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小蘇打,呵護寶寶也呵護您

作者:岩尾明子
出版社:三悅文化

一、小蘇打:
注:不能用在鋁製品上;擦拭原木會有水漬。
1 蘇打水(二分一匙蘇打,400ml水)
  用途:清潔身體(可用棉花擦臉、擦手、擦屁股)、浸洗蔬果;
     洗澡、抹身的情況可於溫水中加適量蘇打,有預防痱子的作用。
2 蘇打泥(蘇打,水)
注:容易乾燥、即場製作;
  用途:清除局部污垢;止癢劑。
3 噴霧水(一小匙蘇打,200ml水)
  注:可加精油
  用途:潔淨除臭,噴於少洗的布料用品,需陰乾後才再使用。
4 安全牙膏(蘇打和甘油比例4:1
5 電解質飲品
  1L冷水、四分一小匙蘇打、二大匙砂糖、二分一小匙鹽、二分一杯橙汁。

二、小蘇打+醋:
1 傷口消毒液:
  a 患部灑上一小撮小蘇打,再淋上醋,停止起泡後用溫水清洗。
  b 一比一的醋水浸濕棉花擰乾擦拭傷口。
2 清洗:
  除味、除臭、除濕,清除污垢及茶垢;
抹洗塑膠玩具及嬰兒家具;
浸洗冷氣機隔塵網。

三、醋水:
注:絕對不要和含氯漂白劑混合;不要用在大理石上。
用途:擦拭木製玩具、地板,玻璃,遙控器。

四、精油
注:懷孕初期及未滿三個月的嬰兒不要使用。
1 驅蟲噴劑(30ml水,精油1滴)
2 防蟲劑:
  滴數滴於棉花棒,乾後夾入布料中。
3 空氣淨化(醋適量+精油數滴)
  感冒時,在一小撮乳霜中混合精油,塗抺在胸部,可紓緩鼻塞。

五、小蘇打、肥皂水、醋
洗衣物:小蘇打溶於水,用肥皂水洗滌,用醋清洗。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拂去塵埃的老課本

澳門日報  2012-08-29

常見幾歲大的孩子和ipad不離不棄。玩遊戲、看卡通片、聽故事,有多少本應是家長的職責現在全由一部ipad替代?朋友夫婦經過蘋果專賣店,跑進去向售貨員發牢騷,怪產品害其子沉迷其中。孩子如何,取決於家長,怨得著誰來?

我家小男孩也迷戀ipad,不過打球、跑步、下棋等等已將他的精力分散,不至於過度沉迷。而陪他閱讀,是我日常的“工作”之一;是我處身電子時代對文字的一份情感上的堅守,中有對電子產品的抗衡,多少有些悲壯。

小男孩沒有參加任何課業外的補習班,《開明國語老課本》是我們母子共讀的首選讀物,也是我在課外唯一給小男孩加碼的輔助教材。這是一套三十年代初小學生的語文課本,葉聖陶編寫,文字由豐子愷親自書寫並繪配插圖。

單是兩位大家,已令老課本在今天讀來身價陡增。

老課本的課文內容,用今天的話來說,很“人性”,更確切地說,很符合兒童的“人性”,緊緊圍繞兒童生活,將趣味性和知識性完美結合,從第一課寥寥四個字到後來的課文逐漸增加到幾十字、百字、幾百字,有小孩過家家、堆雪人、生活中的提問、小故事小笑話,甚至向人借書的便條、尋小貓啟事等。文字簡潔,有音韻之美,讀來俱是民國味道,大家風範。今天仍能親之讀之,是我等福份。

