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李翊菱教授 著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p.69
  請利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情緒,與孩子做心靈的對談,討論他們生活中的快樂、驚喜、歡笑、期待等等。這些情緒最常出現在照片裡,照片的故事能夠啟發並延伸孩子的思考材料。如何教養出“富而好禮”的孩子?除每天擁抱孩子三十秒,聆聽孩子三分鐘,陪伴孩子三十分鐘外,必須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情感的滋潤。請善用休閒假期,換個方式度假,一起整理藏在箱內的舊照片,精選可以用來寫故事的作品。

p.76  教孩子說好話
  佛家有言:“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懂得讚美人的孩子,他一定常被讚美。在生活裡教孩子讚美人、說好話,比起整天在學校唸書爭第一名,而不知如何與人相處重要多了。
  見到喜歡或欣賞的事情就讚美,不欣賞的、不喜歡的要忍住不說,不要掃別人的興致。
  我聽見同學們嘰哩呱啦的閒聊,有個聲音說:“告訴你喲,我媽媽買電視機耶!”接著聽見老師女兒熟悉的聲音說:“有甚麼了不起,我家早就有了。”整個空氣一時凝結,變得鴉雀無聲。待客人離去,只聽見老師對女兒說:“同學分享好消息,是希望你和她一起高興,不要說些掃人興的話。若常常如此,他們就不跟你說心裡的話了。

p.85
  我們常責怪孩子讀書不專心、做事不專心、說話不專心。敢問為人父母者,當孩子跟我們說話時,是否真正聽見孩子的心聲?
孩子多麼希望爸媽能撇開一切,坐下來專心聽聽自己最近發生的事情,而不是老在責怪功課問題,導致孩子很想自我放棄。美國教育界有一信念,“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教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能只是期待學的老師。因此,要孩子功課好,首先要挽救已經疏離的親情。要挽回疏離之親情,請爸爸、媽媽專心學習“專心”。
請專心了解孩子的需要,讓他有被支持的感覺,增加對教養者的信賴。
請專心反問孩子的疑問,“反問”可給孩子重新思考事情的機會,也可釐清自己的觀點,並協助孩子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請專心擁抱孩子的身體,多以肢體語言溝通,減少行動電話的使用。如此,就不會各說各話了。

p.91
  成長中的孩子,都很重視父母的承諾,當我們無法允諾時,應選擇面對問題,與孩子相互討論而非避而不談。
  崇拜、反叛、狂飆是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成長過程必須經過的三大考驗。與這時期的孩子互動,是要鬥智而不是鬥氣,智取孩子對我們的信任非常重要。
  以不瓦解其自信心為原則,可趁機教他們法律的限制問題,並鼓勵孩子學習責任的意義,未來便可輕鬆的為孩子的“成人前期”做準備,不是一舉數得嗎?
  年輕人不喜歡現實的社會,才會藉著“叛逆”來突顯自己的價值系統。除非有立即性的危險,否則不要急於修正他的各種表現。如果家長能夠要求自己,再回頭走一段孩子現在走的路,從同理心的角度,多了解他心底所想,陪他玩他所玩的事物,支持他的選擇,並鼓勵孩子練習做自己。
  提早讓孩子體會,人生是經過一連串的抉擇來完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豐富的生活體驗,才能創造生命的意義。生命若有待,可容孩子慢慢來?

p.103
  性格養成教育,必須從幼兒時期開始。
  如何提升幼兒性格養成教育?
  從父母的生活教育觀念做起。因為孩子的性格及品德,必須藉著實際生活來鍛鍊。如果孩子學的只是知識教育,少了生活裡的磨練,他沒有機會品嘗人生的滋味。長期在順境長大的孩子,將來萬一遇到重大事故,較不能掌握立即性的、該有的判斷和應對,這對孩子是不利的。

