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好媽媽不說負面語

明報  教得樂  2013-01-15
By 葉玫莉
 
Profile
 黎彥琳,Yennie Darkins ,現年27 歲,在香港土生土長,與任職私立學校的英籍丈夫Piers Darkins 育有3 名女兒影曦(7 歲)、靖翹(5 歲)及舒韻(兩歲半),常在facebook www.facebook.com/yennie.darkins)發表育兒心得,文章曾獲超過1 8 千個「like

「這麼年輕便做媽媽,一定做不成好媽媽。」在香港土生土長的Yennie(黎彥琳),21 歲嫁給外國人並誕下長女時,母親及親戚都不看好。一句負面話,幸好沒有一語成讖,7 年過去,她以行動證明,不論年紀,來自何方,只要肯堅持,肯花時間,指示清晰,誰都可成為出色的父母。

  「我的三個孩子會自己換衣服、弄早餐、吃飯、刷牙洗臉、穿襪子鞋子、收拾玩具、抹開飯,吃完會收拾碗筷放入廚房(連兩歲半的舒韻都懂)!此外,晾衫摺衫掃地等家務,她們老早懂了。」這節錄自人氣博客Yennie 一篇超過1.8 萬人「like」的文章。

  訪問當天,記者來到她們的住所,親身驗證3 個小女孩是否如Yennie 在網上所言般乖巧。

  7 歲的影曦搬出一大箱玩具,記者見她搬得吃力,幫她一把,她立刻說「唔該」。箱內玩具井然有序,全由她親自執拾。開飯前,兩歲半的么女舒韻拿抹布,爬上椅子,小手用力擦桌子。Yennie 在旁接受訪問,3 個女孩自己吃飯,用膳後自行收拾。外出拍照前,影與5 歲的靖翹各自穿鞋,毋須父母幫忙。

  3 人的自理能力毋庸置疑。

  作息準時晚上7 時至8 時入睡3 名女兒乖巧伶俐、有禮、作息準時,外人常說Yennie 夫婦倆很幸運,二人卻認為「幸運」的說法並不公道, 「在背後,(我們)下了很多工夫」。他們表示,想子女行為良好,父母先要適當規管。爸爸Piers 舉例說,分別為3 名女兒訂立睡覺時間,不容許女兒有藉口推遲。孩子問「為什麼(要在指定的時間睡覺)」,他們會耐心解釋足夠睡眠的重要,日子有功, 「睡覺時間就是睡覺時間」,毋須多花唇舌。

  訪問當天,晚上7 時便需上床睡覺的么女舒韻,時間一到便自動自覺換睡衣,聽故事,上床睡覺,並未受到記者到訪或兩名姊姊仍在客廳玩耍影響。影曦升上小一後,知道有些同學很晚才睡覺,每晚8 時要睡覺的她,也曾要求晚點睡。Yennie 向她解釋, 「他們晚睡是他們的事,你早睡早起,早上也有多點時間玩」。Piers 提醒,最重要是讓孩子清楚知道家長要求,並嚴格執行。

  立下限期讓孩子選擇

  作息沒有「話事權」,但女兒在其他方面卻有選擇權。如舒韻拿來兩本故事書,Piers 即表示, 「由於時間不夠,我們只能講一個故事,你選擇哪一本書?」選好後不能後悔。影曦早前「心大心細」,決定不了學長笛還是雙簧管。父母給予意見,並立下限期,要她選擇。二人指,這雖較花時間,卻避免因強迫孩子做不感興趣的事而爭吵連連,影響親子關係。

  許多父母一看見子女哭叫,便會妥協。Piers 指,孩子懂得以哭去控制父母,所以應從小教導他們「哭是沒用的」。Piers 隨即問舒韻: 「若想要玩具,哭有用嗎?」舒韻回答: 「沒用。」Piers 再問影曦: 「何時可以哭?」她答: 「受傷的時候。」Piers 指有些父母常認為子女年紀小,不懂大人的道理,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自小就與孩子講道理。


  中西合璧解決紛爭

  Yennie 在香港成長、Piers 來自英國,文化背景不同,對教養也有不同意見。一家三姊妹,難免有爭吵,以爭玩具為例,Yennie 初時會要求姊姊「大讓細」,但Piers 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女兒是獨立個體,應得到公平對待。後來,Yennie 怕把細女寵壞,開始接納Piers 意見,每當爭吵時,即引導她們公平解決。訪問當天,舒韻因影曦不借她玩具而哭,Yennie 即表示, 「你再哭就送你進房」,並着她與姊姊商量,有禮貌地問姊姊借玩具。

  父母過度溺愛小事化大

  在私立學校任職的Piers 也憶起,在學校曾遇一名12 歲學生,因分派不到想要的鉛筆顏色而哭,這令他驚訝不已。

  不過,最令他驚奇的是,其他同學見狀,即上前安慰,並表示願意與他交換。他指,這顯示香港有些孩子較懂得照顧、關心別人的感受;但同時亦顯示有家長過度遷就、溺愛孩子,以致他們較不成熟。

