情,質和量,同等重要。

文:汪培珽

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40 萬,育有兩名兒女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走入大自然從繪本開始

2015-08-11  明報 - 教得樂

小朋友對大自然有何觀感?泥土很骯髒?有很多恐怖的昆蟲?植物和昆蟲在生態平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想孩子保持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而非一見蟲子即尖叫逃跑,不如從走入書中的大自然國度開始,認識牠們的可愛之處。

文:鍾家寶圖:黃志東

哪裏能看到較多植物與昆蟲?走入深山吧! 「旅行家」網站創辦人兼本地旅遊達人李以強(Charles),與女兒詠雪最常做的親子活動就是行山。Charles 熱愛大自然,詠雪亦受爸爸影響,從小跟他滿山跑,對植物、昆蟲不但不抗拒,更是充滿好奇心, 「她很喜歡爬樹、碌草地」,Charles 說。

帶圖鑑行山一同邊走邊看

沿着山徑走,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不同的物種。Charles 與詠雪行山時,習慣帶植物及昆蟲圖鑑傍身,隨時解答女兒的問題, 「家中最多的書種就是圖鑑。工作關係,我對各物種有一定認識,但也未必全然了解,因此會帶備圖鑑,跟女兒一邊行,一邊看」。他說,以這種探索模式行山,讓囡囡增長知識外,亦增添活動的趣味。

以遊戲包裝資料增孩子興趣他又提到,孩子的專注力較低,而圖鑑的內容較深奧,因此他會以遊戲的方式重新包裝圖鑑中平實的資料。「最簡單的就是互相提問,可以先猜包剪,贏的一方負責問。小朋友最喜歡挑戰!」問題中,他會特別挑選一些外形特別、色彩豐富,以及囡囡接觸過的物種,如像小袋子的豬籠草、常見的油甘子、顏色鮮艷的山橙、外形特別的兩面針等,引起她的興趣後,再介紹它們的外形特徵,之後便可延伸問它們的花是怎樣?會結出怎樣的果實?

另外,他說孩子們亦很喜歡「找找看」的遊戲, 「有些圖書要從圖片中找出有保護色的動植物,詠雪最喜歡跟我鬥快找答案」。

親子一起解難互動溝通

孩子們尋根究柢的精神,有時會令Charles 被追問到啞口無言, 「曾經帶過親子生態團,向參加者解說紅樹林的種類,有個小朋友問為何只有這幾種,已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他說,遇這些情形,父母們不妨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亦是親子溝通方式的其中一種。

入門爸媽可先選圖畫書

雖然像Charles 這樣熟悉生態環境,有時亦難以招架孩子的問題,但各位「行外人」爸媽亦毋須被嚇怕,除了閱讀進階版的圖鑑外,坊間有不少有關植物、昆蟲,圖文並茂且深入淺出的圖畫書,讓孩子由吸引的插圖、饒富趣味的故事引領,走入大自然世界。

好書推介

《和雨蛙爸爸一起昆蟲採集初體驗》
文、圖:松岡達英
出版:小魯

內容:由青蛙爸爸帶領兒子去採集昆蟲,涵蓋地面、地底、草叢、樹上的生物。圖書用上短頁翻頁對照設計,例如先展示石頭的表面,翻下短頁才看到躲在石頭下的蝸牛和蚯蚓;旁邊附有簡介,如螞蟻會把食物儲存在地底,植物是透過雌雄蕊繁殖等等,將繁複的草原生態扼要又完整地呈現。加上蝴蝶頁介紹的採集昆蟲工具及標本製作方法,可說是一本昆蟲採集的入門書。

此書獲台灣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但由於是日本繪本,並由台灣人翻譯,書中並非所有生物都屬香港常見物種,譯名亦不盡相同。

《野地上的花園》
文:凱薩琳嘉柏拉
圖:溫蒂哈波琳
出版:上誼

內容:植物沒有腳,如何「走」到不同的地方生長呢?書中介紹植物各種散播種子的方法,除了人類栽種外,種子亦可跟隨風、雨水、河流去旅行,動物亦會幫忙,如小鳥吃過果實後,種子隨牠們的糞便掉到其他地方去,聰明的種子亦懂得依附在狐狸的毛大衣上,搭一程順風車。插圖方面,作者以柔和的畫風,畫出種子、動物及大自然的不同形態,後頁亦有各種植物的特性。此書為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選書、出版人周刊重點書評推薦,並獲美國父母選書金牌獎、SONWA 兒童文學類自然書寫獎。

