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誰奪走了他的夢想


明報2012-02-28
有一天,台灣的報紙頭條刊出兩則重要新聞,上半版是林書豪登上TIME 雜誌封面,他躍起身子投籃的英姿;下半版則是台裔設計師吳季剛的平價服,再度被美國總統夫人穿上身。台灣人將他們稱為「台灣之光」,聚集了那麼多的掌聲與喝采,而我卻覺得,真正了不起的人,其實是林書豪的父母親與吳季剛的父母親。
他們是「父母之光」,他們也向所有的教養者提出一個極其迫切的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像我的孩子一樣,你會支持他嗎?給他圓夢的機會?讓他可以成功?」
「以愛為名」扼殺孩子
假若我們的孩子有資質可以上世界一流的好學府,他卻告訴父母親,打籃球才是他的夢想,父母的反應會是什麼?假若我們的孩子明明是個男生,從小卻只愛玩洋娃娃,不喜歡飛機、汽車,與別的男孩子全然不同,因此受到不少異樣眼光與抨擊,父母親不會要求他改變嗎?將娃娃奪走,把汽車、飛機塞給他,大聲斥責: 「你是個男生就應該像個男生的樣子!」這樣的劇情常常在我們生活中演出,我們都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我們才要努力的教給他們,卻全然沒有意識到我們正「以愛為名」,親手粉碎了孩子的夢想,扼殺了他可能成功的機會。
林書豪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那幾天,一位記者問我:「我們該如何教導年輕人,讓他們可以擁有夢想?」我對記者說:「夢想不需要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我們會失去夢想,反而是因為教育的關係。」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時空穿梭者;是神力超人;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而大人總是苦口婆心的對他們說:「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這是行不通的,那是不可能的……」到了學校之後,分數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成績不好,便很難得到老師的認同,看見的不是皺眉就是搖頭;聽見的不是嘆氣就是「不可以」。孩子的夢想,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奪走的。
夢想才是人生的基礎
在小學堂裏,有時會聽見家長焦慮的說:「怎麼辦呀,老師!我孩子的作文寫的都不是真實的事。」我總是安撫家長,慎重的拜託他們:「就讓孩子保留一點夢想吧,夢想才是人生的基礎呀。」夢想,是做為一個人最貴重的擁有了。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龍生九子各不同


明報 2012-02-21

當我創辦小學堂的第二年,一位苦惱的母親,帶着面無表情的孩子,找我抱怨: 「我是醫生,我先生是教授,我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孩子會這樣?不像我,也不像他爸爸。」站在我面前的孩子,看起來是個倔強的女孩,剛上初中,但肯定不是頭一次聽見母親的不滿,她已經學會,毫不在乎的面對一切。並且找到對抗的方式,那就是自暴自棄。
寫作文的時候,抄完題目就發獃,一個字也不寫。我悄悄在她身邊觀察了幾次,稱讚她在課本上畫的圖很漂亮:「妳一定有畫畫的天分。」我熱情的表揚她,她反應冷淡的回答:「也還好。」「要不然以後作文課妳就畫畫吧。」她未置可否。然而她真的畫了圖,我請她稍加說明,她在圖畫旁邊寫了字,就在作文紙上,然後,她的文字愈寫愈長。兩年後已經可以完成通順的作文,只是依然是面無表情的時候居多。
畢業那一天,她的母親特意感謝了老師們,臨走時,母親問她:「妳要不要跟老師說……」母親的話還沒說完,她已經迅速的,全心全意的擁抱住我。
雖然她一句話也沒有說,這卻是我做為一個老師,最好的獎賞了。
在龍年的這個時刻,我想到了「龍生九子」的典故。連人類都望子成龍了,偏偏龍生的孩子卻沒一個像龍的,真是情何以堪?我頭一次看見「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時候,直覺的認為,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等到我創辦了小學堂,真的與孩子長期相處,這才明白,只把注意力放在「不成龍」三個字上,而忽略掉「各有所好」四個字,真是危險的謬誤。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他與生俱來的性情與喜好,孩子不需要成為父母親的復刻版,更沒有責任成為「龍的傳人」,他就是他自己,才能肯定自己,成就自己。龍是很珍貴的異獸,牠的孩子若與牠相同,不管有多優秀,也只是龍而已。但牠的九個孩子,各有特色,像是能負重的贔屭、夠機警的螭吻、好美食的饕餮……等等,牠們成不了龍,卻憑着不同的本領,闖出各自的名號,同樣成為珍貴的異獸。
來到香港工作,恰好住在九龍半島,「龍生九子」的典故,給了我很大啟發。而我常常想起那個擁抱,做為父母或老師,誰不貪求這樣的獎賞?或許,就從「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開始做起吧。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