“‘那個老人交付了兩張紙。’有的米把看見的說出來。屋角裏的陳米說:‘這叫鈔票。’有的米說:‘一個婦人交付了一個圓圓的亮亮的東西。’陳米說:‘這叫做銀元。’……陳米就用先生一般的口氣說:‘你們記著,這裏的情形是這樣的:要有鈔票、銀元、銅圓這些東西,才得把我們換去。對面那婦人急急紡紗,就想趕快得到幾個銅圓。’”如此,通過米店裏的陳米和新米的對話,孩子對買、賣與勞動的關係有了最初的概念。其實,讀老課本,還能從中讀到許多消失、正在消失或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根本看不到的風景,比如男孩子玩的騎馬遊戲、手寫書信、農人種地、採棉、麥子熟了……葉聖陶先生深諳兒童心理,熟知孩子學習認字的過程。通過生字在前後課文的反覆出現,使閱讀中的孩子逐漸地和一個又一個字熟悉起來。我兒愚鈍,去年九月入讀一年級時,老課本第一課“早上起來”四字,便有一個“起”字不識。至今,母子讀完老課本上冊,幾百字課文,他大致能夠順利讀下。

穆欣欣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親子旅行延伸教育

澳門日報2012-08-19


《旅行,是最好的教養》
作者:沈佳慧
出版社:凱信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

作者沈佳慧育有一個兒子小K,有感自己二十七歲蜜月旅行時,才首次踏出國門,才開始認識外面的世界,實在太晚太不具競爭力了;加上初次到瑞士旅行時,遇上一對帶著四個孩子、拖著四個行李箱的美國夫婦,因著他們一席話:“帶孩子旅行,不要怕麻煩,也不是花錢多少的問題,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讓孩子看看和自己生長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很好的一堂親子戶外教學課。”她與丈夫在小K八個月大時,就帶著兒子去旅行。現正讀小學的小K,已踏過歐亞兩洲,小小年紀,已學會了“過生活”,更學會了“享受生活”。

傳統觀念認為勤有功戲無益,旅行在一些人眼中,就是浪費時間。作者卻反問:“那麼,成功之後呢?”她發現,不少人一方面認為帶孩子去旅行好貴好麻煩,一方面卻又花錢駕名車,穿名牌,給孩子買玩具和電子產品,還要每月讓孩子補習上興趣班,甚至寧願將錢賠在股市上,也不願用這些錢帶孩子出外看世界,更有家長埋怨花了那麼多錢給小孩補習、參加夏令營,孩子的外語程度還是沒有提高。作者提出了一個問號:“若能拿這些錢來和孩子一起去旅行,不是更有收穫嗎?”也許,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去旅行,作者卻認為金錢是看你怎麼分配與運用,還告訴讀者,自己的存款不太長進,但透過一家去旅行,與家人擁有共同的旅遊記憶,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絕對很難用金錢價值來衡量。真的負擔不來的話,只要願意陪著孩子,帶著新奇的眼光走出屋子,那怕是住家附近一棟不起眼的建築,潛移默化的教養都會發生。

孩子從小總是讀課本上的知識,卻沒有機會去印證,所以作者相信,見聞是孩子成長成熟重要的一環。小K從最初仍需走走抱抱偶鬧情緒,到自個兒拎著行李拿著地圖帶頭走,原本害羞的個性,在不斷的旅行教育下,學懂與人溝通,旅途中的見聞,更不斷啟發孩子的好奇心,令小K愛上閱讀,更懂得在網上搜尋資料,這一切,都從旅行開始。

藉著旅行,可帶給孩子有別於耳提面命的學習方式,為他營造情境,讓他面對不同的考驗,有能力照顧自己,更有能力使身邊人活得更好。至於旅行的方式,作者認為孩子的習慣由父母養成,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一定喜歡遊樂園,其實,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重點是必須讓孩子玩得有趣,不流於帶孩子出國,不是遊樂園,就是瘋狂購物的定模式。

作者還發現,兒子從旅行的觀察中,學到了待人處事之道,與來自不同背景的異國朋友相處中,學到包容與尊重。在面對生命教育的課題上,小K透過和小動物美麗的邂逅,認識不同物種的生存智慧,從而懂得更加尊重生命。

從小K的成長,作者發現教育可以無限延伸到任何場景,常旅行的孩子,對自我會比較瞭解,甚至對人生的方向會比較有概念。每年暑假,不少家長愛送孩子到國外遊學,作者建議還不如抽空陪孩子親自旅行一趟。認為旅行是審視親子關係的好方式,對孩子的視野有著正面的幫助,況且,孩子長大後還願意跟我去旅行?畢竟,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絕不能假手於人。



