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2012-01-14
小兒濕疹,學名“異位性濕疹”或俗稱“奶癬”,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慢性皮膚病,但不會傳染。約有3%的5歲以下兒童受到影響,60%會在1歲以下病發,約有70%的患者有個人或家族性的敏感疾病。
濕疹的發病原因很複雜,常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病。外在因素如氣候改變、日光、乾燥、動物皮毛、植物、化學物質、不當的護膚品等的刺激均可引發濕疹;內在因素如飲食不當、失眠、過度勞累、感染及內分泌失調等,均可加重濕疹病情。
小兒濕疹的症狀:皮膚痕癢及乾燥、出現、玫紅色的鱗屑,病發的部位通常都是對稱的;通常病發在面部,繼後伸延到頸、手及腳的內側部位,嚴重的會抓損皮膚而有傷口;長久病發的皮膚部位會逐漸增厚。手腳有裂紋,下眼臉有皺褶,嘴角有破裂。
根據皮疹形態,小兒濕疹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脂溢型:多發於出生後1至2個月的嬰兒,額部、頰部、眉間皮膚潮紅,有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部可有油膩的附著較緊的厚層脂痂。以後頸、腋下及腹股溝等處皮膚,可有糜爛、潮紅及滲液,一般於停乳或改善餵養後逐漸痊癒。
滲出型:此型較為多見,常見於3~6個月嬰兒,患兒多肥胖。雙側面頰部、前額部、頭頂、頷下可見紅斑、丘疹、小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等,尤以糜爛、滲液為多見。損害大小不一,境界不清,可散發或融合,嚴重者軀幹、四肢等部位也可發生,瘙癢較劇烈,可繼發感染。
乾燥型:好發於營養不良及較消瘦的小兒。皮膚乾燥,皮疹呈淡紅斑或有扁平小丘疹,上有糠秕樣鱗屑及結痂,或呈片狀浸潤,境界不清。主要發於面部,也可發生於四肢,瘙癢較劇烈。
中醫認為小兒濕疹是由於母親過食辛辣燥熱之品,遺熱於小兒;或因餵乳不當,飲食失節,脾失健運,蘊濕生熱,發為濕性小兒濕疹(脂溢型、滲出型);或為脾虛失運,血燥生風,肌膚失養,發為乾性小兒濕疹(乾燥型)。濕性者多屬濕熱,治宜利濕清熱;乾性者多屬脾虛血燥,治宜健脾養血。宜結合採用外治法,以下方法可輔助治療小兒濕疹。
中藥洗臉及洗澡:金銀花(也可加入白菊花)煲水給嬰孩洗臉及洗澡。功效清熱解毒止癢。
飲食輔助治療:冬瓜粥(粳米30克,冬瓜100克):將冬瓜切成小塊,與米同煮粥,粥熟即可食用。功效清熱利濕、解毒生津。
陳健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