押韻神功 誰與爭鋒(Stick Man)

明報 - 教得樂  2012-02-21

齊來玩玩下方連線遊戲,你能把相對的押韻字配對起來嗎?(答案見版底)就像中文的詩詞歌賦,用押韻的形式寫出有趣的故事並不容易。英國兒歌及圖畫書(picture book)作家Julia Donaldson,擁有強烈的文字節奏感,她所創作的全都是押韻傑作,圖畫書代表作包括The GruffaloThe Gruffalo's Child The Snail and the Whale,但今次要介紹的是另一本很有意思的圖畫書——Stick Man

Stick Man 原本和太太及三子女,快樂地居於一棵大樹。一天,Stick Man 不小心被小狗叼走,當作爛樹枝,給小狗主人玩拋扔遊戲。Stick Man 開始流離失所的悲哀遭遇:被女孩拋入河中,被天鵝用作巢枝,被小男孩插在沙丘上作旗杆,被其他小孩用作弓、球棍、雪人的手……最後被拾作火爐柴枝。Stick Man 累得筋竭力疲,就在絕望一刻,它被一陣呼喊聲吵醒,原來是聖誕老人被卡在煙囪中,Stick Man 猛力一拉,把聖誕老人救出。它隨著聖誕老人到處派聖誕禮物,到最後聖誕老人把它帶回家,讓它一家人溫馨地度過平安夜。



共讀不為培養星級孩子

故事主角每次聲嘶力竭地呼喊"I'm Stick Man, I'm Stick Man, I'M STICKMAN, that's me!" 時,我的頭顱就被敲擊,為何它多次的訴求都沒人聽到?我家老三讀這故事時,也慨嘆Stick Man 很可憐,沒有人認真看待它的需要。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有沒有聽到孩子的訴求?當孩子多次說了「我不喜歡彈琴」、「我不想上補習班」、「我不想再做補充練習」、「我想跟你玩」時,我們又作了什麼回應?

2010 年英國十大最暢銷兒童圖畫書中, Julia 伙拍插畫師Axel Scheffler Lydia Monks 的作品就佔了8 本,可見Julia 的受歡迎程度。Julia 育有3 個孩子,深深感受到圖畫書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每當她說故事給兒子聽時,她看到兒子從角色中明白別人的感受,亦體會到共讀故事,是親子關係治療時間,讓孩子完完全全地獨佔父母的重要時刻。對Julia 而言,親子共讀不是為了培養星級孩子(A-star Offspring),而是讓孩子享受故事的樂趣,當他準備就緒,閱讀就自然成為他娛樂和學習的工具。



押韻神功源自詩集

這道由一本本圖畫書築起親子關係的橋樑,多麼美麗——難怪Julia 不喜歡童書e-book 化。你喜歡跟孩子窩在上,看一本本摸得到、翻得到的書?還是動兩根手指,對iPad 左撥右撥?

話說回來,Julia 的押韻神功是從哪兒學得到?當然,她擁有得天獨厚的天賦, 但她的首位「導師」,是5 歲生日時父親送她的詩集。此後,她對押韻的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長大以後還把興趣及工作共冶一爐,找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份小小的禮物, 影響了Julia 的一生。各位爸媽,下次送禮物給孩子時,也可思索一下,送一本書又如何?