彭少鳳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50 字拼湊經典故事

明報  2012-08-15

  在美國,Dr. Seuss 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寫的故事深受兒童喜愛,歷久不衰,全球銷量已逾2.5 億冊。

  內容幽默趣怪孩子易起共鳴

  Dr. Seuss 曾經和友人以50 個金幣打賭,他要用50 個單字寫成一本書,結果他贏了,於是就有了這本幾乎每個美國小孩都看過的不朽傳奇。故事內容是容易引起孩子共鳴的熟悉話題——要不要嘗試新食物?這很能一下子抓住小孩的心理。整個設計由兩個人物的簡單對話組成,像孩子般天真爛漫的小東西Sam-I-am,活像一名不屈不撓的推銷員,對著一成不變、整天愁眉苦臉的大東西努力游說,絞盡腦汁千方百計的希望對方嘗嘗他的綠雞蛋和火腿:

  Would you like them in a house?
  Would you like them with a mouse?
  Would you eat them in a box?
  Would you eat them with a fox

  可那個滿腹狐疑的大東西卻始終無動於中,在哪兒都不想吃,以哪種方式也不願意嘗試。當然了,綠色的雞蛋和火腿,誰聽了都會抗拒,怎會想到要把它們吞進口中?

  I do not like them in a house.
  I do not like them with a mouse.
  I do not like them here or there.
  I do not like them anywhere.
  I do not like green eggs and ham.
  I do not like them, Sam-I-am.

  故事情節發展激烈,一個拚命的勸,一個玩命的躲,剛開始時Sam-I-am 喋喋不休的嘮叨還真有點惱人,但是愈往下讀,你就會真的有點給他的堅持和幽默打動。最後,大東西終於同意嘗試了,故事的高潮是,原來綠雞蛋和火腿真好吃!大東西竟然也喜歡上了綠雞蛋和火腿。人不可以貌相,事物也不能單看表面,有時候,當我們放下偏見,鼓起勇氣嘗試新事物,也許會有新的發現,帶來無窮無盡的驚喜。

  對話易上口閱讀有成就感

  從培養小孩英文語感的角度來講,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啟蒙書。書雖長達64 頁,但圖文並茂,所用詞彙很少(只有50 個),句子結構大量重複,韻文式的對話朗朗上口,孩子一旦記住了第一句,後邊的句子就很容易讀出來。家長會驚訝地發現,小孩竟然可以自己從頭至尾讀下來,頗有閱讀的成就感,也許會因而逐漸愛上閱讀。

  Dr. Seuss 所創作的圖畫書,人物形象鮮明,情節誇張荒誕,語言妙趣橫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孩子的至愛。這書曾入選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推薦的100 本最佳童書、全美教師推薦的100 本好書和全美孩子推薦的100 本好書。

  書名:Green Eggs and Ham
  作者/繪者:Dr. Seuss
  出版社: Random House Books
  適讀年齡:5 7

  Aman Chiu:牛津大學出版社英語教科書作者、朗文英漢辭典編纂者等,著有《踢走港式英語小辭典》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源源不絕的勇氣

明報2012-08-14

「勇氣有很多種。有些讓人肅然起敬。有些則司空見慣。反正,勇氣就是勇氣——不管是哪一種。」

美國作家Bernard Waber 一直認為,勇氣並不局限於大事件,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難題都需要勇氣——嬰孩學行、幼童綁鞋帶、第一日上課、嘗試新食物、跟朋友爭吵後先握手言和、守秘密、改掉壞習慣等,都是勇氣的表現。

《勇氣》(Courage)不是一本普通的故事繪本,而是透過繪畫生活中的瑣事,提醒讀者,面對生活裏的每一刻都需要源源不絕的勇氣。跟不同年紀的孩子共讀這本書,會引發截然不同的讀後討論,亦可使你更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想法。

