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2011-11-29
早前有受訪爸爸提及兒子大學選科,他覺得哲學抽象難懂,希望兒子另作他選。其實,在中西文化中,自古已透過哲學思考和解決人生種種難題。哲學,是思考問題的源頭,是追求智慧的學問。是以,出版社把以下這套書納入「可大可小」系列,適合一家大小一起讀。
文:讀書人書店(2739 7932)
爸爸,為什麼你愛我?」這些年,女兒冷不防就會有此一問,外子的回應總是千篇一律:「不為什麼,因為我是你爸爸。」男人大多怕表達愛意,女兒不滿意,於是轉過頭來問媽媽:「媽媽,那為什麼你愛我?」頑皮媽媽通常會反問: 「那為什麼你又愛媽媽?」「你愛媽媽什麼?」母女倆肉麻當有趣,喋喋不休……直至女兒聽見「肯定」的一句: 「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所以愛你。」於是,愛與不愛的問答遊戲,終於落幕。女兒在他者的肯定中,建立對自我的認同。
相信每個父母應該都聽過這一疑問,你會敷衍回應,抑或支吾以對。孩子年紀漸長,開始探索世界,好奇心滿瀉,連珠炮發的「為什麼?」,往往令人詞窮。其實,孩子提出問題,代表思維正在組織,學習獨立思考,爸媽的回應,其實可刺激思考。假若真的時間不許可,下次,可試試把這套書給孩子,讓他跟書中人物(飛兒和左夫),透過重複發問,就以下三個問題:「我為什麼存在」、「你為什麼愛我」及「為什麼不可以做我想做的?」自己找尋答案。
這套書的每一頁,有各式各樣的問題與解答。書裏所寫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夠刺激思考的路徑,幫助孩子清楚表達想法。爸媽或老師更可徵詢孩子是否贊同答案,或他們另有想法。其實,適當回應這類有哲學意涵的問題,等於鼓勵孩子認真和有條理地思考,孩子漸漸地就不會只看到事物表面,而能深入探索,延伸想法,繼而尋找可行的做法,幫助建立價值觀和尋找人生的意義。這些看似抽象的問題,包括「愛」與「被愛」、「存在」與「不存在」、「自由」與「不自由」,最終又回到真實的親子關係上。
小小哲學家系列套書(共三冊)書名:
《媽咪,我為什麼存在?》、《爸爸,你為什麼愛我?》、《為什麼不可以做我想做的?》
文:奧斯卡.伯瑞尼弗(Oscar Brenifier)
圖:戴爾飛(Delphine Durand)
譯者:袁宗綺
出版社:星月書房
作者奧斯卡.伯瑞尼弗的部落格:www.brenifier.com/englis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