  父母着緊孩子無可厚非。但Yennie Piers 卻認為,有些父母「小事化大」。Piers 舉例說,曾有家長把孩子讀哪間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將來的職業及結婚時間都規劃好,深怕行錯一步便會影響孩子一生,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在餐廳遇過一對母子,母親因兒子遲到而斥罵,直至用膳完畢,仍不罷休。Yennie 和應道,把孩子不穿衣服、不吃飯等小事變成一場戰爭實在無謂,也影響親子關係。她表示,孩子有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父母不應把想法加諸孩子身上。

  負面說話記一輩子

  Yennie 曾在英國生活3 年,深深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國剛誕下女兒時,母親前往探訪,劈頭第一句就是「這麼年輕便做媽媽,一定做不成好媽媽」,但外籍家姑卻維護她說, 「我覺得她這個月以來做得很好」。「許多父母都習慣說負面話,以為這能令孩子發憤圖強,但事實是否如此呢?」她指正面的鼓勵比負面的話來得有效,並寄語本地家長, 「一句負面說話,孩子可能會記一輩子。  家長要小心說話,並學習怎樣包裝。如我着舒韻牽姊姊的手,她不肯,但我說『幫我照顧姊姊,牽着她的手,確保她安全』,她就很樂意。」

  讀本地校說粵語

  「有個中國人阿媽,識講廣東話好正常。混血兒不一定要讀國際學校,滿口英語,懂本地話、中國文化、能融入社會才是大道理。」最近Yennie 在文章中提及,她帶女兒回中學母校,旁人對她3 名女兒會說廣東話均驚訝不已。

  不少本地父母選擇把子女送往外地升學,更多家長扭盡六壬,誓要把孩子送進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或國際學校,Yennie 卻反其道而行, 「讀國際學校對她們來說較易,但卻學少了一種語言(中文)。雖然本地學校功課較多,但是值得的。」影曦及靖翹均就讀於住所附近的本地幼稚園。影曦在Piers 任職的私立小學讀小一。名校與否,二人並不在乎。Yennie 認為最重要是家長對孩子提供足夠支援,如密切跟進孩子學習進度。「與老師溝通也很重要」,影曦放學及靖翹上學時,她都會親自接送,並向老師了解在校生活。

  「大女的老師說她寫中文較慢,但寫得很漂亮。回家後,我向她轉述,並作出鼓勵。第二天,她便寫得更快」。

  父母應信任老師

  Piers 補充道,老師與家長的角色要平衡。他發現有些本地教師對家長心存懼怕,常把「家長希望這樣做」掛在嘴邊,而非從「對孩子好」的角度出發。「老師清楚了解什麼對孩子好,家長則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兩者應互相合作。做父母的,應信任老師」。

  不一樣的教養

  Yennie 年少時,父母都要工作,為她和妹妹安排不同的興趣班,如敲擊樂、芭蕾舞、小提琴等填補時間。他們的起居飲食均由外傭照顧, 「我記得妹妹有一次跌斷手,她呼喚的人是家傭,而非母親」。女兒出生後,她決定要做全職媽媽。丈夫上班時,Yennie 獨自照顧3 名女兒,沒外傭沒上一輩幫忙,她仍自得其樂。外人常猜想她如何辦到,她表示,只要依據一家人的生活習慣,訂下合適時間表,便能「湊得輕鬆」,並有空閒時間,與朋友吃飯、逛街。

  制訂時間表的貼士

  1. 早睡早起,孩子精神好。睡眠對孩子「超級重要」,有足夠的睡眠,孩子脾氣自然好,學習更有效,亦不用午睡。曾遇過家長因孩子精力旺盛,半夜才肯睡,遂安排孩子報讀兩間幼稚園,上、下午校各一間,為的是消磨孩子的精力。這邏輯有問題,本末倒置,家長應嚴格規定孩子的睡眠時間。

  2. 睡前安排故事時間,培養準備入睡的情緒。女兒67 個月時,Yennie 便開始在睡前講故事,或許她未能完全明白內容,卻能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影曦便曾試過,早上醒來後,坐在靖翹面前為她說故事。

  3. 讓孩子擁有專屬時間。Yennie 一直覺得「無論做什麼事,都應一家人一起做」,直至丈夫提出,父母應安排時間分別與各孩子獨處,讓其感受父母的重視。丈夫有時會獨自帶大、二女去看電影,這能令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名孩子身上,多加了解。孩子暫時的分離,亦能增進關係。建議有時間的話,讓孩子選擇一個與父母單獨前往的地方,突顯孩子的重要。

  4. 每天想好明天(甚至每星期)的午餐、晚餐,方便安排。

  5. 讓子女分擔家務。安排適當的家務予孩子,讓孩子更有責任感。多讚許,他們自然樂意,甚至會主動幫忙。家長也可設立行為獎勵表。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讓他們在睡前的故事時間多選一個故事,或是去公園玩、去圖書館借書等。


  6. 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自理能力愈高,父母工作量愈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