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012-02-28
有一天,台灣的報紙頭條刊出兩則重要新聞,上半版是林書豪登上TIME 雜誌封面,他躍起身子投籃的英姿;下半版則是台裔設計師吳季剛的平價服,再度被美國總統夫人穿上身。台灣人將他們稱為「台灣之光」,聚集了那麼多的掌聲與喝采,而我卻覺得,真正了不起的人,其實是林書豪的父母親與吳季剛的父母親。
他們是「父母之光」,他們也向所有的教養者提出一個極其迫切的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像我的孩子一樣,你會支持他嗎?給他圓夢的機會?讓他可以成功?」
「以愛為名」扼殺孩子
假若我們的孩子有資質可以上世界一流的好學府,他卻告訴父母親,打籃球才是他的夢想,父母的反應會是什麼?假若我們的孩子明明是個男生,從小卻只愛玩洋娃娃,不喜歡飛機、汽車,與別的男孩子全然不同,因此受到不少異樣眼光與抨擊,父母親不會要求他改變嗎?將娃娃奪走,把汽車、飛機塞給他,大聲斥責:
「你是個男生就應該像個男生的樣子!」這樣的劇情常常在我們生活中演出,我們都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我們才要努力的教給他們,卻全然沒有意識到我們正「以愛為名」,親手粉碎了孩子的夢想,扼殺了他可能成功的機會。
林書豪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那幾天,一位記者問我:「我們該如何教導年輕人,讓他們可以擁有夢想?」我對記者說:「夢想不需要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我們會失去夢想,反而是因為教育的關係。」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時空穿梭者;是神力超人;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而大人總是苦口婆心的對他們說:「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這是行不通的,那是不可能的……」到了學校之後,分數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成績不好,便很難得到老師的認同,看見的不是皺眉就是搖頭;聽見的不是嘆氣就是「不可以」。孩子的夢想,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奪走的。
夢想才是人生的基礎
在小學堂裏,有時會聽見家長焦慮的說:「怎麼辦呀,老師!我孩子的作文寫的都不是真實的事。」我總是安撫家長,慎重的拜託他們:「就讓孩子保留一點夢想吧,夢想才是人生的基礎呀。」夢想,是做為一個人最貴重的擁有了。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