《昆蟲捉迷藏》
文:得田之久
圖:久住卓也
出版:米奇巴克

內容:原野裏,一班昆蟲準備玩捉迷藏,牠們分成蝴蝶組、蜻蜓組、蝗蟲組、甲蟲組, 在做「鬼」的臭蟲找牠們的故事中,滲入牠們的特徵簡介,例如蜜蜂喜歡花、螳螂愛吃小昆蟲、蝗蟲吃葉子等。畫面亦隱藏了不少有保護色的昆蟲,如綠色的竹節蟲混入葉子中,讓孩子一起投入昆蟲捉迷藏遊戲中。

《在植物園裡迷路》
文:垣內磯子
圖:辻惠子
出版:大穎

內容:小女孩入迷地看着植物園裏的各種植物,如喇叭花、荷葉、睡蓮等,不知不覺便迷路了,此時竟然有一班精靈如魔女、青蛙怪、小人兒等從植物中跳了出來,讓小女孩在園裏經歷了一段驚險奇幻的旅程。書中的植物圖片均為真實相片,精靈則是從相片中裁出的剪影,猶如從相片中活脫脫地跳出來,感覺奇妙外亦甚有現場感。

《毛毛蟲列車》
文、圖:西原實
出版:小魯

內容:毛毛蟲列車走過不同的地方,如山丘、草原、農場、地底、草叢等,接載甲蟲、獨角仙等不同旅客,從而讓孩子了解不同昆蟲的棲息地,例如蚯蚓住在地底,蜘蛛以樹為家等;還有牠們的生活狀,例如毛毛蟲愛吃蘋果。後頁另附有書中生物的資料供延伸學習。此書獲台灣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


查詢:2508 6231(城邦書店)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當嫦娥又給你月餅盒

澳門日報  2015-08-06

一年容易又中秋,每到這個時候,除了是大家發福的好良機,同時家中都會出現多個不同類型的月餅盒。盒子有方有圓,如果把它們棄掉也實在是浪費,但盒上又經常會印有嫦娥或者月亮,實用得來卻又帶些土氣,經常讓我們打消重用它的念頭。離中秋節還有一段時間,今期筆者決定把餅盒結合藝術,與大家一起開發餅盒的小宇宙!

今期所介紹的<<<丙烯顏料>>>,便是打救金屬餅盒的主角。它也是DIY界經常會用到的彩繪好幫手。<<<丙烯顏料>>>(Acrylic Colour)又稱為塑膠彩或壓克力顏料,是一種化學合成膠乳劑,與顏色微粒合成後成為顏料,它的好處在於不像水彩顏料一樣單薄並不防水,也不會像油畫顏料一樣容易碎裂及乾透需時長,所以是一種特別合適用於DIY的新型顏料。在液體時可用水清洗,而且成品具有快乾、顏色鮮艷、持久力強、防水等多個優點。簡單來說,就像是用塑膠來作畫一樣,用它來覆蓋“嫦娥”或藍罐曲奇Logo也絕對沒有難度。

準備好基本材料:畫筆,載有水的洗筆杯及紙巾,就可以開始動工。丙烯有專門的調和劑,但如果沒有畫家對質感的要求,調和劑並不必要。和油畫一樣,讀者在動手前可以先在餅盒上打上草稿,再填上丙烯覆蓋。約一至兩個小時,成品便可完全乾透。建議盒身和蓋的接位不要上色,先用膠紙封好,待成品乾透再把膠紙撕走即可。畢竟盒蓋位置經常磨擦,顏料再好也會出現磨損。當然又會有讀者有疑問:“我都不會畫畫,怕畫得都不好看!”<<<丙烯顏料>>>最大的好處在於具備了油畫的質感,不需要畫上花俏的圖案,只要畫上簡單的幾何圖形,又或是純色也好,每一筆都會記錄著凹凸不平的筆觸,像是油畫一樣“耐人尋味”的紋路,又會有誰會批評你的紋路呢?