孩子氣的勇氣

我家12 歲的老二認為,勇氣就是下定決心、勇於面對生活中每一件事。他最大的勇氣就是照顧和保護弟弟,可見老三在他生命中是何等重要!剛巧書中也有描述這種勇氣: Courage is nobody better pick on your little brother(勇氣,是最好沒人敢找你小弟的碴)。」跟8 歲的老三討論勇氣,則另有一番滋味。近日他在重溫「劇場組合」兒童音樂劇《超人阿四》的歌曲,自然把勇氣跟超人掛勾——勇氣就是要維護正義,對抗惡霸。

但超人阿四的特別之處不是用死光或拳頭戰勝怪獸;相反,他以愛心感動怪獸,最後還獻出生命來拯救牠們。

老三自覺沒有那份為人犧牲的勇氣,但保護照顧弱小,必能做到。

孩子反問,我的勇氣是什麼?

我把書翻看多次,最有感受的是這句: Courage is if you knew where there were some mountains, you would definitely climb them.

(勇氣,是明明知道前面是一座座高山,還堅定不移地往上爬。)」

放手的勇氣

為人父母,最大亦最難做到的勇氣,就是明知前路是險峻高山,亦要放手,讓孩子爬過去。最近興起「直升機父母」一詞,就是指那些沒有勇氣看著孩子受挫敗、受傷的家長,孩子痛,自己更痛。老三自7 歲起每逢長假期便參加5 4夜或4 3 夜的攀山越嶺野營訓練,全程背著重達20 多磅的背包,在團員互相幫忙和照顧下完成近20 公里的路程。辛苦嗎?當然!但汗水及傷痕背後是孩子滿心的成就感和自信。捨得放手給孩子受累受苦,甚至受傷,是需要多大的勇氣!

說回作者,Waber 是插畫起家的,可是他更喜歡寫作,因為在寫作中他可以找到自由的快樂。

Waber 自小就愛發白日夢,長大後仍是超級發夢王,不過這亦成就了他的創作空間。這位三孩之父認為最優質的親子時間(quality time)就是看繪本。若你的孩子是個「發夢王」,你有勇氣讓他享受他的白日夢嗎?你有勇氣不計較他成績表上的分數嗎?你有勇氣給他機會實踐他想做的事嗎?

文:何美儀,三子之母,英語教學碩士,有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
網址: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com



非一般日記瓶瓶罐罐說故事

明報2012-08-14
牛奶瓶、醬油瓶、酒瓶等是家居常見廢物。除回收再造,家長亦可與孩子化身酒瓶紋身師,在瓶子上作畫說故事,賦予瓶子第二生命,把它變成藝術品。作品能裝飾家居之餘,亦可變身成為筆筒、花瓶等有用之物。

  示範:藝術家陳綺妮(Eileen)、王太及兒子仲賢(10 歲)、林先生及女兒芷睿(11 歲)「我帶你們去看看我的彩繪玻璃瓶」,4 人在Eileen 的帶領下,參觀盡是她作品的家。一櫃子色彩繽紛的彩繪玻璃瓶,有些更化身燈座,融入家居。「嘩,很漂亮」,讚美聲此起彼落。經過短短個多小時的玻璃彩繪體驗,眾人發現,原來垃圾也可變成藝術品。

  「現在不是上課,不計『分數』,只有開心的那種『fun』(趣味)。」在悠揚的音樂下,4 人以牛奶瓶、酒瓶作畫布,描繪腦海中的圖像。Eileen 表示,音樂能令人放鬆,較容易進入繪畫的氣氛。

  無論成人小孩,若要畫得開心,Eileen 認為最重要抱「玩」的心態,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限制創作。「畫,不需要像實物,若你認為招牌是一堆紅色,只要你當它是招牌,那它就是招牌。」

  全職媽媽讓瓶子重生

  「一個喝過的瓶子、媽媽的醬油瓶,就可以說一個有感情的故事」。Eileen 的人生故事分為兩部分。她原從事市場管理,兒子出世後便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媽媽,這是故事前半部。後來因一次聚會,改變了她一生,令她從「不懂藝術」成為一名藝術家。