p.122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機會。”許多父母常常因為個人經驗的投射,而有過多的擔心。擔心孩子若參與簡單的家務事,會影響他們的功課。
  放手吧,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們只要提醒他們該負的責任就可以了。讀書並非人生的全部,讓孩子學做家務事好處可多呢!我們的經驗是,自小懂烹飪、洗衣、洗碗、打掃、採購、修電鍋、修單車等事情的孩子,長大後在企業上的成就,是高人一等的。因為學習做事的過程,已經在訓練孩子處理事情的邏輯順序。讓他們學習做計劃,增加他們對事情的判斷能力。

p.127
  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但甚麼是幸福呢?是為了給孩子最高物質享受,而疲於工作賺更多的錢去交換?還是為了追求自己事業的成功,擁有世俗的名聲、地位、權力、享樂,才叫幸福?每個人為幸福二字所下的定義可以不同,但一個有了孩子的家庭,我認為能夠精確地掌握與孩子相處時刻的情緣,就是一種幸福。換言之,如果身旁有孩子圍繞的時候,我們就要用“珍惜”的心態來和他們相處,而不是以“挑毛病”來取代,或者把挑孩子毛病稱之為教育孩子。
  其實孩子要的不多,他們最大的渴望不是父母賺更多的錢,而是期待父母多留在自己的身邊,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討論課業上的問題等等。
  人生的煩惱,來自模糊的真相,但不要忘記人生有許多階段,會隨著不同年齡層次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何必急於完成人生所有的夢想?一步一腳印的踏實築夢,才能品嘗人生。因此,沒錢買房子用租的,沒錢買轎車搭乘公共運輸,沒錢買鑽戒戴玻璃的,總之減少欲望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做現階段有能力做的事情,才能讓生命見到曙光。

p.134
  俗話說:“小事用腦,大事用心。”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做父母的人要用心。人生的價值是經過選擇而產生,孩子的生命價值也需要做父母的人選擇正確,並且適合孩子天生條件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如此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p.144
  真正的快樂不是欲望的滿足,而是減少欲望。
  當一個人能夠內向探索,就能給自己的生命一個重新出發的力量。

p.174
  屬於高知識分子的教養者,容易陷於要求孩子走自己的路之迷思。殊不知學習計劃必須配合孩子先天的生理、心理條件。反觀書讀不多的父母親,不會事先安排孩子的前途,但了解失學之苦,只輕輕地提醒孩子努力向學才能有所發展,孩子無形中可以擁有最初的自主權並學習自理前途。
  看到新聞裡的父母剝奪孩子學習音樂的權利,我感到遺憾。他們忽略了,美育的品味與欣賞就是人文修養的開始,更是孩子紓解壓力的情緒出口。當孩子在無助時,若父母忘了給教予解惑並安慰,音樂可以舒坦他的心情,當孩子處在壓力之時,若父母忘了教孩子應如何調節情緒,好的歌詞所描寫境界,可以點化他們的人生困境。

p.187
  想要擁有的東西,必須是我們能掌握的。所謂儉約生活,就是東西用到壞為止,以及不擁有不需要的東西。
  “多少”的物質生活才叫夠?所謂給孩子最好的,一定是停留在物質提供的層次嗎?抑或是因為不能陪伴孩子,而為忙碌找到合理的藉口。
  少與多的關係:
  食物少了,嘴裡滋味多。
  熱鬧少了,獨處機會多。
  物欲少了,心裡安心多。
  閒談少了,讀書機會多。
  思考少了,傲慢態度多。
  傲慢少了,稱心如意多。

p.218
  強勢的教養者,易造就出沒有能力面對事實的孩子,他們的問題是“不知如何表達”。在長期處於接受命令而沒有機會辯解的制約裡,就是這種“有耳無嘴”上對下的教育模式,而孩子不知如何自我表達,就是只許聽,不許說的互動關係所造成的。
  想要讓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性格,從小鼓勵他們說話是重要的。只有生活在適切的溝通而沒有命令,以及懂得傾聽與學習表達的環境裡,才會有好的互動成果,這也是幫助孩子奠定未來人際關係的基礎。

