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讓孩子匱乏一點


明報 2012-03-06

一個苦惱的母親對我說: 「每次要出門的時候,我總是跟女兒吵架。她永遠選不定要穿哪雙鞋,總是抱怨沒有合適的鞋子可以穿。她只有9 歲,我那天數一數,她已經有32 雙鞋子了,比我的鞋還多。」9 歲的小女孩,擁有32 雙鞋,卻還覺得不夠,因為她想要的更多,她覺得父母親應該無止盡的滿足她的需求,這需求若無法滿足,便覺得不快樂。這是孩子的問題嗎?我認為這是父母親的過錯。欲望是一條蛇,怎麼會把這條蛇養成龐然大物呢?
「過剩症」症候
生活富足,生育率下降,每個孩子都是寶貝,幾代人寵着一個小娃兒,不等他開口,吃的、穿的、玩的,全堆積在面前,由他挑三揀四。久而久之便覺得理應如此,若不稱意就大發脾氣。
想要什麼,一聲令下即刻到手,到手之後,絲毫不懂珍惜,轉眼便輕易丟棄。這一切都是「過剩症」的症候呀。吃的、穿的、玩的,一切都太充足,乃至於過剩。若要矯正這個毛病,恐怕只有「匱乏」這一味藥可以醫治了。
我記得自己童年時,一切物資都很匱乏,身上穿的背心是拆掉爸爸舊毛衣後重新織的,我穿不下了還得留給弟弟穿。那時候根本買不起課外讀物,得等到社區開來的圖書巴士,登記借書,每次只能借兩本,下星期必須歸還。我那麼珍愛的撫摸着封面的質感,仔細閱讀每一個字,甚至是標點符號,將插圖看了一遍又一遍,很怕自己會忘掉這些故事和角色。因為這些書還給巴士之後,可能永遠不會再遇見了。每次還書,都有着和朋友離別的那種,依依不捨的心情。我是從那時候開始喜歡書的,覺得它是個神奇的東西。
沒有冷氣的童年,一到夏天就渴望吃冰。雜貨店的冰櫃前,聚集了許多流連忘返的孩子,我並不加入他們,因為我知道得花更多時間才能吃到冰淇淋。我得把功課做好;分擔一些家事,在許多關於冰淇淋的話題不斷提起之後,某一天,父親或母親才會允准:「今晚吃一個冰淇淋吧。」巨大的快樂在體內爆炸,我可以用一首詩;一幅圖畫;一篇日記,來歌詠一球香草冰淇淋的無限美好。如今,當我看見孩子在好幾球冰淇淋面前,無精打采,便那樣強烈思念,因匱乏與渴望而明亮的雙眼,興奮的笑顏

張曼娟個人簡介:
在大學執教的寫作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令讀者看見不同的世界;透過教育讓孩子發現更美好的自己。2005 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孩子閱讀經典與創作,獲極大迴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