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2012-08-19
《旅行,是最好的教養》
作者:沈佳慧
出版社:凱信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作者沈佳慧育有一個兒子小K,有感自己二十七歲蜜月旅行時,才首次踏出國門,才開始認識外面的世界,實在太晚太不具競爭力了;加上初次到瑞士旅行時,遇上一對帶著四個孩子、拖著四個行李箱的美國夫婦,因著他們一席話:“帶孩子旅行,不要怕麻煩,也不是花錢多少的問題,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讓孩子看看和自己生長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很好的一堂親子戶外教學課。”她與丈夫在小K八個月大時,就帶著兒子去旅行。現正讀小學的小K,已踏過歐亞兩洲,小小年紀,已學會了“過生活”,更學會了“享受生活”。
傳統觀念認為勤有功戲無益,旅行在一些人眼中,就是浪費時間。作者卻反問:“那麼,成功之後呢?”她發現,不少人一方面認為帶孩子去旅行好貴好麻煩,一方面卻又花錢駕名車,穿名牌,給孩子買玩具和電子產品,還要每月讓孩子補習上興趣班,甚至寧願將錢賠在股市上,也不願用這些錢帶孩子出外看世界,更有家長埋怨花了那麼多錢給小孩補習、參加夏令營,孩子的外語程度還是沒有提高。作者提出了一個問號:“若能拿這些錢來和孩子一起去旅行,不是更有收穫嗎?”也許,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去旅行,作者卻認為金錢是看你怎麼分配與運用,還告訴讀者,自己的存款不太長進,但透過一家去旅行,與家人擁有共同的旅遊記憶,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絕對很難用金錢價值來衡量。真的負擔不來的話,只要願意陪著孩子,帶著新奇的眼光走出屋子,那怕是住家附近一棟不起眼的建築,潛移默化的教養都會發生。
孩子從小總是讀課本上的知識,卻沒有機會去印證,所以作者相信,見聞是孩子成長成熟重要的一環。小K從最初仍需走走抱抱偶鬧情緒,到自個兒拎著行李拿著地圖帶頭走,原本害羞的個性,在不斷的旅行教育下,學懂與人溝通,旅途中的見聞,更不斷啟發孩子的好奇心,令小K愛上閱讀,更懂得在網上搜尋資料,這一切,都從旅行開始。
藉著旅行,可帶給孩子有別於耳提面命的學習方式,為他營造情境,讓他面對不同的考驗,有能力照顧自己,更有能力使身邊人活得更好。至於旅行的方式,作者認為孩子的習慣由父母養成,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一定喜歡遊樂園,其實,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重點是必須讓孩子玩得有趣,不流於帶孩子出國,不是遊樂園,就是瘋狂購物的定模式。
作者還發現,兒子從旅行的觀察中,學到了待人處事之道,與來自不同背景的異國朋友相處中,學到包容與尊重。在面對生命教育的課題上,小K透過和小動物美麗的邂逅,認識不同物種的生存智慧,從而懂得更加尊重生命。
從小K的成長,作者發現教育可以無限延伸到任何場景,常旅行的孩子,對自我會比較瞭解,甚至對人生的方向會比較有概念。每年暑假,不少家長愛送孩子到國外遊學,作者建議還不如抽空陪孩子親自旅行一趟。認為旅行是審視親子關係的好方式,對孩子的視野有著正面的幫助,況且,孩子長大後還願意跟我去旅行?畢竟,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絕不能假手於人。
彭少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