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菱教授 著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p.69
請利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情緒,與孩子做心靈的對談,討論他們生活中的快樂、驚喜、歡笑、期待等等。這些情緒最常出現在照片裡,照片的故事能夠啟發並延伸孩子的思考材料。如何教養出“富而好禮”的孩子?除每天擁抱孩子三十秒,聆聽孩子三分鐘,陪伴孩子三十分鐘外,必須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情感的滋潤。請善用休閒假期,換個方式度假,一起整理藏在箱內的舊照片,精選可以用來寫故事的作品。
p.76 教孩子說好話
佛家有言:“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懂得讚美人的孩子,他一定常被讚美。在生活裡教孩子讚美人、說好話,比起整天在學校唸書爭第一名,而不知如何與人相處重要多了。
見到喜歡或欣賞的事情就讚美,不欣賞的、不喜歡的要忍住不說,不要掃別人的興致。
我聽見同學們嘰哩呱啦的閒聊,有個聲音說:“告訴你喲,我媽媽買電視機耶!”接著聽見老師女兒熟悉的聲音說:“有甚麼了不起,我家早就有了。”整個空氣一時凝結,變得鴉雀無聲。待客人離去,只聽見老師對女兒說:“同學分享好消息,是希望你和她一起高興,不要說些掃人興的話。若常常如此,他們就不跟你說心裡的話了。
p.85
我們常責怪孩子讀書不專心、做事不專心、說話不專心。敢問為人父母者,當孩子跟我們說話時,是否真正聽見孩子的心聲?
孩子多麼希望爸媽能撇開一切,坐下來專心聽聽自己最近發生的事情,而不是老在責怪功課問題,導致孩子很想自我放棄。美國教育界有一信念,“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教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能只是期待學的老師。因此,要孩子功課好,首先要挽救已經疏離的親情。要挽回疏離之親情,請爸爸、媽媽專心學習“專心”。
請專心了解孩子的需要,讓他有被支持的感覺,增加對教養者的信賴。
請專心反問孩子的疑問,“反問”可給孩子重新思考事情的機會,也可釐清自己的觀點,並協助孩子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請專心擁抱孩子的身體,多以肢體語言溝通,減少行動電話的使用。如此,就不會各說各話了。
p.91
成長中的孩子,都很重視父母的承諾,當我們無法允諾時,應選擇面對問題,與孩子相互討論而非避而不談。
崇拜、反叛、狂飆是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成長過程必須經過的三大考驗。與這時期的孩子互動,是要鬥智而不是鬥氣,智取孩子對我們的信任非常重要。
以不瓦解其自信心為原則,可趁機教他們法律的限制問題,並鼓勵孩子學習責任的意義,未來便可輕鬆的為孩子的“成人前期”做準備,不是一舉數得嗎?
年輕人不喜歡現實的社會,才會藉著“叛逆”來突顯自己的價值系統。除非有立即性的危險,否則不要急於修正他的各種表現。如果家長能夠要求自己,再回頭走一段孩子現在走的路,從同理心的角度,多了解他心底所想,陪他玩他所玩的事物,支持他的選擇,並鼓勵孩子練習做自己。
提早讓孩子體會,人生是經過一連串的抉擇來完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豐富的生活體驗,才能創造生命的意義。生命若有待,可容孩子慢慢來?
p.103
性格養成教育,必須從幼兒時期開始。
如何提升幼兒性格養成教育?