書名:STICK MAN
作者:Julia Donaldson
插畫:Axel Scheffler
出版:Alison Green Books/Scholastic
重點:附帶的CD 非常有趣,有遊戲、歌曲和故事錄音。錄音者是英國著名的女演員Imelda Staunton,整片CD 的效果一流,很能吸引孩子專心聆聽。

學習配件:網上有老師上載多份工作紙,如:

1.images.scholastic.co.uk/assets/a/9c/ac/ ss-stickman-215452.pdf

2.images.scholastic.co.uk/assets/a/74/44/ stickman-fairs-112879.pdf

3.www.tes.co.uk/resourcedetail.aspx?storycode=6143322&s_cid=RD_RR3

4.www.tes.co.uk/ResourceDetail.aspx?storyCode=6143319&s-cid=RD_RR2

TES Education Ltd 是英國註冊公司,其網站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只需登記成為會員便可獲得其分享資訊。)


答案twirl-girlstick-trickthrow-golost-frostclose-dozelead-freed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發現你的孩子


明報 2012-02-14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這段話出自中東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的作品《先知》,這也是做為父母親或教育者必須思考面對的觀念。
你真的擁有你的孩子嗎?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有一次我在演講場中,遇見一位高中英文老師,她告訴我班上有個非常優秀的學生,熱愛文學藝術,渴望從事這方面的學習,但父母親堅決反對。因為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好,報考醫學院是絕無問題的,父母親認為這樣優秀的孩子若不念醫學院,那就是浪費生命。這個優秀的學生幾番抗爭無效,只得屈服,卻對他的老師說:「我會考上醫學院,也會念完醫學院,但我一天醫生也不會當。等着看吧!等我拿到學位那一天,把證書獻給他們,我就要做回我自己。我再也不欠他們的,他們也別想再控制我了,我跟他們就一點關係也沒有了。」這話說得多麼決絕,又多麼沉痛。這已經不是人生志向的選擇,而是人倫親子大悲劇了。
孩子想走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路有什麼錯呢?父母親讓孩子走在大多數人嚮往的道路上,又有什麼錯呢?
問題是,這是孩子的人生,而不是父母親的。父母當然愛孩子,為孩子的前途考慮,只是,在焦慮與考慮之間,漏掉了最重要的關鍵──發現與了解。「孩子是我生的,我怎麼會不了解?」家長常這麼說,這樣的話語中透露了不自知的傲慢。
對一個生命的了解是如此浩繁細微的工夫,稍不謹慎就會成為誤解。中國的士大夫觀念根深柢固,會讀書、成績好的孩子才是優秀的,那麼,不會讀書但喜歡運動的呢?喜歡唱歌的呢?喜歡畫畫、喜歡寫作、喜歡烹飪、喜歡裁縫……這些孩子難道注定沒有發展和前途嗎?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走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我說,那是因為從小我的功課就不好,大人都放棄了對我的期望,只要能平安長大就好,是他們的「放棄」鬆開我的束縛,我才有機會成為現在的樣子。但放棄是消極的,若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例如發現,為什麼不去做呢?成為孩子的發現者,比發現一顆星球更令人感動。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


攀登英語閱讀系列

明報  2012-02-14



外子近日在網上書店買到一套內地自家製作的英語閱讀故事書系列。原本我對內地製品的質量不存厚望,怎料一看之下,驚歎不已,內容、畫工、表達手法都媲美外國繪本。看來內地政府意識到每天親子聆聽與閱讀才能促進孩子的英語能力。香港若要維持國際大都會的競爭力,在英語能力的培養上真的要加把勁了。

「攀登英語系列」來頭可不小。它是內地第一套英語分級閱讀圖畫書,為5 12 歲兒童英語閱讀能力發展而研發, 是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十餘年的探索成果,並在多個省不同類型的學校測試檢驗。



