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2012-08-29
常見幾歲大的孩子和ipad不離不棄。玩遊戲、看卡通片、聽故事,有多少本應是家長的職責現在全由一部ipad替代?朋友夫婦經過蘋果專賣店,跑進去向售貨員發牢騷,怪產品害其子沉迷其中。孩子如何,取決於家長,怨得著誰來?
我家小男孩也迷戀ipad,不過打球、跑步、下棋等等已將他的精力分散,不至於過度沉迷。而陪他閱讀,是我日常的“工作”之一;是我處身電子時代對文字的一份情感上的堅守,中有對電子產品的抗衡,多少有些悲壯。
小男孩沒有參加任何課業外的補習班,《開明國語老課本》是我們母子共讀的首選讀物,也是我在課外唯一給小男孩加碼的輔助教材。這是一套三十年代初小學生的語文課本,葉聖陶編寫,文字由豐子愷親自書寫並繪配插圖。
單是兩位大家,已令老課本在今天讀來身價陡增。
老課本的課文內容,用今天的話來說,很“人性”,更確切地說,很符合兒童的“人性”,緊緊圍繞兒童生活,將趣味性和知識性完美結合,從第一課寥寥四個字到後來的課文逐漸增加到幾十字、百字、幾百字,有小孩過家家、堆雪人、生活中的提問、小故事小笑話,甚至向人借書的便條、尋小貓啟事等。文字簡潔,有音韻之美,讀來俱是民國味道,大家風範。今天仍能親之讀之,是我等福份。
“‘那個老人交付了兩張紙。’有的米把看見的說出來。屋角裏的陳米說:‘這叫鈔票。’有的米說:‘一個婦人交付了一個圓圓的亮亮的東西。’陳米說:‘這叫做銀元。’……陳米就用 先生一般的口氣說:‘你們記著,這裏的情形是這樣的:要有鈔票、銀元、銅圓這些東西,才得把我們換去。對面那婦人急急紡紗,就想趕快得到幾個銅圓。’”如此,通過米店裏的陳米和新米的對話,孩子對買、賣與勞動的關係有了最初的概念。其實,讀老課本,還能從中讀到許多消失、正在消失或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根本看不到的風景,比如男孩子玩的騎馬遊戲、手寫書信、農人種地、採棉、麥子熟了……葉聖陶 先生深諳兒童心理,熟知孩子學習認字的過程。通過生字在前後課文的反覆出現,使閱讀中的孩子逐漸地和一個又一個字熟悉起來。我兒愚鈍,去年九月入讀一年級時,老課本第一課“早上起來”四字,便有一個“起”字不識。至今,母子讀完老課本上冊,幾百字課文,他大致能夠順利讀下。
穆欣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