p.225
  我的接待家庭,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教養者從不為個人成就之需,而疏忽孩子的生活教育。
  這些家庭只要發現孩子有任何的需求,一定立即停下他們的腳步以孩子為重。在了解孩子的需要後,經過商討,彼此決定進行計劃。不論結果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父母親的聞與問之行動就是一種關心。
  真正的教育不能與生活產生斷裂,首先要檢討的是父母本身。您是否為成就自己的事業,以致失去耐心而忽略孩子的需要?當希望孩子走你期待的路線時,我們是否已經為他們未來的社會資源做了準備?是否怕孩子變壞而圍堵他們的人際關係,卻又希望孩子有好的人緣。
  家庭會把孩子帶往何處去?由成長過程來定奪。

p.231
  人生衝突難免,親子間的不愉快更是生活常情。每個衝突的產生,都是發生在“結果不符合期待”的情況下,被堅持到底、不願意退讓的情緒主導。每個人都在追求內心的滿足,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情感,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如果只希望孩子,一切順從父母的意思去做,不能有意見;這股強迫的力量,就會讓孩子產生孤立感。
  話說回來,現代的父母忙的未必是養家活口的事,因為他們需要追求更多的名聲、地位、享樂及權力。他們絕對有心愛自己的孩子,但情緒失控讓他們變得未必有能力。
  教養者與孩子間的關係是一面鏡子。鏡子,可將事情的是非曲直清楚呈現,人因為有偏見,常常失去看清楚事實的能力。動輒以個人的恐懼或傳統想法,來掩蓋自己應該改變的認知。
  我的意思是,教育者會因為害怕自己的害怕,恐懼個人的恐懼,而不敢放手讓孩子走自己不熟悉的路。一方面希望孩子中規中矩,最好一切都能按照大人安排的路線完成;一方面又不肯降低自己的姿態去了解孩子心中所想,親子間的互動,同樣需要求取平衡點。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中產家長子女教養陷阱

澳門日報 2012-01-19

當草根階層向上流動,成為中產之後,他們在教養子女方面,遇到與自己成長時截然不同的挑戰。

一位中產專業人士對我抱怨,兒子讀書成績中上,但做事學習就是不肯“搏”,怕辛苦,比較hea。雖然有上佳的學習能力,但樣樣興趣,點到即止,見不到他非常熱愛些甚麼,沉迷些甚麼,甚至於似乎無欲無求。歸根究底一句,就是沒有向上奮發的動力和目標。

我笑對朋友說,“你的兒子有那麼努力打拼的父母,自小家裡有傭人打點一切,屋子裝修得美輪美奐,衣食住行應有盡有,每年闔家出國旅遊,眼前生活,已經抵達目標,還需要奮鬥些甚麼?孫中山有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你們革命已經成功,你的兒子還需要努力嗎?他無欲無求,沒有向你索取金錢和名牌,你已經走運了。”朋友承認,他為子女提供了無需努力便唾手可得的豐盈生活,損折了兒女的鬥心,因為改善未來生活也是學習和工作的主要動力,當下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沒有“需要改善的空間”,於是也就失去了奮發向上的動力。

生活過得去的朋友,如何控制對兒女的物質供應,營造恰可的成長環境,頗費思量。我們處於一個消費主義時代,人有了錢之後會身痕“善待自己”,盡情消費,甚少人富起來後生活依然簡樸,社會通常亦訕笑簡樸者為虐待自己的吝嗇鬼。我有時候會勸喩中產朋友不要在子女面前露底“炫富”,口沒遮攔的談財富,經常帶他們去餐廳吃大餐,逛商場購物。你兩夫婦想享受,找個空檔自己靜靜的去好了,以消費以外的其他方式來親子——例如到郊外行山,逛書店、圖書館、博物館,在家中動手DIY任何東西。讓子女感受到比實際經濟狀況要差一些,不是食飽無憂米,對他們反而有更大好處。

控制物質供應,就是要兒女有匱乏的感覺。匱乏感可以成為力爭上游的動力。所以,對子女物慾供應的後果是可大可小的,但並非人人都領略得到。不少人以為給兒女最好的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由草根上升到中產的朋友,以自己小時候很“恨”得到些甚麼而得不到的心態,現在回過頭來非常手鬆地供應給兒女,到發現兒女喜歡花錢而不喜“創富”,讀飽書但沒有一份做得長的工作時,才領略到“千金難買少年窮”的硬道理,只是後悔已經太遲。(窮的動力·三)

沈尚靑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一日之計在於晨《晨讀十分鐘》


明報 2012-01-17

你有晨讀的習慣嗎?地鐵、酒樓、快餐店很容易找到成人一大早在翻閱報章雜誌,但我們的孩子又有沒有晨讀的習慣?