  Eileen 自小喜歡藝術,但一直沒接觸過藝術。

  「打球、打麻將需要找伴,成為媽媽後,我想找一些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做的事,所以決定學繪畫。」她先學習水墨畫,接觸後想學更多,遂報夜校讀藝術。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她發現很多酒瓶被丟棄,十分浪費,她便拿回家,展開以酒瓶作畫的故事。

  「玻璃瓶的第一生命沒有選擇,牛奶瓶就是牛奶瓶,酒瓶就是酒瓶。但我代入女人、母親的角色,希望賦予它第二生命,把瓶子、畫及環境融合一起。」她以酒瓶作日記,記錄兒子成長、身邊發生的瑣碎事。如她曾在酒瓶上畫了一支麥克風,記錄兒子小學畢業代表同學作演講。

  Eileen 現時除在家創作及與商業機構合作外,亦不時與環保團體、學校等舉辦工作坊。她提倡「bottletainment」, 即把「bottle」( 瓶子) 與「entertainment」(娛樂)結合,把玻璃瓶彩繪視為一件樂事,而非帶著沉重的壓力完成。她更希望能把「bottletainment」變成一個社區活動,宣揚環保意識。

  曾舉辦多次工作坊的Eileen,教過不同年紀的人。她坦言,小孩較大人富創作力。「成人大多是下班後,匆匆忙忙趕到,他們需要盡快進入狀況,所以,我會給他們出題目。」相反,小孩拾起畫筆便能畫出小天地。問及會否開班授徒,Eileen 坦言這不是她的發展方向。「這樣不好玩,會產生壓力,孩子已經有太多東西要學習」。

  材料及工具
     任何種類的玻璃瓶
    石膏底(Gesso、打底劑一種)
    膠彩(Acrylic
畫筆及調色盤(可以膠碟等代替)
    清水
     舊毛巾

  做法
1 把整個清洗好的瓶子,塗上薄薄一層的石膏底顏料,待10 15 分鐘乾透(tips)畫筆用完後需即時放在水杯中,以免顏料凝固
    2 把膠彩擠在色盤或膠碟上(tips)因顏料容易凝固,宜擠出小量顏料,用完再添補
  以畫筆在瓶上作畫(tips)若嫌畫筆太濕,可先以毛巾擦乾
4 若失手或用錯色,可以其他顏色遮蓋補救。待乾便可

Profile
  陳綺妮(Eileen),加拿大畢業後回港後從事市場管理,後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媽媽。1997 年首次接觸藝術,學習水墨畫。2004 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修讀藝術文憑課程,後開始以玻璃瓶繪畫。曾舉辦多次展覽,2009 年代表香港參加佛羅倫斯當代藝術雙年展。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水晶梨的故鄉

明報  2012-08-11
By 屈穎妍

許多人問我此行往日本又去哪裡?我答: 「鳥取。」對方通常如此反應: 「唔識!」「未聽過!」「即係邊度?」

除非是日本通,否則頂多有這樣的認知: 「我好似喺裝日本水晶梨嘅生果箱見過呢兩個字!」

對,這裡就是盛產水晶梨的地方,於是,此地特別有一個水晶梨博物館。梨都可以有個博物館,日本人的專注真叫人拜服。我抱著到此一遊心態,帶女兒來到鳥取縣倉吉市的二十世紀梨紀念館,不存期望而來,卻帶著滿盤喜悅而歸。

「這個紀念館是今次旅程最好玩的地方!」么女回程時作了總結。沒想到一個水晶梨、一間博物館、一點知識,竟能成為孩子至愛。

「梨可以玩出什麼把戲來?還搞兩層這麼多?」進去前,我一直不安好心地質疑。

進去後,懸念全消,第一幕讓人震撼的畫面,是紀念館把全世界的水晶梨品種像寶物一樣逐個擺在玻璃箱內,附產地來源及梨的世界地圖:中日韓、歐美澳……嘩,好壯觀,簡直是個梨子大觀園。

然後是梨子藝術走廊,以紙人偶展示日本和中國跟梨有關的傳說。之後有梨種植體驗,因為梨子長成後易被蟲吃掉,於是梨農要用紙袋把樹上的梨逐隻包裹,孩子試包了一回,已滿頭大汗,想像梨農艱辛,原來水晶梨貴得有道理。

