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產子女教養問題,有一個故事可供參考:家中有小輩到台大讀醫後留在台灣當醫生,成家之後丈夫也是醫生,夫婦倆後來有了自己的診所,生意火紅,一對草根靑年憑藉自己的努力打拼,成為富裕中產。
小輩很精明,並沒有像其他女醫生那樣只顧工作而遲遲不生育,到最後過了最佳育齡而欲生無從,反而婚後不久一口氣生了三個孩子,在事業上作了點犧牲,用一半時間應診及管理診所,另一半時間全留給孩子,診所儘管聘用員工,家裡卻不請傭人,家事及管教孩子的事,全部親力親為。總之孩子的課後時間,她都在家。台灣的兒童課外補習班非常誇張,小輩的時間表中有一項是不停接送補習和參加興趣班,生活的忙碌與狼狽可想而知。
父母由早到晚不停地辛勞工作,子女都感覺得到。有一年到台北探小輩,拿她當時讀高小的大兒子在英語補習社的英文作文來看,這篇作文要用虛擬句來做,孩子的文章中有一句大意這樣說:“我們家窮,如果我有很多錢就好了,這樣爸媽就不需要那樣拼命工作。”孩子的文章令人莞爾。你首先感覺到他的孝心,然而,我對小輩的“裝窮”有方,佩服得五體投地。她一家人雖然住很大的房子,夫婦各駕一輛車,但孩子從日常生活中,不單沒有感受到家中的富裕,而且有“窮”的感覺,這同小輩對孩子的物質及零用錢供應、父母的身教言傳,有著莫大關係。
小輩講了個笑話。老大讀幼稚園時,老師問他父母幹甚麼工作。小孩子想了一會,告訴老師:“爸爸是開車的,媽媽倒垃圾。”有這些答案的底因是爸爸每天大清早都要開車去診所上班,很夜才開車回家;而母親每天都要負責家裡的垃圾清倒工作。
現在孩子都長大了,當然知道父親不是司機,母親也不是垃圾工人。經濟上的累積使小輩夫婦減少了工作量,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多了,每年都全家出國旅行。但小輩帶子女不假手他人,選擇過理性的相對簡樸生活,潛而默化下對孩子發揮重大影響力,孩子個個都勤奮學習,體貼他人,最難得是生活的自理能力高,不單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假期還會主動做家務。這在富起來的家庭之中,可謂少有的異數。
如何令家庭財富不成為子女的負能量,確是一門不淺的生活學問。
(窮的動力·四·完)
沈尚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