兩位老師從1988 年起在日本大力推動「晨讀十分鐘」運動,至今全日本已有超過3 萬多所中小學參與。這個「寧靜的閱讀革命」慢慢傳遍亞洲,韓國、台灣、香港等地也有不少學校推行「晨讀十分鐘」運動,希望打破「孩子愈大,愈不愛書」的魔咒。

在網上搜尋到一份簡報,一群沙田區的中一學生於2009 年在校內調查晨讀效益。結果顯示,學生大都喜愛晨讀時段,認為晨讀令他們更愛中文閱讀,年紀小小也體驗到晨讀的好處。但令人憂心的是,8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取消英文晨讀時段,改為中文閱讀,因為他們找不到英語閱讀的樂趣,認為英文圖書太艱深了。

簡報沒有交代同學閱讀的英文圖書是否老師指定的。若是,那晨讀時段的安排就犯了大忌。其實「晨讀」的意思是大家一起讀。在美國,它有不同的名稱,如「持續默讀」(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 「自由志願性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和「拋開一切去讀」(Drop Everything And Read)。幾個名稱都反映「晨讀」的基本準則:持續讀,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沒有負擔(不以讀後感等去檢核)。孩子帶回校的,報章也好,雜誌也好,圖畫書甚至漫畫書也可以,只要沒有色情暴力成分便可。

此外,要使英文晨讀成功,老師這位閱讀領航員要負起示範閱讀樂趣的任務,透過唸讀、朗讀好的文章,帶頭分享閱讀素材,帶引學生進入閱讀世界。老師亦可利用同儕與友伴間的推動力——互相推薦好書。若班房內有豐富的英文圖書角,便更方便推行好書介紹等閱讀活動。

「習慣」要成自然晨讀是一個好習慣。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習慣」要成自然,最少要用上66 天持續每天做才成功。而要使沒有英語閱讀習慣的學生迷上英文圖書,在最佳的環境配合下,我認為至少要5 6 個月,每天不斷累積而成。

如果你孩子的學校有推行英文晨讀,請大家打從心底感激校長及老師的悉心安排,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工程。但話說回來,培養孩子對英文閱讀產生興趣單是老師的責任嗎? 「晨讀」再加上「家讀」,才能全方位啟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營造豐富的閱讀環境。「學校晨讀十分鐘」+ 「家庭晚讀十分鐘」= 每天20 分鐘的英語閱讀,可不能看小啊。

《晨讀十分鐘》這本書對老師和父母來說,確實是一本實用的參考書和工具書。除了闡述「晨讀十分鐘」的好處,令我歎為觀止的是,作者提供78種施行晨讀的成功策略和具體的操作方法,從如何啟發閱讀興趣,到創造閱讀環境、養成閱讀習慣、活用閱讀產生創意思考都一一詳列細解。有了工具書在手,實行「晨讀」和「家讀」時就更有信心了,於龍年試試實踐「晨讀」和「家讀」吧!

Book Info:

書名:《晨讀十分鐘》
作者:南美英
出版:天下雜誌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用孩子的思考來學習數學

澳門日報  2012-01-15

《直觀式數學——天啊!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

作者:畑村洋太郎

出版社: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8

除了很少數人,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數學無論如何都不是有趣的東西。但礙於這是不得不學的科目,每個人由入學那一天,或者說由牙牙學語那一刻起,都要面對由一數到一百,然後念九九乘數表……的數學問題。