還有梨農故事劇場,講述梨農辛酸史;梨之廚房,介紹各種以梨入餚的料理,還有不同品種的水晶梨讓參觀者試食,試食完還叫你投票,看看你覺得哪種好吃點,也讓我們白吃得來更心安理得。

梨資料室的收藏品也叫人眼前一亮,譬如有不同時代包裹水晶梨的梨紙、梨海報、宣傳單張、梨箱……看著梨子包裝的改變,也是看著一個時代的升沉起跌。

當然還有一個給孩子玩的梨樂園,山洞探險摘梨捉蟲之外,還有跟梨有關的童書,玩得累坐在這裡打書釘,一樂也。(日本紀行五)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白襯衫變獨特布袋 校服二次創作

明報 2012-08-07

孩子快高長大,校服、衣物等很快便不稱身。與其丟棄,不妨以「畫、拼、貼」的技巧,發揮創意,把白襯衫化作畫布,畫上喜愛的圖案,再把其他舊布料融入圖畫中,一起燙貼在布袋上,變成獨一無二的「自家袋」。

  示範:煉石手創館創辦人馮嘉儀(Kady)、Winnie11 歲)、Max10 歲)

  已另一角度了解子女

  製作「自家袋」之前,Winnie Max 事先選擇了兩張風格迥異的畫稿。Winnie 選了構圖較複雜的玫瑰花;Max 則選擇構圖較簡潔的蘭花。在Kady 的指導下,二人認真製作。填色時,由於Winnie 未能掌握粗頭墨水筆的用法,導致墨水化開。Winnie 顯得失望及不快,媽媽Joey 一直加以鼓勵, 「還沒畫完,給自己一點信心」。

  Max 則懂得以深綠色勾畫葉子的陰影,Kady 大讚他觀察力強。

  不過,當Joey 欲指導Winnie 使用膠彩時,Winnie 顯得很抗拒。「現在是我DIY,又不是你」、「既然是這樣,你自己(Joey)畫吧」。在旁的Max 忍不住插嘴道, 「你應該跟她說, 『現在是我主場,我作主』。」Joey 不禁感嘆: 「你看看,現時的小學生很有主見!」Kady 說,透過過程,Joey 可以看出女兒獨立自主,不喜歡別人觸碰她的作品。對於這類個性的孩子,她建議家長宜「放手讓他們自由發展」。

  為製出獨特的袋子,二人發揮創意。Winnie 在拼貼時,選擇以不同舊布料拼湊成玫瑰花朵。而Max 則在作品加上「火柴人」及毛毛蟲(圓圖)。Kady 說:「孩子的世界充滿可能性。」家長宜提供基本的東西如畫稿等,再由孩子自己鋪排設計。

  人人都有創作能力

  一名導師,兩名不同個性的孩子,成就兩件截然不同風格的作品。

  「不能說有沒有創作天分,每個人都有創作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Kady 表示,家長可透過親子創作,以另一角度觀察、了解子女,但切忌諸多限制。

  藝術系畢業,年紀輕輕的Kady 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開設融合手工、藝術的手作班。她喜愛手作的原因或多或少受媽媽影響。小時候,她家裏的縫衣機長期開着。為了節省,媽媽不時以便宜的價錢買來不合身的衣服,回來改造。甚至會把爛襪子拆線,重新編成毛衣。「媽媽令我感覺自己有創作的能力。」父母在她成長路持開放態度,即使她踏上藝術這條路,父母也不會限制Kady 創作。「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子女應該讀經濟,找份好工,掙很多錢。但對於我應該向哪方面發展,父母從來都沒意見。他們覺得行行出狀元。」於8 月開辦親子興趣班的她,希望家長夠親身參與,觀察子女的一舉一動,多了解子女,而非「為求塞滿孩子的時間」,幫他們報讀不同的興趣班。

