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故事書替代教科書The Power of Reading《閱讀的力量》


明報 2011-11-22

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父母及老師,對於以故事書作為教科書有何感覺?

Dr. Stephen Krashen 是美國知名的第二語言學習研究者,其著作《閱讀的力量》中列舉多項研究結果,闡明「自由自主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對增進字彙、文法、寫作、口語、聽力等能力都有正面的效果,其效果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好。Dr.Krashen 發現,只要持續閱讀,拼字、文法、字彙都是可以不教而懂的。

回想三個兒子的英語能力,也是從自由閱讀中培養得來的:我每天必定與他們閱讀英語故事,他們小三、小四時的英語能力在班中已非常突出,所以我認同在學校英語課加插大量閱讀時間。然而,實際上,香港有多少間小學的英語課是以閱讀為重?又有多少間學校會有「以故事替代教科書」的膽量?

教育局在推動以閱讀為英語學習花了很大的努力。早在2004 年,課程發展處已推動名為「小學識字閱讀計劃」(Primary Literacy Programme-Reading ,簡稱PLP-R),並在約100 間小學為初小學生推行。透過一系列本土原創故事,孩子可接觸不同文體和故事情節。在課堂上,老師以分享閱讀的方法讓孩子建立對英語故事的喜好,增強朗讀的自信心。數年後,計劃更添了寫作部分,讓孩子透過協作學習,嘗試仿作及創意寫作。至於小四至小六,課程發展處已開始了伸延課程,現正在十多間學校試行。

  本港三個故事學習課程

教育局能這樣前瞻性地推行閱讀為主的教學課程,實令人鼓舞(詳情可瀏覽教育局網站,在主頁「搜尋」鍵入「Primary Literacy Programmes」)

不過,欣慰之餘也擔心,因為「小學識字計劃(閱讀及寫作)」(PLP-R/WReading and Writing)只用去課程的一半時間,那剩餘的一半時間,學校會怎麼善用呢?

有部分學校正採用另外兩套以故事為本的英語教學課程。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1999 年始便在小學推行以故事為本的「英語教學計劃」。計劃分初小(IELP)及高小(LLELP)兩階段,課程特點是以不同的教材照顧個別學習差異的學生。另一套是由青田教育設計的「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小一及小二用Magic Box 小故事系列, 小三至小六則用自行編製的「Ready to Go English Text Types」,材料選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故事。課程的其中一個特點,是要求孩子每天聆聽故事後要朗讀故事作家課。

這三個課程跟Dr. Krashen 倡議的「自由閱讀」法當然不同,但如果學校是以閱讀為英語學習的根基,大可採用這類課程,附加每天默讀時段,為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奠下良好基礎,相信效果也異曲同工。

書名: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The Power of Reading -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作者:Stephen D. Krashen

出版:心理出版社

內容:作者以此書提倡「自由自主閱讀」,從學術研究結果中展示閱讀與增進語文程度(書中所謂的「識字力」)的關係。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