不少數學教育專家嘗試從趣味入手,讓學習者從瞭解原理切入,從而瞭解運算方式為何如此,最終愛上數學。或者至低限度,並不討厭或害怕數學,而是“勇敢面對”。

日本一位資深教授畑村洋太郎寫的一本專門給小學生及小學老師看的書《直觀式數學——天啊!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就是一本這樣的讀物。此書由山石波書店出版,近日有中文版譯著,由台灣漢湘文化出版。

畑村洋太郎是日本工學院大學國際基礎工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自設畑村創造工學研究所。他的專業是創造的設計論,失敗學,納米加工學及醫學支援工學等,可說是工學專家。

作者在“寫在前面的漫長感言”中,提到他所認識的一位很懂數學的世伯夫婦,卻生了一個不懂計數的女兒,從而切入“為何討厭數學”及“設計淺顯易懂的數學”話題。解釋了作者為何在出版了第一本以中學生為對象的《直觀數學》之後,再出的第二本續集,以小學生為對象。

本書共有五個章:“每個數字都有隱藏的個性”、“炸蝦是從尾巴開始吃嗎?”、“計算數量後把最接近的大數拿出來”、“只算眼睛看得到的數字並不是算術”、“鞏固地盤之後再追擊”。書中還有一個頗具挑戰性的附錄:“熟記29×29的乘法表”。

筆者並不喜歡數學,但閱讀本書,感到興味盎然,因為畑村教授行文幽默,而且每每站在孩子角度討論數學問題。作者最令人感興趣的主張,是堅持所有的加減乘除,都由最頭(即最大的數字)做起(除法實際上就一直是這樣做了),其所持理由是這樣才最符合實際需要——每個要記住或最想知道運算的結果的人,都是想知最大數是甚麼,而不是個位數!即使告訴別人是甚麼數,也是由最大數說起。

本書涉獵小學基本數學概念,加減乘除外,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分數、正負數、平方根等,以圖解加故事說明,並且一直批評一向以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數學教學方式。作者在卷末談到韓國小學生乘數表唸到19×19,於是他挑戰日本小學生,嘗試唸29×29的乘數表。

本書名為《直觀式數學》以有別於現時我們實際在學的心算法。但他鼓勵學習者不斷Try and error的方式來計數,只有不斷嘗試,才可在錯誤中學到正確的算法(心算)

本書暢銷中日韓,銷數達五百萬。受到讀者熱捧,已經年邁的畑村仍精力十足,準備下一本書寫《直觀式物理》!


西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小兒濕疹的中醫防治

澳門日報 2012-01-14

小兒濕疹,學名“異位性濕疹”或俗稱“奶癬”,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慢性皮膚病,但不會傳染。約有3%的5歲以下兒童受到影響,60%會在1歲以下病發,約有70%的患者有個人或家族性的敏感疾病。

濕疹的發病原因很複雜,常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病。外在因素如氣候改變、日光、乾燥、動物皮毛、植物、化學物質、不當的護膚品等的刺激均可引發濕疹;內在因素如飲食不當、失眠、過度勞累、感染及內分泌失調等,均可加重濕疹病情。

小兒濕疹的症狀:皮膚痕癢及乾燥、出現、玫紅色的鱗屑,病發的部位通常都是對稱的;通常病發在面部,繼後伸延到頸、手及腳的內側部位,嚴重的會抓損皮膚而有傷口;長久病發的皮膚部位會逐漸增厚。手腳有裂紋,下眼臉有皺褶,嘴角有破裂。

根據皮疹形態,小兒濕疹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脂溢型:多發於出生後1至2個月的嬰兒,額部、頰部、眉間皮膚潮紅,有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部可有油膩的附著較緊的厚層脂痂。以後頸、腋下及腹股溝等處皮膚,可有糜爛、潮紅及滲液,一般於停乳或改善餵養後逐漸痊癒。

滲出型:此型較為多見,常見於3~6個月嬰兒,患兒多肥胖。雙側面頰部、前額部、頭頂、頷下可見紅斑、丘疹、小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等,尤以糜爛、滲液為多見。損害大小不一,境界不清,可散發或融合,嚴重者軀幹、四肢等部位也可發生,瘙癢較劇烈,可繼發感染。

