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席捲全球,人人聽K-pop、看韓劇、吃泡菜;在繪本世界,泡菜國的出品亦佔一席位。韓國進軍國際的繪本,本土意味濃厚是其一大特色,從中可看到港韓文化異同,例如中秋節,我們玩燈籠,他們就在跳舞;韓式壽司沒有魚生,包裹的是醃蘿蔔……翻書揭頁,就如韓遊了一圈。
文:鍾家寶
圖:陳淑安
追溯韓國繪本的起源,與當地的歷史息息相關。根據台灣繪本翻譯者林芳伶的說法,90 年代,韓國當地陸續出版了有關傳統民間故事的圖畫書,開啟了繪本之門;韓國曾為日本殖民地的歷史背景,加上後來政府大力提倡發揚韓國傳統文化,讓繪本家注入了不少本土的元素於創作之中,包括傳統建築、服飾、音樂等。
於韓國出生及成長( 居留至17 歲)的華僑Apple
Wong 亦深表同意,「韓國人的民族意識很強,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文化感到驕傲」。Apple 在台灣留學期間開始接觸繪本,及後因為工作需要,加上生了小孩,於是一直有看繪本,達20 年之久。
每次她回韓國,必定蒐羅一堆繪本, 「在韓國買書,我會挑選一些有關當地文化的」,例如關於韓國造紙術的《韓紙石仔》(譯名),以可愛的卡通簡述造紙的過程及紙的不同用途,裏面還附有不同紙質讓讀者親自觸摸;還有有關醃製泡菜的《今天是我家醃製泡菜的日子》(
譯名) ,「內容講述一到醃泡菜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忙個不停,鄰舍間亦會互相幫忙」,Apple
說: 「以前在韓國,未有機會看繪本,但看劇集時都感受到韓國人是很重情的。」
「書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她又說,在韓國,繪本亦算流行,在一般書店都能找到,爸媽們到韓國旅遊時也可入貨,雖然未必懂韓文,但看圖畫亦不難理解內容,也夠有趣,
「看書不一定為了認字,書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最長久,不會膩」。
當然,香港亦能找到不少中文譯本,Apple 推介《小莉的中秋節》。在韓國,中秋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稱為「秋夕」,古代農民會於當日祈求來年豐收。故事情節簡單,講述人們回鄉過中秋的情況,值得留意的是其插畫畫面豐富,
「當中有不少跨頁描繪街道風情、農樂隊巡遊、準備過節的情形等,其中包括kangkangsulle 傳統舞蹈,人們圍圈跳舞,慢慢加快節奏,直至筋疲力盡為止,是過節的指定活動」;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壽司》,講述小豬合眾動物之力製作壽司,細看能發現韓式壽司的做法,包裹在內的並非魚生,而是醃蘿蔔、炒蛋等,
「這些都讓我憶起很多童年回憶」,Apple 說,就如去了一趟韓國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