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瓶、醬油瓶、酒瓶等是家居常見廢物。除回收再造,家長亦可與孩子化身酒瓶紋身師,在瓶子上作畫說故事,賦予瓶子第二生命,把它變成藝術品。作品能裝飾家居之餘,亦可變身成為筆筒、花瓶等有用之物。
示範:藝術家陳綺妮(Eileen)、王太及兒子仲賢(10 歲)、林先生及女兒芷睿(11 歲)「我帶你們去看看我的彩繪玻璃瓶」,4 人在Eileen 的帶領下,參觀盡是她作品的家。一櫃子色彩繽紛的彩繪玻璃瓶,有些更化身燈座,融入家居。「嘩,很漂亮」,讚美聲此起彼落。經過短短個多小時的玻璃彩繪體驗,眾人發現,原來垃圾也可變成藝術品。
「現在不是上課,不計『分數』,只有開心的那種『fun』(趣味)。」在悠揚的音樂下,4 人以牛奶瓶、酒瓶作畫布,描繪腦海中的圖像。Eileen 表示,音樂能令人放鬆,較容易進入繪畫的氣氛。
無論成人小孩,若要畫得開心,Eileen 認為最重要抱「玩」的心態,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限制創作。「畫,不需要像實物,若你認為招牌是一堆紅色,只要你當它是招牌,那它就是招牌。」
全職媽媽讓瓶子重生
「一個喝過的瓶子、媽媽的醬油瓶,就可以說一個有感情的故事」。Eileen 的人生故事分為兩部分。她原從事市場管理,兒子出世後便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媽媽,這是故事前半部。後來因一次聚會,改變了她一生,令她從「不懂藝術」成為一名藝術家。
Eileen 自小喜歡藝術,但一直沒接觸過藝術。
「打球、打麻將需要找伴,成為媽媽後,我想找一些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做的事,所以決定學繪畫。」她先學習水墨畫,接觸後想學更多,遂報夜校讀藝術。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她發現很多酒瓶被丟棄,十分浪費,她便拿回家,展開以酒瓶作畫的故事。
「玻璃瓶的第一生命沒有選擇,牛奶瓶就是牛奶瓶,酒瓶就是酒瓶。但我代入女人、母親的角色,希望賦予它第二生命,把瓶子、畫及環境融合一起。」她以酒瓶作日記,記錄兒子成長、身邊發生的瑣碎事。如她曾在酒瓶上畫了一支麥克風,記錄兒子小學畢業代表同學作演講。
Eileen 現時除在家創作及與商業機構合作外,亦不時與環保團體、學校等舉辦工作坊。她提倡「bottletainment」, 即把「bottle」( 瓶子) 與「entertainment」(娛樂)結合,把玻璃瓶彩繪視為一件樂事,而非帶著沉重的壓力完成。她更希望能把「bottletainment」變成一個社區活動,宣揚環保意識。
曾舉辦多次工作坊的Eileen,教過不同年紀的人。她坦言,小孩較大人富創作力。「成人大多是下班後,匆匆忙忙趕到,他們需要盡快進入狀況,所以,我會給他們出題目。」相反,小孩拾起畫筆便能畫出小天地。問及會否開班授徒,Eileen 坦言這不是她的發展方向。「這樣不好玩,會產生壓力,孩子已經有太多東西要學習」。
材料及工具
‧ 任何種類的玻璃瓶
‧ 石膏底(Gesso、打底劑一種)
‧ 膠彩(Acrylic)
‧ 畫筆及調色盤(可以膠碟等代替)
‧ 清水
‧ 舊毛巾
做法
1 把整個清洗好的瓶子,塗上薄薄一層的石膏底顏料,待10 至15 分鐘乾透(tips)畫筆用完後需即時放在水杯中,以免顏料凝固
2 把膠彩擠在色盤或膠碟上(tips)因顏料容易凝固,宜擠出小量顏料,用完再添補
3 以畫筆在瓶上作畫(tips)若嫌畫筆太濕,可先以毛巾擦乾
4 若失手或用錯色,可以其他顏色遮蓋補救。待乾便可
Profile
陳綺妮(Eileen),加拿大畢業後回港後從事市場管理,後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媽媽。1997 年首次接觸藝術,學習水墨畫。2004 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修讀藝術文憑課程,後開始以玻璃瓶繪畫。曾舉辦多次展覽,2009 年代表香港參加佛羅倫斯當代藝術雙年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