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2012-02-14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這段話出自中東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的作品《先知》,這也是做為父母親或教育者必須思考面對的觀念。
你真的擁有你的孩子嗎?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有一次我在演講場中,遇見一位高中英文老師,她告訴我班上有個非常優秀的學生,熱愛文學藝術,渴望從事這方面的學習,但父母親堅決反對。因為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好,報考醫學院是絕無問題的,父母親認為這樣優秀的孩子若不念醫學院,那就是浪費生命。這個優秀的學生幾番抗爭無效,只得屈服,卻對他的老師說:「我會考上醫學院,也會念完醫學院,但我一天醫生也不會當。等着看吧!等我拿到學位那一天,把證書獻給他們,我就要做回我自己。我再也不欠他們的,他們也別想再控制我了,我跟他們就一點關係也沒有了。」這話說得多麼決絕,又多麼沉痛。這已經不是人生志向的選擇,而是人倫親子大悲劇了。
孩子想走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路有什麼錯呢?父母親讓孩子走在大多數人嚮往的道路上,又有什麼錯呢?
問題是,這是孩子的人生,而不是父母親的。父母當然愛孩子,為孩子的前途考慮,只是,在焦慮與考慮之間,漏掉了最重要的關鍵──發現與了解。「孩子是我生的,我怎麼會不了解?」家長常這麼說,這樣的話語中透露了不自知的傲慢。
對一個生命的了解是如此浩繁細微的工夫,稍不謹慎就會成為誤解。中國的士大夫觀念根深柢固,會讀書、成績好的孩子才是優秀的,那麼,不會讀書但喜歡運動的呢?喜歡唱歌的呢?喜歡畫畫、喜歡寫作、喜歡烹飪、喜歡裁縫……這些孩子難道注定沒有發展和前途嗎?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走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我說,那是因為從小我的功課就不好,大人都放棄了對我的期望,只要能平安長大就好,是他們的「放棄」鬆開我的束縛,我才有機會成為現在的樣子。但放棄是消極的,若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例如發現,為什麼不去做呢?成為孩子的發現者,比發現一顆星球更令人感動。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