兩處值得欣賞的地方

此系列並不是課堂上的教科書,而是一套推廣親子閱讀的課外讀物。研究組在實驗班學生的測查中,確認有趣的圖書能夠激發兒童對英語的興趣。興趣愈高,學習態度愈積極,對英語學習的焦慮程度愈低,英語閱讀能力就愈強。「攀登」的誕生,就是為協助家長成為孩子的閱讀伙伴和引導者,好使家長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並建立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攀登」系列有兩處我很欣賞的地方。第一,除了有六級的分級閱讀圖書後, 還有兩套拼讀技能(Phonics)訓練專輯——《有趣的字母》和《神奇字母組合》,共52 冊圖畫書。拼讀技能掌握得好,就能大大提高孩子英語閱讀的效率和流暢度,閱讀就變得更有樂趣。

第二,配套十足,親子閱讀資源唾手可得。每分級除了有10 12 冊圖畫書,還有CD 和閱讀記錄冊。

最重要是詳盡的家長手冊,清晰介紹內容,還列舉了多種家庭閱讀活動作參考,給予閱讀方法和建議。

有趣的是,手冊中還有一整頁教導父母如何評價孩子的閱讀效果。在第一級中它說: 「如果評價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結果,如學到了哪些單詞、句式和語法點等,就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閱讀過程,甚至阻礙孩子的閱讀興趣和自信的發展。

多麼精警的提醒啊!



不看閱書量三方面評價

它建議評價過程分為三方面:(一)孩子有沒有體會到英語閱讀的樂趣——孩子是否喜歡看圖畫書,並堅持每天閱讀?

(二)孩子是否能初步掌握朗讀方法的技巧——孩子能否跟錄音或自己大聲朗讀?

(三)孩子是否已經初步掌握一些閱讀策略——孩子能否借助圖畫猜測單詞的意思?能否把圖畫書中學到的英文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能如此着力、用心地教導父母,一步一步跟孩子共讀英語圖書,實令我敬佩不已。

相比之下,香港政府做的實在太不起勁了。每年公共圖書館大力推動的閱讀計劃都以閱書量為評價準則,家長教育工作則寥寥可數。

教育局亦沒有積極提供資源或協助學校推行家長親子英語閱讀的活動。爸媽們,到目前為止,看來我們都是先要靠自己!就來一個「龍年攀登英語計劃」吧!

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Book Info:

書名:攀登英語閱讀系列
編著: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攀登英語項目組
出版:接力出版社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汪培珽【時報出版】


怎樣為孩子唸英文故事書?
1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2 一英一中唸完數次,以後只唸英文;
3 每本唸熟了,再加下一本;

孩子聽的是故事,不是英文;
聽、說、讀、寫,請照順序;
故事錄音帶是聽英文的好幫手;
(先讓孩子愛上故事,再聽錄音帶;錄音帶比CD更實用;)
中英雙語故事書,效果有限;
不考試、不懷疑、不問聽懂了沒;
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父母的自信與耐心,讓孩子快樂成長。
  旁人的成功不要大驚小怪,不是你的東西,再怎樣強求也不會是你的。我在乎的是,我和孩子可不可以健康快樂地生活,孩子的人格裡有沒有同理心、尊不尊重別人、能不能與人和諧相處、面對挫折知不知道如何度過、對於人生的種種課題有沒有抉擇的能力……父母著眼於大方向,社會上潛在的不必要壓力就不容易落在自己身上;父母輕鬆有自信了,孩子才能健康快樂長大。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一顆完整的心靈