材料及工具

  ‧舊白襯衫、衣物:舊白襯衫可作畫布,其他舊衣物可用來作拼貼裝飾

  ‧粗頭墨水筆(marker pen)及膠彩(可購於文具店):填色用。粗頭墨水筆及膠彩遇水不褪色,顏色更持久

  ‧畫稿:把現成畫稿複印至白襯衫上,孩子能依圖填色

  ‧熱熔雙面膠(可購於布料店):以熨斗加熱後能黏合布質物料,作用與普通雙面膠紙相若,把白襯衣畫布、裝飾物燙貼在布袋上

  ‧任何素色布袋

  ‧普通雙面膠紙、熨斗及剪刀‘

步驟:
  1  把熱熔雙面膠的亮面向上,再把白襯衫放在熱熔雙面膠之上。以熨斗高溫輕壓5 10 秒,直至兩者黏緊(Tips 燙貼部分可由家長負責)

  2  撕去熱熔雙面膠的白色部分

3 以鉛筆複印畫稿部分印圖至襯衫上作填色用,其餘則用舊布拼貼裝飾(詳見步驟5)(Tips 如孩子有信心,可直接在襯衫上作畫,不需複印圖案)

  4  以粗頭墨水筆勾勒圖案,再以膠彩填色(Tips 粗頭墨水筆的墨水容易化開,使用時注意)

  5  剪下畫稿上用作拼貼的部分。選好舊布料,重複步驟1 2,把舊布料(黃色部分)與熱熔雙面膠黏緊。再把畫稿以普通雙面膠紙黏在舊布料上剪下圖案

  6  把剪下的圖案燙貼在白襯衫畫布上(Tips如想圖案增添立體感,可塞入棉花再燙貼)

  7 如有需要,可用粗頭墨水筆在布料上勾勒圖案線條

  8 最後把填色部分剪下,燙貼在布袋上

  
 Profile

  馮嘉儀(Kady,左),現為香港專上學院客席講師、香港科技大學Centre for the Arts 導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後修讀藝術創作碩士(中國藝術),研究篆刻在當代的發展方向。曾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修習工藝設計,以及往北京畫院習畫。2011 年成立煉石手創館,並創立個人品牌「字樂樂」,以古文字研製飾品。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天生發明家讓孩子自製快樂

明報 2012-08-05

「你們實在有太多玩具啊,小時候和我妹妹的玩具加起來,就只得一箱,存放在爸爸媽媽的牀下底。」

每次見到兩個女兒玩到忘形,遍地都是玩具時,我便忍不住這樣說。

「那麼媽媽,你細個女的時候有多少個毛公仔?」牀上面堆滿大大小小十幾個毛毛公仔的二女兒問我。「一個都沒有呀!」我答。

看着她的眼睛睜得更大,完全不能置信的樣子,我總是要忍着笑。

文、圖周游

1 布娃娃縫紉工場

小朋友是天生幻想家

我的童年很快樂,我有弟妹們和好大群鄰居小孩子一起玩,遊戲的場地由公眾的走廊、「單邊」、浴室、天井,一直延伸到邨裏的其他樓座、波地、公園、泳池、街市和墳場,遊戲的內容主要是各式各樣的你追我逐。大家都只是擁有少量玩具、大家都不是肥仔肥女。大人都沒有手機給小孩子指指點點、大人都有空有講有笑的。

沒有毛公仔的童年,大部分快樂都是自製的。成群小朋友聚在一起,個個都有頑皮好玩的主意,單是輪流將每個人的主意從頭到尾集體玩一次,已經需要大半個暑假的時光了。其實小朋友都是天生的幻想家與實現家,快樂的時候會唱歌,悶起來的時候更會唱歌。手手腳腳不停地動,是每個十歲以下小孩子的天性。我丈夫常半認真地說: 「因為小朋友的神經系統還未發展完全,所以會不自覺地神經抽動,動手動腳。」

#舊衣舊襪和碎布,加一把剪刀和一台古老衣車,便成最好玩的布娃娃工場。

2 裝修木條砌堡壘

或許是因為我小時沒擁有太多, 所以現在自己當了母親,也絕少隨便買新玩具給兩個大女兒,我們家裏的玩具有七成都是舊物來的。除了她們出生第一個毛公仔是我買之外,大部分的玩具,不是這裏的瑞典朋友將家裏舊玩具轉贈,就是我們在二手店或夏天的跳蚤市場找到的便宜貨。我的丈夫在鄉村長大,夏天在河裏划船,冬天在雪地上滑膠袋。和我一樣,童年都是通處跑的孩子。他比我幸運,瑞典的家居環境比香港大,有足夠地方讓他作規模較大的頑皮實驗,例如用爸爸在家裝修用的木材剩料和工具,做了一艘上面有舊沙發的小艇。