乾燥型:好發於營養不良及較消瘦的小兒。皮膚乾燥,皮疹呈淡紅斑或有扁平小丘疹,上有糠秕樣鱗屑及結痂,或呈片狀浸潤,境界不清。主要發於面部,也可發生於四肢,瘙癢較劇烈。

中醫認為小兒濕疹是由於母親過食辛辣燥熱之品,遺熱於小兒;或因餵乳不當,飲食失節,脾失健運,蘊濕生熱,發為濕性小兒濕疹(脂溢型、滲出型);或為脾虛失運,血燥生風,肌膚失養,發為乾性小兒濕疹(乾燥型)。濕性者多屬濕熱,治宜利濕清熱;乾性者多屬脾虛血燥,治宜健脾養血。宜結合採用外治法,以下方法可輔助治療小兒濕疹。

中藥洗臉及洗澡:金銀花(也可加入白菊花)煲水給嬰孩洗臉及洗澡。功效清熱解毒止癢。

飲食輔助治療:冬瓜粥(粳米30克,冬瓜100克):將冬瓜切成小塊,與米同煮粥,粥熟即可食用。功效清熱利濕、解毒生津。

陳健成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人老心不老The Hundred-Mile-an-Hour Dog

明報 2012-01-10



英國童書作家Jeremy Strong,人如其名,就是個很強壯的傢伙:3歲時他從一樓睡房窗墮下,頭先着地受重傷;少年時代,活躍好動的性格讓他繼續進出醫院,左縫縫,右補補。現年62 歲,依然貪玩得像個少年,滿腦都是搞笑點子,名副其實的「人老心不老」,真叫人羨慕!

Strong 是開心快活人,希望藉幽默惹笑的故事,吸引孩子進入想像無限的圖書世界,為孩子帶來快樂。他相信只要孩子感覺到閱讀的樂趣,他們就會持續地讀下去。蒐羅一下Strong 的著作,你會發現他的搞笑風格貫徹始終,寫的都是惹笑有趣的故事。他曾嘗試寫悲哀的故事,卻愈寫自己就愈不開心,難受極了,結果索性擱筆,重新撰寫一個個快快樂樂的故事。

The Hundred-Mile-an-Hour Dog 是他其中一個惹笑系列的著作。故事環繞一隻跑得疾風似箭的獵犬Streaker。帶着一條跑得比法拉利、魚雷還要快的狗散步,大概想要到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吧! 牠的主人翁Trevor 是個個子細小的男孩,為了30 英鎊的酬金,他承諾了爸媽於復活節長假每天帶Streaker 散步,然而Streaker 實在跑得太快了,Trevor 完全不能控制牠,結果發生了一連串令人發笑的事情,還累Trevor 被警察逮捕,誤以為他是搶手袋和入屋行劫的犯人。Trevor 最後怎樣才能訓練好Streaker 呢?Trevor 看來要付出的真的不少啊!

適合高小及初中

這個系列的篇幅比較長,詞彙也較深,適合高小及初中的同學欣賞。這裏介紹的故事本就附有CD,全長73 分鐘,可一併訓練孩子聆聽英文的耳朵!初小的孩子們可閱讀Strong 的其他系列叢書, Cartoon Kid——新學年同學遇上了一位新老師,一位異於常人的老師。他說每一位同學都有超能力,是個超級大英雄!於是,故事的主角Casper Pete 就在校內開展了他們的超級大英雄的正義生活:共同對抗校內的欺負者。

單看Strong 其他系列叢書的名字已經惹笑十足, My Brother's Famous BottomCosmic PyjamasBeware! Killer Tomatoes 等。至今,Strong 已出版約80 本童書,獲獎無數。他投身文壇的故事也值得思考。早於8 歲,Strong 已經展現寫作意欲和天分,加上英老師Ms Cox 教導和循循善誘,讓他感受到寫作巨大的力量——只有在寫作中,你才有絕對的控制權,讓一切你可想像到的事情都發生了。Strong 能在小學時期就遇上他的伯樂,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回想,我們孩子的伯樂又在哪裏?除了老師,爸媽又可不可以成為他的伯樂?不過,身為爸媽的我們,還是要先和孩子一起沐浴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呢!