明報2012-02-07
童年時老師帶着我們全班同學讀一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12 歲少年的成長日記。書的內容忘得差不多了,書名卻永難忘懷:《愛的教育》。彷彿提醒着家長與教師,教育,不止是鐵的紀律與專業的知識,還要有充沛的愛。
在體罰依舊盛行的那個年代,這本書像聖經似的,救贖了許多孩子。幾十年過去了,體罰幾乎在校園裡絕迹,用「愛」而非「打罵」來教育孩子,已是必然法則。當我重新翻閱這本書,卻看見另一件重要的事。
這本書在意大利的原名是「心」(CUORE ),提醒着我們,在人類生活中, 「完整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比起一切有形的追求──像是頂尖的成績;比賽的冠軍;資優班的晉級──重要太多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若能保有一顆完整的,而非破碎的、傷痕累累的心,那麼,日後無論遇見怎樣的挫折,都能堅強面對,甚至能夠超越苦痛,生出更強大的力量。一顆完整的心,是孩子擁有的最好的禮物,這禮物是由他的父母、老師,每一位教養者合力饋贈的,無價之寶。
曾經,有個初中女生對我說:「我想我媽媽並不愛我,她一直覺得我的表現不夠好,可是我真的已經盡力了。」說這些話的時候,14 歲的女孩雙眼充滿淚水,我遞給她一張面紙,陪她靜靜坐着,手臂環着她的肩,什麼都沒有說。其實她表現得已經很好了,只是還達不到母親的要求,這或許不是她的問題,而是母親的標準訂得太高了。這女孩從10 歲那年,就來到我的私塾小學堂,我看着她的成長與進步,是如此明顯,她的母親怎麼可能沒有察覺?這母親只是太心急了,因為愛的緣故,希望孩子可以表現得更傑出。
這不是個凡事要求效率與績效的時代嗎?
偏偏,教育這件事一點也急不來,父母與老師不經意便會「揠苗助長」,孩子看起來雖不致枯萎,他們的心靈卻已破裂出許多縫隙。「我比不上別人」;「我令人失望」;「如果表現不好就沒人愛我」,這樣的念頭纏繞在生命中,真正的挫折或失敗來臨時,便容易感到絕望,自暴自棄。愛的教育,或許已經落伍;慢的教育,卻是當其時也。
在緩慢的時光中,教育者細細錘煉一顆顆完整的心靈。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

◆在要求速度的時代,教育必須堅持「慢」的節奏,因為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勿讓財富成教養負能量

澳門日報  2012-02-02

談到中產子女教養問題,有一個故事可供參考:家中有小輩到台大讀醫後留在台灣當醫生,成家之後丈夫也是醫生,夫婦倆後來有了自己的診所,生意火紅,一對草根靑年憑藉自己的努力打拼,成為富裕中產。

小輩很精明,並沒有像其他女醫生那樣只顧工作而遲遲不生育,到最後過了最佳育齡而欲生無從,反而婚後不久一口氣生了三個孩子,在事業上作了點犧牲,用一半時間應診及管理診所,另一半時間全留給孩子,診所儘管聘用員工,家裡卻不請傭人,家事及管教孩子的事,全部親力親為。總之孩子的課後時間,她都在家。台灣的兒童課外補習班非常誇張,小輩的時間表中有一項是不停接送補習和參加興趣班,生活的忙碌與狼狽可想而知。

父母由早到晚不停地辛勞工作,子女都感覺得到。有一年到台北探小輩,拿她當時讀高小的大兒子在英語補習社的英文作文來看,這篇作文要用虛擬句來做,孩子的文章中有一句大意這樣說:“我們家窮,如果我有很多錢就好了,這樣爸媽就不需要那樣拼命工作。”孩子的文章令人莞爾。你首先感覺到他的孝心,然而,我對小輩的“裝窮”有方,佩服得五體投地。她一家人雖然住很大的房子,夫婦各駕一輛車,但孩子從日常生活中,不單沒有感受到家中的富裕,而且有“窮”的感覺,這同小輩對孩子的物質及零用錢供應、父母的身教言傳,有著莫大關係。

小輩講了個笑話。老大讀幼稚園時,老師問他父母幹甚麼工作。小孩子想了一會,告訴老師:“爸爸是開車的,媽媽倒垃圾。”有這些答案的底因是爸爸每天大清早都要開車去診所上班,很夜才開車回家;而母親每天都要負責家裡的垃圾清倒工作。

現在孩子都長大了,當然知道父親不是司機,母親也不是垃圾工人。經濟上的累積使小輩夫婦減少了工作量,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多了,每年都全家出國旅行。但小輩帶子女不假手他人,選擇過理性的相對簡樸生活,潛而默化下對孩子發揮重大影響力,孩子個個都勤奮學習,體貼他人,最難得是生活的自理能力高,不單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假期還會主動做家務。這在富起來的家庭之中,可謂少有的異數。

如何令家庭財富不成為子女的負能量,確是一門不淺的生活學問。
(窮的動力·四·完)

沈尚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