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草根階層向上流動,成為中產之後,他們在教養子女方面,遇到與自己成長時截然不同的挑戰。
一位中產專業人士對我抱怨,兒子讀書成績中上,但做事學習就是不肯“搏”,怕辛苦,比較hea。雖然有上佳的學習能力,但樣樣興趣,點到即止,見不到他非常熱愛些甚麼,沉迷些甚麼,甚至於似乎無欲無求。歸根究底一句,就是沒有向上奮發的動力和目標。
我笑對朋友說,“你的兒子有那麼努力打拼的父母,自小家裡有傭人打點一切,屋子裝修得美輪美奐,衣食住行應有盡有,每年闔家出國旅遊,眼前生活,已經抵達目標,還需要奮鬥些甚麼?孫中山有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你們革命已經成功,你的兒子還需要努力嗎?他無欲無求,沒有向你索取金錢和名牌,你已經走運了。”朋友承認,他為子女提供了無需努力便唾手可得的豐盈生活,損折了兒女的鬥心,因為改善未來生活也是學習和工作的主要動力,當下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沒有“需要改善的空間”,於是也就失去了奮發向上的動力。
生活過得去的朋友,如何控制對兒女的物質供應,營造恰可的成長環境,頗費思量。我們處於一個消費主義時代,人有了錢之後會身痕“善待自己”,盡情消費,甚少人富起來後生活依然簡樸,社會通常亦訕笑簡樸者為虐待自己的吝嗇鬼。我有時候會勸喩中產朋友不要在子女面前露底“炫富”,口沒遮攔的談財富,經常帶他們去餐廳吃大餐,逛商場購物。你兩夫婦想享受,找個空檔自己靜靜的去好了,以消費以外的其他方式來親子——例如到郊外行山,逛書店、圖書館、博物館,在家中動手DIY任何東西。讓子女感受到比實際經濟狀況要差一些,不是食飽無憂米,對他們反而有更大好處。
控制物質供應,就是要兒女有匱乏的感覺。匱乏感可以成為力爭上游的動力。所以,對子女物慾供應的後果是可大可小的,但並非人人都領略得到。不少人以為給兒女最好的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由草根上升到中產的朋友,以自己小時候很“恨”得到些甚麼而得不到的心態,現在回過頭來非常手鬆地供應給兒女,到發現兒女喜歡花錢而不喜“創富”,讀飽書但沒有一份做得長的工作時,才領略到“千金難買少年窮”的硬道理,只是後悔已經太遲。(窮的動力·三)
沈尚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