六歲拿刀切香腸

瑞典人什麼都讓孩子自己來的,孩子見大人做的事情有趣又想試,大人都一定鼓勵,沒有太多怕危險、怕嚇親等等的顧慮。我們的大女兒六歲便拿起刀在廚房切香腸, 我當時是有緊張的,生怕她會切到自己。她爸爸還一臉自若地逗我說: 「是啊,她一定會切到自己流血不止的。」那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去年夏天我們在修葺屋子,六歲的二女兒看中拆下來的舊木條,說要建一個堡壘。爸爸先着她自己揀出想要的,提醒她:「可能還插有舊釘子的,小心便行。」選好之後爸爸幫忙把釘子拔出來,她便抬起比自己更高的長木條,在花園草地上搭起一座金字塔。完成後前來興奮地說: 「媽媽,快來看看我的堡壘啊!」我進入去蹲下來,不期然真心地說: 「這個真好玩啊!」

#測試油漆顏色用的小木條是好好玩的材料,砌火車路軌又得,砌小木屋也行,接駁處用黏膠槍,容易不過。

#秋天的落葉充滿豐富的顏色,散步時帶個小籃子拾好多回家,硬紙加釘書機,又玩足幾天。

3 搖搖椅木頭車

前幾天丈夫也開始放大假了,姊妹倆一直想學他小時候做的木頭車,父女們便一同往建材店買了四個手推車的橡皮轆。回來後把舊木條釘釘嵌嵌,兩姊妹又將小妹妹的嬰兒搖搖椅綁在木底板上,加一條像馬韁的繩,完成了!便在屋前的空地來來回回興奮地推着,還引來鄰居小朋友們輪流試車,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瑞典人都擅長DIYDIY 亦是家庭活動之一。建材店面積比軍營還要大,室外部分是可以直接開車進去,自行搬抬材料上車運走的。丈夫以自己小時的經驗說明「真正的工具才好玩有趣」,所以女兒每人都有一套鎚仔和鉗仔。還添置了兒童裝深藍布工衣,設計和爸爸身上的一模一樣,有齊各個盛載不同工具的小口袋,亦配備好工業用的兒童裝真手套。

#木頭車構造很簡單,底部幾塊舊的長木條,旁邊四個橡皮轆,座椅可以是不再適用的嬰兒搖搖車,也可以綁上小椅子。

4 想好玩就動手做

建材店就像我們的玩具店,那裏有大包一百條裝的小木條出售,原是油漆時測試顏色或混和不同油漆之用。兩個女兒起初用來在地板上砌小車軌道,後來開始拿起黏膠槍建起小木屋來。妹妹做了一道雪車, 在花園摘了些松葉,連同小吊鈴黏在車旁邊,給小小熊乘着飛上天。姐姐又自己發明了一個公仔拼圖,在每條木條上畫上不同的頭部、身體和腳部,左右移動木條便可以拼出眾多個不同的組合。

這些玩意都是孩子自己覺得好玩,想出來便動手去做的,我們不過負責供應物料和有時的技術支援。或許是因為我們家沒有電視機,或許是她們的爸爸什麼也鼓勵女兒試,又或許是我這個為人母已經學懂了放手,不事事緊張兼保護。其實反而是我向她們偷師,在一旁看她們發揮着天下孩子都擁有的天生好奇和雀躍,那股創造力以及投入感,我們大人都不及。

#小木條又可變成小熊的飛天雪橇,發泡膠粒、小吊鈴和鑽石閃閃膠貼,都是我們回香港時在文具店找到的。

#在每條小木條上畫上不同的面相、衣服和鞋子,左右移動木條便可以拼出眾多個不同的公仔衫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