從父母的生活教育觀念做起。因為孩子的性格及品德,必須藉著實際生活來鍛鍊。如果孩子學的只是知識教育,少了生活裡的磨練,他沒有機會品嘗人生的滋味。長期在順境長大的孩子,將來萬一遇到重大事故,較不能掌握立即性的、該有的判斷和應對,這對孩子是不利的。
p.122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機會。”許多父母常常因為個人經驗的投射,而有過多的擔心。擔心孩子若參與簡單的家務事,會影響他們的功課。
放手吧,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們只要提醒他們該負的責任就可以了。讀書並非人生的全部,讓孩子學做家務事好處可多呢!我們的經驗是,自小懂烹飪、洗衣、洗碗、打掃、採購、修電鍋、修單車等事情的孩子,長大後在企業上的成就,是高人一等的。因為學習做事的過程,已經在訓練孩子處理事情的邏輯順序。讓他們學習做計劃,增加他們對事情的判斷能力。
p.127
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但甚麼是幸福呢?是為了給孩子最高物質享受,而疲於工作賺更多的錢去交換?還是為了追求自己事業的成功,擁有世俗的名聲、地位、權力、享樂,才叫幸福?每個人為幸福二字所下的定義可以不同,但一個有了孩子的家庭,我認為能夠精確地掌握與孩子相處時刻的情緣,就是一種幸福。換言之,如果身旁有孩子圍繞的時候,我們就要用“珍惜”的心態來和他們相處,而不是以“挑毛病”來取代,或者把挑孩子毛病稱之為教育孩子。
其實孩子要的不多,他們最大的渴望不是父母賺更多的錢,而是期待父母多留在自己的身邊,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討論課業上的問題等等。
人生的煩惱,來自模糊的真相,但不要忘記人生有許多階段,會隨著不同年齡層次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何必急於完成人生所有的夢想?一步一腳印的踏實築夢,才能品嘗人生。因此,沒錢買房子用租的,沒錢買轎車搭乘公共運輸,沒錢買鑽戒戴玻璃的,總之減少欲望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做現階段有能力做的事情,才能讓生命見到曙光。
p.134
俗話說:“小事用腦,大事用心。”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做父母的人要用心。人生的價值是經過選擇而產生,孩子的生命價值也需要做父母的人選擇正確,並且適合孩子天生條件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如此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p.144
真正的快樂不是欲望的滿足,而是減少欲望。
當一個人能夠內向探索,就能給自己的生命一個重新出發的力量。
p.174
屬於高知識分子的教養者,容易陷於要求孩子走自己的路之迷思。殊不知學習計劃必須配合孩子先天的生理、心理條件。反觀書讀不多的父母親,不會事先安排孩子的前途,但了解失學之苦,只輕輕地提醒孩子努力向學才能有所發展,孩子無形中可以擁有最初的自主權並學習自理前途。
看到新聞裡的父母剝奪孩子學習音樂的權利,我感到遺憾。他們忽略了,美育的品味與欣賞就是人文修養的開始,更是孩子紓解壓力的情緒出口。當孩子在無助時,若父母忘了給教予解惑並安慰,音樂可以舒坦他的心情,當孩子處在壓力之時,若父母忘了教孩子應如何調節情緒,好的歌詞所描寫境界,可以點化他們的人生困境。
p.187
想要擁有的東西,必須是我們能掌握的。所謂儉約生活,就是東西用到壞為止,以及不擁有不需要的東西。
“多少”的物質生活才叫夠?所謂給孩子最好的,一定是停留在物質提供的層次嗎?抑或是因為不能陪伴孩子,而為忙碌找到合理的藉口。
少與多的關係:
食物少了,嘴裡滋味多。
熱鬧少了,獨處機會多。
物欲少了,心裡安心多。
閒談少了,讀書機會多。
思考少了,傲慢態度多。
傲慢少了,稱心如意多。
p.218
強勢的教養者,易造就出沒有能力面對事實的孩子,他們的問題是“不知如何表達”。在長期處於接受命令而沒有機會辯解的制約裡,就是這種“有耳無嘴”上對下的教育模式,而孩子不知如何自我表達,就是只許聽,不許說的互動關係所造成的。
想要讓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性格,從小鼓勵他們說話是重要的。只有生活在適切的溝通而沒有命令,以及懂得傾聽與學習表達的環境裡,才會有好的互動成果,這也是幫助孩子奠定未來人際關係的基礎。
p.225
我的接待家庭,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教養者從不為個人成就之需,而疏忽孩子的生活教育。
這些家庭只要發現孩子有任何的需求,一定立即停下他們的腳步以孩子為重。在了解孩子的需要後,經過商討,彼此決定進行計劃。不論結果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父母親的聞與問之行動就是一種關心。
真正的教育不能與生活產生斷裂,首先要檢討的是父母本身。您是否為成就自己的事業,以致失去耐心而忽略孩子的需要?當希望孩子走你期待的路線時,我們是否已經為他們未來的社會資源做了準備?是否怕孩子變壞而圍堵他們的人際關係,卻又希望孩子有好的人緣。
家庭會把孩子帶往何處去?由成長過程來定奪。
p.231
人生衝突難免,親子間的不愉快更是生活常情。每個衝突的產生,都是發生在“結果不符合期待”的情況下,被堅持到底、不願意退讓的情緒主導。每個人都在追求內心的滿足,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情感,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如果只希望孩子,一切順從父母的意思去做,不能有意見;這股強迫的力量,就會讓孩子產生孤立感。
話說回來,現代的父母忙的未必是養家活口的事,因為他們需要追求更多的名聲、地位、享樂及權力。他們絕對有心愛自己的孩子,但情緒失控讓他們變得未必有能力。
教養者與孩子間的關係是一面鏡子。鏡子,可將事情的是非曲直清楚呈現,人因為有偏見,常常失去看清楚事實的能力。動輒以個人的恐懼或傳統想法,來掩蓋自己應該改變的認知。
我的意思是,教育者會因為害怕自己的害怕,恐懼個人的恐懼,而不敢放手讓孩子走自己不熟悉的路。一方面希望孩子中規中矩,最好一切都能按照大人安排的路線完成;一方面又不肯降低自己的姿態去了解孩子心中所想,親子間的互動,同樣需要求取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