表面完成,開始計劃如何設計內部。基於環保,可以用食物包裝盒的硬卡紙按照大小切割後,再包上花紙作為裝飾,製作成分割空間的格子。花花心思,一個看到都不太忍心用的金屬盒子,變成一個發揮創意、實用非常而且獨一無二的收納盒子,還是金屬的耶!而外國不少DIY達人還會運用<<<丙烯顏料>>>在牆上、杯子、筆筒作畫及粉飾家具。佈置家居,除了顏料,更重要的還是無限的創意呢!

說到<<<丙烯顏料>>>也是豐儉由人,澳門大部分文具店均有售,以馬利、溫莎牛頓和韓國的ALPHA這類大牌子較為常見,一盒十二色的大約四十至五十元不等。而隨著<<<丙烯顏料>>>越來越普及,在內地網上購物平台的質量上也達到一定水平,而且可以脫出所規限的十二色套裝,自由選擇喜愛的顏色,每瓶價錢八元以下便有交易。中秋節快到了,這次就不要錯過讓餅盒重生的機會了!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與孩子一起學語文 《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

2015-07-21  明報 - 教得樂
書名:《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
作者:牛牛姨姨(何美儀)

出版:陸續出版

執筆寫此稿時, 有些不知所措, 因為今次要推介的是我自己寫的書《開燈吧! 與孩子踏英語路!》,自己推介自己的書,有點不好意思。

兩年前,我已有意欲想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及喜愛的英文故事書一一跟大家分享,但一直都太忙,沒有時間整理。終於在老公鼓勵下,一氣呵成,6 22 日,成功出版。

認清孩子需要

陳惜姿在序中形容我是一個努力的媽媽。其實所有爸媽都是努力的,只是在比併的洪流中,很容易迷失。望着那七百位在沙田某補習社前排通宵的爸媽,心想,他們那麼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望子成龍,把心愛的孩子放在補習社,一個冷冰冰的房間,一個嚴厲的導師,一份份操練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的分數比較,結果會製造多少個沒血沒肉的孩子呢?

除了我這個牛牛姨姨,社區中還有很多親子閱讀大推手——菜姨姨、長頸鹿叔叔、怪獸叔叔……他們都是我尊敬的前輩。我們都是很努力的一群爸媽,盼望靠着一張嘴,一本書,讓爸媽們認清孩子的真正需要,建立更親密的家庭關係。

家長參考書及童書推介

我在《開燈吧!》第一章中,詳細分享了我推廣親子英語閱讀使命的心路歷程。我是到了人生的下半段,四十多歲,才開始擔起這使命,很明顯見證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話。但又若沒有了前段人生的教學及湊仔經驗,也就沒有我今天的信念。所以只能以感恩的心,繼續往前走了。

第二章介紹的是一些適合家長及老師讀的參考書。只有幾本,但已很夠用了。跟着的3 6 章都是故事書推介——分等級系列故事書、入門故事書、主角系列故事書、童書作家及插畫家推介。希望這些書目推介能在尋找合適孩子閱讀的故事書過程中,幫上爸媽們一點忙吧!

親子一起享受歷程

語文從來都是香港父母非常看重的「科目」,無論在小學或中學,中英文都是主科,計分比重較高。對大部分父母來說,中英文能力只是一個工具去達至求學的目的——升入Band 1 中學及大學。難怪市場上的文法班、拼音班、寫作班、英文面試班等都是長開長滿。

錢花了,時間用了,效果有多大?

功用絕對是有的,但如果這些班連孩子的學習心也磨滅了,那效果是否也抵消了?

這本書的名字是《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不是孩子獨個兒去學習,而是父母跟孩子一起去享受歷程。

社會福利署剛提出報告,2010-2011 18 歲以下的238 宗兒童死亡個案中,死於自殺最多,佔35 宗,數目比2008 2009 年上升逾三成。年紀最輕的只有10 歲。個案中有大部分是對前路感到憂慮,而憂慮來自不同的壓力。爸媽們,語文能力是其次,親子關係才是主幹!

文:何美儀
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