Book Info:

書名:The Hundred-Mile-an-Hour Dog
作者:Jeremy Strong
出版:Penguin Books Ltd.

備註: 不要錯過作者的網站www.jeremystrong.co.uk,不但有Strong 的故事書介紹,還有遊戲和給老師的教學好點子。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美國知名童書作家的科普系列《Tsunamis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澳門日報  2012-01-08

作者:Mary Pope OsborneNatalie Pope Boyce  出版社:Random House

出版日期:2007

早前在此介紹過美國著名童書作家(Mary Pope Osborne)的“魔術樹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小說,今天再來介紹這位女作家的另一系列非小說類(nonfiction)童書,也是“Magic Tree House”系列的Research Guide(研究指南)。研究指南至今已出了四十多本,內容廣泛,包括自然、動植物、考古、歷史事件、天文太空等,今天要介紹的是Tsunamis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海嘯與其他自然災害),此書是作者的小說“High Tide in Hawaii”(《夏威夷的巨潮》)的延伸閱讀書。

一般的科普書(尤其中文科普著作)大多是翻譯或編輯而成的書,Mary Pope OsborneResearch Guide與別不同的地方,是它有專業顧問提供意見。例如這一本講海嘯與其他自然災害的書,其科學顧問是“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教育及外展協調員,相當“猛料”;教育顧問是阿利桑那州一位在中學專門教授地球科學及古生物學的老師。

本書的編輯Jack Annie在前言中提到,Tsunamis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是在二○○四年南亞海嘯後開始著手製作的。到二○○七年才告出版。尋找、篩選資料花去大量時間。有關海嘯及其他自然災害的資料並不缺乏,而是太多,從中篩選出重點之重點,極考功夫。筆者翻閱此書,非常佩服它製作嚴謹,知識性資料之豐富,讀者會獲益匪淺。

本書分為七個章:1.Disaster(災難),2.Earthquakes(地震),3.Tsunamis(海嘯),4.Volcanoes(火山),5.The Ring of Fire(火環帶),6.Landslides and Avalanches(山泥傾瀉與雪崩),7.To the Rescue!(拯救)。

作者由南亞海嘯期間,與家人一起在泰國度假的英國女孩Tilly Smith因為兩星期前在學校課堂剛學過海嘯現象,因而救回許多人的性命為引子,談到地球上的多種可怕災難,我們有許多仍未認識的眞相。作者剖析地球構造時用了很生動的比喩,地殼有如桃子的皮,果肉就是由很熱的岩石和熔岩組成的地幔(mantle),桃核就是地球核心。核心有內核與外核之分,外核是熔化的金屬和岩石、內核是超熱的金屬,因為受極大壓力,所以仍是固態。

在“地震”一章,作者以圖文解釋地殼原來是“浮”在地幔上的,全球分為七個板塊,板塊移動時邊緣互相摩擦,或卡住。卡住之後再彼此鬆開,會釋放巨大能量,形成地震,本章談到史上多次大地震及在震災中自保自救的方法。

“海嘯”一章除了談成因與及時避難方法外,也提到一些有用資料:當海嘯來襲時,在海中心最安全,浪至多高多一兩呎,在沿海及岸邊最危險:兩呎浪到達岸邊,可以變成二百尺高水牆!

“火山”一章內容十分豐富,由火山爆發形態談到猛烈爆發令全球氣候變得嚴寒!細說海底火山及史上多次爆發的故事。

“山坭傾瀉與雪崩”,漫談兩種災難成因及預防自救的方法——包括被雪淹沒時以游泳動作逃出!

本書最後有Doing More Research的參考書、網站、DVD資料及使用方法,非常有用。

本書易讀而有趣,是學生或家長親子共讀的好讀物,謹此大力推薦!


