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012-02-07
童年時老師帶着我們全班同學讀一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12 歲少年的成長日記。書的內容忘得差不多了,書名卻永難忘懷:《愛的教育》。彷彿提醒着家長與教師,教育,不止是鐵的紀律與專業的知識,還要有充沛的愛。
在體罰依舊盛行的那個年代,這本書像聖經似的,救贖了許多孩子。幾十年過去了,體罰幾乎在校園裡絕迹,用「愛」而非「打罵」來教育孩子,已是必然法則。當我重新翻閱這本書,卻看見另一件重要的事。
這本書在意大利的原名是「心」(CUORE ),提醒着我們,在人類生活中,
「完整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比起一切有形的追求──像是頂尖的成績;比賽的冠軍;資優班的晉級──重要太多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若能保有一顆完整的,而非破碎的、傷痕累累的心,那麼,日後無論遇見怎樣的挫折,都能堅強面對,甚至能夠超越苦痛,生出更強大的力量。一顆完整的心,是孩子擁有的最好的禮物,這禮物是由他的父母、老師,每一位教養者合力饋贈的,無價之寶。
曾經,有個初中女生對我說:「我想我媽媽並不愛我,她一直覺得我的表現不夠好,可是我真的已經盡力了。」說這些話的時候,14 歲的女孩雙眼充滿淚水,我遞給她一張面紙,陪她靜靜坐着,手臂環着她的肩,什麼都沒有說。其實她表現得已經很好了,只是還達不到母親的要求,這或許不是她的問題,而是母親的標準訂得太高了。這女孩從10 歲那年,就來到我的私塾小學堂,我看着她的成長與進步,是如此明顯,她的母親怎麼可能沒有察覺?這母親只是太心急了,因為愛的緣故,希望孩子可以表現得更傑出。
這不是個凡事要求效率與績效的時代嗎?
偏偏,教育這件事一點也急不來,父母與老師不經意便會「揠苗助長」,孩子看起來雖不致枯萎,他們的心靈卻已破裂出許多縫隙。「我比不上別人」;「我令人失望」;「如果表現不好就沒人愛我」,這樣的念頭纏繞在生命中,真正的挫折或失敗來臨時,便容易感到絕望,自暴自棄。愛的教育,或許已經落伍;慢的教育,卻是當其時也。
在緩慢的時光中,教育者細細錘煉一顆顆完整的心靈。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
◆在要求速度的時代,教育必須堅持「慢」的節奏,因為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