西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汪培珽【時報出版】

父母要付出的是耐心、愛心和時間。
會閱讀的人,可以永遠不寂寞。

確立人生態度,必須趁早:態度關係著事業的成功,也關係著家庭的和諧,根本就是關係著整個人生。

你要好品格的孩子還是聰明的孩子?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孩子從小到大,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好品格?還是總要等到問題出現了,再說說大道理、或是劈頭訓斥一番,就以為這是在教育孩子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只會讓父母一輩子疲於奔命。

靜態的閱讀更能養成專注力:認知科學學者洪蘭曾提及:“電視螢幕是每秒二十四張的連續畫面,眼睛無法倒退回去尋找前面的資訊。”聲光音效加上應接不暇的畫面,只需要人腦短暫的專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時是無法派上用場的。但是聽故事對小孩來說,由於他們面對的只有許久才翻一頁的繪圖,既沒有聲光音效、也沒有快速轉換的畫面,這樣靜態的活動,將會需要較久的專注力。

別光“叫”孩子看書:只要我們持續地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一日將“自動自發閱讀”的開關啟動之後,父母只要順水推舟,確定孩子身邊的書本不虞匱乏,這個一輩子受用的閱讀嗜好,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請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地互動交流:雖然他是個愛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總是以孩子為重,開車帶孩子到處玩,但有一回我還是提醒他與孩子的互動太少了,這當然招來了他的抗議。我說:“你雖然陪著他們,但是在家裡時,你就像個活動家具;出門去玩,又變成了開車的司機。仔細想想,孩子已經九歲了,你真正放下工作與雜務,靜靜和孩子眼望眼、心貼心互動交談的時間,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應該要一起下盤棋、一起騎車去兜風,而不是他拼圖,你在旁邊看報紙;他騎車,你還是在旁邊看報紙。

如何把握讓孩子愛上書本的黃金時期?只要孩子還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讓他們愛上書本的最佳時機。只要遇到孩子願意平躺下來,就要趕緊挨著他們旁邊躺下唸故事書。以下時機,都非常適合用來唸故事書:
*用奶瓶喝牛奶的時間
*用奶瓶喝水的時間
*睡覺之前(包括午睡)
*累了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時
*孩子早上剛醒來,還乖乖躺在床上時

不以孩子的喜好為選書依據:
想像力:《小真的長頭髮》、《卡夫卡變蟲記》、《哈拉老爹說故事》
思考力:《哈利的花毛衣》、《想生金蛋的母雞》、《小貓逗公雞》
觀察力:《巫婆與黑貓》、《家》、《貝克的紐約》
邏輯推理能力:《爺爺一定有辦法》、《三隻小狼和大壞豬》、《公主的月亮》
機智能力:《阿文的小毯子》、《聰明的小烏龜》、《看誰在搞鬼》
幽默感:《我不知道我是誰》、《有趣的小婦人》、《明鑼移山》
其他:《奧力佛是個娘娘腔》、《我愛玩》、《魔奇魔奇樹》、《小灰狼》、《阿文的小毯子》、《小房子》、《花婆婆》、《艾瑪畫畫》、《小恩的秘密花園》、《芭芭雅嘎奶奶》、《下雨天接爸爸》、《小房子》。

可以先從得獎作品挑起:
中國時報“年度開卷”最佳童書獎
民生報“好書大家讀”推薦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獎
信誼幼兒文學獎

美國凱迪克獎
美國圖畫書大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好書獎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
國際安徒生大獎、英國格林威大獎、德國繪本大獎等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吃肉的大象

編著者:九把刀文,小內圖

出版事項:台北:春天,2010
不得了!大象要吃肉啦!消息一傳開去,平日在草原上作威作福的吃肉動物,嚇得趕緊開會討論,要不要向大象開戰。獅子首領把鬃毛都抓亂了,花豹決定拔腿就跑,老鷹彼此告誡要注意樹下的大象,蟒蛇縮成一團,野狼面面相覷,鱷魚想逃得遠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吃肉的大象》是九把刀繼《短鼻子大象小小》後的第二本童書。九把刀創作題材廣泛,有黑色喜劇、荒繆驚悚、浪漫愛情、奇幻等作品及其衍生產品,童書僅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